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类学教程 第六章 旅游中的符号体系 读书笔记
“旅游人”的符号学分析

说 。符 号互 动 论 一 词 最 早 见 于 美 国 社 会 学 家 布 鲁
默 ( eb ̄Bu r10 H re lme,90~18 ) 9 7 的著 作 《 与社会 》 人
( 9 7 一 书 中 。布 鲁 默 的研 究 是 对 美 国社 会 学 家 13 )
乔治 ・ 赫伯 特 ・ 德 ( ereH re Med 16 米 G og eb  ̄ a ,8 3~
于他 人 的符号 学 特 征 , 些 制 造 差 异 的 特 征 至少 可 这 以从 4个 方 面来 考察 , 别是 : 位 、 分 地 身份 、 色和行 角
D w y 15 e e ,8 9~1 5 ) 9 2 的实 用 主义 等 相 关 概 念 综 合 成 浑 然一体 的理论 体 系 。 继 杜威 之 后 , 德认 识 到人 米
德 将威 廉 ・ 姆 斯 ( la a e ,82~1 1 ) 詹 Wiim Jm s14 l 9 0 提
出的 “ 自我 ” 查 尔 斯 ・ 顿 ・库 利 ( h r sH a n 、 霍 C al o o e
C o y 16 o l ,8 4~12 ) 镜 中我 ” 约翰 ・ 威 (o n e 9 9 的“ 、 杜 Jh
作 , 德也 被后 人 认 为 是 符 号 互 动 论 的 创 始 人 。米 米
地 居 民和 旅游 从业 人 员 , 三 类 人 在本 文 当 中统 称 这
旅游人类学

1旅游:人们居于不同想法离开居住地前往异地,在此过程中同旅游中介和旅游地所发生的互动关系的总和。
2游客:出于不同想法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地,前往异文化地区体验不同生活,或参观或访问的群体。
3符号:符号即旅游标示物对游客的意义,作为符号系统,一般的旅游标示物都具有两种基本的指示功能,能指和所指,同时也具备几种基本的指示功能:标志功能、代言功能、宣介功能,通常符号的能值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变化不大,而能指变化却很大。
4通过仪式:“是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过程,包含分离、过渡、组合三个程序内容,就如从世俗、神圣、世俗的变化。
5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以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事项未研究对象,比较偏应用,主要从旅游地的居民和游客之间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地的文化现象和演变,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旅游人类学就是从文化和美学角度研究旅游地居民、社会团体、旅游开发者与旅游者之间关系的学科。
6全球化:这一概念,源于对国际关系和现代化的延续,它不只限于政治经济领域,同时社会文化也出现全球化,它体现在任何人、事、物都可以在全球流动,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
7柯思:从旅游经验角度来分析,游客的旅游经验有多种模式和类型,1:来自于游客生活的社会所施于的“推力”而产生的“再生模式”2:由于厌倦、无聊现在的生活而逃离,体验新生活的“转换性模式”3:以体验经历不同文化为目标的“经验性模式”4: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活模式去进行长期的旅行体验的“实验性模式”5:以一种“选择性”的精神中心为信念或为之约束的“履约性”的旅行活动的“存在性模式”。
8旅游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人类学是一个跨地域、跨文化的学科,人类学研究最关心的是社会群体的文化表现和社会行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法”,人类学田野调查素来以在某一个“异文化“地方长时间生活,参与观察,从事第一手资料收集,重实地调查为原则,他可以让我们去到主、客人的社会,能让我们参与进当地人的生活,去了解当地人的文化风俗习惯等。
少数民族旅游中的符号与结构一个人类学视角的阐释

少数民族旅游中的符号与结构一个人类学视角的阐释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和文化多样性的不断推广,少数民族旅游的规模和深度也不断扩大。
作为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少数民族旅游是一个既有丰富文化内涵,又有着深刻社会意义的领域。
本文旨在从人类学角度入手,探讨少数民族旅游中的符号与结构,分析其内在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
一、符号的多重意义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元素之一,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概念、信仰、价值观和文化特征。
