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涂:当道,当权。
- 辞:推托。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 及:到,等到。
- 过:经过。
- 更:重新。
- 见事:知晓事情。
3. 重点虚词。
-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4. 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5. 古今异义。
- 孤:古义指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指孤单、孤独。
- 博士: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的一种。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6. 一词多义。
- 当:- 当涂掌事(掌管)。
- 但当涉猎(应当)。
-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7. 句子翻译。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户,门。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 惟闻:只听到。
惟,只。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前言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文言文是必修内容之一。
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文言文学习内容。
本文将会对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的文言文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一、文言文基本功1.文言语法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和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学习文言文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文言语法。
学习文言语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其谓语•介词、连词与助词的使用•古汉语句法和现代汉语句法的差异2.文言文阅读方法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现代汉语阅读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对文言文独特的表达方式进行理解和解析•阅读时注重对上下文的推测和理解•善于利用文言文的语言成分和修辞手法进行阅读理解二、古代文学1.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古代文学的概念和现代文学有所不同。
除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古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2.古代文学作品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包含了很多古代文学作品,如《离骚》、《观沧海》等。
学生们需要对这些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其中,《离骚》是与屈原密切相关的诗篇,体现了屈原的政治、人文和文学思想。
而《观沧海》则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陶渊明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3.古代文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是学习古代文学的重要部分。
学生们需要从中了解到古代文学对人生、情感、政治等问题的见解和观点。
三、文言文修辞手法文言文修辞手法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形式和手段,是体现文言文语言美感和思想内涵的关键所在。
下面是一些比较常见的文言文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可以让人们通过对比喻事物的理解来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
2.拟人拟人是通过对无生命的物体和抽象的事物进行人性化的描绘,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表现和抒发。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1. 文言文基本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包括:古代汉语的语法形式、词汇的古老和繁琐、以轻重音节和平仄等等。
2.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包括:定语前置、动宾结构、并列句等。
通过学习这些句式,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 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偶、循环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需要注意理解其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文言文中的典故和成语: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典故和成语,这些典故和成语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解这些典故和成语的含义,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5. 文言文中的句读和词读:文言文中的句读和词读是指文言文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和词语的读音。
学习文言文的句读和词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掌握文言文的语音语调。
6.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一些常用的阅读技巧,如:仔细分析句子结构、推测词义、理解上下文等。
这些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总之,通过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提高对古代文献的理解能力。
七年级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作为语文学科的一大分支,文言文的学习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必修环节之一。
尤其是初中的七年级,文言文课程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学习文言文是否成功。
为此,我们应当全面梳理与掌握七年级下文言文的知识点。
一、文言文的语言特色文言文作为汉语的古体,其语言特色不同于现代汉语。
一些常见的语言特色有:1. 具有较多的双音词和多音字,需要注意读音的正确性。
2. 非常注重平仄和韵律,是诗歌创作的主要语言。
3. 使用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例如“兼之”、“何者”等。
二、文言文的基础知识1. 词语的认识、理解和背诵。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并能够理解和背诵这些词语的定义、解释和用法。
2. 句式的理解和分析。
文言文的句式比现代汉语更为复杂,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句式的组成方式、用法和语义,还需要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逻辑与表达方法。
3. 修辞手法的鉴别和解析。
文言文中充满了各种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排比等等,初中学生需要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方法和效果,并能够进行相关鉴别和解析。
三、文言文的文本阅读文言文的文本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
学生需要学会有效的文本阅读方法,例如:1. 积累上下文信息。
文言文中常常在上下文中体现出一些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的意义和用法,学生需要抓住这些上下文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本。
2. 分析语言细节。
具体来说,就是分析词语、句子和段落的意义、用法和语境,并发现其中潜在的矛盾、推理和修辞等因素。
3. 进行整体把握。
文言文的整体意义往往要通过整体的把握来实现,而不是一个单独的词语或者句子能够概括的。
学生需要理解文本的整体趋势和主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本。
四、文言文的作文能力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注重文本阅读和语言理解力的提高,还需要注重文言文的作文能力的培养。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写作技巧和方法,例如:1. 平仄和韵律的掌握。
写作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具有严谨的平仄和韵律,初中学生需要掌握这方面的技能和方法,例如以单韵为主、平仄分明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初中七年下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七年下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七年级下册的同学们来说,掌握好相关的知识点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梳理初中七年下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有:1、古今异义词例如,“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中的“但”,古义是“只”,今义是“但是”;“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博士”,古义是“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是“学位名称”。
2、一词多义以“市”为例,“愿为市鞍马”中“市”是“买”的意思;“东市买骏马”中“市”则指“集市”。
