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基站方案
便携式卫星站及地面站及方案

便携式卫星站及地面站及方案便携式卫星站及地面站是一种能够实现移动通信的设备。
在现代社会中,通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有些地区的通信设施可能无法覆盖到,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地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携式卫星站和地面站被开发出来。
便携式卫星站是一种可以随时随地携带的设备,它可以通过卫星与地球上的通信基站进行通信。
便携式卫星站通常包括一个天线、一个发射器和一个接收器。
用户只需要将天线对准天空,就可以发送和接收数据了。
由于其小巧轻便的特点,便携式卫星站非常适合用于户外活动、紧急救援、地质勘探等场合。
地面站是便携式卫星站的补充设备,它通常安装在固定的位置上,用于与卫星进行通信。
地面站包括一个或多个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以及一套完整的通信设备。
地面站需要与卫星进行通信时,会通过调整天线的位置来确保与卫星的连接质量。
地面站可以用于提供卫星通信服务,也可以用于监测和控制卫星运行状态。
为了实现便携式卫星站和地面站的有效通信,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方案。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卫星通信系统。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不同的卫星通信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其特点和限制。
选择合适的卫星通信系统需要考虑通信范围、带宽要求、成本等因素。
选择合适的天线也是十分重要的。
天线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通信质量。
一般来说,天线的增益越高,通信距离就越远,但同时天线的体积和重量也会增加。
在部署便携式卫星站和地面站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和安装方式。
对于便携式卫星站,可以考虑使用三脚架或者吸盘等固定设备。
而地面站则需要选择一个高地势、视野开阔的地方,以确保与卫星的通信畅通无阻。
最后,为了确保便携式卫星站和地面站的安全可靠运行,还需要考虑供电和维护要求。
便携式卫星站通常使用电池供电,而地面站则需要接入电网。
同时,还需要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况,确保其正常工作。
总的来说,便携式卫星站和地面站是一种能够实现移动通信的设备。
通过选择合适的卫星通信系统、天线和安装方式,并进行适当的供电和维护,可以确保便携式卫星站和地面站的正常运行。
GNSS基站的设计与施工

GNSS基站的设计与施工作者:朱剑平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6期摘要:本文详细说明了基站的建设方法关键词:基站;设计;施工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引言GNSS基站是整个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得以运行的起点,它提供整个系统需要的最原始的观测数据,因此它的设计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能。
而决定该子系统优劣的关键是基站设备的选型和参考站站址的选择。
1参考站设计施工过程参考站系统的施工与安装根据下表进行,同时每工序的所需提交的成果也列入表内。
2GNSS基站选址基本要求站址宜选择在基础坚实稳固,易于长期保存,并利于安全作业的地方;距易产生多路径效应的地物(如高大建筑物、树木、水体、海滩和易积水地带等)的距离不小于200米;应有10°以上地平高度角的卫星通视条件,特殊困难地区,可在一定范围(水平视角不超过60°)内,放宽至25°。
距电磁干扰区(如微波站、无线电发射台、高压线穿越地带等)的距离应该大于200米;与高压输电线、微波通道的距离应该大于100米避开易产生震动的地带(如距铁路200米,距繁忙公路50米以内或其它受剧烈振动的地点);站址应该有利于方便架设市电线路或具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并方便接入公共通讯网络或专用的通讯网络;屋顶观测墩应选在坚固稳定的建筑物上,建筑物高度不宜超过30米;实地进行卫星定位观测,以1s采样间隔记录不少于24小时,当数据有效率小于85%,多路径影响值大于0.45m时,应变更站址。
3观测墩的设计与施工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的GNSS基站建设可以选用屋顶观测墩或土层/基岩观测墩。
对屋顶观测墩而言、观测墩设计为圆柱体,设计高度为高度为1.5米或根据实际的需要确定观测墩的高度。
观测墩内置4根以上直径为12毫米的螺纹钢筋,并与建筑物承重墙内钢筋焊接在一起,同时将一主筋外露用Φ8圆钢与建筑物原有防雷带焊接。
观测墩内预埋直径为50mm的PVC管或镀锌管1根,顶部预埋强制对中器,浇注标号为C25的混凝土,并采用氟碳漆进行外装饰。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方案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具有全球覆盖、高精度、高实时性和高可靠性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陆地、海洋、空中和航天等领域。
