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源远流长,积淀着丰厚的文化传统。

婚礼不仅是两个人的喜事,更是整个家族的盛事。

在古代社会,婚礼通常要经历多个环节和仪式,以示尊重和重视。

本文将从婚前准备、迎亲、过朝、喜宴等方面为您介绍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一、婚前准备中国古代婚礼准备工作通常由女方家族负责。

在选定合适的婚期后,女方的家人会邀请喜娘,即负责筹备婚礼的女性,开始准备婚事。

喜娘将与女方家人商讨婚礼细节,包括婚纱、嫁妆、喜酒等事宜。

同时,女方家人也会收集男方的生辰八字,以供算命先生进行配对合婚的测算。

二、迎亲迎亲是中国古代婚礼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般情况下,迎亲的时间安排在夜晚。

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夜晚的背景色可以配合新娘的婚纱更加美丽动人。

迎亲的队伍通常由好友、亲朋和歌手组成,他们手持花灯和花轿,护送新娘入洞房。

而新娘在进门前要经过多次拜神,请神保佑新婚夫妇幸福美满。

三、过朝过朝是中国古代婚礼中的一个隆重环节。

新婚夫妇会尽早动身去拜见男方长辈,并接受他们的祝福和抚慰。

过朝的仪式通常在男方的祖宅中进行,同时也是对新婚夫妇尊贵地位的体现。

新娘会穿上华丽的礼服,佩戴珠宝,而新郎则穿着正装,展现出端庄和稳重。

四、喜宴中国古代婚礼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喜宴。

喜宴是庆祝婚礼的正式场合,通常由男方家族承办。

喜宴中,新婚夫妇会与亲友们共同分享美食和喜悦。

宴席上会有各种名菜和美酒,同时歌舞表演也是婚宴中的一大亮点。

夜晚的宴会热闹非凡,欢声笑语充溢在空气中。

总结: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丰富多样,每个环节都凝聚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从婚前准备的繁琐工作到迎亲、过朝、喜宴等各个环节,都彰显着中国传统婚姻的庄重和喜庆。

古代婚礼的习俗不仅是两个人的重要时刻,更是整个家族的重大事件。

尽管时代不同,现代婚礼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中国古代婚礼流程以及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流程以及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流程以及婚礼习俗中国古代的婚礼流程和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古代,婚礼是一个非常庄重和重要的仪式,涉及到许多仪式和习俗。

以下是中国古代婚礼的典型流程和一些常见的习俗。

婚礼流程:1.提亲:婚礼的筹备通常从男方家庭的提亲开始。

男方会派代表和礼物到女方家庭,表达求婚的意愿。

2.纳彩:纳彩是婚礼筹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常在举行婚礼前几天进行。

男方会送彩礼给女方家庭,其中包括金银首饰、布料等礼物。

3.准备嫁妆:在婚礼前,女方家庭会准备嫁妆,包括衣服、首饰和家具等。

这些嫁妆将在婚礼当天送给新娘。

4.请婚:在婚礼前一天,男方会派代表请女方家庭的长辈赴男方家中吃饭,宴请并向他们表示感谢和尊敬。

5.迎亲:在婚礼当天,男方的亲友将前往女方家中,接新娘到男方家中。

这一仪式通常伴有锣鼓和喜乐。

6.迎娶入座:新娘到达男方家时,会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包括新娘跨过丈夫的鞋底、进入新房前旋转三圈等。

7.祭神:新娘和新郎会共同拜祭神明,祈求婚姻幸福美满。

8.交杯酒:新娘和新郎会交杯酒,象征着两人的团圆和幸福。

9.敬父母:新娘和新郎会向双方父母敬茶,以示恩情和孝心。

10.宴席和拼桌:婚礼结束后,男方会宴请亲友,拼桌则是亲友轮流上台祝贺和表演。

婚礼习俗:1.多娶妻:在古代,有些富裕的男人会同时娶多个妻子,这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2.男方穿红:在传统习俗中,新郎通常会穿红色的服装,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3.环游新房:新婚夫妻会环游新房,以示开启婚姻新生活的吉祥。

