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第10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第10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第10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1、秦的暴政

(1)繁重的徭役;(2)沉重的赋税;(3)残酷的刑法。

2 、陈胜、吴广起义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导火线):戍边遇雨误期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领导人:陈胜、吴广

意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3、刘邦、项羽反秦: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4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评价秦始皇: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但也有残暴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功: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过: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人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种酵母样真菌鉴定方法的比较

1 进修生 收稿日期:2001-04-103种酵母样真菌鉴定方法的比较农生洲 韦柳宏1 陈松峰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 南宁 530021) 为综合评价目前我国实验室常规手工发酵鉴定法(常规法)、生物梅里埃A T B Fug us卡鉴定法(仪器法)和近年国内开始应用的科玛嘉(CHRo M ag ar)酵母样真菌显色培养基鉴定法(显色法)等3种酵母样真菌鉴定方法的优劣。我们同时用这3种方法对实验室保存的122株酵母样真菌标准菌株进行了鉴定比较,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122株实验菌为实验室历年保存的标准菌株,其中白假丝酵母菌53株,热带假丝酵母菌31株,光滑球假丝酵母菌18株,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1株,克柔氏假丝酵母菌3株,季也蒙假丝酵母菌、葡萄牙假丝酵母菌各2株,粘红假丝酵母菌、酿酒假丝酵母菌各1株。 1.2 试剂:沙氏培养基和各种手工用发酵管均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公司;Fug us卡及其配套仪器A T B Ex pressio n 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显色培养基则购自郑州搏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1.3 鉴定方法:常规法鉴定按卫生部医政司颁发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Fug us卡法按配套的操作手册取菌制成悬液,加样后置37℃培养24h后上机鉴定;显色法则取F ugus卡法剩余的悬液直接接种于显色培养基制成的平板上,置37℃培养,每隔24h观察一次结果,据菌落颜色进行判定;翠绿色为白假丝酵母菌,兰灰色为热带假丝酵母菌,紫红色边缘模糊有微毛为克柔氏假丝酵母菌菌,整个菌落湿润且紫红色为光滑球假丝酵母菌,白色为其它假丝酵母菌。 2 结 果 2.1 培养鉴定耗时:常规法和仪器法需预先用沙氏培养基培养出真菌,平均耗时大约72h,再加上鉴定耗时又分别平均约需72h和24h,常规法培养鉴定总共平均约需6d,仪器法约需4d;显色法集培养与鉴定于一体,耗时平均约需4 d。 2.2 鉴定结果:122株酵母样真菌的鉴定中,三法对53株白假丝酵母菌鉴定全部正确。其它69株菌中,常规法有11株无法鉴定到种,占总株数9.0%(11/122)。此外有5株热带假丝酵母菌鉴定错误,3株错定为光滑球假丝酵母菌,2株错定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有3株光滑球假丝酵母菌鉴定错误,1株误定为热带假丝酵母菌,2株误定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有2株近平滑假丝酵母菌鉴定错误,1株误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株误为光滑球假丝酵母菌。除无法鉴定到种的11株菌后,鉴定错误率仍有9.0%(10/111);显色法对白假丝酵母菌等该法能鉴定的6种酵母样真菌鉴定准确率达100%,其它菌株却无法鉴定到种,占总株数4.1%(5/122); F ugus卡法全部菌株均可鉴定到种,且准确率达100%。详见表1。 表1 122株酵母菌样真菌3种方法鉴定结果比较(株) 菌名菌株数常规法显色法仪器法 白假丝酵母菌 53 53 53 53 热带假丝酵母菌31273131 光滑球假丝酵母菌18171818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1111111 克柔氏假丝酵母菌3133 粘红假丝酵母菌1111 季也蒙假丝酵母菌2102 葡萄牙假丝酵母菌2002 酿酒假丝酵母菌1001 2.3 成本核算:常规法鉴定每一株菌平均约需10元,仪器法平均约需50元,显色法平均约需15元。 3 讨 论 当前酵母样真菌引起的临床感染正呈逐步增加之势,临床医师急需实验室准确快速地检出病原体以协助诊治[1]。纵观本试验结果,加上预先真菌培养时间常规法鉴定耗时总共需要至少6d左右,且操作繁琐,生化结果判定较困难,即使是标准菌株,结果仍极易出错。而如F ugus卡等仪器测试卡法,虽然鉴定耗时较短,操作也简便,鉴定结果准确率又高且可配套进行体外药敏试验,但因仪器和试卡均为进口产品,价格昂贵,只适合在有大量标本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应用。从本研究可看出,显色法培养加鉴定耗时平均仅需48h,与应用仪器法耗时基本相等,且培养基制备方便,价格适中,结果判定简便快速准确,虽然有一部分菌株无法鉴定到种,但已能鉴定出目前临床感染95%以上的3~4种酵母样真菌感染[2],故不失为一种替代常规法在中小医院普及开展的酵母样真菌检验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周贵民,谢 灵.国内酵母菌感染和实验室诊断的现状及建议.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6,19(5):301-303. 2Pfaller M A,Housto n A,Co ffman S.A pplicatio n of CHR OM ag ar Ca ndida for r apid scr eening o f clinical specimens for Candida A lbicans,Candida tro picalis, Candida K rusei,and Candida(T or ulopsis)glabrata.J Clin M icr o bilo l,1996,34(1):58-61. ? 764?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JOURNA L OF GU ANGXI M EDICAL UNIVERSIT Y  2002Oct;19(5)

