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专题训练:矩形中的折叠问题.doc
八年级数学折叠问题(一)(人教版)(专题)(含答案)

折叠问题(一)(人教版)(专题)一、单选题(共6道,每道12分)1.如图,在长方形纸片ABCD中,AB=8,BC=12,点M在BC边上,且CM=4,将矩形纸片折叠使点D落在点M处,折痕为EF,则AE的长为( )A.1B.2C.3D.5答案:B解题思路:如图,过点E作EG⊥BC,交BC于点G在Rt△EGM中,EG=AB=8,EM=ED=12-AE,MG=12-4-AE=8-AE∵∴∴AE=2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2.如图,将边长为12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得点A落在边CD上的E点,折痕为MN.若CE的长为8cm,则MN的长为( )A.12cmB.12.5cmC.cmD.13.5cm答案:C解题思路:如图,过N作NF⊥AM于F,∵MN为折痕,A,E为对应点,∴MN⊥AE∴∠AMN+∠MAE=90°∵∠AMN+∠MNF=90°∴∠MAE=∠MNF∵FN=AD∴△ADE≌△NFM(ASA)∴MN=AE∵AB=12,EC=8∴DE=4在Rt△ADE中,∴AE=故选C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3.如图,矩形纸片ABCD,AB=5cm,BC=10cm,CD上有一点E,ED=2cm,AD上有一点P,PD=3cm,过P作PF⊥AD交BC于F,将纸片折叠,使P点与E点重合,折痕与PF交于Q点,则PQ的长是( )cm.A. B.3C. D.答案:C解题思路:如图,连接QE,过点Q作QG⊥CD于点G∴QG=PD=3设PQ=x,则GE=x-2,由折叠得,QE=x,在Rt△QGE中,由勾股定理得,即∴故选C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4.将长方形纸片ABCD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AE,EF为折痕,∠BAE=30°,AB=,折叠后,点C落在AD边上的处,并且点B落在边上的处.则BC的长为( )A. B.4C.6D.答案:C解题思路:在Rt△ABE中,∠BAE=30°,,∴BE=2,AE=4∵∠BAE=30°∴∵是由∠AEB折叠而来∴∴是等边三角形∴又∵EC折叠后得到∴∴BC=6故选C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5.如图,先把矩形ABCD对折,折痕为MN,展开后再折叠,使点B落在MN上,此时折痕为AE,点B在MN上的对应点为,则=( )A.15°B.30°C.45°D.60°答案:B解题思路:如图,过点作⊥AD于点F.由第一次折叠,得,由第二次折叠,得,,∴,又∵∴∴∴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6.如图,将长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D与点B重合,折痕为EF,AE=4cm,DE=8cm,则折痕EF的长是( )cm.A.4B.8C. D.答案:B解题思路:如图,由折叠,得∠1=∠2,BE=DE=8.在Rt△ABE中,∵AE=4,BE=8,∴∠ABE=30°,∴∠AEB=60°,∴∠1=∠2=60°.在长方形ABCD中,BC∥AD,∴∠3=∠1=60°,∴△BEF为等边三角形,∴EF=BE=8.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二、填空题(共2道,每道12分)7.如图,P是平行四边形纸片ABCD的边BC上一点,以过点P的直线为折痕折叠纸片,使点C,D落在纸片所在平面上处,折痕与AD边交于点M;再以过点P的直线为折痕折叠纸片,使点B恰好落在边上处,折痕与AB边交于点N.若∠MPC=75°,则=____°.答案:15解题思路:如图,由折叠性质可知,∵∴∴故填15.试题难度:知识点:略8.如图,矩形ABCD沿着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C′处,BC′交AD于点E,AD=8,AB=4,则DE的长为____.答案:5解题思路:解:由折叠知,∠CBD=∠C′BD,由平行知,∠ADB=∠CBD,∴∠ADB=∠C′BD,EB=ED设ED=x,则EB=x、AE=8-x在Rt△ABE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E2+AB2=BE2即(8-x)2+42=x2解得x=5所以DE的长为5.试题难度:知识点:略。