在少数民族旅游中,符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既是旅游景点的装饰品,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象征和表达手段,同时还具有着良好的商业价值。
1、装饰符号在少数民族旅游中,符号往往作为场景的背景或者景点的组成部分,起到装饰作用。
比如,在西藏旅游中,布达拉宫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其外部的装饰符号就充满了西藏特色:五彩的经幡、密集的规矩花纹、结构严谨的壁雕等等。
这些符号既能用来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场景,又能够满足游客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好奇心,起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
2、文化符号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旅游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符号是文化的表达方式之一。
符号作为一种文化表现手段,通过各种符号的象征意义和内在逻辑,传承并表达文化内涵。
比如,在云南旅游中,纳西族的“三道茶”文化就是通过茶具、茶品、烹调方法等“茶”相关符号来展示。
这些符号代表了纳西族的饮茶习惯、生活方式、聚会场合等多个方面的文化内涵,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商业符号当下的旅游市场,充满了营销手段,而少数民族旅游更是如此。
少数民族地区的符号往往被商家们用来做纪念品、推销品、衍生品。
比如,在西双版纳的景区内,卖的纪念品中,大多数都带有傣族元素的符号,比如象征着爱情、富贵、友谊、幸福的“傣红旗”,是少数民族文化和商业价值共存的产物。
二、结构的深度影响符号不只是文化的表现手段,也是社会结构的反映。
在少数民族旅游中,不同的符号往往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内在结构。
1、地域结构少数民族旅游的地域结构特殊性较强。
旅游人类学教程 第六章 旅游中的符号体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书名:旅游人类学教程章节:第六章旅游中的符号体系内容提要:本章节主要从符号的视角论述了旅游中的符号体系。
首先,对符号的定义、功能、理论与核心特征进行引介;随后,着重介绍旅游景物中的符号结构,以及这一结构中作为核心要素的符号信息与实际景物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转换步骤,进而论述这一转换又如何构建了景物的神圣性与象征性;之后,论述景物的符号叙事;最后,分析旅游消费的符号性实质,及其构成消费中象征性与意指性所必备的条件。
章节结构:一、符号理论引介(一)符号理论概述1.符号的概念2.符号理论的脉络3.符号的分类4.符号的功能(1)指述功能(2)表现功能(3)传达功能(二)符号的“能指”与“所指”1.符号意义的构成2.符号意义的编码3.符号意义的特点(三)符号与文化的关系二、旅游景物的符号学与符号叙事(一)旅游景物作为符号的社会背景1.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life-style)2.现代性催生的“旅游体验”(tourism experience)(二)旅游景物的符号学1.旅游景物的符号结构(1)旅游景物的符号构成(2)作为景物符号核心的景物信息(marker)(3)从景物信息到景物的转换(marker-sight)2.能作为象征符号的景物3.神圣景物及其构成(1)神圣景物(2)神圣景物的形成步骤(三)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1.符号叙事(1)叙事(2)族群符号叙事2.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1)选材(2)制造(3)使用(4)保存(或废弃)三、旅游消费中的符号指喻(一)消费的符号性指向(二)旅游消费的符号性指喻1.旅游的商业活力(1)新型文化媒介人(new cultural intermediates)(2)语言游戏(3)媒介(4)节日2.旅游者的消费动力(1)美学感觉(2)符号距离(3)求新意识章节要点:一、符号的定义、功能与特质二、旅游景物中的符号结构三、旅游景物的神圣性与象征性四、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五、旅游消费的符号性实质经典论断: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生活的典型特征就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人的意识过程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是对符号的一种组合、转换和再生的操作过程。
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