酵母样真菌鉴定及应用

酵母样真菌鉴定及应用 发表时间:2010-12-08T15:24:38.3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2期供稿作者:赵立春 [导读]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和机会致病菌的医院感染包括临床深部真菌感染增多 赵立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结核病防治所化验室150036)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2-0440-01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和机会致病菌的医院感染包括临床深部真菌感染增多,特别是肺结核病人或肺部疾病患者,因药物治疗时间长,在杀死致病菌的同时,也杀死正常菌群,造成人体内微生态障碍,菌群失调,在肺结核等肺部疾患基础上继发支气管肺部酵母样菌感染,所以从肺部疾患病人中分离酵母样真菌,快速鉴定并及时治疗非常有意义。 我国现在快速、准确鉴定酵母样真菌的方法很少,近年国外开发的手工和自动化微量鉴定系统已大大简化了传统鉴定程序,但难已在中小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我们研制的微量鉴定系统,通过与传统鉴定方法及生物梅里埃Api20c鉴定系统对比性评价,并经数家医疗单位临床应用,证明本系统具有可靠、快速、简便和价廉等优点,可推广为临床常规方法,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主要来自香坊区结核病防治所,治疗一个月以上肺结核、脑膜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患者,从痰中分离出2-3次同一种菌株。标准菌株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国家开放专业实验室质控菌株。 1.2 试剂:葡萄糖、乳糖、半乳糖、麦芽糖、蔗糖、木糖、密二糖、纤维二糖、肌醇、棉子糖、海藻糖、卫矛醇、草糖、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醇、赤藓醇、山梨醇、尿素、KNO3、KH2P4、NaHPO4和MgSo4、7H2O系分析纯。优质琼脂粉、玉米粉、酵母浸膏和吐温80。 1.3 90mm培养皿或U形塑料凹孔盒、新华Ⅲ号滤纸、打孔器等。 1.4 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PI——20C鉴定卡。 1.5 酵母菌编码鉴定手册:0.5麦氏单位,1麦氏单位、2麦氏单位比浊管。 2 微量鉴定系统制备 2.1 基础培训基:琼脂20g、酵母浸膏0.2g、MgSo4、7H2O0.5g、PH6.8PBS加至1000ml。加热溶解,分装后经8P、15分钟灭菌。存于4℃可用2个月。 2.2 玉米吐温琼脂:制成小安瓶备用。 2.3 生化基质制备:糖醇配方:糖或醇2.0g、B族维生索0.2mg、2%溴甲酚紫0.2ml,蒸馏水加至10ml。尿素配方:尿素5.0g、葡萄糖0.1g、B族维生素0.1mg,蒸馏水至10ml。硝酸盐配方:KNO32.0g、葡萄糖0.5g、B族维生素0.1mg,蒸馏水至10ml。