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屏蔽线原理及接法
屏蔽线原理及接法

什么是屏蔽线?定义:导体外部有导体包裹的导线叫屏蔽线,包裹的导体叫屏蔽层,一般为编织铜网或铜泊(铝),屏蔽层需要接地,外来的干扰信号可被该层导入大地。
作用:避免干扰信号进入内层,导体干扰同时降低传输信号的损耗。
结构:(普通)绝缘层+屏蔽层+导线(高级)绝缘层+屏蔽层+信号导线+屏蔽层接地导线注意:在选用屏蔽线时,屏蔽层接地导线屏蔽层接地导线的绝缘层有导电功能,可以与屏蔽层导通(有一定的电阻)屏蔽线缆的原理:屏蔽布线系统源于欧洲,它是在普通非屏蔽布线系统的外面加上金属屏蔽层,利用金属屏蔽层的反射、吸收及趋肤效应实现防止电磁干扰及电磁辐射的功能,屏蔽系统综合利用了双绞线的平衡原理及屏蔽层的屏蔽作用,因而具有非常好的电磁兼容(EMC)特性。
电磁兼容(EMC)是指电子设备或网络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电磁干扰的能力,同时不能产生过量的电磁辐射。
也就是说,要求该设备或网络系统能够在比较恶劣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同时又不能辐射过量的电磁波干扰周围其它设备及网络的正常工作。
U/UTP(非屏蔽)电缆的平衡特性并不只取决于部件本身的质量(如绞对),而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为U/UTP(非屏蔽)周围的金属、隐蔽的“地”、施工中的牵拉、弯曲等等情况都会破坏其平衡特性,从而降低EMC性能。
所以,要获得持久不变的平衡特性,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在所有芯线外加多一层铝箔进行接地。
铝箔为脆弱的双绞芯线增加了保护,同时为U/UTP(非屏蔽)电缆人为的创造了一个平衡环境。
从而形成我们现在所说的屏蔽线缆。
屏蔽电缆的屏蔽原理不同于双绞的平衡抵消原理,屏蔽电缆是在四对双绞线的外面加多一层或两层铝箔,利用金属对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趋肤效应原理(所谓趋肤效应是指电流在导体截面的分布随频率的升高而趋于导体表面分布,频率越高,趋肤深度越小,即频率越高,电磁波的穿透能力越弱),有效的防止外部电磁干扰进入电缆,同时也阻止内部信号辐射出去,干扰其它设备的工作。
6类屏蔽线接法

6类屏蔽线接法1. 引言屏蔽线是一种用于减少电磁干扰的电子元件。
在电子设备中,信号传输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干扰,这些干扰可能会导致信号失真或丢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屏蔽线来隔离信号,并降低外部干扰对信号的影响。
屏蔽线接法是指在使用屏蔽线时,将其正确连接到电路中以实现最佳的屏蔽效果。
有许多不同的屏蔽线接法,根据具体的应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接法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6类常见的屏蔽线接法,包括单端接法、双端接法、两个单端接法、两个双端接法、三个单端接法和三个双端接法。
我们将详细讨论每种接法的原理、适用范围以及注意事项。
2. 单端接法单端接法是最简单且最常见的屏蔽线接法之一。
它适用于只需要保护一个信号引线免受干扰的情况。
原理在单端接法中,屏蔽线通过与信号引线平行的方式布置。
屏蔽线的外部导体将外部干扰引导到地,从而保护信号引线免受干扰。
适用范围单端接法适用于低频信号传输,例如音频信号。
