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教案模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教案模板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教案1〖内容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①了解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①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②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③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图,指出统一后的优势所在。
④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驰道;能正确指出秦长城西起和东至的所在地区。
⑤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秦的统一,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一统的演进,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②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感知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要点〗1.重点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统一的国家,而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始皇将战国时期的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机构。
成为我国长达2000年多年历史的基本制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后果。
2.能力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三、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本课并收集与本课有关资料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温故知新(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是哪个朝代?生答:秦朝师: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一、秦的暴政情景:当时在秦朝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由此情景引出秦朝的刑罚(1)刑法的严苛死刑:坑杀、腰斩、车裂、醢(音海,即剁成肉酱)等十多种肉刑:割鼻、断腿、挖膝盖等秦法还规定:族诛连坐等(2)赋税和徭役繁重多媒体出示秦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等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要修这些规模宏大的建筑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出示数据材料: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
据估计,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50万,南戍五岭50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70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计算:秦朝全国总人口有2000万人妇女人数有1000万人男子中的老弱病残、小孩650万人青壮劳动力还有多少?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300万人耕田种地的还有多少?通过计算让学生感同身受,不到50万的人口,需要种地养活2000万人。
思考: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3、以上图片和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答出赋税徭役的繁重(3)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始皇去世后这些暴政是不是随之消弭了?学生思考回答。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重点与难点重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难点焚书坑儒教学方法与媒体教具1、教法:讲述法、启发法、演示法、情景创设2、教学中所用资源:网络资源、视频、自制PPT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3分钟)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在上新课前我们先一起来回顾前面的知识。
提问: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国家?活动:(黑板上画好战国形势图)我手中有七张印有这七国国名的卡纸,请七位同学上来,每人从我手中随机抽取一张按照地理方位贴在相应的位置。
展示“战国七雄”插图,引导学生重温历史,结合所学内容回答:①他们学生:齐楚秦燕赵魏韩学生按照地理方位将自己手中的卡纸贴好。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贴的位置对不对?讲授新课一、秦统一六国指导学生看图,提问:秦是如何从一个边陲小国一跃成为实力雄厚的强国呢?教师讲解:秦能灭六国,除了商鞅变法、统治者重用人才等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采取了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秦最先攻打比较弱小的韩国,之后是赵国,在前面我们学习过秦赵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是什么战役?长平之战。
自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学生:商鞅变法、重用人才攻势。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秦朝。
(展示需要学生在课本上标注的重要知识点)二、巩固统一(20分钟)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是,面对庞大的国家,秦王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制度进行管理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1)演示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
(2)演示秦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的图片。
提问这一措施有什么积极意义?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3)课堂探究:你怎样看焚书坑儒?播放焚书坑儒的视频以及学者郭沫若、白寿彝、何兹全的评论,指导学生讨论。
(4)面对北方匈奴的进扰,秦朝采取了哪些措学生:(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知道楚汉之争。
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手段、教师引导,小组的讨论,课堂的展示等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可由一名同学作为复习小导师,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老师或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
然后导入新课:秦始皇雄才伟略,建立了庞大的秦王朝,但是在秦朝的市场上却出现了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释这个奇怪的现象。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秦的暴政自主阅读课本P50~51内容,完成第1题。
1.秦的暴政的表现。
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加残暴。
知识模块二陈胜吴广起义自主阅读课本P51~52内容,完成第2题。
2.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时间、地点、人物、口号、意义。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人物:陈胜、吴广。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知识模块三楚汉之争自主阅读课本P52~53内容,完成第3~5题。
3.简述项羽刘邦的反秦斗争和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
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
4.秦亡前后项羽与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楚汉战争帝位之争封建地主阶级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5.西汉建立的背景、时间、建立者、都城。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由于秦朝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残暴的统治;刘邦、项羽之间的楚汉战争。
这节课的内容对于前一课《秦统一中国》中有关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来说是一个补充,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秦始皇。
同时,秦朝的暴政是引发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秦亡汉立的过程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
二、课程标准: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
三、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历史基础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通过展示情景片段,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秦朝暴政的表现,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通过讲述陈胜吴广起义,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主要构成因素,掌握学史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秦始皇教师:首先我们来看一副人物画像,同学们认识他是谁吗?你还记得他的历史功绩吗?学生:秦始皇。
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被称作“千古一帝”。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统一六国之后的秦始皇可谓是威震四海,为此他变得更加不可一世。
他自称始皇帝,奢望秦朝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世。