阴性对照配方:不含糖、醇、尿素和硝酸盐,余皆相同。将6×6mm滤纸圆片浸入上述各基质液中,10分钟,取出置70℃烤干,经随机抽样无菌试验后,分装于小瓶中密封,-20℃可用一年以上。 2.4 沙保弱培养基按常规自配。 3 实验程序 3.1基础菌悬液制备:排取沙保弱氏之新鲜培养菌落以生理盐水制成0.5麦氏单位的菌悬液。基础培养基经隔热煮沸溶解,冷却至50℃,与菌悬液等量混合,置于50℃水溶备用。 3.2 操作步骤:各种基质纸片、阴性对照纸片按顺序置于分格的无菌平皿底部或U形塑料盒之凹内。消毒试器吸取上述菌悬液,每种纸片上滴加3滴,接种针挑取少许培养菌穿刺接种于玉米粉吐温琼脂。置于温盒、30℃孵育。 3.3 结果读取和判断:绝大部分酵母样真菌在24—48小时即可读取结果,个别种属需72小时。碳源同化阳性:培养基呈黄色与对照相比呈+~3+混浊;阴性呈紫色且不混浊。尿素水解阳性为红色;阴性为淡黄色不变。硝酸盐还原需以常规硝酸盐还原甲、乙两液依次加2滴,显红色为阳性;不显红色为阴性。玉米粉吐温球脂脂生长菌落用显微镜观察厚孢子、孢子及菌丝体。 4 评价方法 4.1 传统方法:包括形态学的质膜孢子、孢子、菌丝体及芽管形形成,糖醇同化,糖醇发酵(制成安瓶封装),尿素水解(安瓶封装),硝酸盐还原,氮源同化等。 4.2 标准菌株与传统鉴定方法.API20C鉴定止,微量鉴定系统鉴定比较。 4.3 41株临床分离酵母菌用APl20C鉴定卡与微量鉴定系统鉴定比较。 4.4 98株临床分离醇母菌用传统法与微量鉴定系统鉴定比较。 5 结果 5.1 6种标准酵母株用传统鉴定方法,APl20C鉴定卡与微量鉴定系统三种方法鉴定符合率100%。 5.2 与APl20C鉴定卡鉴定结果比较:对6种41株临床分离酵母菌用两种方法分别进行鉴定,两者的符合率为95.1%,两法结果不符的两株菌经传统方法鉴定和微量法重要鉴定是由于木糖、棉子糖、卫矛醇生化基质含量不均匀所致的鉴定错误。 5.3临床应用评价:徽量鉴定系统与传统方法之间的鉴定符合率达98%,其中2株鉴定错误的原因是由于接种菌悬液不符合要求致乳糖、密二糖、肌醇、棉子糖的同化结果变异。厚膜孢子和菌丝形成不良。经重点鉴定均可纠正,故提示其误差属随机性。 6 讨论 我们研究设计了以20种生化试剂辅之形态学观察的微量鉴定系统。本系统试剂制备的技术关键是在基础和纸片基体中加入了营养性添加剂和适当缓冲容量的缓冲剂。前者能够提高对基质利用菌的生长速率,但不改变其性质,大部分生长较快的酵母菌,在24—48小时即可显示阳性结果,少数生长缓慢者如隐球菌属在72小时亦可呈现阳性结果。后者可以防止酸性琼脂和孵育过程中CO2溶入培养基引起假性颜色改变,缓冲容量初确定因各种试剂的批号和来源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一般应为0.015mo1/l。其容量应仅能缓冲各种基础试剂.基质试剂和CO2溶入的酸碱效应而又不缓冲醇母样菌分解碳源产生的酸。本法各种同化反应是以生长浊度和PH改变的双重指示判断结果,所以,试验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经实验证明鉴定具有快速、简便和价廉等优点,适合中、小型实验室使用。 试验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接种菌悬液的最终浓度相当1/4麦氏单位,过浓过淡均不利于结果的判断。