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导言:旅游是一种全球性且日益普及的活动,旅游业也成为多个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
然而,在旅游活动中,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到达目的地,更多的是对象征性地参观和体验。
旅游活动不仅涉及到个体的体验和感受,还与目的地营销和旅游开发息息相关。
因此,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审视旅游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符号化”现象。
一、旅游的符号化意义旅游是一种寻求感官刺激和文化体验的活动,人们通过旅游来满足文化认同和社会互动的需求。
旅游目的地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埃菲尔铁塔代表着巴黎,金字塔象征着埃及文明。
人们选择特定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在寻找与特定符号相关的体验和认同感。
旅游产品、旅游营销和旅游宣传都是以符号为基础展开的。
旅游产品涵盖了旅游目的地的景点、酒店、餐厅等各个方面,这些产品通过符号传递着特定的信息和情感,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欲望。
旅游宣传和营销活动则通过符号的运用打造目的地的形象,吸引游客和投资。
二、符号化旅游的影响符号化旅游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旅游体验和认同感,也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和营销密切相关。
符号化旅游对个体的影响:1. 美化和理想化:旅游目的地常常通过符号的包装使其显得更加美丽和完美,引发游客对旅游经历的期待和美好想象。
2. 认同感和归属感:旅游目的地的符号不仅带有地域特征,也代表着特定的文化和价值观。
游客通过与符号产生共鸣,获得对目的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符号化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1. 过度商业化:为了满足游客的期待,旅游目的地常常过度发展商业化景区和服务,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和失去原有的文化特色。
2. 形象营销:旅游目的地常常依赖于符号的宣传和营销来吸引游客,这种依赖性可能导致形象的过度包装和失真。
三、旅游开发中的符号学应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符号学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营销效果和保护旅游资源。
旅游世界的符号学阐释

归 它 ; 游 者 在 异 地 所 度 过 的 时 间 , 对 日常 生 活所 旅 相
个非 常完备 的结 构 。旅 游作 为一个 表 面上具 有开
一
在 旅 游研 究 中 , 些学 者 清楚 地认 识 到 旅游 现 一
象 与人们 日常生活 现 象 的不 同 , 为清 晰 地 分析 旅 游
Hale Waihona Puke 现 象并使 其研究 更 具科学 性 、 论性 , 理 学者们 认为有 必要 将两 者进行 区隔 , 旅游 现象 的研 究 建 立起 相 就 应 的概 念 和范畴 , 名 学 者谢 彦 君 教授 就 此 提 出 了 著
放 性和结 构张 力 的行 为 , 际上 它 却 在 构 筑一 个 相 实 对封 闭 的世 界 : 展开 来 , 就是 人 们 生 活世 界 的 延 伸 ;
掩 闭上 , 是一 个 与 日常 生 活 迥异 的世 界 。我 们 可 就
f r t urs r s ar h. o o im e e c Ke r s:o im o l y wo d t urs w rd;s m i o e olgy; s r c ur tu t e
一
、
旅 游 世 界 及 其 结 构 分 析
是一 种不 同于 日常 生 活 的现 象 。“ 游 的过 程 是 一 旅 个 时空交 错 的有 意 义 的 过 程 。对 于 任 何 一 个 人 来 说 , 果他 的 目的清 晰地 呈现 为 就 是要 在 这 样 一个 如 时空 当 中度 过这样 一个 过程 , 么 , 那 这个 过程 就具有
旅游、旅游体验和符号——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评述

旅游、旅游体验和符号——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评述导语: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和文化交流活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旅游过程中,人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参观景点或游玩,更是通过体验和感受来获取快乐和满足。
