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以民为本”在中国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有关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有关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有关内容【实用版】目录1.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3.以民为本在政治领域的体现4.以民为本在经济领域的体现5.以民为本在社会领域的体现6.结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重要性正文【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核心价值观之一便是“以民为本”。

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影响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有关内容。

【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以民为本”是指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民生,尊重民意,实现民愿。

在古代,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的学说中,如孟子所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此外,道家、法家等学派也强调关注民生,实现人民的福祉。

【以民为本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在政治领域,以民为本主要体现在实行仁政、选贤任能、注重民生等方面。

古代的贤君明主,如尧、舜、禹等,都是以民为本的典范。

他们通过选拔贤能之士治理国家,关注民生,推动国家发展。

此外,明朝的永乐大典、清朝的百科全书等典籍的编纂,也是为了方便人民获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

【以民为本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在经济领域,以民为本主要体现在重视农业、发展商业、促进贸易等方面。

古代的农业经济是国家的基础,因此,以民为本就要重视农业,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此外,发展商业、促进贸易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以民为本在社会领域的体现】在社会领域,以民为本主要体现在尊重民意、保障民权、促进民和等方面。

尊重民意就是关注人民的需求,充分听取人民的意见,让人民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

保障民权就是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如生命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

促进民和就是加强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让人民安居乐业。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都有重要体现。

这一思想为历代统治者和民众所传承和发扬,对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谈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思想

谈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思想

谈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思想《孟子〃尽心》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其实孟子所说的“民”、“社稷”和“君”的关系,乃是早期国家形成时“民为邦本”的政治文化概念。

自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各国的公室和卿大夫之间,以及卿大夫互相之间,经常发生争夺权位和财富的斗争。

在这些斗争中,民众的向背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秦汉以后,二千多年封建社会并没有把民本思想排除在官方意识之外。

不仅一些儒学思想家、政论家经常宣扬民本思想,不少皇帝也公开承认“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任何一个清醒的统治者都应该懂得,一个政权的获得,首先要合民意;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更是要得乎民心,顺乎民意。

失去民心,违背民意,必定是要垮台的。

所以,千万不要忽视民众百姓在国家治理和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和关键作用。

以唐太宗为例,他曾经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又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贞观政要〃君道、政体》)贞观二年,京城长安一带蝗虫为害,遮天蔽日,所过之处,庄稼尽被吃光。

有一天,唐太宗出来视察灾情,看到百姓颗粒无收的惨状,非常痛心,就捉了几只蝗虫,对虫祈祷说:“百姓靠谷物来维持生命,可你们却把谷子吃光了。

我宁愿你们来吃我的心,也不愿你们伤害百姓的粮食。

”说着举手要把蝗虫吞下,左右急忙劝谏说:“虫儿有毒,吃下兴许会生病的。

”太宗说:“我心甘情愿为百姓承受灾难,还怕什么疾病呢!”于是把蝗虫一口吞吃了。

(《资治通鉴〃唐纪八》)“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讲的是老百姓的作用。

《左传》昭公三年说,齐国的田桓子把粮食贷给民众,用大斗借出,小斗收进,民众十分感激,“归之如流水”,齐国的政权终于落入陈氏(即田氏)手中。

晋国的公室腐败,“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相望而女福溢尤。

民闻公命,如逃寇雠”,晋国的政权于是也被六卿所把持。

鲁昭公被季孙氏驱逐出国。

浅析贾思勰的“以民为本”思想

浅析贾思勰的“以民为本”思想

浅析贾思勰的“以民为本”思想贾思勰是中国近代经济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以民为本”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贾思勰的思想内涵、实践途径和现实启示三个方面对他的“以民为本”思想进行浅析。

贾思勰的“以民为本”思想强调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将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摆在第一位。

他主张社会的目标应当是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通过各种方式来满足人民的需求,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他认为人民是社会的主体,应当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民的权益,实现人民的平等和自由。

