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意象图式语言学

Contents 1
Contents 2
基本范畴
LOGO
大脑如何对事物进行最有效的分类和组织?
认知科学发现,大脑是从中间层面开始认识事物的。 这一层面被称为“基本范畴层面”,在此层面上,人 们的分类与客观主义的自然分类最接近,人们处理自 然的事物最有效、最成功。在此层面上所感知的范畴 叫做“基本范畴”。
(2)Image schemas can be generally be defined as dynamic analog representations of spatial relations and movements in space. (Gibbs and Colston,1995:349) 意象图式一般可以定义为空间关系和空间中 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
(3)Briefly,an image schema is a condensed redescription of
perceptual experience for the purpose of mapping spatial structure
onto conceptual structure. (Oakley)
意象图示
LOGO
意象图示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 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 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 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 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
意象图示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抽象的认知结构。它已 脱离了具体的、丰富的形象,而是一种只包含少数构成 成分和简单关系的结构,是非命题的抽象结构。
Contents 1
By Fillmore
Contents 2
CL4.1 意象图式

an essential role in structuring our mental world.
These schematic conceptions emerge in physical
experience (experience with objects moving from
source to goal along spatial paths, with actual containers and what they hold, etc.)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projecting it metaphorically to other conceptual realms.
the whole category is structured.
2. Turner (1996:16): Image schemas are skeletal patterns that recur in our sensory and motor experience. He also said that motion along a path, bounded interior, balance, and symmetry
out in detail the IMAGE SCHEMA OF FORCE DYNAMICS, and still later a lot of CL have
made further researches upon it.
§2. Further Explanation on IS
• Rosch & Mervis • Turner • Johnson & Lakoff • Ungerer & Schmidt • Gardenfors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电影感知研究--以网络影评中基于意象图式的概念隐喻为例

郑文博北京外国语大学/清华大学【提要】近年来,有关电影感知的跨学科实证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以电影《桃姐》的500条网络短评为例,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集中考察影评文本背后的上-下图式、路径图式、容器图式和动力图式,分析其隐喻拓展及认知特点,探讨其中呈现的电影感知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从意象图式出发,可以更好地了解观众如何解读电影叙事、描述观影体验和评判电影优劣。
【关键词】意象图式,概念隐喻,网络影评,电影感知【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648(2020)03-0067-05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电影感知研究1.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影评异军突起,不仅成为大众分享观影心得的主要方式,也成为人们选择影片的重要依据。
其中以“打分+微影评”的面貌出现的影评尤其值得注意(郑宜庸2013:194)。
由于电影感知的抽象性,观众往往借助隐喻来描述对电影的印象和观影的体验,并由此给出评价。
作为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解读电影感知的一种尝试,本文运用意象图式理论,对电影《桃姐》的热门网络短评进行分析,通过梳理文本中典型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拓展,探讨其中呈现的电影感知特点。
2.感知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电影学派明确了认知视角在电影研究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Bordwell 1985),主张引入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弥补此前符号学范式对观众解读机制的忽视。
对电影感知的关注由此成为电影研究的应有之义。
栾凌菲(2018)梳理了电影感知研究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指出跨学科实证研究是当前电影感知研究的主要特征,并认为电影感知研究不仅有助于解读观众理解机制,帮助电影人完善创作,也可以为电影行业评估市场风险提供参考。
相比于电影感知研究,叙事学和文艺理论对读者的关注由来已久,近年来兴起的认知叙事学更是将阅读理论“提高到了理论体系的层面”(金雯2015:160,见申丹2004)。
金雯(2015)将认知叙事学中与“阅读浸淫”状态有关的三条理论路径总结为:镜像神经元理论、“移位理论”和“可能世界”理论。