而在旅游体验中,符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对旅游、旅游体验以及符号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
一、旅游的定义与特点旅游是指为了娱乐、探索、体验或其他目的而离开日常环境,并且在无所必须的情况下进行的行动。
旅游的特点主要包括移动性、临时性、刺激性、消费性和多元性等。
二、旅游体验的概念与要素旅游体验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感官、情感和认知等多方面的参与与互动,产生的富有个人价值和意义的主观体验。
旅游体验的要素主要包括环境要素、社会要素、文化要素和个体要素等。
环境要素:指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包括景观、气候、资源、设施、服务等。
例如,美丽的风景、舒适的住宿和便捷的交通等都对旅游体验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要素:指旅游过程中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交关系,包括旅游者之间的交流、旅游业者的服务和当地居民的态度等。
例如,友善的服务、热情的接待和愉快的旅伴都能够增强旅游体验的质量。
文化要素:指旅游地所特有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
文化要素在旅游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帮助旅游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旅游地的文化。
例如,参观历史遗迹、品尝当地美食和观赏民俗表演等都能够增加旅游体验的深度和丰富度。
个体要素:指旅游者自身的特点、需求和态度等。
每个人对旅游的理解和追求都有所不同,因此旅游体验也具有个体的差异性。
例如,年轻人更注重刺激与活动性,而中老年人则更看重休闲与放松。
三、符号在旅游体验中的作用符号是一种语言表达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能够代表或象征某种意义或概念。
在旅游体验中,符号起着引导、识别、沟通和表达的作用。
首先,符号能够引导旅游者的行为和注意力。
旅游地通过符号的布置和设计来引导游客游览景点、参与活动或购买商品等。
《旅游人类学:理论与经验》读书笔记模板

这是《旅游人类学:理论与经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旅游人类学:理论与经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旅游人类学:理论与经验》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述 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 旅游商品化中的文化表演:谈阈限与真实性 舞台真实:对本真性的人类学反思 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 析 外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族群文化原真性研究——以从江岜沙苗族为例
旅游商业化背景下本地居民地方依恋的变迁研究——基于阳朔西街的案例分 析
新加坡白沙浮街:发展,保护以及旅游文化景观的重塑 浅析地方要素的地理边界和行政边界的关系——以苏州市吴中区东、西两山 地方要素为例 地方文化与旅游经济的互推互强:以香港长洲包山节为例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与民族关系互动研究——以川滇泸 沽湖地区为例 权力关系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以浙江省楠溪江芙蓉村为例
目录分析
第一编总论:旅游的 本质
第二编旅游相关理论
第三编旅游与地方发 展变迁
第四编旅游与族群文 化变迁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在野的全球化:旅行、迁徙、旅游 “失落的主题”:论旅行文化作为民族志的表述范式 幕落幕起间:旅游与田野中的演员与观众 旅游情境中的乡土“陌生人社会”——关于灵渠旅游的人类学田野研究 行者与游客 消费的社会形式及其社会后果——旅游的案例
旅游人类学:理论与经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
书名:旅游人类学教程
章节:第六章旅游中的符号体系
内容提要:
本章节主要从符号的视角论述了旅游中的符号体系。
首先,对符号的定义、功能、理论与核心特征进行引介;随后,着重介绍旅游景物中的符号结构,以及这一结构中作为核心要素的符号信息与实际景物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转换步骤,进而论述这一转换又如何构建了景物的神圣性与象征性;之后,论述景物的符号叙事;最后,分析旅游消费的符号性实质,及其构成消费中象征性与意指性所必备的条件。
章节结构:
一、符号理论引介
(一)符号理论概述
1.符号的概念
2.符号理论的脉络
3.符号的分类