它可以有效地减少电磁干扰对音频信号的影响,提高音质和信噪比。
注意事项在使用单端接法时,需要确保屏蔽线与信号引线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这样可以避免屏蔽线对信号引线产生电容耦合而导致失真。
3. 双端接法双端接法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屏蔽线接法。
它适用于需要保护两个相互独立的信号引线免受干扰的情况。
原理在双端接法中,屏蔽线通过与两个信号引线平行的方式布置。
每个信号引线都有一个独立的屏蔽线来保护它们免受干扰。
双端接法适用于高频信号传输,例如视频信号。
它可以有效地减少电磁干扰对视频信号的影响,提高图像质量和稳定性。
注意事项在使用双端接法时,需要确保每个信号引线与其相应的屏蔽线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这样可以避免屏蔽线对信号引线产生电容耦合而导致失真。
4. 两个单端接法两个单端接法是一种将两个单端接法组合起来使用的屏蔽线接法。
它适用于需要保护多个信号引线免受干扰的情况。
原理在两个单端接法中,每个信号引线都有一个独立的屏蔽线来保护它们免受干扰。
屏蔽线的工作原理

屏蔽线的工作原理
屏蔽线是一种用于屏蔽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的装置。
它在一定频率范围内,能够抑制外部电磁波的干扰,并防止设备内部的电磁波泄漏出去。
屏蔽线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波的反射和吸收。
它通常由导电材料制成,如金属或碳纤维。
当外部电磁波射入屏蔽线时,部分电磁波会被屏蔽线表面的导电材料反射回去,从而减少了电磁波进入设备的数量。
同时,屏蔽线内部的导电材料可以吸收一部分电磁波的能量。
这是通过将电磁波的能量转化为热能来实现的。
导电材料内的导电粒子会随着电磁波的作用而振动,从而将电磁波的能量转化为热能,使电磁波进一步减弱。
屏蔽线的工作效果还与其物理结构有关。
例如,多层金属网格结构的屏蔽线能够形成电磁波多次反射,增加了屏蔽效果。
此外,屏蔽线的厚度和形状也会对屏蔽效果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屏蔽线通过反射和吸收外部电磁波的方式实现电磁辐射的屏蔽效果,保护设备免受外部干扰,并防止设备内部电磁波的泄漏。
屏蔽地线的接法

屏蔽地线的接法
一殷小装置的设独立的屏蔽接地端子;大装置中设屏蔽接地汇流排;多台组合装置中设并蔽接地胜线,排线单独接地或与系统地母线一起接地。
电缆屏蔽层要有绝缘护套,并保证屏蔽层的连续性,在接线端子板上要备有供屏蔽层连接用的端子。
用于静电屏蔽、电磁屏蔽的各种屏蔽层,一般采用下列接地方式:
(1)信号电缆长度小于信号波长的1/4或信号频率不超过30MHz,而电缆长度超过1m时,屏蔽展原则上可在接地的信号源或接收器一侧接地。
实用上一般均在控制装置侧接地。
(2)高频敏感输入信号电缆,屏蔽层两端接地。
(3)热电偶传感器电缆,屏蔽层在被测装置侧接地。
(4)双静电屏蔽电缆,外屏蔽层接屏蔽地,内并蔽层接系统地。
(5)交流进线电缆的屏蔽尽接保护地。
(6)进线滤波器的外党接保护地。
(7)电源变压器的静电屏敲层接保护地。
(8)双重或一重屏蔽电源变压器的一次屏蔽层接保护地、二次屏蔽层接系统地或屏蔽地。
(9)品闸管脉冲变乐器,单层屏蔽层时接保护地:双层屏蔽层时,一-次屏蔽层接保护地,。
屏蔽线原理及接法

什么是屏蔽线?定义:导体外部有导体包裹的导线叫屏蔽线,包裹的导体叫屏蔽层,一般为编织铜网或铜泊(铝),屏蔽层需要接地,外来的干扰信号可被该层导入大地。
作用:避免干扰信号进入内层,导体干扰同时降低传输信号的损耗。
