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国学教案
六年级国学教案

六年级国学教案教案标题:六年级国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知识,包括经典文化、传统礼仪和道德准则。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国学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1. 国学概述:介绍国学的定义、内容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国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经典文化:选取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作品,如《论语》、《孟子》等,进行简要介绍和阅读,让学生了解经典文化的精髓和思想。
3. 传统礼仪:介绍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如拜年、祭祀等,让学生了解传统礼仪的意义和作用。
4. 道德准则:介绍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如孝顺、诚信等,通过故事和案例让学生了解道德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国学概述1. 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2. 导入:让学生回答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学习国学?3. 探究:讲解国学的定义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国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4. 拓展:给学生分发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做简要总结。
第二课:经典文化1. 引入:播放经典文化的动画片段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导入:介绍经典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经典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3. 阅读:选择一篇经典文化作品,如《论语》中的一则故事,让学生阅读并理解。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道德准则和智慧,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课:传统礼仪1. 引入:展示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如拜年、祭祀等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导入:让学生回答为什么要遵守传统礼仪?传统礼仪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是什么?3. 了解:介绍传统礼仪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传统礼仪的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拜年或祭祀等传统礼仪,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礼仪的过程和意义。
第四课:道德准则1. 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孝顺或诚信的真实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六年级下册国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国学教案【篇一: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六年级下册)】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1、《咏柳》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1、《咏柳》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3、《咏柳》(曾巩)4、《幼学琼林(七)人事》二.教学目标:1.会背《咏柳》(曾巩)。
熟读《幼学琼林(七)人事》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3、《咏柳》(曾巩)4、《幼学琼林(七)人事》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5、《桃夭》(诗经)6、《题都城南庄》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六年级下学期国学活动方案

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国学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描绘中华经典美文传承华夏文明古风
二、活动意义
通过举办“描绘中华经典美文传承华夏文明古风”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以诵诗文配画展板为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从小开始,在他们心灵最纯净的时期,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汲取精华,吸取智慧,与现代文明、现代科学、现代民主结合,碰撞出新的火花,创造出新的文化,为培养具有“刚毅之气厚实之学强健之体”的现代合格公民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增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
三、活动内容
1、参赛对象:六年级七个班级。
3、参赛形式:诗文配画展览。
4、比赛时间:五月底。
四、评分标准:
1、展板版面设计美观大方。
(30%)
2、诗配画,画面清晰,色彩明亮,诗词书写,工整美观。
(40%)
3、画面内容复合所配诗歌内容,富有感染力。
(30%)
五、奖励方法:
大赛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
六、评比奖励办法
1、邀请学校领导及相关老师组成评委会,进行现场打分。
2、根据现场评分,设立一等奖一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
3、对获奖的班级颁发奖状。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教案

一、教案内容:第一章《论语》选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运用《论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论语》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观念。
难点:《论语》中的古文理解和应用。
1.3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论语》的原文和翻译。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国学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1.4.2 原文阅读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原文。
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1.4.3 翻译解释教师给出原文的翻译和解释。
学生理解并记录重要观点和思想。
1.4.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到生活中。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互相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1.5 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段《论语》进行自主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二、教案内容:第二章《诗经》选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对国学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体验《诗经》中的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经》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难点:《诗经》中的古文理解和诗歌鉴赏。
2.3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诗经》的原文和翻译。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2.4 教学过程2.4.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国学诗歌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4.2 原文阅读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诗经》中的一首诗歌。
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4.3 翻译解释教师给出诗歌的翻译和解释。
学生理解并记录重要观点和艺术特色。
2.4.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情感表达。
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2.5 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首《诗经》进行自主阅读,并写一首仿写诗。
三、教案内容:第三章《孟子》选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孟子》的基本思想和伦理道德观。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国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对国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国学的定义与分类2. 国学经典著作简介3. 国学的学习方法4. 国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国学典故和成语故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国学的定义、分类及其基本内容。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国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品德修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学。
2. 结合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国学知识。
3. 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国学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国学的定义与分类2. 第二课时:国学经典著作简介3. 第三课时:国学的学习方法4. 第四课时:国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第五课时:国学典故和成语故事教案示例:【第一课时:国学的定义与分类】1. 导入:简要介绍国学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国学的定义、分类及其基本内容。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自己对国学的认识和体会。
4. 总结:强调国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运用国学知识。
【第五课时:国学典故和成语故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国学典故和成语故事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一则国学典故或成语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典故或成语故事,教师点评、指导。
4. 总结:强调国学典故和成语故事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六、教学内容6. 诗词鉴赏与创作7. 书法艺术欣赏与实践8. 传统文化与民俗9. 中国历史与人物10. 道德修养与人文素质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重点: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掌握基本的诗词创作技巧。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国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国学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兴趣。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三字经》选读1. 学习《三字经》中的名句,理解其含义。
2. 分析《三字经》的语言特点,体会其韵律美。
第二课时:《弟子规》选读2. 讨论《弟子规》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学会做人原则。
第三课时:《论语》选读1. 学习《论语》中的名言警句,领悟人生哲理。
2. 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第四课时:《大学》选读1. 学习《大学》中的八目,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讨论如何将《大学》中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五课时:《中庸》选读1. 学习《中庸》中的思想,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2. 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学基本概念,阐述经典文本的含义和价值。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背诵《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中的名句。
2. 学生能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含义,掌握其中的思想精髓。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2. 参考书目:《国学经典汇编》、《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等。
3. 网络资源:国学网站、经典文献数据库等。
六、教学计划第一周:学习《三字经》选读,理解名句含义,体会韵律美。
第三周:学习《论语》选读,领悟人生哲理,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第四周:学习《大学》选读,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周:学习《中庸》选读,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探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七、教学活动1. 每周安排一节国学课堂,让学生有固定的学习时间。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开展国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教案[技巧]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教案[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901feeaf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97.png)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教案[技巧]第一章:《论语》智慧1.1 学习目标: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学习《论语》中的智慧思想。
1.2 教学内容:简介《论语》的作者、背景和重要性。
学习《论语》中的重要章节,如“学而”、“为政”等。
解读《论语》中的经典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1.3 教学方法:讲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分组讨论《论语》中的智慧思想。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论语》的智慧。
第二章:《道德经》的道家思想2.1 学习目标:了解《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学习道家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简介《道德经》的作者、背景和重要性。
学习《道德经》中的重要章节,如“道可道”、“无为而治”等。
解读《道德经》中的经典名言,如“上善若水”、“道生一”等。
2.3 教学方法:讲解《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分组讨论道家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道家思想的实用性。
第三章:《庄子》的逍遥游3.1 学习目标:了解《庄子》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学习《庄子》中的逍遥游思想。
3.2 教学内容:简介《庄子》的作者、背景和重要性。
学习《庄子》中的重要章节,如“逍遥游”、“养生主”等。
解读《庄子》中的经典名言,如“逍遥游”中的“天地大美而无私”等。
3.3 教学方法:讲解《庄子》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分组讨论《庄子》中的逍遥游思想。
创意写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自己的“逍遥游”故事。
第四章:《孟子》的仁爱思想4.1 学习目标:了解《孟子》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学习《孟子》中的仁爱思想。
4.2 教学内容:简介《孟子》的作者、背景和重要性。
学习《孟子》中的重要章节,如“梁惠王上”、“公孙丑上”等。
解读《孟子》中的经典名言,如“仁者爱人”、“性善论”等。
4.3 教学方法:讲解《孟子》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分组讨论《孟子》中的仁爱思想。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孟子》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国学教案 六年级 教案