临床酵母样真菌感染特点及药敏分析

临床酵母样真菌感染特点及药敏分析 目的通过了解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收检的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各类酵母样真菌的菌群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从而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有效预防真菌感染和耐药性的发生。方法所有菌株均分离自沈洲医院临床送检的痰液、尿液、粪便、咽拭子、分泌物等。实验采用贝瑞特公司的沙保弱琼脂培养基分离培养真菌,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 Expression 微生物半自动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真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临床酵母样真菌检出率最高的为白假丝酵母菌(65.6%),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3.9%)、光滑假丝酵母菌(11.1%)、近平滑假丝酵母菌(6.1%)、其他酵母样真菌(3.3%);180株酵母样真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的平均耐药率依次为2.1%、5.5%、22.3%、25.6%、39.6%。结论180株酵母样真菌中,白假丝酵母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热带酵母菌;标本来源中痰液标本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便和尿液标本;耐药监测中酵母样真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性最低,对氟康唑耐药性最高。 标签:酵母样真菌;抗真菌药物;药敏试验;耐药 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寄生于人体皮肤和黏膜,属于条件致病菌。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及导管技术的开展以及艾滋病和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上分离到的酵母样真菌菌株逐年增多,加之抗真菌药物有限,而耐药率有增无减。因此,加强真菌感染的控制及药物监测,有效防治真菌感染及提高治愈率已成为目前临床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将沈洲医院2011年1~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到180株的酵母样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80株酵母样真菌均分离自沈洲医院2011年1~12月临床送检的痰液、尿液、粪便、咽拭子、分泌物等。 1.2仪器与试剂 ATB Expression半自动鉴定仪及其配套鉴定板(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沙保弱琼脂培养基(贝瑞特公司)。 1.3 研究方法 1.3.1 培养鉴定标本接种于沙保罗培养基30℃培养24 h,涂片染色确认为酵母菌后,严格按操作说明书接种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 ID32C鉴定条,并用ATB Expression半自动鉴定仪进行鉴定。 1.3.2 药敏试验将分纯的菌种严格按操作说明书接种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 Fungus 2真菌药敏板条。该板条包括5种抗真菌药物:5-氟胞嘧啶(5-FC)、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FCZ)和伊曲康唑(ICZ)、伏立康唑。该法为微量稀释法,用ATB Expression鉴定仪读取最小抑菌浓度(MIC)。 2 结果 2.1 酵母样真菌分类及在各种标本中的分布 临床酵母样真菌检出率最高的为白假丝酵母菌(65.6%),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3.9%)、光滑假丝酵母菌(11.1%)、近平滑假丝酵母菌(6.1%)、其他酵母样真菌(3.3%)。详见表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0课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的人类代表--北京人 1.元谋人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距今大约170万年,是中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原始人类。 2. 洞穴里。距今大约 他们使用打制石器,结成集体打猎、采集获取食物。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 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年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5.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的主要代表有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2.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3.世界上最早的栽培 稻 、 粟 和 黍 均发现于中国。 4.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是:猪纹陶钵。 5.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是:人面鱼纹彩陶盆。 7.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涿鹿战役打败了蚩尤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人文初祖”是指黄帝和炎帝。

2.传说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这一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大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禅让制实质上是原始民主推举制,推选标准:德才兼备、以身作则、心系人民。 3. 6.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2.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分封制产生的。主要诸侯国有: 5. 10.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线索细胞、真菌感染(有图)

