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文案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定义和背景。
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阐述“丝绸之路”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利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丝绸之路”。
1.4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讲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丝绸之路的起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
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在古代贸易中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讲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分析丝绸之路在古代贸易中的作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利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丝绸之路。
2.4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丝绸之路起源的了解。
讲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分析丝绸之路在古代贸易中的重要性。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丝绸之路的路线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使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城市和地理特点。
3.2 教学内容讲解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介绍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城市和地理特点。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丝绸之路的路线。
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丝绸之路。
3.4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丝绸之路路线的了解。
讲解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介绍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城市和地理特点。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讲解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介绍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6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丝绸之路》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勤劳的小编首席帮大家整编的6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会认9个生字,正确读写“古朴典雅、矗立、栩栩如生、飘忽、戎装、不计其数、浩浩荡荡、高擎节杖、五彩缤纷、助兴、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从古丝绸之路的故事中体会当年东西方商贸、文化的交往和繁荣景象。
4.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情景,感受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流的繁荣。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大家搜集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现在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学生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报刊杂志等途径来搜集自己学习所需要的资料,另外课文后边的资料袋里也为我们介绍了很多知识,我们在预习课文时要充分利用它。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教学资料】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起点和终点。
掌握丝绸之路的主要经过地区和国家。
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和分析丝绸之路的路线。
利用资料和文献,探讨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对其他文化的尊重。
认识到文化交流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和影响。
难点: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地图、图片、资料和文献。
2. 教学资源:互联网、图书馆和教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影响。
2. 教学内容: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起点。
讲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经过地区。
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部分丝绸之路的路线。
学生通过资料和文献,研究丝绸之路对所在地区文化的影响。
4. 总结与反思: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分享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对现代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讨论,评估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达和分享能力。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扮演古代丝绸之路的商人、使节、学者等角色,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体验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交易活动。
2. 开展一次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们选择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或地区,进行深入研究,包括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并制作研究报告和展示。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教学资料】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领悟到和平交流、互学互鉴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线路及主要贸易商品;(2)掌握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3)学会通过史料分析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识读,掌握丝绸之路的线路;(2)运用史料,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与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2)树立学生平等、开放的交流观念;(3)培养学生尊重、理解不同文化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丝绸之路的起源、线路及主要贸易商品;(2)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3)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2)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2)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作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线路及主要贸易商品;3. 史料分析:(1)教师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进行小组讨论。
4.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丝绸之路线路图,标注重要城市和贸易商品;3. 调查现代丝绸之路的新发展,了解其对中外交流的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丝绸之路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史料分析:评估学生在史料分析中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表达能力。
4.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的理解及对现代丝绸之路的认识。
七、教学策略1. 图片展示:使用丝绸之路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贸易往来。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教学资料】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起点和终点;掌握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商品和文化交流成果;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丝绸之路的路线和重要城市;分析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商品和文化交流案例;运用比较研究法,探讨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学生对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认识,提升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教学内容:1. 丝绸之路的背景:古代世界的贸易与文化交流;2. 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到罗马;3. 丝绸之路的贸易商品: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4.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传播;5.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促进中外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贸易商品和文化交流成果;2.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贸易商品和文化交流;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案例;3. 比较研究法:比较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商品和文化交流;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案例,如佛教传入中国;4. 比较研究:分组比较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5. 总结课程:强调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现代世界的启示;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了解他们对丝绸之路的兴趣和理解程度;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分析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合作精神;4. 知识测试:通过笔试或口头测试,检验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背景、路线、贸易商品和文化交流的掌握情况。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教学资料】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起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古代中国的对外交通、贸易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的起源: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和图片展示法,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图片,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对丝绸之路起源的理解程度。
