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国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国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国学教案【篇一: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六年级下册)】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1、《咏柳》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1、《咏柳》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3、《咏柳》(曾巩)4、《幼学琼林(七)人事》二.教学目标:1.会背《咏柳》(曾巩)。
熟读《幼学琼林(七)人事》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3、《咏柳》(曾巩)4、《幼学琼林(七)人事》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5、《桃夭》(诗经)6、《题都城南庄》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教案

一、教案内容:第一章《论语》选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运用《论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论语》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观念。
难点:《论语》中的古文理解和应用。
1.3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论语》的原文和翻译。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国学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1.4.2 原文阅读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原文。
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1.4.3 翻译解释教师给出原文的翻译和解释。
学生理解并记录重要观点和思想。
1.4.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到生活中。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互相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1.5 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段《论语》进行自主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二、教案内容:第二章《诗经》选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对国学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体验《诗经》中的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经》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难点:《诗经》中的古文理解和诗歌鉴赏。
2.3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诗经》的原文和翻译。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2.4 教学过程2.4.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国学诗歌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4.2 原文阅读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诗经》中的一首诗歌。
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4.3 翻译解释教师给出诗歌的翻译和解释。
学生理解并记录重要观点和艺术特色。
2.4.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情感表达。
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2.5 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首《诗经》进行自主阅读,并写一首仿写诗。
三、教案内容:第三章《孟子》选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孟子》的基本思想和伦理道德观。
国学教育的小学教案

国学教育的小学教案教案主题:中华传统文化,国学教育一、教育目标: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2.了解国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式。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传授学生国学教育的基础知识。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国学教育。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PPT、视频、国学经典文本。
2.教学环境:教室。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介绍国学教育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讨论:你们了解过什么是国学吗?你们认为国学教育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步骤二:学习国学经典(30分钟)1.教师介绍国学经典的概念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种类,如《论语》、《大学》等,并展示相关的图书和文本。
3.鼓励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并展示一些优秀的国学经典诵读视频。
步骤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40分钟)1.教师通过PPT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如儒、道、佛三家思想、古代礼仪文化等。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研究国学经典中所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向全班报告。
3.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和重要性。
步骤四:体验传统文化(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国学文化体验活动,如学习中国书法、制作中国结等。
2.学生分组展示他们的成果,交流分享体验心得。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本国学经典进行深度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2.鼓励学生参加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或中国传统文化活动。
六、教学评价:1.结合课堂讨论和活动展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评价标准:参与度、表现和成果。
教学反思:通过这一堂课的设计,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全面了解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通过体验传统文化的活动,更好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国学教育缺乏兴趣,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误解。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国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对国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国学的定义与分类2. 国学经典著作简介3. 国学的学习方法4. 国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国学典故和成语故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国学的定义、分类及其基本内容。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国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品德修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学。
2. 结合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国学知识。
3. 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国学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国学的定义与分类2. 第二课时:国学经典著作简介3. 第三课时:国学的学习方法4. 第四课时:国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第五课时:国学典故和成语故事教案示例:【第一课时:国学的定义与分类】1. 导入:简要介绍国学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国学的定义、分类及其基本内容。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自己对国学的认识和体会。
4. 总结:强调国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运用国学知识。
【第五课时:国学典故和成语故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国学典故和成语故事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一则国学典故或成语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典故或成语故事,教师点评、指导。
4. 总结:强调国学典故和成语故事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六、教学内容6. 诗词鉴赏与创作7. 书法艺术欣赏与实践8. 传统文化与民俗9. 中国历史与人物10. 道德修养与人文素质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重点: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掌握基本的诗词创作技巧。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国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国学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兴趣。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三字经》选读1. 学习《三字经》中的名句,理解其含义。