为了进一步提高北斗系统的使用效果和定位精度,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本方案旨在建设一个完善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提高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和使用效果,满足用户对高精度导航定位的需求。
三、建设内容1.增加地面基站密度:建设更多的北斗地面基站,提高北斗信号接收覆盖范围。
基站之间的平均距离控制在30公里以内,以保证接收到的信号质量和定位精度。
基站之间的连接采用高速互联网络,确保数据的实时传输。
2.基站建设和设备更新:选址合理,考虑到信号传播的特点,尽量选在高海拔、开阔地带,减少地形地貌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基站应配备高性能的天线、接收机和信号处理设备,以提高信号接收和处理能力。
同时要加强基站的设备更新和维护,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建设数据中心:建设一个专门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的中心,用于接收、处理和存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产生的海量数据。
数据中心要采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为用户提供更加精确和实用的导航定位服务。
4.提高用户终端设备的兼容性:开发适用于不同终端设备的导航软件和硬件驱动程序,提高用户终端设备对北斗系统的兼容性。
同时,在终端设备中集成地基增强系统的功能,使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直接接收和使用加强后的北斗信号。
5.加强用户培训和推广:组织相关培训,提高用户对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认知和使用能力。
同时,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宣传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优势和功能,推动系统的推广和应用。
四、实施步骤1.前期准备:进行项目规划、选址和立项,确定建设经费和时间计划。
2.建设基站和数据中心:根据选址要求,依次建设基站和数据中心,并配置相应的设备。
3.测试与优化:对建设的基站和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优化,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满足用户需求。
高速公路北斗地基增强基站建设方案

高速公路北斗地基增强基站解决方案二零二二年二月目录第一章项目概述 (1)1.1 项目背景 (1)1.3 建设目标 (1)1.4 建设内容 (1)1.5 站点分布规划 (2)1.6 项目意义 (2)第二章系统总体设计 (3)2.1 总体原则 (3)2.2 技术依据 (3)2.3 技术指标 (4)2.4 系统功能 (5)2.5 系统组成 (5)2.6 系统工作流程 (6)2.7 系统关键技术 (6)2.7.1 虚拟参考站技术 (6)2.7.2参数实时解算播发技术 (7)第三章系统构成 (8)3.1 基准站子系统 (8)3.1.1 站点勘察测试 (8)3.1.2基准站主要设备参数 (8)3.1.3设备安装与调试 (9)3.2 通讯子系统 (10)3.2.1 技术指标 (10)3.2.2 技术设计 (10)3.2.3 数据安全 (11)3.3 数据处理与控制中心子系统 (12)3.3.1 设计原则 (12)3.3.2 系统调试 (12)3.3.3 系统主要软件参数 (13)3.3.4 网络安全防护建设 (15)3.3.5 机房设备配置 (15)3.4 用户应用子系统 (16)3.4.1 用户群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3.4.2 CORS系统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系统测试与调试.......................................................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系统调试.................................................................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系统测试...............................................................错误!未定义书签。
gnss基站布设原则 -回复

gnss基站布设原则-回复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基站的布设是确保GNSS定位精度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GNSS基站布设原则”的问题,并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GNSS基站的性能和覆盖范围。
一、GNSS基站布设的目的和意义GNSS基站布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获取GNSS信号并将其传输至用户设备,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
