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国学《中庸》教学设计
《中庸》教案设计知识目标与评估方式

《中庸》教案设计知识目标与评估方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的定义、意义及其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
涉及教材的章节为《中庸》第一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作者、背景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2. 通过学习《中庸》第一章,使学生掌握中庸的基本概念,提高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古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庸》第一章的词句解析、中庸之道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中庸》教材、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中庸之道的学习。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庸》第一章的词句,分析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运用中庸之道进行思考,完成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中庸》第一章中庸之道2. 主要内容:a. 中庸的定义b. 中庸的意义c. 中庸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中庸》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中庸之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鼓励学生将中庸之道应用于日常生活,提高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
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评估性。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和针对性教学。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设计。
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清晰度。
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指导性。
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性和有效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中庸》的教学内容应确保对经典原文的准确解读,同时深入挖掘其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
《中庸》18则教案

《中庸》18则一、教学目的1、学习《中庸》18则,能正确朗读其中的内容,基本理解含义,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与兴趣。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有计划,有准备,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与兴趣。
2、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有计划,有准备,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中庸》17则内容,全班有感情地诵读一次,并指名说说自己从中获得的理解或体会。
(二)激趣谈话导入《中庸》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也是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聆听论语,学习《中庸》十八则吧!(三)板书课题“《中庸》18则”。
(四)指导学生学习《中庸》18则:1、出示《中庸》18则内容: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怯,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2、播放《中庸》18则的诵读视频,让学生欣赏。
3、老师范读。
4、学生仿照老师或朗读视频,看着文段的注音进行自由朗读。
5、指名尝试朗读,其他同学或老师纠正读音。
6、老师指导全班同学反复朗读。
7、让学生看注释交流讨论这则内容的大意。
8、指名反馈,老师或其他同学作补充或订正。
9、老师指导学生对这一则内容进行解读,并出示课件“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有准备就能做成,没准备就会失败。
说话事先确定讲什么,就不会说得不流利;办事事先确定怎样做,就不会陷入困境;走路事先确定怎样走,就不会因走错路而内疚。
”10、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11、指导学生领悟这则内容的思想:这几句话是讲思想与行为的关系,强调的重点是事先谋划和思考的重要性。
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预先进行思考,充分调动头脑中积累的有用信息,谋划一个成熟的行为方案,对事情的成败有重要影响。
有些人正因为事先进行了周密思考,有了足以成事的办事方案,所以能取得圆满的成功;但有的人讲话做事不假思索,胸无成竹,盲目行事,这样就很难避免挫折和失误。
中庸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和特点;(2)掌握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和尊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庸之道;(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庸之道的起源和发展;2. 中庸之道的内涵和特点;3. 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4. 中庸之道与其他思想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中庸之道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兴趣;(2)提问:你们对中庸之道了解多少?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体现?2. 讲授新课(1)介绍中庸之道的起源和发展;(2)讲解中庸之道的内涵和特点,如:适中、平衡、适度、和谐等;(3)分析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人际关系、家庭教育、职场发展等;(4)探讨中庸之道与其他思想的关系,如:儒家、道家、法家等。
3. 课堂活动(1)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体现的中庸之道;(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4. 总结与反思(1)引导学生总结中庸之道的重要性;(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践行中庸之道;(3)教师点评,总结课程内容,强调中庸之道在人生中的价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4. 学生自评:让学生评价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庸》;2. 多媒体课件:包括中庸之道的相关图片、视频等;3. 案例分析材料;4.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所需道具。
国学课《中庸》教学设计

国学课《中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中庸》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一段,达到熟读成诵。
2、让学生知道治学求进的道理,明白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原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学习的几个层次。
教学准备:1.收集历史上博学的文化名人故事,如:张衡、蔡邕、王维、沈括、苏轼、朱熹、唐寅、徐渭等。
2.歌曲《读书郎》。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1.播放《读书郎》歌曲。
2.听后谈,歌曲唱得是什么意思啊?二、学习课文1.出示原文,个人诵读。
(中庸》原文:,,,,。
,,。
)2.指导朗读,做到:正确、流利。
(1)指读,纠正读音。
重点:、(2)同桌互读,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3)快速读。
(4)教师范读,要读出韵调,速度放慢,学生跟读。
(5)诵读小博士,指名朗读。
3.理解文意,做到:准确理解字意、联系译文理解句意。
(1)布置作业:请根据译文和字典,理解意思。
方法指导:现理解字意,再理解句意。
(2)集体交流。
重点:博,广泛。
审,详细,周密。
慎,认真。
辨,分辨。
笃,切实。
译文: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实践。
有没学过的,就要尽力地学,不到融汇贯通,不停止学习。
点拨:※学习的5个层次,学——问——思——辨——行※具体要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3)拓展补充※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