事实上,秦始皇有没有得偿所愿呢?是的,没有。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他费尽毕生精力、苦心经营的秦王朝,竟然是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那么,显赫一时的秦王朝为什么会在顷刻间土邦瓦解呢?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一同走进那段峥嵘岁月!(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快速浏览本课内容,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会在顷刻间土崩瓦解?学生:因为秦的暴政引发了秦末农民起义,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楚汉之争简单情况。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由原来的农民起义,演变为争夺帝位的战争。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强大的秦朝失去民心,结果灭亡;项羽失去民心,结果也失败了,使学生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革命力量的伟大,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三、教法学法:多媒体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顺应民心统一天下,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争,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学习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二)、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实现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但是他的统治也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1、赋税沉重:农民被迫将收获物的2/3 上交国家。
材料一至秦则不然…田租口赋,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2、徭役和兵役沉重:材料二当时人口约2019万人,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人。
——课本P47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秦民谣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修建骊山陵墓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50万人,修长城40万人。
当时人口约2019万人,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人,农民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秦朝的统治和农民起义具有重要价值。
教材通过介绍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等领导的反秦斗争,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建立和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他们对秦朝的暴政和焚书坑儒等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农民起义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学生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农民起义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了解陈胜、吴广等领导人的事迹,以及农民起义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农民起义是中国古代社会矛盾的产物,培养学生对农民起义的理解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陈胜、吴广等领导人的事迹。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秦朝末年的历史背景、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农民起义的相关内容。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农民起义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陈胜、吴广起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起义的经过。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对秦始皇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及有关简表,培养学生压缩历史信息及用表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温故而知新、动态演示历史地图、设身处地、用表归纳历史史实、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评价历史人物、比较辨别等方式,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动态演示相关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进步的意义。
(3)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认识到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5)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预习设计】一、认知前提:回顾教材想一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怎样的时期?最终的是谁结束了这一状况?二、新知认知:(一)整体感知:阅读教材P56—60,初步了解本节课讲述了哪些内容?并写在下面(二)局部揣摩:预习任务一:预读教材第56页完成并记住秦朝统一的时间、人物和都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执教人:塘边中学刘仲毅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秦的统一及为巩固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试评秦始皇措施所起作用,学会初步分析问题。
(2)通过对秦始皇本人相关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培养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及事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关系,通过温故知新、创设情境展示图表等方法,达到调动积极性,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
(1)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具有进步意义。
(2)秦的统一及采取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为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
(3)认识到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历史上少有暴君。
教学重准点:秦的统一及所采取的巩固措施,正确简评秦始皇历史功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诱导温故知新
1、战国七雄有哪些国家?其中秦国通过什么变法为实现统一进
一步创造条件?
2、预习课文:
(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和地方建立了什么制度?
(2)为加强思想控制他采取什么措施?产生什么影响?
(3)秦的疆域分别到达哪些地方?
二、新知学习
秦始皇用十年时间攻灭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板书设计: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经过商鞅变法更加强大,秦赵长平之战是重要转折,秦王赢政
用十年时间攻灭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自称皇帝。
2.为加强封建统治,皇帝总揽军玫大权。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为三公,分管行政、军事监察。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组织讨论“动脑筋”。
(○1知人善任勇于担责○2为攻灭六国统一
天下起推动作用)
4.为显示皇帝高贵自称“朕”,命令为“诏”,臣民称之为“皇上、
陛下”。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采取措施的原因:春秋战国以来,各国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差别很大,不利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2)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3)○1为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秦朝政权。
○2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大量焚烧各种书籍,坑杀460多名儒生,对古代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三)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1、北筑长城:(1)原因:安定边疆抵御匈奴。
(2)将原赵、魏、燕等国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这就是“万里长城”,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3)秦始皇统一东南岭南、兴修灵渠,加强中原与
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4)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龙西、北至长城、南达南海。
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大国之一。
(5)组织讨论“动脑筋”问题,教师加以分析归纳。
三、拓展升华,感悟历史
1、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还有匈奴民族吗?他们到哪里去了?
2、如何简评秦始皇历史功过?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分析,我们知道秦始皇是一位古代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他的统一和巩固措施为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有功有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少有暴君,功大于过。
启示后人树立大统一观念,自觉维护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