结构:(普通)绝缘层+屏蔽层+导线(高级)绝缘层+屏蔽层+信号导线+屏蔽层接地导线注意:在选用屏蔽线时,屏蔽层接地导线屏蔽层接地导线的绝缘层有导电功能,可以与屏蔽层导通(有一定的电阻)屏蔽线缆的原理:屏蔽布线系统源于欧洲,它是在普通非屏蔽布线系统的外面加上金属屏蔽层,利用金属屏蔽层的反射、吸收及趋肤效应实现防止电磁干扰及电磁辐射的功能,屏蔽系统综合利用了双绞线的平衡原理及屏蔽层的屏蔽作用,因而具有非常好的电磁兼容(EMC)特性。
电磁兼容(EMC)是指电子设备或网络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电磁干扰的能力,同时不能产生过量的电磁辐射。
也就是说,要求该设备或网络系统能够在比较恶劣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同时又不能辐射过量的电磁波干扰周围其它设备及网络的正常工作。
U/UTP(非屏蔽)电缆的平衡特性并不只取决于部件本身的质量(如绞对),而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为U/UTP(非屏蔽)周围的金属、隐蔽的“地”、施工中的牵拉、弯曲等等情况都会破坏其平衡特性,从而降低EMC性能。
所以,要获得持久不变的平衡特性,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在所有芯线外加多一层铝箔进行接地。
铝箔为脆弱的双绞芯线增加了保护,同时为U/UTP(非屏蔽)电缆人为的创造了一个平衡环境。
从而形成我们现在所说的屏蔽线缆。
屏蔽电缆的屏蔽原理不同于双绞的平衡抵消原理,屏蔽电缆是在四对双绞线的外面加多一层或两层铝箔,利用金属对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趋肤效应原理(所谓趋肤效应是指电流在导体截面的分布随频率的升高而趋于导体表面分布,频率越高,趋肤深度越小,即频率越高,电磁波的穿透能力越弱),有效的防止外部电磁干扰进入电缆,同时也阻止内部信号辐射出去,干扰其它设备的工作。
屏蔽线单边接地原理

屏蔽线单边接地原理朋友!今天咱们来唠唠屏蔽线单边接地这个超有趣的事儿。
你看啊,屏蔽线就像是一个特别的小卫士,要保护里面的信号不受外界那些调皮捣蛋的干扰。
想象一下,信号在屏蔽线里面就像个小宝贝,外面的世界可复杂啦,有各种各样的电磁场在晃悠,就像一群调皮的小怪兽,随时可能冲过来捣乱。
那单边接地是怎么个原理呢?咱们可以把屏蔽线想象成一个小管道,里面的信号安安静静地在跑。
这个屏蔽层啊,就像是给这个小管道围了一圈防护栏。
单边接地呢,就是只把这防护栏的一头连接到地这个大“稳定器”上。
当外界有干扰电磁场靠近的时候,这个屏蔽层就开始发挥它的神奇作用啦。
因为它接地了,就像是有了一个可以把那些干扰的坏东西导走的通道。
就好比你家里突然进了一些灰尘小颗粒(干扰电磁场),你拿个小扫把(接地的屏蔽层),把它们扫到门口(地),这样家里就干净啦(信号不受干扰)。
而且哦,单边接地还有个很妙的地方。
如果两边都接地,有时候反而会出乱子呢。
这就像是你给一个小秋千两边都绑上绳子,要是两边的绳子拉得不一样紧(两边接地可能存在的电位差等情况),那小秋千(信号)就晃得乱七八糟的啦。
单边接地就避免了这种两边不均衡的情况,让信号在这个被保护得好好的小管道里稳稳当当地传输。
你再想啊,这个接地就像是给屏蔽线的屏蔽层找了个靠山。
就像我们人有时候遇到困难,有个强大的后盾就会很安心。
这个地就是屏蔽层的后盾,那些干扰电磁场一过来,屏蔽层就靠着这个后盾,把干扰挡得远远的。
从电流的角度来看呢,当有干扰电流想要钻进屏蔽线去捣乱的时候,单边接地的屏蔽层就像一个聪明的小守门员。
干扰电流想顺着屏蔽层往里跑,但是一到接地的地方,就被大地这个超级大的“电流收纳盒”给吸走了。
