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7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7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物候学
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代表
作有《气象学》《物候学》等,有《竺
可桢全集》。
文体知识
事理说明文
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的说明文,叫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 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 读者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 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字音字形
piān yùn sù
nì shuāi
zài yàn huái qiáo
词语释义
萌发 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
次第 挨个;依次。
翩然 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簌簌
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或形容眼泪等纷纷落下的样 子。
词语释义
销声匿迹 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 不公开出现。
阐述研究意义。
结构梳理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大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自 然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的 语 言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由表及里 空间因素
逻辑顺序
时间因素
好处:这样准确说明了四个因素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作用,使 文章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说明顺序
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顺序进行说明?这样的顺序安排 有什么妙处?
本文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从整体上看,本文的思路是:
描述物候现象
明确物候及物候 学的概念
指出物候观测对农业 生产的重要性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 来临的四个因素
“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象” 。
物候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 为物候。”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2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2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 呢?它也有语言吗?原来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 来等现象。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 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 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背景了解
《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 创作的科学小品文。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 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 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了物 候学的特性与本质。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拟人和 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语言浅显确切、简 洁生动、层次清楚,条理明晰,因而通俗易懂。
物候又分为什么呢?
物候是自然环境中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季节性 现象和在一年中特定时间出现的某些气象、 水文现象的特征。包括三方面: (1)植物物候,又称为作物物候,如各种 植物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现 象,农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现象。 (2)动物物候,如候鸟、昆虫及其他动物 的迁徙、初鸣、终鸣、冬眠等现象。 (3)各种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 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自然现象。
•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刘占祥《经典阅读的三重
境界》:“重读竺可桢学长的《大自然的语
言》,我们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先贤文化功
底的厚重和语言艺术的高妙。”
重点知识了解
你了解物候学吗?
物候学,它是对周期性生物现象的科学研究, 如与气候状况相关的植物开花、动物迁移。 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光照、降水、温度等 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 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 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此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 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 的工具,一看到这一题目会有“大自然怎么会 有语言”这样的疑惑。但读了文章会恍然大悟, 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 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 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 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 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运用了拟 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能引起读 者的阅读兴趣

5《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58张PPT)

5《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58张PPT)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
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 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引用
列数字
举例子
引用北京的物候记录,将1962年的山桃、杏花等的 花期与1961年和1960年的作比较,为下文说明物候 观测对农业活动有重大作用做铺垫。
4.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
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来去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让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同 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知识备查 03 字词清单 04 初读课文
05 精读课文 06 课堂小结 07 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
1.熟记 “翩”“谚”“匿”等字的读音;熟记“翩然”“销声匿 迹”“萌发”“悬殊”等字的字形;理解“销声匿迹”“草长莺 飞”等成语的意思;识记有关竺可桢的文学常识。(重点) 2.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重、难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课文的说明方法。(重、难点)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 究实证的科学态度。(素养)

土润溽暑④
(续表)
三候 王瓜生 麦秋至
举例子
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具体说明物候 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 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打比方
作比较
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 的“活的仪器”, 生动形象,突出了生 物在物候观测中的重 要作用。
用生物与气象仪器 作比较,突出了通 过生物观测物候的 特点——灵活多 变,复杂多样。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共47张PPT)(第一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共47张PPT)(第一课时)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
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 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
自主探究
萌发( méng)
孕育( yùn )
翩然( piān )
簌簌( sù )
纬度( wěi )
风雪载途( zài ) 竺( zhú ) 农谚( yàn ) 衰草连天( shuāi )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学情诊断
日常生活中我们之间交流主要靠什么?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 各种表达符号。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大家有 没有想到,除了人类还有谁有语言呢?
春芽的生机,夏林的繁茂,秋叶的静谧,冬梅的傲岸,
是不是也在传达着信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 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妙 不可言。它能告诉我们人类什么呢?它又有什么意义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总分式
递进式
并列式
说明方法: 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 别、画图表、引资料等。
说明语言: 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
把握朗读基调,培养逻辑感受,读好文章。 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阅读要求: ①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
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1-3段 01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4、5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
02
6-10段 03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共35张ppt)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共35张ppt)
筛选信息之法:关注说明目的
03 理清逻辑
本文的【说明顺序】
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引出说明对象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说明重要作用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分析影响因素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阐述研究价值

探究局部
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第一层: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 第三层: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第四层:研究意义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 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的差异。
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 可以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
么?
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
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概括不出“物候”概念?
第2段段首: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语言表述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 第1、2句中的划线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和严密性;第3句划线词语则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特色二:生动形象
课文第一段: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 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 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 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 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决 定 物 候 现因 象素 来 临 的
纬度的差异(首先) 影响程度
经度的差异(第二) 高下的差异(第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ppt优秀课件(共43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ppt优秀课件(共43张PPT)

