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政治课时训练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课时精练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据此回答1~2题。
1.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A.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B项曲解了题中观点;C项正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D项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C2.之所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它是()A.唯物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B.唯心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C.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D.所有哲学必然遇到而且必须回答的问题解析:A、B两项均是片面的,不选;C项不选,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D项正确指出了原因,符合题干要求,应选。
答案:D3.右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五行学说。
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
这种观点()A.把具体形态归结为世界的本质,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B.与“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包含同一本原C.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方向,但本质上是不正确的D.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解析:材料中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A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应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B项中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项认为该观点“本质上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故选D项。
答案:D4.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德国的费希特则认为,自我意识或精神自我的创造性活动是经验的唯一源泉。
这两种思想都() A.认为客观事物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B.承认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C.不承认思维决定存在D.不承认存在决定思维解析:材料中柏拉图的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费希特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两种思想均不承认存在决定思维,故选D项。
百舸争流的思想

运城 中学 政治组 杜小艳
学习目标:
2.1:
识记和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实践中坚持唯物 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2: 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 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知识体系: 是什么?
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 问题(物
() • A.不可知论
A
B.形而上学
• C.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
• 3、承办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是南京 市委、市政府从南京实际出发,为全面展示南
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以及现代化都市的生机 和活力,进一步加快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
大重大决策。这体现了( )
• A物质与意识不可分
C
• B物质与意识同等重要
• C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 D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 探究4: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 材料一:王阳明,明朝哲学家,称自己的哲学为 “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即天地万 物的主宰,“心”决定并产生一切。
• 材料二:朱熹说:“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 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所谓理与气,此决 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混沦,不可分开”; “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 单化了
近代形而上 ①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学唯物主 ②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
义
属性
①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 ②具有机械性、形而上 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 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 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
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
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 质具有能动作用;②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高中政治 第1单元 第2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课时作业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1单元第2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课时作业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一、选择题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被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据此回答1~2题。
1.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A.机械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以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它是依靠笼统的直观,即通过经验、观察,再加上想象和猜测而形成的理论,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朴素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与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的,确信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题中的赫拉克利特的观点符合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
【答案】 B2.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被列宁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
这一评价说明,赫拉克利特( )A.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B.把唯物论和认识论科学地统一起来C.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D.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解析】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认识到了世界的物质性(世界不是由任何神或被任何人创造的),又认识到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世界(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所以,赫拉克利特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结合在了一起。
故答案选A。
【答案】 A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做世界的本原【解析】机械唯物主义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物质观错在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故选B。
【答案】 B4.下列有关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坚持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的根本观点②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③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④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高考政治复习 课时作业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高考政治复习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编者选题表选择题1.(2016·广东中山模拟)爱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广义相对论,就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爱因斯坦本人认为引力波太弱而无法被探测。
100年后,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成功探测到来自一个双黑洞并合事件的引力波。
这反映了( )①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我们认识和利用引力波的可靠保证②人们对引力波的认识水平和程度带有社会历史性特征③引力波的存在和发现是文明进步和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④引力波的发现再次印证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D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
100年前后的不同认识,说明认识具有社会历史性,②符合题意;发现引力波,说明思维可以反映存在,④符合题意;①夸大了意识的作用;③颠倒了主客观的关系。
2.历史上关于形神之辩(形体与精神的关系)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
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则说:“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