而里面的信号电流呢,就像一群乖巧的小绵羊,在屏蔽层的保护下,沿着自己的小路线愉快地前行。
在实际的电路世界里,这可太重要啦。
比如说在一些精密的仪器设备里,那些小小的信号就像特别娇弱的小花朵。
如果没有屏蔽线单边接地的保护,可能就被外界的电磁场暴风雨给摧残啦。
屏蔽线接线工艺

屏蔽线接线工艺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现代电子设备的普及和发展,使得屏蔽线接线工艺在电子产品制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屏蔽线的原理

屏蔽线的原理屏蔽线是一种用于阻止或减小电磁干扰的装置,常用于电气设备、通信电缆以及电子产品中。
其原理主要包括屏蔽效应、电场屏蔽和磁场屏蔽。
1. 屏蔽效应:当电磁波传播到屏蔽面时,由于屏蔽面上存在自由电荷,自由电荷会在电磁场的作用下移动,产生反向的电场,从而抑制原电磁波的传播。
这种反向电场与原电磁波叠加后,使得电磁波在屏蔽面上的传播受到限制,从而实现屏蔽效果。
2. 电场屏蔽:电场屏蔽是指屏蔽面上的自由电荷在电磁场作用下,产生反向电场抵消原电磁波的电场分布,从而减小电场的干扰效应。
电磁波的电场分布会在屏蔽表面处感应产生自由电荷,并在电场作用下移动,从而产生反向电场。
通过在屏蔽设计中加入足够的自由电荷,可以使得电磁波在屏蔽表面处的电场被消除或减小。
3. 磁场屏蔽:磁场屏蔽是指屏蔽面上的电流产生反向磁场与原电磁波的磁场叠加,抵消原电磁波的磁场分布,从而减小磁场的干扰效应。
当电磁波通过屏蔽面时,屏蔽面上的电流会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反向磁场,形成屏蔽面的磁场与原电磁波的磁场叠加。
屏蔽面上的电流大小和方向可以根据电磁波频率、材料特性和屏蔽设计进行调节,以实现对电磁波的磁场屏蔽效果。
4. 屏蔽材料:屏蔽材料是实现屏蔽效果的重要因素,通常采用具有良好导电性和导磁性的材料。
在电场屏蔽中,金属是最常用的材料,如铜、铝等,它们能够有效地吸收电场能量。
在磁场屏蔽中,软磁材料是常用的选择,如铁、镍等,它们能够有效吸收磁场能量。
综上所述,屏蔽线通过屏蔽效应、电场屏蔽和磁场屏蔽实现对电磁波的阻止或减小电磁干扰的作用。
屏蔽线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电磁波的频率、材料特性以及实际的应用场景,以达到理想的屏蔽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屏蔽线?
定义:导体外部有导体包裹的导线叫屏蔽线,包裹的导体叫屏蔽层,一般为编织铜网或铜泊(铝),屏蔽层需要接地,外来的干扰信号可被该层导入大地。
作用:避免干扰信号进入内层,导体干扰同时降低传输信号的损耗。
结构:(普通)
绝缘层+屏蔽层+导线
(高级)
绝缘层+屏蔽层+信号导线+屏蔽层接地导线
注意:在选用屏蔽线时,屏蔽层接地导线屏蔽层接地导线的绝缘层有导电功能,可以与屏蔽层导通(有一定的电阻)
屏蔽线缆的原理:
屏蔽布线系统源于欧洲,它是在普通非屏蔽布线系统的外面加上金属屏蔽层,利用金属屏蔽层的反射、吸收及趋肤效应实现防止电磁干扰及电磁辐射的功能,屏蔽系统综合利用了双绞线的平衡原理及屏蔽层的屏蔽作用,因而具有非常好的电磁兼容(EMC)特性。
电磁兼容(EMC)是指电子设备或网络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电磁干扰的能力,同时不能产生过量的电磁辐射。
也就是说,要求该设备或网络系统能够在比较恶劣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同时又不能辐射过量的电磁波干扰周围其它设备及网络的正常工作。