4.符号的功能
(1)指述功能(2)表现功能(3)传达功能(二)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1.符号意义的构成
2.符号意义的编码
3.符号意义的特点
(三)符号与文化的关系
二、旅游景物的符号学与符号叙事
(一)旅游景物作为符号的社会背景
1.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life-style)
2.现代性催生的“旅游体验”(tourism experience)
(二)旅游景物的符号学
1.旅游景物的符号结构
(1)旅游景物的符号构成
(2)作为景物符号核心的景物信息(marker)
(3)从景物信息到景物的转换(marker-sight)
2.能作为象征符号的景物
3.神圣景物及其构成
(1)神圣景物(2)神圣景物的形成步骤(三)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
1.符号叙事
(1)叙事(2)族群符号叙事
2.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
(1)选材(2)制造(3)使用
(4)保存(或废弃)
三、旅游消费中的符号指喻
(一)消费的符号性指向
(二)旅游消费的符号性指喻
1.旅游的商业活力
(1)新型文化媒介人(new cultural intermediates)
(2)语言游戏(3)媒介(4)节日
2.旅游者的消费动力
(1)美学感觉(2)符号距离(3)求新意识
章节要点:
一、符号的定义、功能与特质
二、旅游景物中的符号结构
三、旅游景物的神圣性与象征性
四、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
五、旅游消费的符号性实质
经典论断:
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生活的典型特征就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人的意识过程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是对符号的一种组合、转换和再生的操作过程。
符号原初的意义就是指本身并不完整的东西,它需要另外的东西或另一半拼凑上去才算是整体。
符号所要表述的本质是一种意义关系,它呈现出三个特点:1.它是对“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事物的表达;2.它通常以一种外在可见的具体事物来表述抽象的精神内容;3.一般理解它的方式包括约定俗成、类比或是比喻等。
西方历史上的符号理论大致形成了两条相互区别又相互交织的路径。
一条可称为“科学主义”路径;而另一条则可称为“人本主义”路径。
“科学主义”路径涉及的学科领域主要有修辞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它们侧重与从科学的逻辑和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符号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问题;“人本主义”路
径侧重与分析符号的文化意义,符号与人类精神世界、生存体验与理解的关系,以及符号本身作为能指的不确定性问题。
法国学者吉罗将符号分为了逻辑符号和情感符号两类,前者是指一般的符号或科学符号;后者则主要指文学的、艺术的或美学的符号。
美国的弗洛姆(Fromm)则区别了符号的三种类别:习惯性符号、偶发性符号和普遍性符号。
习惯性符号即一般的符号或记号,它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联系,而是习惯形成;偶发性符号恰与习惯性符号相反,它所表达的是个人化的经验与情绪,它由于其特定的私人品质而仅仅被个人所领会;普遍性符号则根植于我们的身体、意识和心灵这些对人类而言都共有点的成分,它既不局限与个人也不局限于某一群体,换句话说,普遍性符号表现的是人类整体所共有的经验,它是可以被普遍交流,并能为所有人所领悟的。
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是符号最具特色、也最为明显的特征。
符号的“能指”是指符号的形式层面,即符号用于指述、表现和传达各种意义的外在层面,换句话说,这个层面形成了符号意义的载体或承担者;符号的“所指”是符号的意义层面,即符号的“能指”层面加以指述、表现和传达的深层内涵与价值,符号的意义和和内涵式附着在符号的形式载体之上的,换句话说,符号的“所指”是附着在符号的“能指”层面之上的。
符号的意义,是通过人们使用符号的过程逐步形成并确定下来的。
在符号发生和符号运用的过程中,符号与指述对象、表现对象之间,以及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建立了指述关系。
表现关系和传达关系,而符号的这些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所涉及的对象,都可以“内化”为符号的意义,即符号的“所指”,并通过相应的符号形式或符号的“能指”来加以标识。
符号直接搭建起了人与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符号理论最大的特点在于主观与客观之间界限的模糊,在可见可感的某物上附着的是人的思想与意识,在此,符号中人与物合二为一,主题与客体融为一体,一个符号实际上意味了某事某物与某人的密切联系。