4.鞭炮噪声:婚礼当天,人们会点燃鞭炮,以驱散鬼魂和带来好运。

5.抛撒红包:在新娘进入新房之前,亲友会抛撒红包,以祝福夫妻的幸福和富贵。

6.敲碗、挑灯:在新娘进入新房之后,朋友和亲属会敲碗和挑灯,噪音和光亮象征着婚姻的团圆和幸福。

7.乞巧节:有些地区的婚礼会与乞巧节(七夕节)结合,新娘会进行乞巧活动,以示对巧艺和聪明才智的祝愿。

8.捆绑红绳:新郎和新娘会用红绳相互捆绑,象征着两人命运的紧密相连。

古代婚礼仪式流程

古代婚礼仪式流程

古代婚礼仪式流程古代婚礼仪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流程繁复而又充满仪式感。

婚礼在古代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不仅关乎两个人的幸福,更是关乎两个家族的联姻。

下面我们将介绍古代婚礼的流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婚礼的盛况。

1.纳采,纳采是婚礼的第一步,也是由男方家长带领亲友前往女方家中提亲的仪式。

男方家长会携带着礼品,向女方家长提出结亲的请求。

女方家长则会安排宴席,答应男方的提亲请求。

2.纳吉,纳吉是男方家长带着彩礼前往女方家中的仪式。

彩礼是一种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通常包括金银珠宝、布匹、美酒等。

男方家长会在女方家中留宿一晚,表示对女方家的尊重。

3.定亲,定亲是古代婚礼的正式订婚仪式。

在这一天,男方家长会带着梳妆箱、镜子、钗环等礼物前往女方家中,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和关爱。

女方家长会安排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双方家长会商定婚期和嫁妆等事宜。

4.请期,请期是古代婚礼的邀请仪式。

在这一天,男方家会派人前往女方家中送请帖,邀请女方家的亲朋好友前来参加婚礼。

请期的同时,女方家也会准备嫁妆,准备迎接婚礼的到来。

5.迎亲,迎亲是古代婚礼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这一天,新郎会带着亲友前往女方家中接新娘。

新娘会在家人和亲友的陪伴下,穿着华丽的嫁衣,坐花轿出嫁。

新郎会在女方家门口迎接新娘,随后一同回到新郎家中。

6.过门,过门是古代婚礼的最后一步,也是新娘正式成为新郎家的一员的仪式。

在这一天,新娘会在新郎家中行三跪九叩的礼仪,表示对新郎家的尊重和敬意。

随后,新娘会进入新房,开始新的生活。

古代婚礼仪式流程繁复而又充满仪式感,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意义和祝福。

通过这些仪式,两个家庭得以联姻,新人也得以成为彼此的伴侣。

古代婚礼的流程,见证了一段段美好的爱情故事,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份珍贵的传统,祝愿每对新人都能幸福美满,白头偕老。

关于古代婚礼礼仪流程是什么

关于古代婚礼礼仪流程是什么

关于古代婚礼礼仪流程是什么现代的婚礼流程其实是参照的古代的婚礼流程,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传统婚礼的各项环节更像古代婚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婚礼礼仪流程是什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古代婚礼当天流程详细《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1、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

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2、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3、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

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

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

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4、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

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

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

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5、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

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6、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