U/UTP(非屏蔽)电缆的平衡特性并不只取决于部件本身的质量(如绞对),而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为U/UTP(非屏蔽)周围的金属、隐蔽的“地”、施工中的牵拉、弯曲等等情况都会破坏其平衡特性,从而降低EMC性能。
所以,要获得持久不变的平衡特性,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在所有芯线外加多一层铝箔进行接地。
铝箔为脆弱的双绞芯线增加了保护,同时为U/UTP(非屏蔽)电缆人为的创造了一个平衡环境。
从而形成我们现在所说的屏蔽线缆。
屏蔽电缆的屏蔽原理不同于双绞的平衡抵消原理,屏蔽电缆是在四对双绞线的外面加多一层或两层铝箔,利用金属对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趋肤效应原理(所谓趋肤效应是指电流在导体截面的分布随频率的升高而趋于导体表面分布,频率越高,趋肤深度越小,即频率越高,电磁波的穿透能力越弱),有效的防止外部电磁干扰进入电缆,同时也阻止内部信号辐射出去,干扰其它设备的工作。
实验表明,频率超过5MHz的电磁波只能透过38μm厚的铝箔。
如果让屏蔽层的厚度超过38μm,就使能够透过屏蔽层进入电缆内部的电磁干扰的频率主要在5MHz以下。
而
对于5MHz以下的低频干扰可应用双绞线的平衡原理有效的抵消。
根据布线最早的定义,分为非屏蔽线缆-UTP和屏蔽线缆-STP两种。
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各家不同的工艺,衍生出了很多不同屏蔽的种类1.F/UTP Foil Screened Cable 单层的铝箔屏蔽结构2.Foil and Braid Screened Cable 铝箔和铜质编织网双层屏蔽结构a) SF/UTP 铝箔和铜质编织网同时包裹在四对线的外层b) S/FTP (PIMF) 线对单对铝箔屏蔽加上包裹在四对线的外层的铜质编织网PIMF = Pair in Metal Foil。
屏蔽电缆抵抗外界干扰主要体现在:信号传输的完整性可以通过屏蔽系统得到一定的保证。
屏蔽布线系统可以防止传输数据受到外界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的影响。
电磁干扰(EMI)主要是低频干扰,马达、荧光灯以及电源线是通常的电磁干扰源。
射频干扰(RFI)是高频干扰,主要是无线频率干扰,包括无线电、电视转播、雷达及其他无线通信。
对于抵抗电磁干扰,选择编织层屏蔽最为有效,也就是金属网屏蔽,因其具有较低的
临界电阻。
而对于射频干扰,金属箔层屏蔽最有效,因为金属网屏蔽所产生的缝隙可使得高频信号自由地进出。
对于高低频混合的干扰场,则要采用金属箔层加金属网的组合屏蔽方式,也就是S/FTP形式的双层屏蔽电缆,这样可使得金属网屏蔽适用于低频范围的干扰,金属箔屏蔽适用于高频范围的干扰。
IBM ACS的屏蔽线缆中铝箔屏蔽层单层厚度即达到50-62μm,起到了更完整的屏蔽效果。
同时由于只采用单层屏蔽,对于施工而言将更加简单,便于安装,不易在施工过程中造成人为的损坏,且铝帛的厚度可以承受更大的破坏力。
从而能给用户提供更高品质的传输性能。
屏蔽线接法:
屏蔽线的一端接地,另一端悬空。
当信号线传输距离比较远的时候,由于两端的接地电阻不同或PEN线有电流,可能会导致两个接地点电位不同,此时如果两端接地,屏蔽层就有电流行成,反而对信号形成干扰,因此这种情况下一般采取一点接地,另一端悬空的办法,能避免此种干扰形成。
两端接地屏蔽效果更好,但信号失真会增大。
请注意:两层屏蔽应是相互绝缘隔离型屏蔽!如没有彼此绝缘仍应视为单层屏蔽!
最外层屏蔽两端接地是由于引入的电位差而感应出电流,因此产生降低源磁场强度的磁通,从而基本上抵消掉没有外屏蔽层时所感应的电压;
而最内层屏蔽一端接地,由于没有电位差,仅用于一般防静电感应。
下面的规范是最好的佐证!