GNSS设备包括卫星定位接收机、天线和数据处理单元。
GNSS信号源于全球各地的卫星,通过接收机和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可以用来计算用户所在的位置。
GNSS基站的布设对于实现高精度的位置测量至关重要。
合理布设的基站能够提供稳定、连续和准确的信号,有助于提高GNSS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
因此,GNSS基站的布设原则直接关系到GNSS定位系统的性能和效果。
二、GNSS基站布设的原则(一)选址原则选址是GNSS基站布设的第一步。
选址的原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信号传播延迟和窗口效应,确保基站能够接收到尽可能多的卫星信号。
选择开阔的场地,避免高层建筑物、大型金属结构物和树木等对信号的阻挡。
基站的选址应尽量远离这些干扰源,以保证GNSS信号的有效接收。
此外,基站的选址应考虑天线海拔,以便确保在多普勒效应下能够实现高精度的观测。
(二)天线布设原则天线的布设是GNSS基站布设的重要环节。
正确的天线布设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信号传播时延,并提高信号接收能力。
天线布设的原则包括:1. 天线高度:天线的高度决定了接收到信号的数量和质量。
一般情况下,天线的高度应在2-3米左右,避免潜在的干扰。
2. 天线方向:天线的方向应指向开阔的天空,远离障碍物。
避免信号被障碍物反射和散射,影响定位精度。
3. 天线水平与垂直校正:校正天线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以减小天线的偏差对定位结果的影响。
4. 天线固定方式:天线应以稳定的方式固定在基站上,避免因为天气或其他因素导致天线的移动和偏差。
5. 天线类型: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天线类型,包括单频天线、双频天线、相位中心天线等。
基站备份卫星传输方案

1
中星互联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RAN(无线接入网络)优化 (无线接入网络) 针对RAN优化的解决方案为运营商提供了一种减少RAN传输开销的简便方法。 基于对GSM网络Abis业务流的优化再加上统计复用技术,RAN优化器可以节 省3倍的带宽,并实现在BTS/BCS和网络传输设备之间的透明连接。 RAN优化器规格: 优化器规格: 优化器规格 - 支持 支持GSM网络中 (全速率话音编码)、 网络中FR(全速率话音编码)、 )、EFR(增强全速率话音编码)、 网络中 (增强全速率话音编码)、 HR(半速率话音编码)和AMR(自适应多速率话音编码 等多种声码器优化且 自适应多速率话音编码)等多种声码器优化且 (半速率话音编码) 自适应多速率话音编码 无需话音压缩及转换。 无需话音压缩及转换。 - EDGE业务压缩 业务压缩 - 信令 话音 数据优先级的设定 信令/话音 话音/数据优先级的设定 - 支持 支持CDMA和3G UMTS/W-CDMA业务 和 业务 - 对CDMA-3G业务优化(包括 业务优化( 空闲信元的去除) - 业务优化 包括ATM空闲信元的去除) 空闲信元的去除 - 7号信令的插入与优化(Ater 接口) 号信令的插入与优化( 接口) 号信令的插入与优化 - 端到端 端到端Abis连通性检查 连通性检查 - 动态 动态Abis端口映射 端口映射 - 与GSM设备透明连接 设备透明连接 - 传输信道实时监控
1
中星互联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网关信道单元
LinkStar 入境业务通过网络主站接收通路从低噪声变频放大器到接收机架。 一个LinkStar 网关信道单元(GCU)接收和解调一路入境TDMA信号,并 从中提取IP数据包。接收机架中装有与接收以太网交换机相连的一组多个 GCU。IP数据包通过交换机到达网关路由器,然后再继续进入外部网络。 为了保持TDMA帧与PCR的同步,TDU与GCU连接在一起。每个TDU可以 最多支持15个GCU。可以通过增加机架来加入额外的GCU。每个RNCC最 多可以增加到三个扩充机架,每个机架都有自己的TDU。 TDU 为了在不同地点的多个用户之间共享卫星带宽,LinkStar 系统采用了一种 独特的 MF-TDMA动态的带宽按需分配信道复用协议。就 LinkStar 而言, 正是采用了这种高效的体系结构,从而减少支持大量远程终端所需要的入 境卫星信道容量。在网络主站配有一组MF-TDMA解调器,即网关信道单 元(GCU),接收来自远程RCST的多个载波。GCU终端设计具备L波段 中频接口,可以跨转发器工作。GCU 包括一个 MF-TDMA 解调器、一个 帧同步器卡和一个地面 10 BaseT 通信接口。每个GCU接收NCC指定的一 条 MF-TDMA 载波。LinkStar GCU 调制解调器可被配置解调不同符号速 率的信号。
中海达gps基站移动站设置教程

中海达V60GPS交底书一、仪器架设右边为基准站,用铝片固定在脚架上,接收卫星信号,左边为30W电台,接收基站信号,转为电磁波信号发射出去,给移动站接收平原地区,信号覆盖范围,大约10km,移动站在范围内能收到信号,电台后端,有三个接口。
小五芯接收站接口发射信号,大二芯给电台供电!左边两个根线,红点对红点直接插进去,拔出来的时候捏住金属帽拔出,不可硬来!一根使用DG-3接主机,接收信号,注意DG-3两头一样,不区分。
一根使用PW-4接电瓶,给电台供电,DG-3线另外一口接主机,V60扒开com橡胶盖下,有com口,也是红点对红点,插进去。
电台右边接口为,信号放大输出口,天线连接座旋转接上。
PW-4电源线接电瓶红色接正极、黑色接负极,不可接反!基准站接线接完后,按电台上ON\OFF键开机。
按开机键开机。