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点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丝绸之路起源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丝绸之路的路线与贸易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重要贸易站点。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贸易商品和文化交流。
2.2 教学内容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到罗马的贸易路线及其变迁。
丝绸之路的贸易: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商品的贸易情况。
2.3 教学方法采用地图展示法和讲述法,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讲解相关贸易情况,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贸易。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对丝绸之路路线和贸易的理解程度。
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点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丝绸之路路线和贸易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情况。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3.2 教学内容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丝绸之路的影响: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和贡献,如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的交流。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和图片展示法,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图片,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情况。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理解程度。
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点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掌握情况。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和重要城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和历史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路线及影响。
2.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历史图片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重要城市。
2. 史料分析: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史》、《世界历史》等相关教材。
2. 资料:丝绸之路地图、历史图片、相关史料等。
3. 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张丝绸之路的地图或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的意义。
2. 讲解: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重点介绍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和重要城市。
3. 史料分析:让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分析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内容,完成有关丝绸之路的练习题。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丝绸之路与当代的“一带一路”倡议,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和使者,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在讲解过程中,穿插提问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情景导入】出示图片一带一路及丝绸之路申遗2013年新一届政府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中亚各国也向联合国申请“丝绸之路”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什么“丝绸之路“得到如此关注?它是一条怎样的路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悠久的历史,共同见证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自主预习】一、张骞出使西域1、西域的地理范围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
(用动画的形式展示西域范围,学生在已准备的地图中标出西域的地理位置)2、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提问(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3、张骞西域之行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画出张骞西行路线,4、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出示材料: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史记》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问题:张骞出使西域遇到了哪些困难?恶劣的自然环境、强大的敌人他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忘初心、不屈不挠、强烈的责任感过渡:正是因为他的精神,所以在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西域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5、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1)时间:公元前60年 (2)职能:总管西域事务 (3)意义: 新疆地区开始正式隶属属中央政府 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有没有听过“投笔从戎”这个成语,它讲的是哪 个历史人物?为什么要经营西域?结果如何?
时间--公元73年
原因--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
的交往
结果--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
某电视剧台词说:一代帝王秦始皇 喜欢吃葡萄,同学们你认为这是对 的还是错的?为什么?今天我们一 起来学习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 的“丝绸之路”》一课
同学们在地图上找找玉门、阳关
思考:古人为何常说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汉疆域图
一个事件: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今 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
一座桥梁: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文明的友谊 之桥。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在( C )
A.公元前139年 B.公元前138年 C.公元前119年 D.公元138年
2.古诗有云:“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 门关。”可西汉张骞不畏雄关险阻,为丝绸之路 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是
丝绸、瓷器、茶叶……
1、经济上:中国 珠宝、琥珀、水晶……
西方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2、文化上: 中国
西方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2、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印度半岛南 端和斯里 孟 兰卡岛 加
拉 湾
在马来西亚发掘汉代 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
广东沿海的,了港在汉印代口度钱出尼币发西和亚陶出器现。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 什么问题?
在疏勒(今新疆喀什)一间丝绸店里,老板向 我们炫耀:店里有一种丝绸——古罗马执政官凯 撒(公元前1世纪)曾经穿过这种丝绸做的衣服。 这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思考:中国丝绸是如何传到古代欧洲去的?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商人往来运送丝绸的 通道!
1、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长安
河西走廊
葱岭
西亚
今新疆地区 欧洲
丝绸之路开通后:
公元前 126年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想象他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应学 习他的什么精神?
“他(张骞)是一个冒险 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 ,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 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 物也。”
——翦伯赞(历史学家)
想象他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应学 习他的什么精神?
挫折:自然环境恶劣;被 匈奴俘虏;食物匮乏。 精神:不怕困难,百折不 挠,为国家利益,不顾个 人安危。
敦煌壁画里有一幅“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思考:壁画描绘了什么情景?汉武帝亲自相送,说明了 什么?张骞能否不辱使命,出色的完成西域之行呢?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前119年 访问西域各国 建立友好关系 交往日趋频繁,西域 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公元前 138年
马来
穿过马六甲海峡 半岛 马来半岛
马六甲 海峡
现
代 亚欧大陆桥:今天的第二亚欧
丝 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
绸 鹿特丹,全长10900公里,被誉 之 为“现代丝绸之路”。 路
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 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从中西交流方面考虑) 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 成了汉朝的兴盛。 价值和作用: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 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 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地的联 系更加密切。
班超
大漠风光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在河西走廊西端的 敦煌市境内,位于敦煌市城西北约90公里处。
阳关,位于敦煌市城西南70公里处,因 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课堂练习
一位人物:张骞通西域,为中西交通畅通和经济 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A)
A.长安 河西走廊 今新疆境内 安息 大秦 B.长安 河西走廊 安息 今新 疆境内 大秦 C.洛阳 安息 河西走廊 今新疆境内 大秦 D.洛阳 河 西走廊 今新疆进内 安息 大秦
3.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
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B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