”下列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①前者属于唯物主义派别,认为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②后者属于唯心主义派别,认为意识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③前者准确描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科学的④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A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这种观点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①入选;约翰·保罗二世认为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认为意识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②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桓谭的观点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只看到了物质决定意识,没有认识到意识的能动作用,所以未能准确描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不科学的,③说法错误。
3.“道,独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2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课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第2课百舸争流的思想(限时45分钟)知识点题号及难度哲学基本问题1、2、3、4(中)、12(中)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5(中)、6、7(中)、8、13(2)(难)唯心主义及其形态9、10、11(中)、13(1)(难)一、选择题1.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生6.6级地震,地震发生以后,一则“昆明提前67秒收到预警”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将会准确预警地震的到来,避免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与损失。
这说明(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人们能够彻底的认识世界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④人们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③解析:A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意识的能动作用。
材料表明人们可以正确的认识世界,故选①③。
认识具有无限性,②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改造世界的问题,④不选。
2.休谟认为:“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否是人们的经验不能解决的。
”此观点( )①承认了物质决定意识②否认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否认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④认为思维决定存在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解析:D 休谟认为人不能认识物质实体,即思维不能反映存在,否认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②③符合题意;①④均与材料无关。
3.2013年10月,生姜在四川的平均批发价为9.08元/千克,2014年10月则达到了15.94元/千克。
可见“市场常常是变化莫测的,想把握住市场的变化那是徒劳的。
”以下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①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②属于不可知论③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④是形而上学观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解析:A 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不能把握市场,意味着思维不能反映存在,是不可知论,故①②符合题意,③与材料不符。
形而上学主要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④与材料无关。
4.(2015黄冈模拟)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A.存在决定思维B.意识反作用于存在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思维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解析:A 本题考查的是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高二政治生活和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练习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这表明A.思维对存在具有反作用B.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C.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D.思维与存在是相互依赖的2.人爱吃牛羊肉,麋鹿爱吃青草,鸱鸟爱吃老鼠,谁能说清什么才最好吃呢?所以,在庄子看来,万物总是处于刚肯定即否定,即“此一是非,彼一是非”的状态。
由此,他得出了“无须也无法对事物进行断定”的结论。
这里,庄子集中阐述了①一切哲学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③人们在生活中必将面对的问题④生活与哲学相互关系的问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3.哲学课上,有学生提出这样的命题:“观点一,思维反映存在,观点二,思维是存在的反映。
”假如让你回答学生的问题,你的答案是①两种观点共同揭示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②两种观点共同揭示了存在和思维的辩证关系③观点一强调存在是世界的本原④观点二强调存在是世界的本原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4.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①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一一弗朗西斯・培根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一毛泽东③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一一朱熹④气者,理之依也一一王夫之A.①→②→③B.②→①→③C.④→①→③D.④→①→②5.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悼矣。
”一一《昌氏春秋・自知)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上述材料寓意相符的是①理在气先②郑人买履③我思故我在④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谢A.②③B.①③C.③④D.①④6.下面漫画主要讽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思想方法上的左东来东行款白①诡辩论②客观唯心主义③片面性④主观唯心主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明朝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政治必修四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资料

知识点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 关系问题。
注意: “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 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 使用。
南北朝时,齐国宰相肖子良的府内,名流云 集。他们迷信佛教,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官员 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 灭’。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 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消亡,则精神消失。
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不可知论
从生活实践看: 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
从一切哲学研究看: 不能回避且必须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 的三种基本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形态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 ②客观唯心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优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 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
A、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B、自然观是唯物的,但历史 观是唯心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 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 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 需要有一种正确地揭示社会发展规 律的哲学来指导,这就为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创立,特别是历史唯物主 义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承认能正确 反映存在
否认正确反 映存在
可知论
不可知论
马克思说“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只有尚未发现的。”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 学的基本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会面对的关系问题。
学生: 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
201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考点突破
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 1.
精讲考点 典题例练
考点透析 正确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见附表
2.哲学基本问题可用如图表示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 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高考扫描: 2013 年天津,7,选。
【典例导引】 (2013 年天津文综,7,4 分)近年来,人类对物质 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012 年 3 月,大亚湾中微子实 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 反物质消失之谜。 2013 年 3 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 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 尔奖级别的发现”。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 )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 真理、 人民群众 创造历史。 日本的侵略历史是客观史实,安倍晋三 的言论从个人主观认识出发,歪曲客观史实,所以 是唯心主义观点,A 项入选。B 项没有抓住其言论 的本质性错误,排除。C 项与题干无关,其言论不 是真理。D 项与题干无关。答案为 A。
考点三唯心主义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考点透析 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见附表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 3 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 形态