基准站已经架好开机,基站必须设置才会发射信号!二、设置基准站1、手簿键盘上点击APP2、连接基准站点击设备连接之后选择基准站仪器编号进行设备连接此时界面为设备连接成功3、选择项目:点击“项目信息”新建项目或选择之前的项目在项目名一栏,直接更改项目名,即完成项目的新建(也可选择历史项目,长按历史项目的文件夹图标,再点击打开即可完成历史项目的选择)此时,项目选择完成4、基站的设置点击基准站图标进入之后,杆高固定两米(千万不要改)之后点击平滑键进行平滑采集(误差控制在10毫米之内即可)数据链方面选择外挂电台(频道13,波特率9600,截止高度角15~30)核对无误之后点击设置,此时会提示基站设置完成,是否转到移动站设置,可以点击是,之后仪器会直接与手部断开连接并跳转到设备连接界面,我们选择需要工作的移动站编号进行连接即可常见问题:1.基准站主机内可以不装电池!2.移动站切记要装小天线!第三步、移动站的设置1、点击移动站数据链选择内置电台,频道→13(和电台显示一样),定位数据频率1HZ,截止高度角选择15~30之后点击设置2、项目设置点击项目设置选择点校验信息在已知点处输入我们要平滑的控制点坐标和高程点击平滑键进行平滑采集完成后点击计算之后点击确定即可3、对控制点坐标进行复核选择点放样或者碎部测量均可复测控制点坐标,核对完成即可开始工作附:关于数据导入导出点击数据交换导出数据:选择原始数据导出,更改下方文件名即可(导出数据存在ZHD/OUT 文件夹中)通过数据线或者蓝牙导出导入数据:将所需放样点导入到手部中,可通过蓝牙或者数据线导入,格式为TXT,点击放样点导入,找到需要导入的数据导入即可。
5G基站对通信卫星的干扰与解决方案

5G网络1 引言随着5G网络建设进度加快,5G 基站越来越多,5G信号越来越强。
目前,中国电信5G信号使用3.4~3.5GHz频段,中国联通5G信号使用3.5~3.6GHz 频段,中国广电使用4.9~5.0GHz频段和700MHz频段,中国移动5G信号使用2.5~2.6GHz频段和4.8~4.9GHz频段。
扩展C波段的下行频率范围为3.4~4.2GHz,可见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5G频段与卫星通信C波段频率有重叠,因此卫星下行该波段信号时,较易受到同频信号的干扰,这给广播电视卫星信号的传输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2 通信卫星受干扰的影响2.1 故障现象2020年4月以来,笔者所在单位在正常播音过程中,经常发现C波段中心6B、中心6A卫星接收机的输出信号有卡顿现象,输出声音出现“咔咔”声响,这表示正在使用的卫星网络的下行信号受到了干扰,同时此干扰也对卫星接收信号处理与发射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2 干扰源排查根据卫星接收机的输出信号有卡顿现象,初步判断为C波段卫星接收系统故障,Ku波段无影响。
最初,我们怀疑有可能是卫星系统链路出现了问题,对接收系统从天线到高频头、下变频卫星信号处理链路(功分器、接收机)等进行了排查,没有发现故障,因此判断C波段高频头的接收信号可能受到了干扰。
图1为C波段卫星接收系统内部链路示意图,卫星接收系统由抛物面天线、馈源、高频头(LNB)、功分器和卫星接收机等组成,抛物面卫星接收天线是将天空的卫星信号汇聚到一个焦点上,馈源喇叭口将汇聚到焦点的能量全部收集,高频头(LNB)将馈源送来的卫星信号进行降频和信号放大,功分器将卫星信号分配,卫星接收机再将高频头输送来的卫星信号进行解调。
2.3 干扰源确定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对比,发现卫星接收机系统的信号强度正常。
当出现信号卡顿时,卫星接收机的误码率直线下降,并且只异常了一小段时间。
经过调查了解,确定单位门口有电信网络发射塔,与C波段卫星接收天线直线距离约200m,判断应该是安装了5G测试基站,在测试运行时对C波段接收造成了干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星地面站通信系统
技
术
方
案
北京大恒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第1章、 设计依据
本系统依据以下标准进行设计:
z《城市人民防空通信技术机制》;
z《人民防空卫星通信系统通用要求》(RFHB01-2008);
z《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
z《人民防空卫星通信系统固定地面站建设规范》(RFHB02-2008);
z《北京市应急移动指挥通信系统建设使用管理规定》(京应急办【2007】2)z《人民防空指挥工程设计标准》;
z《人民防空指挥所通信工程设计要求》;
z《人防指挥所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规范》;
z《指挥自动化一体化技术体系结构》全军指挥自动化建委办;
z《310工程网络分系统》总参第61研究所;
z《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
z《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防范行业标准》(GB/T74-94);
z《国内卫星通信系统进网技术要求》(GB/T 12364-1990);
z《国际移动卫星B船舶地球站技术要求》(GB 19491-2004);
z《通信卫星有效载荷性能的在轨测试方法》GB/T 12639-1990;
z《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总技术要求》;
z《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发射、接收和地面通信设备技术要求》(GB/T 11444.4-1996);
z《国内卫星通信网技术体制(试行)(上册)》(TZ 005-95(上));
z《国内卫星通信时分多址(60Mbit/s)方式进网技术要求》(YD 509-1991);z《卫星通信VSAT地球站电磁干扰的测量方法》(YD/T 1003-1999);