6、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议 队议3--5分钟 组议 3--5分钟
展10--12分钟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
2、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1-3)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侯现象说得 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望,具有有启发性。
2重新拟一开头,与原文作比较, 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 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 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说明文的语言要准确,在说明那些 生疏的事物和比较深奥的道理时,最好 结合叙述、描写进行生动的说明,使文 章浅显易懂,引人入胜。
春 柳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2、说说文章的结构思路 3、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作 用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 些
夏 荷
秋 枫
冬 梅
展10--12分钟
3.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 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叫物候学。
1、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 活动规律与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 结果,落叶动物的复苏,始鸣, 繁育, 迁徙等,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 结冻,解冻等。

“前三者”是空间因素
“第四个”是时间因素
(逻辑顺序)
夏热
南北温度
差别不大
气候 复杂多样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4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4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4.宋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请结合选 文内容解释原因。 因为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阴历四月份时,山下的各种花都已经开败了,但高山上的桃 花刚刚盛开。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跨学科阅读) 竺可桢
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后,学习小组找了一幅描绘自 然景色的书法作品进行拓展学习,请你参与。 (1)右图书法作品的内容是一首古诗,请把它完整地抄写在 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下列诗歌与右图古诗所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B )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准确性: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表示修饰限制作用的词 语上,如“基本上”“大约”“一般”“极个别”“大多数”“之一”“在 某种情况下”“在某种程度上”“唯一”等。 生动性: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往往体现在一些比喻句、拟人句 或描写句上,这些句子可以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形象生动性。
四、信息筛选答题指导 1.【简答题】 常规设问:①选文×~×段从××、××、××三方面依次介绍了 ××。②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造成××的原因。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冰雪融化,草木méng fā( 萌发 ),各种花cìdì( 次第 )开放。 (2)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 rán( 翩然 )归来。 (3)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 yùn yù( 孕育 )果实的时期。 (4)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nóng yàn( 农谚 )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 知识。
⑤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 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 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 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 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 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24张PPT)

文题解说
“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丰富的物候现象。标题运用了比 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容易引 起读者的兴趣。
文体知识
事理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 果关系,揭示出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文章。这类说明文,主 要是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这个“理”,就要按事物 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所以逻辑顺序行文 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竺可桢第一课时新知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 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绿绿的......”,从“嫩嫩的,绿绿的” 我们就知道春天到了;冬天的小草呢?“枯死了”。大自然仿佛 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 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同学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 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 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对 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事业 有重要贡献。长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 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行者。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 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有《竺可桢全集》。
问题探讨
10、第11段中“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 这几句话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这四句话表明了四层意思,突出了物候学在这几个方面对 于农业的重要意义。它们是按照由主到次、由重到轻的逻辑顺序进行 排列的,条理清晰,所以不能调换。
问题探讨 1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问题探讨
4、“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句中 的“许多”一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许多”是很多的意思,在这里表示限制,意思是不是 所有的农谚都包含物候知识,删去后就成了所有的农谚都包含物候 知识了,过于绝对。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纬度; 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 4)古今的差异。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月的内蒙古草 原
三月的海南
四月的内蒙古 草原
四月的大连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高下 的差 异对 物候 的影 响
古今 差异 对物 候的 影响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请运用课文介绍的知识来解释 这一奇怪的现象。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阅读小标兵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 来的?
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
不同的自然现象。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 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 垫。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古 代 农 谚 选 粹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睛。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你看那天空飞翔的大雁,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 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
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
什么?
(提示: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
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
举两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
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 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才能使人确信无疑。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
将大自然人格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有趣,能吸引读 者;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 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拓展延伸
古 代 农 谚 选 粹
麻雀囤食要落雪。
走近作者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
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
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
分不开的。他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
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文体介绍
【事理说明文】 定义:事理说明文就是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 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也就是
这几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 不能,因为这四个因素是由: 由 主 到 次 逻辑 顺序 由 空间 到 时间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
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
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 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小 结
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层思 次路 分清 明晰
5 大自然的语言
R·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 序,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培养和提高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能力。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 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新课导入
从这些自然中,你读出了……
纬度差异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古今差异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启示: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说明方法
为了将几个因素说明清楚,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第七自然段
第八自然段 第九自然段 第十自然段
——举例子,列数字,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字词积累 zài 载 途 méng 萌 发 sù 簌 簌 qiáo 连 翘
孕育: 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销声匿迹:
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
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一次又一次的循环。 周而复始:
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
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 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 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内容探究
1.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 较简单,容易掌握。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语言特色 一、准确,严谨
例 如: 1.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 可能避免。 此 外:
文中的确数,确切的例子,例子间的比较等也体现了 上面的特点。
二、准确、生动、典雅
“萌”准确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 “次第”一个接一个。帖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 春的气息。 “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载”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