高考扫描: 2013 年重庆,12,选。
【典例导引】 (2013 年重庆文综,12,4 分)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 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 年中国 取得抗战全面胜利。1972 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95 年日本首相村 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2013 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 “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 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 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 ) 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 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 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课时训练明晰题型提升能力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解析:D 本题考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项符合题意。
2.(2013湖南模拟)休谟认为:“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否是人们的经验不能解决的。
”此观点( )
①承认了物质决定意识②否认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否认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④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D 休谟认为人不能认识物质实体,即思维不能反映存在,否认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否认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②③符合题意;
①④均与材料无关。
3.承办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是南京市委、市政府从南京的实际出发,为全面展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以及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加快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
这体现了( )
A.思维与存在不可分
B.物质与意识同等重要
C.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思维可以促进存在的发展
解析:C 本题考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南京市委、市政府从南京的实际出发,作出了承办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的决策,这一正确决策将进一步加快南京经济社会发展,这体现了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即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A项与题旨无关,B项“同等重要”错误,D项忽视了思维作用的双重性,只有正确的思维才可以促进存
在的发展,故D项排除。
4.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A.存在决定思维
B.意识反作用于存在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思维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解析:A 本题考查的是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的原因是由于当地没有这种动物,所以他们没有相应的思维,选A;材料只是涉及存在决定思维,没有涉及意识的反作用,B、C 两项不符合题意;存在决定思维,D项错误。
5.(2014揭阳模拟)美国科学家通过开普勒天文望远镜发现了一颗宜居类地行星,据观测该行星每290天绕其恒星旋转一周,表面有很多岩石并可能有水,温度在“宜人”的22摄氏度。
可见(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实践手段对人类认识器官有延伸性
③人的认识活动有反复性④实践手段对实践主体具有替代性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科学家发现类地行星,体现了①;借助天文望远镜发现类地行星,体现了②;材料没有涉及③的内容,实践手段不能代替实践主体的作用,④说法错误。
6.斯蒂芬·霍金在他的新著《大设计》一书中提出:“宇宙创造过程中,上帝没有位置……没有必要借助上帝来为宇宙按下启动键”。
从世界观上看,与该观点一致的有( )
①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②赫拉克拉特:世界是由一团火组成的③泰勒斯:世界由水构成④黑格尔: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D 题干引文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①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④是指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未涉及世界的本原问
题,不符合题意。
②③分别认为火水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符合题意。
7.(2013日照一模)下列观点既唯物又辩证的是( )
①万物独化,物各自生②量力而行,尽力而为③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B ①否认了联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观点,但否认了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没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辩证。
②③符合题意。
8.(2013湖南模拟)服用中药讲究“忌口”。
所谓“忌口”,是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如热性疾病应禁食或少食酒类、辣味、鱼类、肉类等,因酒类、辣味食物性热,鱼类、肉类食物有腻滞、生热、生痰作用,食后助长病邪,使病情加重;凡畏寒发热、头痛心烦、便秘尿黄、口舌溃烂、疖疮肿瘤者,忌食竹笋、豆芽、丝瓜、韭菜、茄子、虾、蟹、螺、蚌等食品。
对中药“忌口”的正确认识是( )
①这是封建迷信思想,毫无科学依据②包含了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思想③中医药及其诊疗方法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文化的精华④是古人实践经验的总结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C 中药“忌口”的说法有其合理性,是中国古人实践经验的总结,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③不是对中药“忌口”的认识,不符合题意。
9.(2013南京二模)在我国,红色因喜庆而被人喜爱。
但最近有传2013年本命年禁红色,红腰带、红绳等一概不能用,红色属火,穿红色会进一步破坏五行平衡。
从哲学角度看,这种传言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解析:B “2013年本命年……五行平衡”这一说法认为客观精神主宰着人的生活,属于客观唯心主义,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0.某小煤窑有一个矿井安全事故频发,窑主不是采取安全措施加大安保投入,而是率领全体矿工拜佛,祈求神灵“保佑平安”。
该窑主的做法体现了他具有(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思想
C.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D.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解析:D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认为神灵能保佑平安,这是相信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左右人生,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1.(2014汕头模拟)孔子提出“获罪于天,无可祷也”,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两种观点分别是( )
A.客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B.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
C.主观唯心主义辩证法
D.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解析:B “获罪于天,无可祷也”的意思是得罪了上天,就不能向上天祷求了。
迷信“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所谓“法”意思是效法、学习的意思,人要遵从大地的规律,大地要遵从天的规律,天要遵从道,道要遵从自然。
此观点属于辩证法,故选B。
12.(2013凉山模拟)哲学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
下列选项中与“两个对子”对应正确的是( ) ①理在事先——断章取义②形存神存——心外无物③掩耳盗铃——削足适履④沧海桑田——刻舟求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D ①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观点,②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③中两个成语都体现了唯心主义世界观,都是
从主观出发的行为,④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显然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孟子和老子都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中蕴涵着一定的哲学道理。
如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
费尔巴哈说:“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认识它。
”
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中的观点。
解析:首先,注意知识范围,即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其次,抓住材料中观点的指向,结合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两个方面。
(2)孟子和老子的观点认为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决定存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费尔巴哈的观点认为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属于可知论。
14.材料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明·王守仁)
材料二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宋·朱熹)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观点?
(2)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解析:本题考查唯心主义及其形态,回答本题一定要准确理解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的根本观点,并能仔细解读材料内容,从材料中概括出其共同点。
答案:(1)材料一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反映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材料二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反映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把思维当作世界的本原,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