线索细胞 线索细胞是指阴道脱落上皮细胞上粘附大量加特纳杆菌等厌氧菌的一种形态表现,阴道分泌物中出现大量线索细胞,一般预示患了细菌性阴道病,当然还要结合其它几项重要指标来确诊,一般是PH值,胺试验及分泌物性状等指标。 线索细胞即阴道脱落的表层细胞,于细胞边缘贴附大量颗粒状物即加德纳尔菌。细菌边缘不清。 加特纳球杆菌 加特纳球杆菌(GV)最初是1954年Gardner从阴道炎病人的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来的与非特异性阴道炎相关的致病菌,过去 一直将细菌性阴道病称为非特异性阴道炎(nonspecific vaginitis, nsv),后来研究人员从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到了阴道嗜血杆菌(haemophilus vaginalis),故称为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haemophilus vaginalis vaginitis),阴道嗜血杆菌也称为加特纳菌,故又称为加特纳菌阴道炎(gardnerella vaginalis vaginitis)。为了统一起见,1984年确定为细菌性阴道病。该病可导致急性输卵管炎,早产及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 加特纳菌属是一种单一菌的菌属。是一个新发的菌属,加特纳菌为部分变异成为球菌样小杆菌,菌体小,两端呈园形,无荚膜,无鞭毛,营养性厌氧生活,部分专性厌氧。菌体长0.3-0.45μm,宽0.1-0.2μm,形体比乳酸杆菌小,呈多形性。培养的最适ph值6.0-6.5,在ph值小于4.0,不能生长。不产胺,也不产生过氧化氢酶和氧化酶。h2o2抑制试验阳性。糖发酵产物主要是乙酸。电镜下显示细胞壁的薄片有迭成的结构,并含有脂多糖。 加特纳菌性阴道炎[1]又名嗜血杆菌性阴道炎,以前曾归于棒杆菌性阴道炎,是由加特纳杆菌引起的一种阴道粘膜炎症,可通过性交传染。故列为性传播疾病。大量研究表明:在性关系混乱的人群中,加特纳菌性阴道炎有高流行率。与患者发生性关系的男性伴侣中,90%的尿道中可发现此菌。 加特纳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常呈球杆状,有时呈丝状和多形状,常见两极染色。仅0.4~0.6毫微米至1~2毫微米大小,无活动力、无鞭毛、无芽孢。许多菌株有荚膜。在人工培养时必须给予新鲜血液才能生长繁殖,故有“嗜血”之称。但其生物特性与嗜血杆菌不尽相同,临床上引起的阴道炎为非特异性阴道炎。 [2]加特纳杆菌引起的感染多数较轻,多见于性活跃妇女。急性期白带增多,有鱼腥或氨的臭味,外阴潮湿不适,常伴有阴道灼热感、性交痛及外阴瘙痒。

酵母样真菌药敏试验

一、目的: 指导实验人员准确完成酵母样真菌药敏试验(微量稀释法)。 二、适用范围: 怀疑酵母样真菌感染患者 三、检验原理: ATB FUNGUS 3试条包括16对杯状凹cupules。第一对不含任何抗真菌剂。用作阳性生长对照。另外的15对包含不同稀释度的5种抗真菌剂。用于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或)区分临床敏感性。 将准备好的待测酵母样真菌的悬浮液转移到培养基中,并接种到试条上。孵育后,我们可以通过肉眼判读,或者应用A TB仪器或miniAPI判读杯状凹中液体的生长情况。获得MIC(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FCA],伊曲康唑[ITR],伏立康唑[VRC],5-氟胞嘧啶[5FC]),将菌株分为敏感、中介或耐药。 四、职责:生物梅里埃 实验人员准确完成酵母样真菌药敏试验(微量稀释法) 试剂厂家: 规格:25测试/盒 内含物:-25个独立包装的A TB FUNGUS 3 试条,包括干燥剂 -25个孵育盖 -25安瓿A TB F2培养基 -25张结果记录单 -一份说明书 五、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在包装盒上指示的有效期前,试条和培养基应在2-8℃下存放。 有效期为12个月。 六、工作程序: (一)试验的准备: 1、从包装中取出试条 2、在试条延长翼上记录下被测酵母菌株的编号 (二)接种物的准备: 1、打开一个API?0.85%氯化钠培养基安瓿(或API培养悬液) 2、采集不超过4天的菌落,制备成浊度相当于2 McFarland的悬浮液 3、用McFarland试剂盒的标准浊度管比较,或使用ATB比浊仪DENSIMAT 4、此菌悬液必须在准备后立即使用 5、使用一移液管转移20ul此悬浮液到一A TB F2培养基的安瓿中 (三)试验条的接种: 手工接种: 1、用ATB电子移液管混匀A TB F2培养基,避免产生气泡 2、使用ATB电子移液管在每个杯状凹中加入135ul的ATB F2 培养基(大约3*104酵母菌/毫升或4*103酵母菌/杯状凹)