“~に向く、~を向く”的语义认知

“~に向く、~を向く”的语义认知符莹【摘要】认知的基本层面包括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结构,是一种抽象出来的心理结构.通过意象图式理论,能够得出日语动词「向く」的基本语义圈,包括“原始朝向”,“方向改变过程”,“方向改变后的朝向”等三个义项.「向く」的基本语义圈可以用“空间转动”因式表示出来.通过分析「向く」与「に」、「を」的搭配,探讨「~に向く」、「~を向く」的语义,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阐明汉语“向”和日语「向く」的认知差异.【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11【总页数】4页(P156-159)【关键词】象图示;「に」;「を」;「向く」;中日认知差异【作者】符莹【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 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63许多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都觉得「後ろを向く」中「を」的用法不好理解。
受汉语“向”的语义影响,大多数人认为这里「後ろ」表示方向,应该用格助词「に」更合适。
另外,「を」在一般的语法书中没涉及到表示方向的用法。
如果「を」在这里表示方向的话。
那么「角を右に曲がる」中的「に」是不是也可以用「を」来替换呢?事实上我们知道「後ろを向く」、「後ろに向く」两种表达在日语中都是存在的。
其中的「を」不是表示方向,而是强调方向改变的过程。
本文将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对日语中「~に向く」、「~を向く」的语义进行认知。
把日语动词「向く」的基本语义圈,分为“原始朝向”、“方向改变过程”、“方向改变后的朝向”等三部分,并用“空间转动”图式表示出来。
使用「向く」时,突显“原始朝向”语义,一般与「に」搭配使用;突显“方向改变过程”语义,一般与「を」搭配使用;突显“方向改变后的朝向”语义,一般与「に」搭配使用。
同时探讨文章开始所提的日语学习者对于「~を向く」疑问产生的原因,主要缘于中日认知上的差异。
(完整版)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一、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意象图式 (Image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观点,研究意象图式关于研究人们怎样建构范围、形成观点、剖析隐喻、理解意义、推行推理等过程拥有重要意义。
意象和图式原是两个独立的观点。
18 世纪时康德议论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以为图式是“连结感知和观点的纽带,是成立观点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意象、制造意义的必需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构造” ( 王寅, 2007:172) 。
而意象常被视作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指代一种心理表征,即人们在看不到某物时却仍旧可以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色,而这正是在没有任何外界事物提示的状况下,人们仍旧能在心智中猎取这个事物的印象的一种认知水平。
Lakoff和Johnson(1987)初次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个观点。
他们将它定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连续再现的动向模式,这个构造给我们的经验以连结性和构造性。
(Johnson ,1987:xiv)Gibbs 和Colston(1995) 描绘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向模拟表征,而 Oakley(2004) 以为它则是为了把空间构造映照到观点构造而对感性经验推行的压缩性的再描绘。
( 李福印, 2007:81) 认知语言学家们赞赞成象图式是鉴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的,并且先于人类语言。
换言之,“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来源理,并且认知过程包含: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围化、观点化、意义等过程。
因此,意象图式只可是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即“经验是在我们连续经过与变化的环境互动之中产买卖义的体验性感知运动和认知构造的结果” ( 王寅, 2007:37) ,其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
因此,意象图式也是鉴于体验,与现实世界互动,并抽象出来的一种形而上的构造。
二、意象图式的种类象图式表现了这样的特色,并且与空间观点联系密切。
(完整版)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一、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研究人们如何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解意义、实行推理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意象和图式原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18世纪时康德讨论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意象、制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王寅,2007:172)。
而意象常被视作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指代一种心理表征,即人们在看不到某物时却仍然能够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点,而这正是在没有任何外界事物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能在心智中猎取这个事物的印象的一种认知水平。
Lakoff和Johnson(1987)首次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个概念。