旅游景物或是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关系表现为景点信息、景点与旅游者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关联,而旅游信息、景点与旅游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构成了旅游景物的符号结构。
在构成旅游景物符号的三要素——景物信息、景点与旅游者中,景物信息是关键要素,占据着核心位置。
简单而言,叙事就是讲故事(telling story)。
一个故事需要有最基本的情节与人物,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将其概括为情节-人物式(plot-character)叙事模式。
最为模糊了主体与客体界限的符号,不及具有传情表意的功能,而且还具备叙事的能力。
其实任何一个群体的符号,包括服饰、房屋、饮食、手工艺、仪式、节日等,都无不时刻在讲述者关于该族群的故事:它们总是在缓缓叙述着该群体的历史经过、文化由来与生活特征,正是蕴涵了不同故事内容的族群符号,才使得每个族群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与个性。
在群体的所有符号中,仪式与节日符号则是最为丰富与完整的符号群,几乎涵盖与存储了该族群所有的文化象征与故事,比如族群仪式与节日中的祭品、服饰、器物、乐器、摆设,尤其是祭司与当地人在参与节日仪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肢体动作与语言,无不涉及到该族群的政治、信仰、组织、伦理、历法、科技、民俗等诸多历史文化事项,进而统合了该族群的历史源流、神话、传说、口述、文学、诗歌等故事文本。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物的消费已经从原本同工具性联系在一起,逐渐转向同文化记号联系在一起。
这种转换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规律与社会关
系的改变而发生的,由此投射在消费观念上的结果便是人们从过去单纯对物品使用价值的消费逐渐转化为对物品中所蕴涵的文化的消费,鲍德里亚(Baudrillard.j)将其称为对商品符号性质的消费。
在鲍德里亚看来,今天用于消费的商品,在现代资本主义交换价值的支配下,原有的使用价值消失了,而成为了索绪尔意义上的符号,因此,消费绝不能理解为对使用价值,实用用途的消费,而应该看作是一种具有符号性质的消费,
心得体会:
人不但生活在自然世界中,同时也生活在符号世界里。
只有人类才能制造和运用符号,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可见符号的重要性。
人们使用符号来指述身边的事务,表达自己的感受,传达彼此的思想,符号己经成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不仅人类的生活依赖于符号,而且客观世界也早己成为人类各种活动的符号化产物。
符号不仅能指述、表现和传达外在层面,即“能指”的意义,还能指述、表现和传达更深层的内涵,即“所指”的意义,说明符号能表达的事物是立体的,有层次的。
所以通过这个章节,我学会了以符号的角度理解与诠释事物,不但要明了事物对应的符号的表层意义,还要通晓事物在一定环境中更深层的含义。
从符号的角度来看旅游,那么旅游景物就可以看作一个符号,而符号所提供给人们的信息,也就是景物信息,便是这个符号的核心,它赋予了这个符号内容、意义与价值。
当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前往旅游目的地开始一段旅程时,他就开始一段旅游体验体验,而旅游目的地就是旅游景物符号的集合,也就是说,旅游者踏入了一个由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景物作为符号而组成的符号空间。
在这个符号空间中,旅游者收集并解读景物符号,在旅游过程中,
旅游者从他自身的视角去观赏那些作为景物符号的“所指”并与之发生互动。
旅游者在体验的过程中不仅能看到景物符号的外观形态(能指),而且能尝试去解读景物符号的涵义和内容(所指)。
在这些景物符号中最具代表性,能作为象征符号的景物便会成为神圣景物。
神圣景物所具有的神圣性促使现代旅游成为一种仪式,至此旅游便成了一种朝圣,如俗话说的:“不到长城非好汉。
”长城这个景物符号的能指就是一段古老的城墙,但它有了“好汉”这样的所指后,长城就多了一种象征意义,成为神圣景物,吸引游客的到来,从而形成朝圣。
而长城之所以有了这样的象征是因为“不到长城非好汉。
”这句话出自《清平乐·六盘山》,为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记录了当时毛泽东翻越六盘山的经历与感受,这就是长城这个景物符号的叙事。
事件、事物乃至世界都作为一个符号中才有了意义和价值才能被制造、使用和保存,没有创造出符号就没有现在的人类文明。
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
管理班
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