z《可搬移式卫星通信地球站设备通用技术条件》GB/T 15296-1994;
z《国内卫星通信TDM/QPSK/FDMA(2Mbit/s)系统进网技术要求》YD/T 613-1993;
z《无线、微波及卫星通信设备型号命名方法》YD/T 638.10-1993;
z《卫星通信船载地球站码分多址通信设备通用技术条件》GB/T 15869-1995;
z《卫星通信中央站通用技术条件》GB/T 16952-1997;
z《国内卫星通信TDM/TDMA分组数据VSAT系统进网技术要求》YD/T 753.1-1995;
z《数字微波传输系统中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
z《DCME进国内卫星数字通信网的技术要求》(YD/T 829-1996);
z《Ku频段国内卫星通信系统进网技术要求》(YD/T 911-1997);
z《卫星通信链路大气和降雨衰减计算方法》(YD/T 984-1998);
z《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发射、接收和地面通信设备技术要求第3部分:电视/调频设备》GB/T 11444.3-1989
z《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地面接口要求》(GB/T 12563-1990);
z《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总技术要求》GB/T 11443.1-1989;
z《国内卫星通信网技术体制(试行)(下册)》TZ 005-95(下);
z《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GB 11299.13-1989);
z《国内卫星通信网传输的D2-MAC/Packet制彩色电视信号的技术要求》YD/T 595-1992
卫星地面站通信系统的设计也遵循第五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提出的加快“两防一体化”的要求,“两防一体化”是建设现代人民防空的必然趋势,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随着城市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将面临的公共灾害和自然灾害的潜在威胁也越来越大,而这些威胁对城市造成的后果也更加严重。
卫星通信系统的建立也是在平时作为应急工作的主要工具,用于城市的公共灾害和自然灾害,一旦出现战事,则作为人防指挥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服务于作战。
本方案所提供的卫星地面站系统平台,系完全符合国家相关的人防标准、通信标准和安全标准,主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1.两防一体化
本系统设计要能够充分体现两防一体化的原则,即平时作为城市应急指挥用,进入战时则作为服务于作战指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互联互通
能够通过租用的卫星转发器资源和相应的移动指挥车进行互联互通;
3、满足地域环境特点
由于卫星通信系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同时对环境的各种要求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在系统的设计时要考虑所设计的系统、设备是否适合北京地区,包括降雨、气候、无线电频段、通信环境等等;
3.1方案概述
卫星地面站主要由以下的几个部分组成:
z卫星天线;
z下变频器及BUC
z天线控制器;
z信标接收机;
z调制解调器;
z IP网络部分;
z VOIP语音电话;
民防卫星地面站建设的目的是和民防系统的移动指挥车(静中通)通过卫星信道进行连接,将移动指挥车在现场收集回来的信息通过卫星地面站连接到指挥中心内部的通信系统,通过调制解调器转换为IP协议,进入指挥系统的网络,以服务于整体的指挥。
3.2系统功能说明
民防卫星地面站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民防移动指挥车(静中通)在现场进行城市应急指挥时通过卫星地面站所连接的指挥系统,将现场的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和情报收集后通过卫星地面站传输给各指挥机构。
以便于相应的部门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现场情况、科学的做出判断和决策。
战时指挥时移动指挥车通过卫星地面站与指挥系统相连,将现场的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和情报收集后通过卫星地面站传输给指挥中心等作战指挥机构。
地面站的通信机制等应该和地面站建设单位所具有的移动指挥车的机制相一致,在管网建设、容量等方面要留有适当的扩展能力。
3.3方案说明及设备选型
本次方案设计的整体系统连接图如下:
系统连接图
如上图所示,此次的卫星地面站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使位于外面的移动指挥车可以通过卫星系统将视频(通过视频会议系统终端)、语音(通过VOIP网管和VOIP电话),计算机处理的信息等通过静中通卫星通道传到位于各个指挥所的卫星地面站,卫星地面站的天线在接收到这些信号以后通过LNB(下变频器)经过调制解调器转换成IP协议(以太网接口)后与内部网络相连,在网络中有VOIP网管、指挥所的视频会议系统等,通过这些业务系统实现现场和指挥所的
实时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