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

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

亲迎是婚礼中最后一个程序,但也是婚礼当日的第一个过程。

由于古人讲求礼节仪式,故婚礼的过程也颇为复杂。

当中包括花轿迎亲、拜堂、宴宾、闹洞房、合卺、结发及洞房。

以下便逐一解释。

中国古代婚礼流程

中国古代婚礼流程

中国古代婚礼流程1.提亲礼:这是婚礼的开始,也是两家人正式商讨婚事的第一步。

通常是男方的家长率领一些亲友前往女方家中,表达求婚意愿,并表示男方的诚意。

2.纳采礼:这是男方正式向女方提出女方答应男方求婚的请求。

男方家长会带着一些贵重的礼物,如金银首饰、布匹等,向女方家长表示自己的富贵和对女方的尊重。

3.问名礼:在纳采礼之后,男方会派人到女方家中,问问女方的名字,以便起草婚书。

这也是一种向女方表示尊重和重视的仪式。

4.准备嫁妆:女方开始准备自己的嫁妆。

这些嫁妆包括衣物、首饰、家具等婚床上的一切日用品。

女方会在嫁妆中融入自己的心血和祝福。

5.接亲仪式:这是婚礼的主要环节。

男方会率领一大批亲友前往女方家中接新娘。

在女方家门前,男方会派人负责接新娘,并放炮鞭炮,喜气洋洋地载着新娘前往男方家。

6.迎亲庆宴:新娘到达男方家后,会举办隆重的迎亲庆宴。

男方家人和亲友会出席庆宴,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这个庆宴通常会有丰盛的菜肴和多种美酒。

7.迎新娘入洞房:庆宴结束后,男方会带领新娘进入洞房。

洞房内会布置一床新婚之床,新娘会换上婚纱,新郎则会换上新衣,两人会在众人的祝福下,进入洞房中开始新婚生活。

8.交拜天地父母礼:新娘入洞房后,新郎和新娘会一起行交拜天地父母礼。

这是为了表达夫妻双方对双方双亲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9.床帏仪式:交拜天地父母礼之后,新郎和新娘会一起行床帏仪式。

这个仪式象征着新郎和新娘正式成为夫妻,并进入新婚生活。

10.敬茶仪式:这是一种夫妻对长辈的尊敬表示。

新郎和新娘会亲自向长辈敬茶,以表达他们对老人的敬意和感激。

11.宴客拜把兄弟姐妹仪式:婚礼现场会邀请一些亲友出席,他们通常是新郎或新娘的好友或至亲。

在这个仪式上,新郎和新娘会向这些亲友敬酒,并与他们一起庆祝。

12.洞房花烛夜:这是整个婚礼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新郎和新娘会在洞房中度过他们的第一个夜晚,享受浪漫而甜蜜的时刻。

以上是中国古代婚礼的流程,整个过程庄重而庄重,充满了传统和仪式感。

古代婚礼当天细节流程

古代婚礼当天细节流程

古代婚礼当天细节流程
古代婚礼当天的细节流程如下:
1、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2、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3、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

4、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5、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捧着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6、催妆: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男方喜娘三次催妆,佯作不愿出嫁,懒于梳妆。

7、上轿:新娘上轿前,经男方喜娘三次催妆,佯作不愿出嫁,懒于梳妆;而后坐娘腿上,娘为女儿喂上轿饭,寓意不要忘记哺育之恩。

8、起轿:起轿时,女家放炮仗,并用茶叶、米粒撒轿顶。

中国古代婚礼礼仪_婚礼大全_

中国古代婚礼礼仪_婚礼大全_

中国古代婚礼礼仪随着社会的发展,婚礼也越来越时尚和现代了,古时候的婚礼文化都已经被人们所淡化,其实古时候的婚礼也是有很多的文化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古代婚礼礼仪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中国古代婚礼礼仪中国古代的婚礼礼仪,大体有六项,故称“六礼”。

据唐杜佑〈〈通典〉〉“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

六礼之仪始备。

”可见,“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

秦汉以后,六礼逐渐形成定制。

所谓“六礼”者,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所谓纳采,就是说采择之意,即男子选择妻子。