矩形的折叠问题举例

矩形的折叠问题折叠的规律:1、重叠部分的线段、角相等。
2、对应点的连线段被折痕垂直平分。
例1、将一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BC 、BD 为折痕,则∠CBD 的度数为( ).(A)60° (B)75° (C)90° (D)95°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是利用折叠矩形的两个角给大家提供条件的,那么折痕BC 和折痕BD 就充当了角平分线的角色,即∠ABC=∠A /BC,∠EBD=∠E /BD 。
例2、如图,把一张矩形纸片ABCD 沿BD 对折,使C 点落在E 处,BE 与AD 相交于点O 。
(1)由折叠可得△BCD ≌△BED ,除此之外,图中还存在其他的全等三角形,请你找出来 。
(2)图中有等腰三角形吗?请你找出来 。
(3)若AB=6,BC=8,则O 点到BD 的距离是 。
分析:在这一折叠的过程中,因为是与全等有关的,所以除了像例1一样提供了角的等量关系之外,边的相等是更重要的。
问题(1)好解决,进而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可以说明(2)的结论是等腰△OBD 。
另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
由折痕BD 可以找到∠OBD=∠CBD ,由于在矩形中,AD ∥BC ,∠ODB=∠CBD ,经过等量代换∠OBD =∠ODB ,然后等角对等边OB=OD 。
这是在矩形中折叠比较常见的“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同时并存”的条件,结论就会出现“等角对等边”的等腰三角形。
问题(3)跟计算线段长度有关,这也是勾股定理在折叠中要发挥作用的一类题目。
因为AD =BC ,BC =BE ,因此在△ABO 中可以设AO =x ,则BO =OD =8-x ,因为AB =6,即可以列勾股定理的等式:AB 2+AO 2=BO 2进行计算了。
下面的这个题目就是用这个思路解决的。
例3、已知:如图,矩形AOBC ,以O 为坐标原点,OB ,OA 分别在x 轴、y 轴上,点A 坐标为(0,3),∠OAB =60°,以AB 为轴对折后,使C 点落在D 点处,求D点的坐标.OA CB E D例4、一个矩形纸片如图折叠,使顶点B 和D 重合,折痕为EF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矩形折叠问题

A
E
D
O
B
F
C
三、将一个顶点折到一边上
例3、四边形ABCD是一块矩形纸片,E是AB上一点,
且BE:EA=5:3,EC=15 5 ,将△BCE沿
折痕EC翻折,若点B恰好落在AD边上的点F上,求A B、BC的长。
F A
D
M E
C B
四、一边沿对角线翻折
例4、如图,已知将矩形ABCD沿着直线BD折叠, 使点C落在C/处,BC/交AD于E,AD=8,AB=4, 求△BDE的面积
C
3.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6cm,AD =8cm,在BC上找一点F,沿DF折叠矩形AB 使C点落在对角线BD上的点E处, 此时折痕DF的长是多少?
A
D
6
4x
6
B
8-x
xC
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
折叠,EM、FM 为折痕,折叠后的C点落 在MB′或MB′的延长线上,那么∠EMF的
C/
A
E
D
F
B
C
( 1 )折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轴对称变换,折 痕就是对称轴,变换前后两个图形全等。
(2)在矩形的折叠问题中,若有求边长问 题,常设未知数,找到相应的直角三角形, 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利用方程思想解决 问题。
(3)在折叠问题中,若直接解决较困难时, 可将图形还原,可让问题变得简单明了。 有时还可采用动手操作,通过折叠观察得 出问题的答案。
4.如图,已知矩形ABCD,将△BCD沿对角线BD折叠
点C落在点E处,BE交AD于点F。根据图形,你能发 现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角吗?