3、词类活用“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名词用作动词,“登记”的意思;“当窗理云鬓”中“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的”。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对于理解句子的语气、结构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之”“之”的用法多样,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睨之久而不去”中的“之”,是代词,指陈尧咨射箭。
2、“于”“于”常见的有“在”“到”“比”等意思。
“尝射于家圃”中“于”是“在”的意思;“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中“于”是“在”。
3、“以”“以”有“用”“凭借”“因为”等意思。
“蒙辞以军中多务”中“以”是“用”;“以我酌油知之”中“以”是“凭借”。
三、特殊句式1、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2、省略句“愿驰千里足”省略了主语“木兰”。
3、反问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意思是“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四、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达”就是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雅”就是语言优美,富有文采。
例如,“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翻译为“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在翻译时,要注意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归纳
(最新完整版)
本文档旨在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以下是对这一学期古文知识点的梳理:
单元一:启航篇
古文知识点1: 研究古文的重要性和目的
古文知识点2: 古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单元二:情景篇
古文知识点1: 古文中的情景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
古文知识点2: 古文中的寓言和象征意义
单元三:书香篇
古文知识点1: 古文中的名句和典故
古文知识点2: 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
单元四:物竞篇
古文知识点1: 古文中的物象描写和意象隐喻
古文知识点2: 古文中的感官描写和意境表达
单元五:龙跃篇
古文知识点1: 古文中的夸张和戏谑
古文知识点2: 古文中的对仗和反问
单元六:山水篇
古文知识点1: 古文中的山水描写和意境构造
古文知识点2: 古文中的比喻和拟人表达
本文档所列知识点为七年级下册部编人教版古文的核心内容,希望对学生的古文研究和理解有所帮助。
注意:本文档归纳整理自部编人教版教材,内容来自公开可查证的资料。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作者:亮子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世隶耕属于2、未尝识书具曾经3、父异焉对……感到诧异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就:完成5、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6、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7、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 9、不使学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11、泯然众人矣消失 12、贤于材人远矣比 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被 14、伤仲永哀伤、伤感 15、养父母赡养 16、或以钱币乞之有人 17、从先人还家跟从 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20、固众人本来 21、即书诗四句写二、翻译下列句子答案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他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当。
三、回答下列问题答案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直接原因)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孙权劝学》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
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⑪见:了解。
⑫往事:指历史。
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⑭孰:谁。
⑮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
②过:经过。
③论议:讨论,评议。
④惊:惊奇。
⑤才略: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不再是。
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②即:就。
③更:重新。
④刮目:擦拭眼睛。
⑤相待:看待。
⑥何:为什么。
⑦见事:知晓事情。
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⑨遂:于是,就。
⑩拜:拜访,拜见。
⑪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上均填课文原句)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
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
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木兰诗》《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
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
(一)课文字词详解唧唧①复唧唧,木兰②当③户织。
不闻④机杼声,⑤唯闻女叹息。
①复:又。
②当:对着。
③户:门。
④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⑤唯:只。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①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②军帖(tiě),③可汗大①忆:思念。
②军帖:军中的文告。
③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①点兵,②军书③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④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5 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点兵:征兵。
②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
③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下文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④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5市:买东①市买骏马,西市买鞍②鞯(ān_jiān),南市买③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①市:集市。
②鞯:马鞍下的垫子。
③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②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①旦:早晨。
②但:只。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①燕山胡骑(jì)鸣②啾啾。
①燕山:当时北方的山名。
②啾啾: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①戎机,关山②度若飞。
③朔气传④金柝(tuò),寒光照⑤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①戎机:战事。
②度:越过。
③朔气:北方的寒气。
朔,北方。
④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⑤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①明堂。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③强。
①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②策勋:记功。
③强:有余。
可汗问所①欲,木兰不②用尚书郎,③愿驰④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①欲:想要。
②用:愿做。
③愿:希望。
④千里足:千里马。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①红妆;①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小弟闻姊来,磨刀①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②著(zhuó)我旧时③裳。
①霍霍:磨刀的声音。
②著:穿。
③裳:古代女子的下裙。
当窗理①云鬓(bìn),对镜②帖③花黄。
出门看④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①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②帖:同“贴”。
③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④火伴:同伍的士兵。
雄兔脚①扑朔,雌兔眼②迷离;双兔③傍地走,④安能辨我是雄雌?①扑朔:动弹。
②迷离:眯着眼。
③傍地走:贴近地面跑。
④安:怎么。
(二)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1.不闻机杼声。
(机杼声)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流水鸣溅溅)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胡骑鸣啾啾)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
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
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
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三)揣摩语言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四句排比,写出战事紧急,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