男方欲择某家之女为妻,便托媒妁交通女方,试探女家之意。

倘女家同意,则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择之礼。

纳采的礼物,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

“周制,婚礼下达,纳采用雁。

”(唐`杜佑〈〈通典礼典〉〉。

可见周代的纳采礼是用雁的,也称“奠雁”。

之所以要用雁作为纳采之礼物,是因为“雁飞成行,止则成例。

”胡培翚《仪礼正义》云:"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

又取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

"纳采用雁,为的是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

纳采也有用羊者。

羊者,祥也,取其群而不党。

在古代,纳采还有一套繁琐的仪式。

杜佑在〈〈通典〉〉中记载了周代纳采情况“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

使者玄端至,傧者出,请事。

曰:吾子有惠,贶室某也。

某有先人之礼,使某请纳采。

女父对云:某之子愚蠢,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

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再拜。

宾不答拜,揖入。

宾升西阶,当阿东面。

使者致命曰:敢纳采。

主人阼阶上,北面再拜。

授于楹间,南面。

宾降出,主人降,授老雁。

又执雁,请问名,如初礼。

曰: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对曰: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曰某氏。

傧者出,请醴宾者曰:子为事故至于某室,某有先人之礼,请醴仆者。

宾对曰:某既得将事矣,敢辞。

傧者曰:先人之礼,敢固以请。

古代婚礼流程详细版

古代婚礼流程详细版

古代婚礼流程详细版古代婚礼是一个庄重而繁琐的仪式,通常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流程和规定。

以下是古代婚礼的详细流程:一、准备工作1.提亲:男方家长或长辈代表向女方家庭提出婚事,交换礼物,商定婚期。

2.定婚:双方家庭在定婚日当天进行简单的交换礼物仪式,男方家庭也会给女方家庭送媒人以示感谢。

二、婚前仪式1.娶亲仪式:男方派人前往女方家庭,进行娶亲之礼,将媒人带回男方家庭。

2.迎亲仪式:男方派人去女方家庭接新娘,通常新娘会穿着嫁妆,成双成对地被迎入婆家。

三、迎亲仪式1.接亲:新娘进入婆家后,由男方亲属牵引她进入洞房,与丈夫完成婚姻登记。

2.密房:新婚夫妇在洞房内度过三日三夜的密房之夜,随后才会正式开始婚宴。

四、婚宴仪式1.敬茶:新娘为婆家的长辈和亲戚分别上茶,以示尊重和请安。

2.结纳:新娘家的亲朋好友以及其他来宾也会送来各种礼品,并由男方家庭代表接纳。

3.合家欢宴:新郎新娘向宾客敬酒,宾客也会为新人敬酒并祝福他们。

五、晚宴仪式1.退阵:在晚宴之前,男方还需要退还一部分礼金给新娘家庭,两家和睦分手。

2.敬父母:在晚宴期间,新郎新娘分别向双方父母敬酒,并拜谢。

3.上床:晚宴结束后,新娘被男方家人抬上新床,象征着夫妻和睦、早生贵子的寓意。

六、新婚之夜1.送春:伴娘、嫂子等人会在新婚之夜送来“春”字作为象征。

2.夫妻入洞房:新婚夫妇回到洞房,开始共度新婚之夜。

古代婚礼流程复杂而繁琐,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象征作用。

这些古代的婚礼仪式,代代相传,凝聚着古人对婚姻和家庭的期望和祝福。

虽然如今的婚礼流程已经有所改变,但古代的婚礼仪式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体现了尊重和传统的价值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

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

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

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

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

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

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传统婚俗之过礼篇“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 过礼”的第一步合八字,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

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

“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

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

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

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

传统婚俗之说媒篇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

这种说合,就叫“说媒”。

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

正婚礼传统婚俗之婚礼篇1. 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 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

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

意喻新人早生贵子。

抬床的人。

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

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 闹洞房:早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祥。

5. 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和象征。

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

嫁妆险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蝴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

当然各地的风俗语和讲究都不一样。

6. 上头:男女双方都要旱灾行的婚前仪式。

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7. 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姐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姐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婚礼前准备:一、祭拜:男方家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将举行。

二、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床母。

婚礼基本流程:花轿: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

向四邻昭示。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

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末来和生活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敬茶改口:怍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传统中式婚礼用品我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喜悦的寓典礼,所以称为庆典。

结婚典礼全部使用体现吉祥的婚礼物品来装饰。

如张贴大红喜字,给新娘遮上红盖头,穿上大红袄,新郎胸前佩上大红绸等等。

这些红钯的吉祥物品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一些传统婚礼元素:花轿:作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流行的。