他认为人民是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只有让人民接受教育、提高素质,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贾思勰通过教育来实现“以民为本”的理念,他提倡改革教育体制,着力培养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民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实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才能,强调培养人的亲和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他还提出了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培养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贾思勰的“以民为本”思想在现实中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提醒我们,在社会发展中要始终以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为导向,鞭策政府和各界人士要不忘初心,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

他的思想倡导教育发展,强调人民素质的提高,这对于今天中国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持续加大教育的投入,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他的思想强调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要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这对于今天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主题的,作文素材

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主题的,作文素材

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主题的,作文素材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题目:以民为本,国家才能富强大家好,我叫小明,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对"以民为本,国家才能富强"这句话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想要繁荣昌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批勤劳善良的人民。

只有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首先,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政府就是人民的代言人和服务员。

如果离开了人民,政府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但是反过来,人民也要维护好国家,爱护国家,因为国家就是我们的大家庭。

所以政府和人民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共同努力建设美好的家园。

其次,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个个普通的人汇聚在一起就可以创造出不平凡的事物。

就拿我们国家的高铁来说吧,当初可是靠上千万人的辛勤劳动才修建起来的。

所以,只要人民团结一心,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

再者,一个国家的前景,归根到底就看人民的素质。

如果人民都是爱国爱家、勤恳勇敢、诚实善良的,那国家就一定能强盛昌旺。

相反,如果人民都受教育程度低下、道德观念淡薄,那国家就难以走向繁荣发展之路。

最后,人民才是国家真正的力量源泉。

人民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国家才能有今天的成就;人民用智慧和勇气,国家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可以说,人民就是国家最坚实的根基。

总之,一个睿智的政府,一定会重视和关爱人民;一个优秀的人民,一定会全心全意热爱和建设国家。

只有政府和人民密切配合、相互关爱、共同奋斗,国家才能强盛昌旺,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这就是"以民为本,国家才能富强"的深刻含义所在。

让我们大家携手共创美好明天!篇2大家好!我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今天老师布置了一篇以"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主题的作文,我想把自己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什么是"以民为邦"呢?老师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国家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把人民的幸福放在首位。

试对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和当代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

试对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和当代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

试对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和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在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中,民本思想一直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谓民本思想,是指主张以民众为社稷之根本,并以民众为发政施治之基础与标准的思想。

”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从殷周时期《尚书》的“民惟邦本”,《诗经》的“宜民宜人”先秦时期孔子的“仁政”“爱民”,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到汉唐时期贾谊的“民为政本”,李世民的“国依于民”,柳宗元的“吏为民役”,一直到明清时期张居正的“知人安民”,康熙的“以足民为首务”,乾隆的“以养民为本”等等。

经过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不断充实、丰富,日趋完善成熟。

这些思想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民群众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统治者只有尊重民意民怨民心,才能维护好国家的长治久安,否则国家就会倾覆。

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其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可以说,以民为本的思想肯定了人民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维护了国家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从当代以人为本来说,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突出了人性与人权的“人”本身。

其基本含义有三①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发展②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③发展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发展。

当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古代以民为本的故事

古代以民为本的故事

古代以民为本的故事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咱中国可是有不少以民为本的故事呢!就说那唐太宗李世民吧,他可真是深知老百姓的重要性。

他就像一位经验老到的船长,把大唐这条大船驶向繁荣富强的彼岸。

想当初,李世民刚登上皇位的时候,那也是面临着诸多挑战啊!国家百废待兴,老百姓生活也不容易。

但他没有只顾着自己享乐,而是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他常常说:“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话说得多在理呀!就好像一棵树,老百姓是根,皇帝就是那树冠,要是根没了,树冠还能好吗?李世民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那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他轻徭薄赋,让老百姓的担子轻一些。