七年级上册历史1-10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生产状况:①采集狩猎②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③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 6.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7.地位:①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②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③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三、山顶洞人 1.发现地点: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3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①主要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②会人工取火 4:观念:有审美意识。社会组织:氏族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使用陶器、使用磨制工具、聚落生活(定居); 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的贡献(神农氏)(熟读) ①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②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轩辕氏)(熟读) 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②黄帝的下属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新人教版1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以及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 秦末农民战争 【教学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统一六国后的秦始皇可谓是威震四海,为此他变得更加不可一世。他自称始皇帝,奢望秦朝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世。事实上,秦始皇有没有得偿所原呢?是,没有。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他费尽毕生精力,苦心经营的秦王朝竟然是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那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为什么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一)秦的暴政 教师: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但他的统治也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 教师:思考:秦的暴政都有哪些表现? 学生:赋税沉重 学生:徭役繁重 学生:刑法残酷学生: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教师:回答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秦暴政的表现? 1.繁重的徭役 教师:他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的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如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40 万人。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教师:大家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话说,秦始皇时代,有一对新婚夫妇,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范喜良在新婚之夜就被征发去修长城,由于承受不了沉重劳役的折磨,终于死在长城上。孟姜女在家里日夜思念自己的丈夫,饱含深情地为丈夫缝制好一件御寒的大衣,就历尽艰辛,跋涉千山万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十课知识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十课知识 一、孔子 1、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两部分。 2、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 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 二、百家争呜 1、百家争呜: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 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 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呜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 为“诸子百家”。 2、掌握各学派名称(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及其代表人物。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废分封,立郡县(政治方面) 1、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在地方:建立郡县制。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 二、车同轨,书同文(经济方面) 1、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2、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 3、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货币。 三、御匈奴,筑长城(军事方面) 1、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秦长城是在燕、赵、秦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起来的。)

四、焚书坑儒(思想方面) 1、秦始皇采取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先进的科学技术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造纸术发明以前,通常用竹木简和帛做书写材料。 2、西汉前期,人们发明了造纸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伦改进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4、公元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 二、“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1、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2、华佗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并成功施行了开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被人们誉为“神医”。 三、《九章算术》 1、《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还总结出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 2、《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周髀算经》(西汉),率先提出勾股定理,比西方早了约500年。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执教人:塘边中学刘仲毅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秦的统一及为巩固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试评秦始皇措施所起作用,学会初步分析问题。 (2)通过对秦始皇本人相关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培养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及事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关系,通过温故知新、创设情境展示图表等方法,达到调动积极性,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 (1)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具有进步意义。 (2)秦的统一及采取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为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3)认识到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历史上少有暴君。 教学重准点:秦的统一及所采取的巩固措施,正确简评秦始皇历史功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诱导温故知新 1、战国七雄有哪些国家?其中秦国通过什么变法为实现统一进 一步创造条件? 2、预习课文: (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和地方建立了什么制度? (2)为加强思想控制他采取什么措施?产生什么影响?