2. 分析《三字经》的语言特点,体会其韵律美。
第二课时:《弟子规》选读2. 讨论《弟子规》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学会做人原则。
第三课时:《论语》选读1. 学习《论语》中的名言警句,领悟人生哲理。
2. 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第四课时:《大学》选读1. 学习《大学》中的八目,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讨论如何将《大学》中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五课时:《中庸》选读1. 学习《中庸》中的思想,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2. 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学基本概念,阐述经典文本的含义和价值。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背诵《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中的名句。
2. 学生能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含义,掌握其中的思想精髓。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2. 参考书目:《国学经典汇编》、《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等。
3. 网络资源:国学网站、经典文献数据库等。
六、教学计划第一周:学习《三字经》选读,理解名句含义,体会韵律美。
第三周:学习《论语》选读,领悟人生哲理,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第四周:学习《大学》选读,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周:学习《中庸》选读,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探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七、教学活动1. 每周安排一节国学课堂,让学生有固定的学习时间。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开展国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国学第3课《高祖论功》教案

第3课:高祖论功一、教材内容高祖论功(第一课时) 课文日积月累二、教学目标:正确断句,熟练诵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读通文章,正确断句文章教学难点:会背其中重要句子。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鸡犬新丰》1.师讲述《鸡犬新丰》的故事,2.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让你感觉到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虽然富贵,夺得了天下,却不忘孝敬父母的人,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二)简单介绍刘邦1.让学生先说说,刘邦是谁,2.老师简单介绍刘邦。
(三)初读古文《高祖论功》1.学生自由读一读,2.师指导学生正确断句。
3.请一些同学来读。
第3课:高祖论功二、教材内容高祖论功(第二课时)古今对译理解课文二、教学目标:1.正确断句,熟练诵读课文。
背“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2.依据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疏通文章大意。
3.能够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不同,说出二人成败的原因。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读懂文章教学难点:知道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1.师带同学们读,疏通难读的字。
2.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大概了解古文大义,3.老师讲解古文的意思。
重点理解:“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4.能够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不同,说出二人成败的原因。
讨论 ;你觉得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立邦所说的话吗?5.生再次读古文。
6 .背“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第3课:高祖论功三、教材内容高祖论功(第三课时)汉字家族追根溯源二、教学目标:1.读刘邦的大风歌,2.解读古诗,并感受汉高祖刘邦,感慨万千,为国而忧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致理解并背诵大风歌教学难点: 感受汉高祖刘邦,感慨万千,为国而忧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古诗积累1.读刘邦的大风歌,2.解读古诗,并感受汉高祖刘邦,感慨万千,为国而忧的情怀。
3.并当堂背诵,比赛。
第3课:高祖论功一、教材内容高祖论功(第四课时)古诗说一说二、教学目标:说一说关于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故事,来一个《楚汉争霸》的小型故事会。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教案[技巧]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教案[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901feeaf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97.png)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教案[技巧]第一章:《论语》智慧1.1 学习目标: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学习《论语》中的智慧思想。
1.2 教学内容:简介《论语》的作者、背景和重要性。
学习《论语》中的重要章节,如“学而”、“为政”等。
解读《论语》中的经典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1.3 教学方法:讲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分组讨论《论语》中的智慧思想。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论语》的智慧。
第二章:《道德经》的道家思想2.1 学习目标:了解《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学习道家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简介《道德经》的作者、背景和重要性。
学习《道德经》中的重要章节,如“道可道”、“无为而治”等。
解读《道德经》中的经典名言,如“上善若水”、“道生一”等。
2.3 教学方法:讲解《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分组讨论道家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道家思想的实用性。
第三章:《庄子》的逍遥游3.1 学习目标:了解《庄子》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学习《庄子》中的逍遥游思想。
3.2 教学内容:简介《庄子》的作者、背景和重要性。
学习《庄子》中的重要章节,如“逍遥游”、“养生主”等。
解读《庄子》中的经典名言,如“逍遥游”中的“天地大美而无私”等。
3.3 教学方法:讲解《庄子》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分组讨论《庄子》中的逍遥游思想。
创意写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自己的“逍遥游”故事。
第四章:《孟子》的仁爱思想4.1 学习目标:了解《孟子》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学习《孟子》中的仁爱思想。
4.2 教学内容:简介《孟子》的作者、背景和重要性。
学习《孟子》中的重要章节,如“梁惠王上”、“公孙丑上”等。
解读《孟子》中的经典名言,如“仁者爱人”、“性善论”等。
4.3 教学方法:讲解《孟子》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分组讨论《孟子》中的仁爱思想。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孟子》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小学国学教案

小学国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小学国学》课文的音、形、义。
2. 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文化。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小学国学》的课文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让学生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小学国学》的热情。
步骤二:学习课文
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节奏。
2. 教师解释生字词,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
3. 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语调。
步骤三:讨论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步骤四:合作学习
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朗读和讲解,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步骤五:整理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记住重要知识点和学习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了解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2. 观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学习国学的动力。
五、教学拓展:
1.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国学课文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国学馆或参加国学比赛,拓宽学生的国学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说作者这首美丽的春天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从这里我们又学到了一种写作方式,快把他收藏起来吧!
