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淋巴细胞形态
临检--异常白细胞形态

异常白细胞形态1.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1)毒性变化: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2)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染色较深黑色或紫黑色颗粒。
3)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可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
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的结果。
4)杜勒小体(Dohle):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源自RNA),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成灰蓝色,直径1~2μm,亦可见于单核细胞。
5)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等。
(2)棒状小体(Auer小体)急性白血病类型急粒(M3)数条急单一条急淋无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1条或数条,称为棒状小体。
(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3叶核居多,杆状与分叶核之比1:131)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5%)。
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高,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机体抵抗性强。
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
2)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为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炎症恢复期。
(4)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细胞体积较大,直径16~25μ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Chediak-Higashi畸形Alder-Reilly畸形May-Hegglin畸形Pelger-Huet畸形2.淋巴细胞的形态异常(1)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who异型淋巴细胞诊断标准

异型淋巴细胞诊断标准异型淋巴细胞是一种在免疫反应中出现的异常淋巴细胞。
它们的形态和功能与正常淋巴细胞不同,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档将详细介绍异型淋巴细胞的诊断标准,包括细胞大小和形态、核形态、染色质结构、核仁、胞质、细胞边缘、细胞表面标记和细胞功能等方面。
1.细胞大小和形态异型淋巴细胞的大小和形态不同于正常淋巴细胞,但不同类型和来源的异型淋巴细胞可能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特征。
一般来说,异型淋巴细胞的大小可能比正常淋巴细胞大或小,形状可能不规则,可能是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2.核形态异型淋巴细胞的核形态也不同于正常淋巴细胞。
核可能不规则,可能是分叶状或扭曲的。
核仁可能增大或形状异常,染色质结构也可能变得不规则或出现额外的染色质。
3.染色质结构染色质是细胞核中的一种物质,负责携带遗传信息。
异型淋巴细胞的染色质结构可能变得不规则,染色质可能变得致密或出现额外的染色质。
这可能导致遗传信息的异常表达和细胞的恶性转化。
4.核仁核仁是细胞核中的一个结构,与核糖体RNA的合成有关。
异型淋巴细胞的核仁可能增大或形状异常,这可能导致蛋白质合成异常和细胞的恶性转化。
5.胞质胞质是细胞中的一种物质,负责提供能量和维护细胞的内部环境。
异型淋巴细胞的胞质可能变得不规则,出现空泡或颗粒状物质,这可能影响细胞的能量代谢和信号传导。
6.细胞边缘异型淋巴细胞的细胞边缘可能变得不规则或不清晰,这可能导致细胞的黏附能力下降和恶性转化。
7.细胞表面标记异型淋巴细胞表面标记的表达可能与正常淋巴细胞不同。
这些标记包括CD19、CD20、CD22等,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和分类不同类型的淋巴瘤。
如果异型淋巴细胞表面标记的表达异常,可能提示存在淋巴瘤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
8.细胞功能异型淋巴细胞的功能也可能与正常淋巴细胞不同。
例如,它们可能无法正常地识别和攻击抗原,或者它们可能过度分泌细胞因子导致炎症反应。
了解异型淋巴细胞的功能有助于诊断不同类型的疾病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异型淋巴细胞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一、异型淋巴细胞的定义 • 二、异型淋巴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 • 三、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 四、异型淋巴细胞的鉴别诊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异型淋巴细胞的定义
• 是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其形态变异 通常是由于病毒或药物引起的应激反应,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其细胞体积变大,细 胞核体积增大,细胞浆颜色加深,出现空 泡等。正常人的异型淋巴细胞<2%。
中幼红细胞、浆细胞与空泡型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淋的鉴别
中幼红细胞
浆细胞
异淋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异淋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单核细胞与不规则型异淋鉴别
异淋
单核细胞
单核 细胞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异型淋巴细胞检查的临床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意义
三、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异型淋巴细胞的鉴别诊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原始淋巴细胞与幼稚型异淋鉴别
异淋
原始淋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思考题
• 一、异型淋巴细胞主要分几种,分别是什 么?
• 二、请辨别下列图片中细胞。
脑脊液异常细胞形态的临床意义

