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第10课)

合集下载

七年级第10课历史提纲

七年级第10课历史提纲

第10课蒙古的兴起的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背景: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

12世纪时,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

2.统一: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灭夏: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灭西夏。

2.灭金:1234年,蒙古灭金。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后定都大都。

2.统治: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

3.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是《秦末农民大起义》。

这一课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重点介绍了陈胜、吴广起义以及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秦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的紧张状况,理解农民起义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认识秦朝灭亡的原因和影响,同时也可以了解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和历史意义。

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秦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的紧张状况,理解农民起义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2.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史实和历史意义,掌握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和历史意义。

3.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和影响,理解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4.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观看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电影等方式,加深对这一课内容的理解。

同时,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地理、语文等,全面了解秦朝末年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知识点归纳--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知识点归纳--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1.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陈胜和吴广,地点是在大泽乡。起义军提出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又名“大泽乡起义”)。
3.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战役)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4.秦(楚汉之争性质)
5.大泽乡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导火线)是:遇雨误期
6.大泽乡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标题: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引言概述:在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第十课将介绍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为后世所称道。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化的各个方面。

正文内容:1. 古代中国的科技创新1.1 造纸术的发明1.2 指南针的应用1.3 火药的发现1.4 活字印刷术的兴起1.5 科技创新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2.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水利工程2.1 农业技术的进步2.2 水利工程的发展2.3 农业与水利对古代中国经济的贡献2.4 农业与水利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3. 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3.1 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3.2 诗词文学的繁荣3.3 绘画艺术的发展3.4 古代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影响4. 古代中国的科学思想4.1 天文学的发展4.2 医学的进步4.3 数学的研究4.4 古代中国科学思想的特点与影响5. 古代中国的建筑与艺术5.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5.2 宫殿与陵墓的建造5.3 雕塑与陶瓷艺术的发展5.4 古代中国建筑与艺术对后世的影响总结: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在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中得到了详细的阐述。

科技创新、农业与水利工程、文化传承、科学思想以及建筑与艺术等方面的发展,都为古代中国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成就不仅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

七年级第10课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第10课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第10课历史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10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古代的繁荣时期,重点介绍了夏、商、周三代各个朝代以及其间的历史事件和特点。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一、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存在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夏朝的代表人物是大禹。

夏朝时期,国内经济和文化繁荣,同时也出现了诸多奴隶制度。

二、商朝商朝存在时间大约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商朝时期,一种名为甲骨文的文字开始出现。

同时,商朝也因为王朝的衰落,开始出现地方政权的崛起。

三、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存在时间大约为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

周朝时期,王室在中国的政治体系得到了长期稳定。

同时,周朝也是中国古代时期的一个高峰,尤其是在工艺、艺术和文学方面。

四、历史事件在夏朝时期,大禹治水是一个值得一提的事件。

在商朝时期,夏桀的残暴暴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事件。

在周朝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小国之间的战争、冲突和竞争也成为了当时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

五、文化特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

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点不同,但是都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特点。

夏朝是一个奴隶社会,文化以王权的祭祀和歌颂为主要特点。

商朝文化开始随着甲骨文出现而逐渐形成,其中诗经、尚书、礼记等传统经典逐渐形成。

周朝文化更加繁荣,太极图、易经、尚书等文献逐渐形成。

周代音乐、礼仪、宗教和文学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六、总结通过了解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和文化特点,不仅可以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更加详细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底蕴,这对于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一上册历史10课复习资料2

初一上册历史10课复习资料2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1.2.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1)政治: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a最高统治者称皇3.4.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1.秦暴政的表现:a.大量的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b.赋税重,上交三分之二c.繁重的徭役d.刑罚残酷(族诛.连坐)e.秦二世时,政治更加黑暗。

(赵构-----指鹿为马)2.秦亡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3.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因雨误期根本原因:秦的暴政4.秦末反秦斗争:a.项羽(巨鹿之战----以少胜多---破釜沉舟----打败秦主力)b.刘邦入咸阳,直接灭秦5.楚汉之争(性质--帝王之争)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鸿门宴6.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陕西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第十二课大统一的汉朝5、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文帝与景帝(亲自下田耕种)两代,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6、汉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促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著名学者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

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9、西汉时的播种工具是耧车;东汉时出现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车;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内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军事政权,第一次实现了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统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2、西汉时期汉元帝把王嫱(王昭君)出塞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从而密切了汉匈关系。

七年级历史第10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0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0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人类文明的演进。

而在七年级的历史课程中,第10课是关于中国古代朝代的学习。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七年级历史第10课的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朝代的定义“朝代”是指一国或一族的君主建立的政权,且在君主的权力下,持续存在了一定的时间。

在中国古代,从夏朝到清朝,历经了20多个朝代,不同的朝代也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政治制度。

二、中国古代朝代的历史沿革1.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也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

夏朝所处的时期为商周时期,其社会制度为奴隶制度。

2.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其时期为商周时期。

商朝经历了王朝分裂和初步统一两个阶段,而商朝的社会制度为奴隶制度。

3. 周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其时期为战国时期。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而周朝的社会制度为封建制度。

4.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朝代。

秦始皇的法家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石。

5.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族统一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传记正史。

汉朝时期的创新和改革为中国历史带来了很大的突破。

6. 魏、蜀、吴三国(220年-280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战争、文化、艺术、制度甚至是人物都被广泛的传承。

7. 晋朝(265年-420年)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朝代,其历程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

晋朝时期中期,出现了玄学和佛学思想。

8. 南北朝(420年-589年)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在一个时期内存在着政治分裂的局面,南朝与北朝互相对抗,而南北朝期间正是中国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七年级上历史第十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历史第十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历史第十课知识点七年级上历史第十课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基本制度。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基本制度影响了千百年后的中国社会。

这些基本制度使得中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本文将介绍其中的几个基本制度。

一、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要制度。

封建制度是指国家把土地分封给贵族作为封地,从而得到贵族对国家的忠诚和支持,并进一步建立了一个等级制社会。

封建制度逐渐形成于东周时期,一直延续到1911年清朝的灭亡。

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皇帝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

这种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乡试制度,但它在唐朝、宋朝和明朝达到了巅峰。

通过科举考试,可以上升到官场的最高级别,并且这个制度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

三、民族融合制度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民族群体共居一个国家。

经过长期的交往与融合,他们产生的各种交融制度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民族融合制度。

这个制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西夏婚姻制度,它通过婚姻这种传统手段来“吸纳”外族。

四、知识分子地位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拥有特殊的地位。

他们受到尊重,因为他们有知识,有能力为国家服务。

知识分子的地位在中国一直很高,这种崇拜穿越了许多时期,如春秋、战国、汉、唐、宋等时期。

五、礼仪制度礼仪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文化制度,主要包括了对礼仪的加强和各种文化仪式。

这个制度形成于周朝,之后一直延续了千年。

礼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明礼仪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总结:通过对以上几个基本制度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大致结构和文化传统。

这些制度从最早的周朝封建制度,到唐宋科举制度,再到清朝议政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计划经济制度等,都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对今天的中国文化与政治体系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1、秦的暴政
(1)繁重的徭役;(2)沉重的赋税;(3)残酷的刑法。

2 、陈胜、吴广起义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导火线):戍边遇雨误期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领导人:陈胜、吴广
意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3、刘邦、项羽反秦: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4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最终,刘邦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评价秦始皇: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但也有残暴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功: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过: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人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