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选自东汉王充《论衡·量知篇》,意思是:人的学问、知识、能力,就像加工骨(角)、象牙、玉石,要经过反复切磋琢磨一样,须经反复磨练、研讨才能形成。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选自《荀子·劝学篇》,是说,无论治学、办事,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
2024年《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2024年《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以及“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中关于人性、道德和教育的基本观点,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2. 培养学生遵循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中庸》中关于“性、道、教”三者关系的理解,以及“中和”思想的领悟。
教学重点:第一章的核心观点,文言文阅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庸》注解、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的教育故事”,引发学生对教育的思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庸》。
2. 新课内容展示:展示多媒体课件,讲解《中庸》第一章的文言文,分析“性、道、教”三者关系,阐述“中和”思想。
3. 例题讲解:以“天命之谓性”为例,解释文言文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中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性、道、教三者关系2. 中和思想3. 第一章重点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中庸》第一章,并解释关键词。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践行中和思想。
2. 答案:(2)根据个人理解,合理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中庸》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大学》、《论语》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素养。
同时,关注社会热点,学会运用中和思想分析问题,指导实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中庸》中“性、道、教”三者关系的理解。
2. “中和”思想的领悟与实践。
《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中庸》教案1一、经典回放:二、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中庸》教案2一、导入情景设置:1、名牌包:好看,价格贵;普通包:不好看,但价格便宜。
怎么办?――在价格可以接受的情况下,买相对有档次的较好看的包。
(这是一种折衷、调和的做法,在矛盾中求统一)2、县官老爷断案:有一个贼偷了人家的钱袋,被抓到了,送至衙门。
见了县官老爷贼不服气的说:“是这个人把钱袋拿在手里,还晃来晃去,发出些叮叮当当的声音。
我偷钱完全是他诱惑的。
”县官老爷一时没了主意,想想贼说得也有道理,于是判处两人都有罪,各打五十大板。
为何两者都是走中间路线,却有错有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庸之道》,看看孔子给了我们怎样一个标准。
二、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概括每一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何谓中庸之道?三、文本探究(一)、何谓中庸1、过犹不及――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2、探讨:中庸之道是否就是折衷主义?(二)、中庸的原则1、4.10则: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义1.12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说明“中庸”是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的,是具有是非标准的一种道德。
表现:13.24则、17.13则――君子与乡原的区别2、探讨:在17.13则中孔子批评了好好先生之流,但在17.24则中孔子又批判了“称人之恶者”、“居下流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徼以为知者”、“不孙以为勇者”、“讦以为直者”,这前后思想是否矛盾?――孔子说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主旨是“中庸之道,达于至善”。
《中庸》教案设计将重点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通过教学活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对中庸思想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中庸》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其对中庸思想的认知和理解;2.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其创造力和创新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中庸》的主要内容和精髓,分析其历史背景和意义;4.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庸》的起源和历史背景;2.《中庸》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特点;3.中庸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策略1.游戏式教学:通过游戏等互动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进而激发其学习《中庸》的热情;2.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来讲解中庸思想,引导学生从具体案例中理解中庸之道;3.讨论式教学:通过群体讨论、辩论等方式来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其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4.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发掘知识,利用各种资源对中庸思想进行探究和研究。
五、教学活动1.游戏“中庸接龙”:学生分小组,轮流从中庸经典中选出一句话作为接龙的开端,接下去的一句话必须与上一句话相关,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游戏结束后,组内讨论每个词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思想是什么。
2.案例分析:“中庸”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从社会、学术、企业等多个角度,引入实际案例,分析中庸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价值。
3.小组讨论:“仁”与“义”的关系:指导学生理解“仁”和“义”的概念,结合具体例子,讨论两者的关系。
4.尝试论文写作: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探究,结合实际思考和实践,撰写一篇关于中庸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的论文,提高其文笔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成果性评价:观察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评估学生对于《中庸》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过程性评价: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以使教育更具有效性。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书》中的《中庸》章节。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本节课将重点解析《中庸》中的名句、道理,以及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实践意义。
详细内容包括:中庸之道的基本理念、中和、平衡、仁爱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思想和核心观念,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特长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融入日常生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名句解析:讲解《中庸》中的名句,分析其内涵和现实意义。
3. 例题讲解:以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和解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践情景,如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名句解析(15分钟):a. “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