脑脊液异常细胞形态的临床意义(1)淋巴细胞:①小淋巴细胞:是正常脑脊液中的主要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60%—70%。
当脑脊液细胞总数增多,比例失调,或伴有病理性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激活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和浆细胞)时,则有诊断意义。
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非特异性脑膜刺激反应。
②大淋巴细胞:胞体较小淋巴细胞稍大,实际上是一种免疫细胞。
原由小淋巴细胞被激活转化而成。
大淋巴细胞偶见正常脑脊液中,增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非特异性脑膜反应。
③激活淋巴细胞:由大小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成,呈多种不相同的形态学改变,分为转化型淋巴细胞和大淋巴样细胞。
转化型淋巴细胞是由小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成。
转化型淋巴细胞多见于细菌性脑膜炎(特别是恢复期)、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多发性硬化、脑梗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大淋巴样细胞是大淋巴细胞被抗原激活转化而成。
大淋巴样细胞增多可见于结核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脊髓造影、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和脑肿瘤等情况,并常伴有明显的转化型淋巴细胞反应及浆细胞的存在。
④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转化而来。
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浆细胞,它的出现必伴有抗原刺激。
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尤以结核性脑膜炎、脑囊虫病和病毒性感染更甚。
(2)单核-吞噬细胞:①单核细胞其形态与血中相似。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的单核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30%—40%,和淋巴细胞的比例约为3:7或4:6。
若比例倒错或单核细胞形态异常时则为病理性,可见于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膜非特异性反应和脑组织的破坏性病变,如脑挫伤、缺血、出血、炎症和变性病等。
②激活单核细胞是由单核细胞被抗原激活而形成。
正常情况下此类细胞仅占2‰。
激活核粒细胞增多,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炎性疾病、肿瘤和各种异物刺激等。
③巨噬细胞是由被激活单核细胞吞噬异物后转变而来的一组细胞。
正常脑脊液中巨噬细胞不存在,它的出现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出血、外伤等疾病的中、后期。
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疗方案(2021年版)

五、临床表现
感染性疾病学习交流平台
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e-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原发感染
所致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其典型临床“三联症”为发热、咽峡炎和
,可合并肝脾肿大,
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增高,IM是一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出现噬血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生粒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抗人球蛋白试验又称 Coomb’s试验。是:检测红细胞不完全抗 体 的一种经典方法。不完全抗体多是IgG抗 体,该抗体能与相应抗原 结合,由于只能与 一方红细胞抗原的决定簇结合,而不能同时 与双方 红细胞抗原的决定簇连接,在一般条 件下不出现可见反应。抗人球蛋 白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达到桥梁的作用,链接与红细胞抗 原结合的特异 性抗体,使红细胞凝集。抗人球蛋白试验可分为直接试验和间接试验。 直 接试验的目的是检査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
五、临床表现
感染性疾病学习交流平台
如其他急性全身性病毒感染一样,本病有多样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虽不高,但对预后影响很大,兹综述如下:
2.神经系统0.37%~7.3%患儿可出现此类合并症,症状差异很大,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视神经
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等,其中尤以横贯性脊髓病为
,可突然出现双下肢瘫痪及尿潴留。虽神经系病变多能恢复,
纪80年代相比,我国儿童原发性EBV感染的年龄有所延迟’。
二、流行病学
感染性疾病学习交流平台
EBV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又叫做亲吻病,也可经输血和性传播。国外 资料显示,6岁以下幼儿原发性EBV感染大多表现为无症状感染或仅表现 为上呼吸道症状等非特异性表现,但在儿童期、青春期和青年期,约 50%的原发性EBV感染表现IM'。本病分布广泛、多散发,亦可呈小流行。 与西方发达国家IM多见于青少年和年轻成人不同,国内儿童IM的发病高 峰年龄在4~6岁’,这与国内儿童原发性EBV感染的年龄较早有关。本病 自潜伏期至病后6个月或更久均可传播病原体。在只经血清学证实的恢复 期患者中,仍有15%的患者咽部可间断排出病毒。
全血复片分类中异型淋巴细胞形态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82128·药物与临床·全血复片分类中异型淋巴细胞形态学特征及临床意义陈世元(湖北省巴东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湖北 巴东 444300)摘要:目的总结全血复片分类发现异型淋巴细胞的存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未报或警示细胞异常,检查检验人员对复片规则的执行情况。
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10年1月至2012 年12月在我院进行过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及涂片分类的患者。
利用Microsoft Excel2003 软件统计异性淋巴细胞类型。
结果利用111⑶0300 2x0612003软件统计异性淋巴细胞类型为I型(泡沬型)1468例1.9%),II型(不规则型)1620例(46.2%)III型(幼稚型)412例(11.8%)结论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白细胞分类涂片这项传统检查,同时检验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细胞形态的诊断水平,充分认识异常淋巴细胞在外周血中出现所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异型淋巴细胞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涂片;复片规则中图分类号:R749.05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82.1070 引言全血涂片分类对于临床诊断发热及其它因素引起的外周血细胞异常,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其分类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像着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进年来,不明原因的发热,白细胞数异常(增多或减少)的患者日益增多,这些病变常与各种感染,尤其与病毒感染有关[1],而病毒感染常常在血涂片分类中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异淋),这种异淋细胞在血细胞计数仪上又很难被识别。
血涂片分类对确立异淋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学特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细胞形态学是血常规检验的主要内容,也是检验医学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2]。
而随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普遍使用,血细胞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逐渐被忽略[3]。
异形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abnormal lymphocyte)是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显示多属T淋巴细胞。
其形态变异是病毒或某些过敏原等因素刺激,T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甚至发生母细胞化所致。
正常人血片中偶可见到异型淋巴细胞。
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肝炎病毒等均可见淋巴细胞增高,并出现数量不等的异型淋巴细胞。
其中以EB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尤为显著,异型淋巴细胞>10%,对其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是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性疾患中常见的类型。
淋巴细胞增高以及异型淋巴细胞的出现是机体对病毒等刺激发生的异常血象变化。
本症好发于青少年及青壮年。
患者有明显的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全身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显著,常见肝、脾肿大。
WBC正常或轻度增高,多<20×109/L,发病早期常表现中性粒细胞增高,随病情进展淋巴细胞逐渐增高,可达60~90%。
异型淋巴细胞>10%。
根据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三型:图-11 Ⅰ型异型淋巴细胞Ⅰ型(空泡型)此型最为常见。
淋巴细胞胞体大小正常或稍大,多呈圆形。
胞核圆形、椭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
核染色质致密、粗糙,呈不规则聚集。
胞质量中等,深蓝色,常有空泡,一般无颗粒(图-11)。
图-12 Ⅱ型异型淋巴细胞Ⅱ型(不规则型)胞体较淋巴细胞明显增大,外形不规则。
胞核圆形、椭圆形,可见不规则形。
核染色质致密、浓染,可见不规则聚集。
胞质量丰富,淡蓝色,边缘较深染,可见少量嗜苯胺蓝颗粒(图-12)。
图-13 Ⅲ型异型淋巴细胞Ⅲ型(幼稚型)胞体较大,多呈圆形。
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较细致,可见1~2个核仁。
胞质量较少,呈深蓝色,多不见颗粒,可见少数空泡(图-13)。
(2)鉴别诊断虽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多无难度,但由于细胞形态的变异,为明确诊断仍应与某些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加以鉴别,以免误诊。
白细胞红细胞的正常及常见异常形态