他们将它定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持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个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
(Johnson,1987:xiv)Gibbs和Colston(1995)描述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而Oakley(2004)认为它则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实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
(李福印,2007:81)认知语言学家们赞同意象图式是基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的,并且先于人类语言。
换言之,“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并且认知过程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
所以,意象图式只不过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即“经验是在我们持续通过与变化的环境互动之中产生意义的体验性感知运动和认知结构的结果”(王寅,2007:37),其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
所以,意象图式也是基于体验,与现实世界互动,并抽象出来的一种形而上的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类型象图式体现了这样的特征,并且与空间概念联系紧密。
根据Lakoff的分类,动觉意象图式可分为: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和其他图式。
心觉概念的意象图示认知分析

2013.10学教育39心觉概念的意象图示认知分析郑静(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38)[摘要]意象图示理论是认知语义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该文基于意象图示基本理论的理解分析,研究解释了心觉概念的基本意象图示,并在基本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心觉概念的语义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系统的解析。
[关键词]心觉;心觉概念;意象;意象图示一、引言心觉,“与其它诉诸外在形体感官的视、听、嗅、味、触五觉并列”,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人们思维或意识的一种心理活动;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是对“心灵觉悟”这种意识形态和心理现象的语汇表达形式。
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达;而心觉概念表达包括悟、觉、明白、清楚、理解、聪明、觉悟、糊涂、愚钝、光、灯、昏、暗、醍醐灌顶、把握、领悟、清醒、知晓、知道、dawn 、wake up 、enlighten 、see 、know 、clear 、brilliant 、smart 、illustrate 、master 、drive home 、catch on to 等等语词。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心觉词是人们心智活动的反应。
心觉词在心智过程中的反应可以分为语前思维阶段和语言思维阶段。
从语前思维阶段过渡到语言思维阶段的发展过程的理论基础是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是依据图示表征进行范畴化,即,体验、互动→意象图示→范畴化、概念化→语义。
经由概念,人类的心智活动从语前思维阶段过渡到语言思维阶段。
在这一理论中,意象图示是分析心觉词汇生成的核心要素。
因此,该论文将分析意象图示是如何引导人类的心觉语言从语前思维到意象思维最终到语言思维的。
二、意象图示基本理论Lackoff 和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中首次将“意象”和“图示”两个概念结合而成“意象图示”。
意象作为心理学术语,指一种心理表征,指人在某物不在场时,在心智中还能想象得出该物的形象。
意象和图式

意象和图式(1)意象“意象”(image)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对一个客观事物或情形由于“识解”方式的差别——凸现的部分不同,采取的视角不同,抽象化的程度不同,等等——而形成的不同的心理印象。
举例来说:a.姑姑送一只花猫给小莉。
b.姑姑送[给]小莉一只花猫。
客观情形都是姑姑把一只花猫送给小莉,但由于说话人观察的方式不同,凸现了情形的不同部分,就形成两个不同的“意象”,可以图示如下:小圆圈G代表姑姑,L代表小莉,M代表花猫;大圆圈代表姑姑和小莉的支配范围;双线和单线箭头分别表示“使动”和“转移”。
凸现的部分用粗黑线表示。
(a)里的动词“给”专门用来象征花猫转移的途径,从而使情形的这一方面凸现出来。
(b)里“给”字可以不出现,或者依附在动词“送”后头,而两个名词短语“小莉”和“一只花猫”紧挨在一起,这象征着概念上小莉和花猫联系紧密(见前“疏密象似”),因此凸现的是花猫转移的结果,即小莉对花猫的最终占有。
“视角”和“凸现”有密切的联系:采取不同的视角必然凸现同一情形的不同部分,造成凸现部分的不同往往是由于采取的视角不同。
这是因为视角不同,吸引观察者的注意力的方面也就不同。
意象具有心理现实性,这得到心理学实验的证明。
例如Gibbs & O’Brien(1990)的实验证明,人对习语的理解要借助于意象。
英语中一些表示极度愤怒的习语flip your lid“掀掉壶盖”、blow the stack“烟囱爆炸”、hit the ceiling“直弹天花板”等,人在理解时要借助“愤怒是封闭在容器中的加热液体”这一隐喻,而“液体封闭在容器中加热”就是一个普通的心理意象,我们对这个意象的知识包括:加热到一定程度,强劲的气流会使容器爆炸或将容器的盖掀掉。
上述隐喻就是将这个意象的有关知识“投射”到人发怒时的身体状况。
实验表明,如果这种意象知识当时被激活,那么被试人对这些习语的理解就比较快,如果未被激活,理解起来就比较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一、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研究人们如何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