这就好比给累了一天的人松松绑,让人能喘口气呀!他还鼓励农业生产,让田地都能长出好庄稼来。

这不就是给老百姓的饭碗里添满香喷喷的米饭嘛!再看看他对待官员的态度,那也是严格要求啊!他要求官员们要清正廉洁,不能贪污受贿。

这就像给官场来了一场大扫除,把那些坏的、脏的都清理出去,留下的都是真心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官。

要是官员们都能像李世民期望的那样,那老百姓的日子能不好过吗?还有啊,李世民广开言路,让老百姓有话都能说出来。

这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新鲜的空气都能吹进来。

老百姓有啥委屈,有啥想法,都能告诉皇帝,皇帝再想办法解决。

这多好呀,老百姓能不拥护这样的皇帝吗?咱再想想,如果李世民没有以民为本,那大唐能有后来的盛世吗?肯定不能啊!老百姓都不支持你,你这皇帝还怎么当?就像盖房子,老百姓是那基石,基石不稳,房子能盖得高吗?咱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可不少呢!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老百姓是最重要的。

只有把老百姓放在心上,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这可不是什么大道理,这是实实在在的经验啊!你说,现在的社会不也是这样吗?一个国家,一个政府,要是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活,那能长久吗?老百姓就像那大地,滋养着一切。

我们可不能忘了这个根本啊!所以啊,咱们得好好学学这些古代的智慧,把以民为本的精神传承下去。

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

关于民为邦本的素材

关于民为邦本的素材

关于民为邦本的素材
民为邦本,又称民本,是指政治上以民众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理念和原则。

以下是关于民为邦本的一些素材:
1. 源于古代思想家孟子的观点:“民病则国病,民安则国安”。

他认为,治理国家的唯一出发点应该是保障民众的福祉和利益。

2. 民为邦本的理念在中国历史上被多次提及和强调。

例如,明朝政治家王守仁说:“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强调了“为生民立命”的重要性。

3. 民为邦本与封建主义相对立。

封建主义强调服从和忠诚于统治者,而民为邦本则强调统治者应该关心民众的权益和福祉,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4. 民为邦本的思想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得到广泛应用。

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就是通过选举产生政府,政府则以民众的利益为中心进行决策和治理。

5. 民为邦本的实践也与社会公正和平等密切相关。

一个以民为邦本的政府应该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平等,而不是服务于特权阶层或富裕少数人。

6. 民为邦本的实践需要政府建立公正的法律体系,保障民众的权益和自由,并且倾听民众的声音和参与民众的决策过程。

这些素材可以用于撰写关于民为邦本的文章、演讲或者教育材
料等。

同时,通过展示民为邦本的重要性和实践,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公平。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有关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有关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有关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注重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这一理念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并深入人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与以民为本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一些重要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亲情和家庭观念。

中国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人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孝敬父母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美德,尊重长辈和关爱晚辈被视为人们的责任。

同时,关爱和保护家庭成员的权益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这一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实践,强调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为人们提供了安全感和归属感。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要为社会和集体利益做出贡献。

在中国的价值观念中,个人的利益往往被置于集体利益之后。

这就是著名的“兼顾个人与集体”的思想。

个人的自我发展被认为应当与社会的进步和繁荣相结合,而不是相互矛盾。

因此,中国社会倡导奉献精神和努力工作的态度,鼓励人们将个人的才华和能力投入到服务社会的事业中,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与幸福感。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代文化中,人类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且相互依存。

传统观念认为,人的活动应当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遵循自然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鼓励人们尊重大自然,并提倡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这一观念反映在中国的文学、绘画、诗歌等艺术作品中,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教育和学问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知识的传承与积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才能。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教育一直被视为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和人的个人发展的重要手段。

这一观念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得到重视。

中国人重视教育,并相信通过教育的力量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社会公平与正义。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等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公平。

人们被教育要遵循道德准则,尊重他人并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

这一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做出了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社会普遍意识民本思想统治思想政治思想论文摘要:本文从社会普遍意识的角度,审视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关系,指出:“以民为本”既然是百家共识,也是大众政治意识。