”b.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c.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一道实际问题为例,如“如何处理与同学间的矛盾”,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和解决。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在学习、家庭、社交等方面的体现。
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庸之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名句解析:a. 中和b. 平衡c. 仁爱2.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中庸之道的生活场景,并简要说明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拓展
六、谈感受
七、强化记忆,熟读成诵
1、摘抄文中名句。2、学生练背。3、指名背诵。
八、课堂总结
第七课时
第十二课和而不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以学生朗读为主,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第一章是全篇的主题,正面提出了“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4、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分组读、男女分读、齐读等。)
5、指名读。正音正字,指导语气停顿。6、全班齐读。
五、检查朗读,感悟文意
1、指名朗读。2、学生自由说理解。3、小组讨论。4、全班交流。
5、师出示译文并小结。
6、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两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讨论交流,理解文意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八、尝试背诵。
九、学以致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在生活中怎样做到不偏不离,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三课时
第四课君子时中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主要句子。
2、借助译文,了解《中庸》第二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然后师生交流探讨。
3、感悟文中所讲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道理。
2、介绍《中庸》的作者
(1)《中庸》的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朗读。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听读
1、出示原文,教师范读。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3、学生跟录音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说说应该怎样去读?2、分小组讨论回答。3、指名学生诵读。4、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2、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6)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
三、整体认知
四、理解文句
1、理解文句中的重点词: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3、小组交流
五、拓展
六、谈感受
七、强化记忆,熟读成诵
1、摘抄文中名句。2、学生练背。3、指名背诵。
八、课堂总结
第五课时
第八课执两用中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6)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
三、整体认知
四、理解文句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1、读准字音,熟读、背诵第一章的内容。
2、理解“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和”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意思。
3、积累文言知识,把握第1课的意思,理解“中”、“和”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简单介绍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三、简单介绍《中庸》第一章,了解这一章的主题思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幻灯出示,带拼音读)2、教师范读。3、正音。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6)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
三、整体认知
四、理解文句
1、理解文句的重点词:
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隐恶扬善,执两用中”的理解。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既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领导艺术。
要真正做到,当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
困难之一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仅要有对于中庸之道的自觉意识,而且得有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见识。
国学《中庸》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中庸》的整体精神和文体的框架结构。
2、学生自我浏览教材,初步感知教材。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庸》的相关资料,初步感知《中庸》的含义。
2、通过学生自我浏览教材,初步感知教材。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3、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幻灯出示,带拼音读)2、教师范读。3、正音。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四、诵读训练
1、播放《中庸》第一章的朗读视频,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3、学生齐声朗读。4、学生分小组朗读。
五、,理解重点词语。
1、小组合作理解第一章的重点词语。2、小组汇报,师适时点拔、补充。
六、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一章所阐述的意思。
七、师补充资料。(古人对中庸主题思想理解的资料)
三、《中庸》的思想
“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庸”,有常道、平常等意。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它的含义是《中庸》的主题,即以天人合一为立论基础,通过论证“天”、“性”、“道”、“教”之间的关系,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至诚至善、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以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想境界。
联系生活讨论:生活中隐恶扬善,执两用中有何重要的意义?
六、谈感受
你认为舜帝是个怎样的人?
七、强化记忆,熟读成诵
1、摘抄文中名句。2、学生练背。3、指名背诵。
第六课时
第九课泽中持守第十课得善服膺第十一课中庸难能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以学生朗读为主,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说起来,还是崇高的英雄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
不过,回到《中庸》本章来,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最为高深的道行。
君子之强的精神向度与价值操守:
3、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
2、解释: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二、新授。
1、学生自由朗读(幻灯出示,带拼音读)2、教师范读。3、正音。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2、先阅读后赏析。
3、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幻灯出示,带拼音读)2、教师范读。3、正音
二、用相关资料《中庸》进行简要的介绍
1、相关的文学知识
古代教育理论专著----《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了解《中庸》文体的框架结构
《中庸》全书共有三十三个章节。《中庸》首章只有109字,但《中庸》全书共有三十三个章节,大多数的人总觉得這些章节看起来好像都不相关似的,其实这三十三章结构井然,它的每一个章节,都是根据第一个章节中109个字的经义所衍生出來的。
五、浏览教材,初步感知
六、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