3.背诵。
(1)同桌背
(2)指名背
(老师要听听哪个同学背得既流利又好听)
(3)全班评出“背书小能手”,(奖励一本记事本)
第三课时
(五)诵读第三首《春日》,(出示幻灯片)
1.读诗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2、理解故事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思念亲友类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检查课前搜集的资料。(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三首有关《春日》的诗句,并且把诗句背诵下来,你们表现得非常棒,我们一起完成了一次非常棒的合作,老师感谢你们的努力。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所见》《村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其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事有很多,春天扑蝶、捉蜗牛;夏天捉蝉、游泳;秋日赏菊、采集标本;冬日玩雪、溜冰……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生活的美,老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个你认为好玩的事做做,并写下自己真实的体验,好吗?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 学 设 计
反思、辅导
《春日》
一.教学内容简析。
在本单元中,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诵读《春日》,分别为北宋词人秦观的《春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春日》和南北诗人朱熹的《春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背诵诗歌。
2.感受我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积淀的精美华章的魅力。
3.培养学生热爱古典和国学的情趣。
三.教学过程。
1、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诗人在佳节里思念自己的家乡及亲人;诗人在外地;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4、感受诗人的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卸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2、让我们牢记这两句吧,下面请大家自由背诵。
点人背,分组背,全班背
五、学习《寄蜀中薛涛校书》
1、老师范读,学生把不认识的字写上拼音。
2、学生自由读。
5.再把诗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诗人描写的那么美的意境,读出诗句的韵味。(配乐读)
6.各种形式的背诵。
①自由背。
②指名背。
③分小组背。(配乐背)
第二课时
(四)诵读第二首《春日》。(出示幻灯片)
1.读诗句。
(1)男女生读。
(2)跟读,齐读。(配乐读)
(3)比赛读。(配乐读)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比一比谁读得好,奖励“读书小能手”称号,奖品一本记事本)
第一课时
(一)探讨春天引入课文。
同学们,春天在你眼中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谁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下春天?
春天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喜欢描写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跟随北宋文人的足迹,去欣赏欣赏春日的生机勃勃。
(二)整体感受。
1.学生自由读三首春日,把诗句诗通顺,读流利,并自己通过链接认识诗人。
2.学生齐读三首春日。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两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这句话中的“乐”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句话中的“樊笼”、“返”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稚嫩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内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四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这一单元的主题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中的“乐”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2、“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周易·系辞下》”“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三国·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明道先生语一》”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
3、说一说诗词的意思。
六、教师小结
板书:
经典要义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卸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宋·郭熙《山水画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二节的故事和生活实践。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都是在亲情的呵护中长大的,让我们学会感受亲情,回报亲情。让我们带有感情地诵读这几首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
1、领读“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周易·系辞下》”“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三国·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明道先生语一》”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2、感受诗中秋天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秋景的古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方式:
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前准备:
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
《亲自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上学期学习过的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一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国学经典》中的第三单元《亲自然》的第一节,今天我们共同来回顾这一节的内容。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活动课上我们感受了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古代诗文。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