《GB 50217-1994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3.6.8 控制电缆金属屏蔽的接地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模拟信号回路控制电缆屏蔽层,不得构成两点或多点接地,宜用集中式一点接地。
(2)除(1)项等需要一点接地情况外的控制电缆屏蔽层,当电磁感应的干扰较大,宜 采用两点接地;静电感应的干扰较大,可用一点接地。
双重屏蔽或复合式总屏蔽,宜对内、外屏蔽分用一点,两点接地。
(3)两点接地的选择,还宜考虑在暂态电流作用下屏蔽层不致被烧熔。
《GB50057-200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6.3.1条规定:……当采用屏蔽电缆时其屏蔽层应至少在两端等电位连接,当系统要求只在一端做等电位连接时,应采用两层屏蔽,外层屏蔽按前述要求处理。
其原理是:1.单层屏蔽一端接地,不形成电位差,一般用于防静电感应。
2.双层屏蔽,最外层屏蔽两端接地,内层屏蔽一端等电位接地。
此时,外层屏蔽由于电位差而感应出电流,因此产生降低源磁场强度的磁通,从而基本上抵消掉没有外屏蔽层时所感应的电压。
如果是防止静电干扰,必须单点接地,不论是一层还是二层屏蔽。
因为单点接地的静电放电速度是最快的。
但是,以下两种情况除外:
1、外部有强电流干扰,单点接地无法满足静电的最快放电。
如果接地线截面积很大,能够保证静电最快放电的话,同样也要单点接地。
当然了,真是
那样,也没有必要选择两层屏蔽。
否则,必须两层屏蔽,外层屏蔽主要是减少干扰强度,不是消除干扰,这时必须多点接地,虽然放不完,但必须尽快减弱,要减弱,多点接地是最佳选择。
比如,企业中的电缆桥架其实就是外屏蔽层,它是必须多点接地的,第一道防线,减小干扰源的强度。
内层屏蔽层(其实,大家不会买双层的电缆,一般是外层就是电缆桥架,内层才是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必须单点接地,因为外部强度已经减少,尽快放电,消除干扰才是内层的目的。
2、外部电击和防雷等安全的要求。
这种情况必须要两层防护,外层不是用来消除干扰的,是出于安全的考虑的,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的,必须多点接地。
内层才是防止干扰的,所以必须单点接地。
屏蔽线的作用
屏蔽线的作用是将电磁场噪声源与敏感设备隔离,切断噪声源的传播路径。
屏蔽分为主动
屏蔽和被动屏蔽,主动屏蔽目的是为了防止噪声源向外辐射,是对噪声源的屏蔽;被动屏蔽
目的是为了防止敏感设备遭到噪声源的干扰,是对敏感设备的屏蔽。
屏蔽电缆的屏蔽层主要由铜、铝等非磁性材料制成,并且厚度很薄,远小于使用频率上
金属材料的集肤深度,屏蔽层的效果主要不是由于金属体本身对电场、磁场的反射、吸收而
产生的,而是由于屏蔽层的接地产生的,接地的形式不同将直接影响屏蔽效果。
对于电场、
磁场屏蔽层的接地方式不同。
可采用不接地、单端接地或双端接地
总结:
单端接地:
1) 屏蔽电缆的单端接地对于避免低频电场的干扰是有帮助的。
或者说它能够避免
波长λ远远大于电缆长度L 的频率干扰。
L<λ /20
2) 电缆屏蔽层单端接地能够避免屏蔽层上的低频电流噪声。
这种电流在内部导
致共模干扰电压并且有可能干扰模拟量设备。
3) 屏蔽层的单端接地对于那些对低频干扰敏感的电路(模拟量电路)来说是可取
的。
4) 连续测量值的上下波动和永久偏差表示有低频干扰。
双端接地:
1) 确保到电控柜或者插头(圆形接触)的连接经过一个大的导电区域(低感应系
数)。
选择金属在金属上比非金属在非金属上要好。
2) 由于有些模拟量模块使用了脉冲技术(例如:处理器和A/D 转换器集成在同一模
块中),建议将模拟量信号彼此间屏蔽,确保正确的等电位连接,只有在这种情
况下进行双端接地。
3) 通常金属箔屏蔽层的传输阻抗远远大于铜编织线的屏蔽层,其效果相差5-10 倍,
不能用作数字信号电缆。
4) 偶尔的功能失灵表明有高频干扰。
这是导线等电位连接无法消除的。
5) 除去电缆的端点以外,屏蔽层多点接地是有利的。
6) 不要将屏蔽层接在插针上,避免“猪尾巴”现象。
7) 要时刻注意屏蔽层的并联阻抗应该小于自身阻抗的1/10。
电缆桥架、机械框架、
其它屏蔽层或者其它并行电缆都能够使系统作到等电位。
8) 如果当屏蔽层双端接地时电缆屏蔽层发热,或者屏蔽层碰到电控柜外壳或者屏蔽
总线时打火,说明等电位连接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