(3)秦的疆域分别到达哪些地方? 二、新知学习 秦始皇用十年时间攻灭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板书设计: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经过商鞅变法更加强大,秦赵长平之战是重要转折,秦王赢政 用十年时间攻灭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自称皇帝。 2.为加强封建统治,皇帝总揽军玫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为三公,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组织讨论“动脑筋”。(○1知人善任勇于担责○2为攻灭六国统一 天下起推动作用) 4.为显示皇帝高贵自称“朕”,命令为“诏”,臣民称之为“皇上、 陛下”。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采取措施的原因:春秋战国以来,各国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差别很大,不利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2)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3)○1为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秦朝政权。○2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大量焚烧各种书籍,坑杀460多名儒生,对古代文化造成严重摧残。(三)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1、北筑长城:(1)原因:安定边疆抵御匈奴。 (2)将原赵、魏、燕等国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这就是“万里长城”,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3)秦始皇统一东南岭南、兴修灵渠,加强中原与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新人教版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 2.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时间、地点。 3.感受生活中的历史。 4.深刻理解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教学重点: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时间、地点 三、教学难点: 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之争的性质区别 四、新课讲授: (一)导课 用实物展示中国象棋棋盘,棋盘上“”楚河汉界“”四个大字与楚汉战争有关,项羽的楚方和刘邦的汉方对峙,以此借鉴,全班分为两大阵营黑方和白方,进行一次实战演练,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进行一次知识的大比拼(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展示目录 本课将从水深火热、揭竿而起、楚汉之争三个方面开始本课。(教学意图: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本课的内容,形成一个大的知识框架) 过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也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但是秦朝统治下的人民生活却非常困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难以为继。秦朝有一名小女子名叫孟阿妹,让我们走进她的生活。 (四)秦的暴政 1.情景设计: 阿妹日记一:(插入音频) 小女子,名叫孟阿妹,秦朝人。我有三个哥哥,大哥被抓去筑长城,二哥被掳去修阿房宫、骊山墓,就连刚满17岁的三哥也被抓走了。这都过去三年了,他们仍毫无音信,生死未知。家中只剩下年过六旬的老父老母,还有嫂嫂怀中吃奶的婴儿。 今天的夜,格外的冷,门外突然响起一阵急促而猛烈的敲门声,老父弯着身躯前去开门,只见几位凶神恶煞的官爷闯了进来,他们咆哮着、怒吼着:皇上有令,每家出壮丁,去服徭役! 徭役猛于虎啊…… 阿妹日记二:(插入音频) 看着破败的房屋,纸糊的窗户,我们期待着收获季节的到来,但同时感到深深的寒意。我们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十四课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案设计:左云霞政史系1103班学号:0014 一、教学课题: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教学课时:1课时 三、课标要求 1、知道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战匈奴的史实及结果。 3、掌握昭君出塞的史实,加深对昭君出塞历史意义的认识。 4、理解汉代“和亲”政策。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匈奴的兴起及其在我国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体会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中华民族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冒顿单于统一匈奴的作用及影响;比较分析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通过思考和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五、教学重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六、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七、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第10课,掌握了秦长城的修建;通过学习第12课和第13课,知道了汉初的基本情况,掌握了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及意义。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较为活泼,思维活跃,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表现力。 班风较为活跃,具有协作精神。 让学生提前准备关于卫青和霍去病的故事。 八、教学用具 长城的图片,西汉和匈奴战争的地图,昭君出塞图 九、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展示长城的图片) 同学们,咱们在学习“秦王扫六合”的时候见过这张图片,大家说这是什么呀?(学生回答:万里长城)大家记不记得秦始皇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这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哪个少数名族的呢?(学生回答:匈奴)那么,匈奴是怎样崛起的呢?他们和汉朝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讲授新课: 一、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现在大家快速阅读课本第一框的内容,思考三个问题: 1 冒顿单于有什么贡献? 2 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 3 他统一蒙古草原对匈奴的生活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略) 由于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格治军,所以他在秦汉之际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了强大的国家。 统一后的匈奴经济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冶铸业发展,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金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富有游牧民族的特色;三是受汉族影响学会了农耕。匈奴势力不断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咱们刚才了解了匈奴的基本情况,现在看看西汉对待日益强大的匈奴有什么政策?大家一起朗读78页的小字部分,找出西汉初期对匈奴的政策以及实施这种政策的原因,效果。 (学生回答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含答案)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的史实,知道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认识元朝的中央政权机构,掌握行省制度及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贡献 【学习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学习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王朝。元朝疆域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_的。 2.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 3.(1)由_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事务;设负责 监察事务。 (2)地方:设置________,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负责管辖澎湖和________。 (2)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________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5.(1)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地区用兵和招降,吐蕃归附后,蒙古 统治者在西藏统计户口,设置驿站。 (2)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________直接统辖。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 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3)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区域。 二、合作探究 与前代相比,元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三、练习巩固