解意义、实行推理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意象和图式原是两个独立的
概念。
18世纪时康德讨论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感
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意象、制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王寅,2007:172)。
而
意象常被视作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指代一种心理表征,即人们在看
不到某物时却仍然能够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点,而这正是在没有
任何外界事物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能在心智中猎取这个事物的印
象的一种认知水平。
Lakoff和Johnson(1987)首次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个概念。
他们将它定
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持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
个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
(Johnson,1987:xiv)Gibbs
和Colston(1995)描述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而Oakley(2004)认为它则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
对感性经验实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
(李福印,2007:81)认知语言学
家们赞同意象图式是基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的,并且先于人类语言。
换言之,“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并且
认知过程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
所以,意象图式只不过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
基础是体验哲学,即“经验是在我们持续通过与变化的环境互动之中
产生意义的体验性感知运动和认知结构的结果”(王寅,2007:37),
其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
所以,意象图式也是基于
体验,与现实世界互动,并抽象出来的一种形而上的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类型
象图式体现了这样的特征,并且与空间概念联系紧密。
根据Lakoff的
分类,动觉意象图式可分为: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和其他图式。
(王寅,2007:190)
1.容器图式(ContainerSchema)就是将我们所言目标视作是一个容器,那么心智中马上形成界限作为容器,构成两个区域,容器里和容器外。
例如,“我在我们小组里是组长,班级中有三个小组”。
如图1所示,我是个体a,小组是容器b,班级是更大的容器c。
但是,此例句无法
突出动觉意象图式的动态特征。
另举例,Ipourthemilkintoacup.如图
2所示,此句中themilk是意象图式当中突出的射体(tr=trajector),acup是相对于动态射体的静态界标(lm=landmark),过程就是射体tr
所经过的路径(Path)。
2.部分—整体图式(Part-wholeSchema)正是通过我们的亲自体验抽象
而来的。
简单来说,身体部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眼睛是人身体的
一部分,那么眼睛就是部分,身体就是整体。
如“我是班级的一份子”。
3.连接图式(LinkSchema)也是基于体验的。
人们生来的第一个连接就
是肚脐和母体的连接,经历了婴儿时期和儿童时期,我们抓住父母,
扶着其他事物,或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位置或是为了保证其他人和事物
的位置。
此时,绳索就起到了连接的作用。
进而,长大以后,这具体
的绳索可由抽象的、看不见的事物所代替。
比如,Thechildholdshermother'shand.此句中,孩子和妈妈通过牵手而连接
起来。
4.中心—边缘图式(Center-PeripherySchema)的理解亦是源于身体经验。
身体有中心和边缘之分,而中心指的是心脏。
如若一个人没有了
四肢,也还能牵强或者,但是如果心脏停止了跳动,那么这个人也就
丢了性命。
由此引申开来,任何事物都会有重点和非重点,重点即是
中心,非重点即是边缘。
成语“擒贼先擒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5.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Source-Path-DestinationSchema),顾名思义,其组成部分为:始源(Source)、路径(Path)和目的地(Destination)。
6.其他图式(OtherSchemas),包括:(1)前景—背景图式(Back-frontSchema),如东风牌汽车的广告语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借用了这句歇后语作为背景,实际上句子中的东风指的是汽车,一语双关。
所以,现在的广告语的理解多是使用这个图式识解的;(2)上下图式(Up-downSchema),多用于社会等级结构和家庭结构的理解,家谱就是上下图式。
(3)线性序列图式(LinearOrderSchema),如初中历史里面学得大事记都用直线以年代为标记归纳出来,这就是线性序列图式。
三、研究意象图式的意义
人们通过对现实世界的体验,以空间为基础,在头脑中形成的抽象的思维过程或者推理过程,从而理解说话人的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
其中,意象图式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理解世界和语言理解的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把乔姆斯基的TG语法的天赋论推翻,有利于对外语教学实行指导,而且更有利于解释儿童为什么能够在短短的几年内能掌握自己的母语。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