旗锣伞扇:位于迎亲队伍中、花轿之前,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鞭炮:迎亲礼车在行进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凤冠霞帔:嫁女儿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是十分的讲究。

盖头:古时新娘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

马鞍:“鞍”与“安”同音,取其“平安”长久之意。

火盆:它是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迈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内。

天地桌:多置于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和秤,称为“六证”。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各种有趣的结婚风俗习惯:结婚风俗习惯之新人同喝同心酒中国独龙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便赠物订婚。

在喝过同心酒后,才算正式结婚。

在结婚仪式上,双方父母都要介绍自己孩子情况,并勉励新郎新娘婚后要互相关心,勤俭持家,和睦相处,白头到老,永不分离。

然后递给新郎新娘一碗米酒。

新郎新娘接过酒后,当着来宾向父母表示﹕一定遵从父母教诲,互相尊重,互相爱护。

尔后两人箍紧肩膀,脸腮相贴,捧起酒碗,同饮而乾。

喝过这同心酒,就表明两人今后将同心协力,相亲相爱了。

结婚风俗习惯之新娘子绝食中国彝族姑娘有在结婚前绝食习俗。

据说,这种绝食之风来源於一个故事。

在遥远古代,有个姑娘出嫁到远方。

行至半路,她要解大小便,不幸被藏在林中一只老虎吃掉了。

老虎吃了新娘之后,变成新娘样子。

后来,新郎妹妹在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告诉了哥哥。

哥哥从山上砍了许多竹子,编成了篱笆,把屋子围往,就藉口出去请人修盖屋顶,把虎妻关在里面。

但等新郎回来后,篱笆被拆除了,妹妹也被虎妻吃掉了。

后来,新郎用计把虎妻用酒灌醉,绑在木桩上放火烧死了。

这个故事显然是用来告诫新娘,婚前要杂空,不然,就会有灾祸临头。

在结婚前十天,新娘就开始绝食。

如果口乾,就含一口水嗽口,再吐出来。

这种绝食,彝人称之为杂空。

哪位姑娘杂空时间越长、越彻底,就显得新娘越坚强、越有毅力、越懂礼节,就会受到社会舆论赞颂。

其实,新娘绝食目主要是避免结婚去新郎家路上和到新郎家三天中解大小便。

因为这被认为是伤风败俗,很不光彩事,会受到众人取笑。

结婚风俗习惯之婚前实习中国台湾省阿美人把婚姻看得特别着重,他们在女子出嫁之前必须先到男方家实习,男方家认为满意后,女子方能与男子成妾习俗。

阿美人认为,妇女在家庭中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女子持家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家庭兴败。

因此,阿美人家庭事务多由女方负责。

女子在婚前到男方家实习,是为了锻炼和检验女子持家能力。

阿美人把这段时间称为米达别,意思是婚前难关。

男女青年恋爱后,女方要主动去男方家实习。

接受男方家考验。

在实习期间,女子除住宿在自己家外,吃饭、干活都在男方家。

男方家在对女方考查过程中,不歧视、不虐待,而把她当成一家人来看待。

男方家对女子实习感到满意后,就通知女方实习结束,这时男女双方就可喜结良缘了。

结婚风俗习惯结婚风俗习惯之汤圆作答中国广东省饶平县一带,男女双方议婚时,为避免直接了当带来尴尬局面,往往用汤圆来作答复。

如果碗中五个汤圆全是豆沙和麻糖做馅,那麽就说明女方同意了这门婚事;如果五个汤圆只有三个有糖馅,就表示女方犹豫不决;如果五个汤圆全都没馅,是实心丸子,那麽说明婚事告吹了。

所以,求婚男子吃汤圆时,心中总是忐忑不安,不管多烫,也要一口气吃完,急於看到自己运气如何。

结婚风俗习惯之已婚女子剃光头已婚女子剃光头是居住於中国云南双江县拉祜族妇女一种独特风俗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