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外国诗两首) 2节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三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外国诗两首》教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三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三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两首外国诗一、课前五分钟,引入新课1.老师问:同学们,自从我们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了哪些外国诗歌?学生答:《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浪之歌》、《雨之歌》中国田园诗的特点:(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老师的话:学生们,面对大自然,诗人们总是有无尽的歌声。
即使是非常普通的昆虫叫声也会在诗人的笔下充满情感和内涵。
即使是最普通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美丽而耀眼。
生活处处充满诗意。
让我们读两首外国诗,听听生命的歌唱。
2、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理解拟人、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功能,理解诗人选择代表性季节、选择小生命(草、蟋蟀)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何高呼“大地的诗永不消亡”。
3.能够分辨出两首诗的不同风格,感受到多方面的自然(生命的跳动、宁静与和谐)。
3、查看预览1.根据所查资料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1795-1821)是一位英国诗人。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华的诗人之一。
1817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诗集》。
其中有著名的诗歌《夜莺之歌》和《秋歌》。
他的诗对世界有很大影响。
他的诗对后世影响很大。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四、探究指导1.动情朗读《蟋蟀与蟋蟀》要求:有感情、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这是一首自然颂歌。
他通过仲夏的“牡蛎之乐”和冬季的“蟋蟀之歌”来赞美“大地的诗意永不消逝”。
)1.这首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整首诗分为两个相对应的部分。
它以“大地之诗永不消逝”和“大地之诗永不停息”开头,指出了主题;它还描绘了仲夏的“大地之乐”和冬季的“蟋蟀之歌”,并通过联想巧妙地将二者联系起来,生动地展示了“大地之诗永不消逝”这本书的主题是。
4、外国诗两首 (2)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三、研读赏析
1.教师范读.
观看多媒体画面
进入情境
一名学生指读,集体了解诗人生平爱好及相关作品,做好笔记.
画面与音乐共同引入,很快就进入课堂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相关知识链接,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诗人,扩大学生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赏析诗歌
(1)学生自由诵读,想象入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它的歌声一直使济慈快活异常。
有天早上,济慈从餐桌旁拉过一把椅子,在葡萄树下的草地上坐了整整一个上午。临了,查尔斯发现他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又不声不响地把手中的碎纸片塞到书架后。趁济慈不注意的时候,查尔斯把那些碎纸片拣了起来。大致可以看出,那是一首关于夜莺的诗。查尔斯把它们复原了,这就是那首人人喜欢的《夜莺颂》。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聆听导语
进入情境
了解作者
交换信息
听读录音
感受夜景
小组交流
品读课文
走近诗人心灵深处,感知诗人情怀
四.课堂小结
大自然周而复始,昼夜更替,四季轮转,生命在这其中生生不息。在生命的演进中,小动物们用它们靓丽的歌喉吟唱出一首首动人的乐曲,演奏出一曲曲美丽和谐的天籁之音,为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增添了无限的生机。所以同学们,用我们敏感而多情的心,去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吧,愿大家在大自然的跳跃和宁静中找到生命的真谛。
最新整理初三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最新整理初三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内容预览:4 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三、研读《祖国》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
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
《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

《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第一篇:《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蝈蝈与蛐蛐《蝈蝈与蛐蛐》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也是一首大自然的欢歌。
它描写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妙无比,歌颂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这首诗可以分为两节:第1~8行诗为第一节。
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以下7行诗,主要写了“蝈蝈的乐音”。
还写了“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可喜的草丛”等富有盛夏特色的景物,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喜悦的世界,并以此烘托了“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动听。
第9~14行诗为第2节。
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领起以下5行诗,主要写了冬日的“蛐蛐的歌儿”。
“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等语句写出了冬天严酷冷清的景象,“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语句表现了家中的温馨气氛,并以此衬托了“蛐蛐的歌儿”的悦耳动听。
结尾两行诗通过联想将“蛐蛐的歌儿”与“蝈蝈的乐音”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2、这首诗有如下美点:一是美在构思精巧:这首诗虽然十分短小,但构思却颇为讲究。
先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点明主旨,引出了关于“蝈蝈的乐音”的描写;再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点明主旨,引出了关于“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最后通过联想将上面的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如诗,歌声不断。
整首诗层次井然,浑然一体,别具匠心。
二是美在以少胜多: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它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到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
全诗赞美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着墨不多却内涵丰富,有字惟其少、意惟其多的效果。
三是美在情趣盎然:这首小诗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
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宛然在目。
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把大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
《外国诗二首》课件

6、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 种表现手法?
诗歌中的路表面指自然界的道路,实际暗示人 生之路;使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指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 征,来表现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艺术手段。
咏物诗、哲理诗、政治诗,大都采用象征这一 艺术手法。
7、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 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 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 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1、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朗读?
本诗是作者用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 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所以应该用 平等、娓娓而谈的语气,亲密和婉、热诚坦 率的语调朗读。
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常被称为“交 替性的诗人”。弗罗斯特出版过十多部诗集, 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 还有《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 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白桦树》、 《修墙》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 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 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 为人们喜爱。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用低沉,深婉,略带点惆怅的语调朗读。
2、概括这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人生道路的岔口,面对不得不 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静极 富挑战的道路。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的时候,内心的 留恋与担心。 第四节:写诗人遥想将来回顾往事,对未选择 的 路的叹息和回忆。
语文:2.5-6《外国诗二首(一)》《外国诗二首(二)》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5)