就连大多数君主也承认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

这表明民本思想不专属于某一个阶级或阶层,而是社会的价值共识。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学说,因而也是学术界最为关注的研究对象。

现有研究成果几乎涉及民本思想的方方面面,也引起了经久不息的学术争鸣。

最大的争鸣围绕民本思想与专制主义的关系展开。

有四大类不同的观点,即民主主义说、反专制思想说、不同时期或不同思想家是民本思想分别属于民主或尊君思想说。

实际上,上述分歧只是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民主思想的学术争鸣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民本”与“民主”都以“民”作为思考的基点,许多具体提法也有形似或相似之处,所以围绕“民本”是否属于“民主”的争论最有代表性。

笔着认为,全面、准确地回答民本思想与专制主义的关系问题,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主,借鉴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的方法和范畴,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更广泛的历史材料,对民本思想进行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系统研究。

其中研究民本思想与统治思想的关系是主要途径之一。

为此,本文提出一个新的角度:从社会普遍意识的角度,审视民本思想与统治思想的关系。

一、从“民本”的核心理念谈起揭示社会普遍意识的内涵、结构、特点必须首先分别系统研究统治思想、经典思想、社会思潮、各种类型的精英思想及社会个阶层的心态,然后通过仔细的比较,找出其共同的内容、结构和逻辑。

换句话说,必须研究社会各个层面、各种类型的思想与意识,并在这个基础上揭示其共同的取向、思路和方式。

以往的研究将许多学派、许多思想家排斥在民本论论的行列之外。

然而经过收集与研究,笔者有一个基本估计: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确是社会普遍意识。

它具有超越学派、超越阶层的特点,甚至可以说是古今共识、百家共识、大众共识。

“民本”是“民惟邦本”、“以民为本”的简化。

学术界用它来概括中国古代与这类命题相关的一套政治思想。

这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学术概念经常被人们使用。

例如,梁启超提出“民本主义”这个概念,并用来讨论先秦相关的政治思想。

二、“立君为民”获得普遍认同在民本思想的理论框架中,立君为民是最重要的一个命题。

就理论功能而言,这个命题,从设君之道的角度为以民为本提供了终极依据,而以民为本、政在养民等思路都可以从这种设君之道内在逻辑中推导出来。

事实上,古代许多思想家也常常援引立君为民,论证重民、爱民、亲民的治国之道、为君之道。

因此,可以依据是否认同立君为民,准确的判定是否主张以民为本。

在中国古代,立君为民是获得普遍认同的政治命题。

在民本思想的三个基本思路中,立君为民这一条的了;理论色彩最浓,权威性和说服力最强,影响也最广泛。

但是,迄今为止,各种研究民本思想的著作普遍没有把相关的思想摆在最重要的地位,并给予深入的分析。

许多论著甚至根本没有涉及这个问题。

君主制由何而来?设君的目的是什么?君主有什么主要职责?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共识是:君主为天下民众而设,其主要职责是治理民众,安定民生,抚育万民。

[!--empirenews.page--] 三、“以人为本”是百家共识乃至社会普遍意识笔者在浏览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在中国古代,不仅立君为民、为公、为天下是百家共识,而且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也是百家共识。

甚至不难由此推导出这样一个判断: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获得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共识。

[1][2][3]下一页儒家是民本思想的主要阐发者和宣扬者。

在儒家经典和历代名儒的著作中,可以明确无误的找到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

“天作君师”、“民惟邦本”、“政在养民”等均见于儒家经典,“富民足君”、“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等著名思想命题及君民一体、利民则利君、君养民、民养君、君不可与民争利、得民为君之类的思想都书写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历代大儒的著作之中。