国学教案六年级教案教案标题:国学教案六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知识,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国学经典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国学经典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材料。
2. 学生准备:学习用书、笔记本、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国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Step 2: 学习国学经典(2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和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一部国学经典的内容和意义。
2. 学生阅读该国学经典的相关章节,并做好笔记。
Step 3: 学生活动(2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相关作品,如诗歌、绘画等。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
Step 4: 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国学知识。
Step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继续阅读国学经典的其他章节,或者写一篇关于国学的心得体会。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国学知识竞赛或相关活动,拓宽国学知识面。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国学文化展览或讲座,增加学生的国学体验和感受。
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创作作品的质量。
3. 学生在讨论和展示环节的表现。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学生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展示个人和团队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国学教案【篇一: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六年级下册)】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1、《咏柳》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1、《咏柳》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3、《咏柳》(曾巩)4、《幼学琼林(七)人事》二.教学目标:1.会背《咏柳》(曾巩)。
熟读《幼学琼林(七)人事》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3、《咏柳》(曾巩)4、《幼学琼林(七)人事》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5、《桃夭》(诗经)6、《题都城南庄》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5、《桃夭》(诗经)6、《题都城南庄》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四一.诵读内容:7、《大林寺桃花》8《幼学琼林(八)饮食》二.教学目标:1.会背《大林寺桃花》。
熟读《幼学琼林(八)饮食》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7、《大林寺桃花》8《幼学琼林(八)饮食》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五一.诵读内容:9、《蜂》(唐*罗隐)10、《观蚁》(北宋*杨万里)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9、《蜂》(唐*罗隐)10、《观蚁》(北宋*杨万里)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篇二:中华诵__国学经典诵读教案_(六年级下册)】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1、《咏柳》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1、《咏柳》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3、《咏柳》(曾巩)4、《幼学琼林(七)人事》二.教学目标:1.会背《咏柳》(曾巩)。
熟读《幼学琼林(七)人事》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3、《咏柳》(曾巩)4、《幼学琼林(七)人事》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5、《桃夭》(诗经)6、《题都城南庄》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5、《桃夭》(诗经)6、《题都城南庄》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四一.诵读内容:7、《大林寺桃花》8《幼学琼林(八)饮食》二.教学目标:1.会背《大林寺桃花》。
熟读《幼学琼林(八)饮食》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7、《大林寺桃花》8《幼学琼林(八)饮食》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五一.诵读内容:9、《蜂》(唐*罗隐)10、《观蚁》(北宋*杨万里)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9、《蜂》(唐*罗隐)10、《观蚁》(北宋*杨万里)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篇三:六年级国学教案】六年级国学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中华经典《论语》,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演译,领悟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词义、含义,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措施:1、联系学生生活,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注意挖掘经典与现实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加强诵读、在实践之中学习。
2、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六年级第一课课题:三孔(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府。
教学过程: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孔庆镕诗《五柏抱槐》、李隆基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府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东阳撰写、的对联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我的收获……课题:三孔(二)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林。
教学过程: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张说诗《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林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祠堂上诗句表达了什么意思?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孔林的典故。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我的收获……课题:三孔(三)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庙。
教学过程: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乾隆皇帝及郭沫若诗句。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庙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