《外国诗二首(一)》《外国诗二首(二)》【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外国诗二首(一)》《外国诗二首(二)》二. 本周学习目标了解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略诗人的精神世界。
继续分析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思路。
三. 知识归纳总结词语积累:《外国诗二首(一)》:柠檬和煦悄然高耸辉煌宽敞凝视寻觅悬崖峡谷山峦树阴闪烁连绵边缘恍惚寂寞安慰翩翩起舞《外国诗二首(二)》:汹涌呼啸清澄祈求安详苦涩深渊笨拙羞惭翅膀健美丑陋跛脚嘘声步履四. 课文分析1. 作者简介:①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诗人,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
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作品。
1749年8月28日生于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法学博士,得到皇家参议的头衔,母亲是市议会会长的女儿。
1765年他去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768年因病辍学。
1770年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攻读,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里欣根》,蜚声德国文坛。
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声名大噪。
1775年他应邀到魏玛,次年被任命为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
在随后直到1786年这段时期里,他成了魏玛公国的重臣,曾在一段时间里主持公国大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
然而随着各方面阻力的增强,加上他对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爱好,他陷入一种矛盾的痛苦之中,这导致他在1786年秋不辞而别,化名潜往意大利,直到1788年6月才返回魏玛。
回到魏玛之后,他辞去重要的政治职务,只负责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
此后直到 1794年这段时间,他先后完成了戏剧《哀格蒙特》、《托夸多·塔索》,并着手写第一部《浮士德》;他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1790年发现了人的胯间骨。
《外国诗二首》PPT课件

达标自测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一切都是shùn xī(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2) 而 那 过 去 了 的 , 就 会 成 为 亲 切 的 huái liàn( 怀恋)。 (3)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 shè zú( 涉足 )。 (4)它荒草qī qī(萋萋 ),十分yōu jì( 幽寂 ),显 得更诱人,更美丽。
达标自测
4.仿照下面一节诗的句式,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开头,写一节蕴含哲理的诗。 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 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______________ ,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迷茫,不要放弃!彷徨的 日子里需要坚强:相信吧,光明其实就在前方。
七年级下册
19 外国诗二首
目录 contents
学习导航
学习导航
1. 了解两首诗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熟读并背诵本诗。 2.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象, 学习 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目标 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3. 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 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二、整体感知 三、达标自测
整体感知
一、请在书本上给生字词注音,并在现代汉语词 典中查找新学词语的解释。 二、整体感知 1.整体把握课文,填写以下内容。 乐观
未来
人生
整体感知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 选择的路”? 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的思索,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初三下册《4外国诗两首》课文

人教版初三下册《4.外国诗两首》课文4.外国诗两首《祖国》[俄]莱蒙托夫我爱祖国,但却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诚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但是我爱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它那大海似地汹涌的河水的奔腾,我爱乘着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惦念着自己夜间住宿之处,迎接着道路旁点点微微颤动的灯火。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那一对闪着微光的白桦。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本诗欣赏《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的《祖国纪事》杂志。
诗歌抒发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
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斯拉夫派诗人何米亚科夫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发表于1839年,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
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诗歌发表后,别林斯基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普希金式的诗”,杜勃罗留波夫认为诗人达到了“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
诗歌把两种爱国主义的观点对照得十分鲜明,一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种是虚伪的、华而不实的、脱离人民的。
诗人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奇异”就表现为不同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经过自己的心灵对祖国的感受,又经过自己的头脑对祖国的思考而形成的。
这种感情是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了的,也不是任何别的感情所能代替的:沙皇统治集团镇压国内外人民起义得来的“胜利”,那用鲜血换来的“光荣”,不能使诗人的心得到任何安慰;农奴主对农奴制度坚固长存的信念和对东正教的迷信,他们所谓的“高傲的虔信的宁静”,也不能在诗人的心上激起任何希望的幻影;还有贵族民族主义者的复古倾向,他们虚构自己祖先的英雄业绩,用远古时代的神圣传说来炫耀自己,诗人全都漠然置之,无动于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教 与 学 反 思
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 的心境。 诗人所描写的夜景,是多么静谧,又是多么美丽,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 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作者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 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全诗虽是纯然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 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学 习 过 程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 合作探究 《蝈蝈与蛐蛐》与《夜》比较 (1)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2)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编号:YW9—064
有
、
、
、 。
、
等,有写
景的想像,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
(一)1、 《蝈蝈与蛐蛐》一诗的主旨句是 2、 《夜》一诗表达了 (二)比较《夜》与郭沫若的《静夜》 ,完成下列问题: 静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达 标 测 评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 景物有 的 心 、 境 。 、 《 静 、 夜 》 都是实写,从中传达出诗人对 ,美丽的 、 中 的热爱和他 的 夜 郭沫若 。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 兴趣。 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 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1.诵读法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 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 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编号:YW9—064
导
题 学 目 校
星火 一中
学
案
年
设
级
计
课时
九 年 学 科
第 2 课时
) 精读品析 朗读课文《夜》 ,思考: 1.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4.外国诗两首
教 者
邵国利
语文
设计 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 时间
2012-9 、13
-14
学 习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学 习 方 法
。 《夜》中的 、 景 等, 、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