一般说来,儒家学者普遍自称“与孔子同道”,并以《五经》等经典著作为“取道之原”。

由此不难推定:祖述尧舜、崇奉经典、膜拜孔圣、师法宗师的儒家学者无不一例外地是民本论者。

春秋以前,《尚书》《诗经》等是主流文化的重要的载体。

汉唐以来,儒家是官
方学说,儒家经典是学校教育必读书。

可由此推定:中国古代大多数读书人都曾受到民本思想的熏陶。

就现存文献而言,最早提出或明确主张“以民为本”的不是孔孟大儒,而是其他学派的思想家。

《老子*三十九章》的“贵以贱为本”显然是统治者以臣民为本的高度概括,它使以民为本的思想高度哲理化。

属于法家文献的《管子*霸言》有“以人为本”说。

《吕氏春秋*务本》有宗庙之本在于民“说。

由此可见,当时的思想家们普遍主张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是百家共识,这表面民本理念不属于一家一派。

实际上,“以民为本”也是大众政治意识,它不专属某一个阶级或阶层,而为社会所共有,是一种社会扑普遍政治意识。

四、历代帝王大多认同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在各种研究民本思想的论著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事实被忽略:中国古代帝王大多认同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

在翻阅了史文献,笔者可以确认:除个别愚不可及的帝王外,大多数帝王认同民本思想,至少在理论上、口头上不会否定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

亦可以断言:一般说来,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

第一,最早提出并宣扬民本思想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的是统治者。

第二,将民本思想理论化乃至哲理化的是统治思想的代言人。

第三,历代统治者无法漠视作为百家共识乃至社会普遍意识的民本思想。

第四,大多数帝王认同乃至宣扬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

五、暴君大多也在口头上认同民本思想可能会引起争论的是:一些暴虐的王朝、许多公认的暴君是否认同“以民为本”?对此,笔者的研究心得是:除秦二世等极其愚蠢的皇帝公然打着“极欲”的旗号施外政,大多数哈至少在口头上承认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其中包括一些声名狼藉的暴君。

先看一看秦朝。

这大概是最有争议的事例。

迄今为止,笔者尚未发现有人认为秦朝的统治思想中包含着民本思想的因素。

[!--empirenews.page--] 在秦朝统治思想中是否有民本思想的一席之地?秦始皇是否知晓“以民为本”的道理?人们很容易做否定的答案。

按照以往流行的说法,秦始皇是一个信奉法家的皇帝。

法家主张“弱民”、“独断”,秦朝实行君主集权,秦始皇多有虐民暴政。

这样的学说、这样的朝代、这样的皇帝,怎么可能讲究“以民为本”!上一页[1][2][3]下一页这种推断失之于简单化,归跟结底源于对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特点缺乏全面的深刻的了解。

笔者就曾一度犯过这种错误。

然而依据《史记》的有关记载分析,秦始皇很可能认同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并一度推行过相关的政策。

从现存的秦朝史料中找不到有人宣扬“以民为本”的直接证据。

但是,如果全面考察秦朝统治思想的本末源流,就可以不无根据的推定:秦始皇知晓“以民为本”的道理。

他至少在口头上是认可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的。

可供参考的简单事实有:事实一:如前所述,自商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一直是统治思想的组成部分。

事实二:秦朝的统治思想具有以法家为主、兼采百家特征。

事实三: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民本思想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

事实四:秦始皇君臣的政治意识中包含着民本思想的基本要素。

事实五:有迹象表明秦始皇曾一度实行重民政策。

限于篇幅,暴君亦讲民本之例就不多说了。

以上的历史事实已可以表明,民本思想对历代王朝的制度设置、统治方略、施政原则及实际政治的过程有深刻的影响。

诸如在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中都有负责采集民意的机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王朝盛世都与民本思想的贯彻有一定的关系;在朝堂议政和国家政令中,民本思想经常被引用;许多君主规范(君道)、官僚规范(臣道)与民本思想有关等等。

从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如果把统治者的有关言行统统简单地斥为“挂羊头卖狗肉”式的招摇撞骗和“挂金字招牌”式的粉饰统治,是无法合理的解释中国古代史上许多重大政治现象和思想现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