白细胞红细胞的正常及常见异常形态红细胞和白细胞是人体中两种重要的血液成分,它们的正常形态对维护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正常形态以及常见的异常形态。
一、白细胞的正常形态白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它们在体内起着抵御疾病和感染的关键作用。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呈现以下几种形态:1.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形态,它们是主要的细菌消除者。
正常的中性粒细胞通常呈现多叶核形态,细胞浆颗粒呈淡紫色或淡粉色。
2. 淋巴细胞(Lymphocyte)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负责产生抗体来对抗感染。
正常的淋巴细胞形态为圆形或稍微不规则,细胞浆呈淡蓝色。
3. 单核细胞(Monocyte)单核细胞是吞噬病原体的重要细胞,它们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
正常的单核细胞形态为圆形或稍微不规则,细胞浆呈灰白色。
4.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和寄生虫感染的处理。
正常的嗜酸性粒细胞呈现双叶核形态,细胞浆呈橘黄色。
5.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嗜碱性粒细胞参与控制炎症和过敏反应。
正常的嗜碱性粒细胞形态为多叶核,细胞浆呈紫黑色。
二、红细胞的正常形态红细胞是携带氧气到各个器官的主要细胞,其正常形态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呈现以下几种形态:1. 规则形红细胞(正常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呈扁平的圆形,中间稍微凹陷,没有明显的突起或变形。
在血液中正常的红细胞密度较高。
2. 异形红细胞在某些情况下,红细胞的形态可能发生异常变化。
常见的异形红细胞有:(1)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球形红细胞是指红细胞由于各种原因而变得球形,失去了正常的扁平形态。
球形红细胞通常暗染,且较小。
(2)圆柱形红细胞(Elliptocyte)圆柱形红细胞是红细胞变形后的结果,它们通常比正常红细胞更长且呈椭圆形。
(3)溶血性红细胞(Fragmented erythrocyte)溶血性红细胞是在一些溶血性疾病中出现的异常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Ⅱ型:又称不规则型,或称单核细胞型。
• 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个伪足。核形状及结构 与Ⅰ型相同,或更不规则,染色质较粗糙致密。胞质丰富, 染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深,一般无空泡, 可有少数嗜天青颗粒。
.
• Ⅲ型 • 又称幼稚型或幼淋巴细胞型。胞体较大,
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 排列,可见1~2个核仁。胞质深蓝色,可 有少数空泡。
.
临床价值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甚至达20%~30%。
• 其他病毒感染:风疹、麻疹、腮腺炎、流 脑等等
• 过敏原刺激 • 药物反应
.
...Fra bibliotek..
.
.
.
.
探讨
• 异淋<5%,结果可以报“偶见” • 儿科复检规则建议把淋巴比例提高到75%。
.
关注异型淋巴细胞
.
异淋:
• 定义:由病毒或者药物引起的形态变异的 淋巴细胞,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其细胞体 积变大,细胞核体积也增大,细胞浆颜色 加深,出现空泡等。
• 定义:细胞浆荧光强度增加的淋巴细胞。
.
Ⅰ型:空泡型或浆细胞型。
• 最常见。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 不规则形。细胞核为圆形、肾形、分叶状,常偏位。染色 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胞质丰富、染 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