1.它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它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它”是()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2.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的职能分别是() A.行政军事监察 B.行政外交军事 C.财政监察外交 D.财政军事监察 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 )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4.元朝时,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5.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 中,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这表明( ) A.黄岩岛等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B.当时中国元朝的皇帝是成吉思汗 C.蒙古族比汉族强大 D.元代疆域比唐代更加辽阔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 西藏、台湾等地区亦都处在中央王朝管辖之下。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元朝分别设立了什么机构来对西藏、台湾进行管辖?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王朝的建立教案中华书局版

第10课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王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讲解,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成语典故的方法,积累成语故事。通过学习秦末农民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胜负关系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教学重点 1.秦朝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2.陈胜吴广起义,也称作秦末农民战争。 教学难点 1.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2.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基本沿用秦制和采用“无为而治”政策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秦朝建立于何时?秦朝统一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二、新授 1.秦朝的暴虐统治 导入新课: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4年,秦王朝为什么会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 小活动:历史诊室:(给出三段材料,让学生分析秦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一: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材料二: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材料三: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呢?(学生分组讨论) 总结得出:秦的暴政主要表现:(A.徭役繁重 B.赋税沉重C.刑法严酷 D.秦二世残暴统治) 过渡:在秦的统治下,有何感想?如果你是一个秦朝百姓,你打算怎么办?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此拉开了序幕。) 2.陈胜吴广起义 过渡:由于我们是第一次接触农民起义,教给大家一个学习方法,学习农民起义要掌握五要素、三步曲。(大屏幕打出)(指导学生在书中50页找出答案) 探究活动: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遇雨误期——直接原因,秦的暴政——根本原因) 过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大泽乡起义的星星之火却成了燎原之势,鼓舞了广大被压迫人民起来反抗秦朝统治,秦末农民起义进入第二阶段刘邦、项羽起义。谁知道打败秦军主力的是谁?是哪次战役?时间?那秦王子缨向谁投降? 知识拓展:讲解“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故事。让学生明白项羽为什么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3.西汉王朝的建立 过渡:秦亡前后,项羽同刘邦之间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果如何?为什么?(从农民战争演变为争夺帝位的楚汉战争。刘邦最终战胜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西汉。 议一议:项羽在巨鹿之战上以少胜多战胜秦军,可后来在与刘邦争天下时,却被实力只有他四分之一的刘孝打败,项羽死前叹到“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他说的对吗?结合书上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得出“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结论 4.本课小结: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含反思)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程标准】 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都城;知道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和“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材,提取教材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重难点】 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刘邦的《大风歌》 学生:朗诵 教师: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他48岁率众揭竿而起,56岁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建立的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这位平民皇帝有着怎样的治国方略?西汉统治之初采取了怎样

的统治政策?继他之后,汉朝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 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 一、西汉的建立 教师: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那么,刘邦是如何登上汉王朝的皇位的? 生答:楚汉之争,刘邦胜利。 教师:从秦末农民起义到项羽兵败自杀,大规模的血腥战争持续了数年,而西汉建立后胜利者却无法欢欣鼓舞,因为留给开国君臣 们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景象。 展示: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同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将相出行乘坐的牛车 讨论:结西汉初年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过程和方法 本课使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能力,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和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课时] 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秦汉时期相关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根据课本中的歌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导入新课 2、教学过程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残酷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刑罚的种类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残暴,他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

大泽乡,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吴广号召起义,农民战争爆发。之后,在陈建立政权。 三、陈胜派主力军向咸阳进攻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率军绕过荥阳,突入关中,直逼咸阳。 四、农民起义推翻秦朝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战斗,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与此同时,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3、练一练最后推翻秦朝是() A陈胜、吴广起义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4、活动与探究查找成语故事: 这课书的内容涉及的成语故事很多,大家查找一下(包括课本、成语词典和课外读物),看谁找到的多。指鹿为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5、小结 通过学习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的灭亡,使学生了解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学会了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也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布置作业秦朝灭亡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