E
解:AB=CD=DE,BF=DF A F
D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第二十八中学 潘歌 邮编:277300折叠问题(对称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题型,学生往往由于对折叠的实质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对这类中档问题失分严重。
对于折叠问题(翻折变换)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对称轴是对应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本文试图通过对在初中数学中经常涉及到的几种折叠的典型问题的剖析,从中抽象出基本图形的基本规律,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常规方法。
一、求角度例1 如图 把一张矩形纸片ABCD 沿EF 折叠后,点C D ,分别落在C D '',的位置上,EC '交AD 于点G .已知58EFG ∠=°,那么BEG ∠= °.【解析】在矩形折叠问题中,折叠前后的对应角相等来解决。
解:根据矩形的性质AD ∥BC ,有∠EFG =∠FEC =58°,再由折叠可知,∠FEC =∠C ′EF =58°,由此得∠BEG =64°例2 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其中BC ,BD 为折痕,折叠后BG 和BH 在同一条直线上,∠CBD = 度.【解析】折叠前后的对应角相等.解:BC 、BD 是折痕,所以有∠ABC = ∠GBC ,∠EBD = ∠HBD 则∠CBD = 90°.例4 如图 四边形ABCD 为矩形纸片.把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恰好落在CD 边的中点E 处,折痕为AF .若CD =6,则AF 等于 ( )(A )34 (B )33 (C )24 (D )8【解析】在矩形折叠问题中,求折痕等线段长度时,往往利用轴对称性转化相等的线段,再借助勾股定理构造方程来解决.解:由折叠可知,AE =AB =DC =6,在Rt △ADE 中AD =6,DE =3由勾股定理,得AD =33,设EF =x ,则FC =x -33,在Rt △EFC 中由勾股定理求得x =32,则EF =32,在Rt △AEF 中,由勾股定理得AF =A .A B CDEFA B E C D F G C 'D 'C三、求图形面积例5如图3-1所示,将长为20cm ,宽为2cm 的长方形白纸条,折成图3-2所示的图形并在其一面着色,则着色部分的面积为( )A .234cmB .236cmC .238cmD .240cm解析:折叠后重合部分为直角三角形. 解:重合部分其面积为22122=⨯⨯,因此着色部分的面积=长方形纸条面积 - 两个重合部分三角形的面积,即20×2-2×2=36(2cm ).故选B .∴62 + (8 - x )2 = x2解得x = 254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S △FBD = 12 FD ×AB = 12 ×254 ×6 = 754 cm2四、数量及位置关系例7 如图 将矩形纸片ABCD 沿对角线BD 折叠,点C 落在点E处,BE 交AD 于点F ,连结AE .证明:(1)BF DF =. (2)AE BD ∥ 【解析】(1)欲证明BF =DF ,只需证∠FBD =∠FDB ; (2)欲证明AE BD ∥,则需证AEB DBE ∠=∠。
专题训练(一)-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专题训练(一) 矩形中的折叠问题(本专题部分习题有难度,请根据实际情况选做)1.如图,在矩形ABCD中,AB=8,BC=4,将矩形沿AC折叠,则重叠部分△AFC的面积为()A.12 B.10 C.8 D.62.如图,已知矩形纸片ABCD,点E是AB的中点,点G是BC上的一点,∠BEG=60°.现沿直线GE将纸片折叠,使点B落在纸片上的点H处,连接AH,则图中与∠BEG相等的角的个数为( )A.5个 B.4个 C.3个 D.2个3.如图,将矩形ABCD沿直线EF对折,点D恰好与BC边上的点H重合,∠GFP=62°,那么∠EHF的度数等于________.4.把一张矩形纸片(矩形ABCD)按如图方式折叠,使顶点B和点D重合,折痕为EF.若AB=3 cm,BC=5 cm,则重叠部分△DEF的面积是________cm2。
5.如图,折叠矩形一边AD,点D落在BC边的点F处,BC=10 cm,AB=8 cm,求:(1)FC的长;(2)EF的长.AD=8 cm,DE=6 cm.(1)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2)求BF的长;(3)求折痕AF长.7.将矩形OABC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0,4),点C的坐标为(m,0)(m>0),点D(m,1)在BC上,将矩形OABC沿AD折叠压平,使点B落在坐标平面内,设点B的对应点为点E.(1)当m=3时,求点B的坐标和点E的坐标;(自己重新画图)(2)随着m的变化,试探索:点E能否恰好落在x轴上?若能,请求出m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8.如图,矩形ABCD中,AB=8,AD=10。
(1)求矩形ABCD的周长;(2)E是CD上的点,将△ADE沿折痕AE折叠,使点D落在BC边上点F处.①求DE的长;②点P是线段CB延长线上的点,连接PA,若△PAF是等腰三角形,求PB的长.(3)M是AD上的动点,在DC上存在点N,使△MDN沿折痕MN折叠,点D落在BC边上点T处,求线段CT长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参考答案1.B2.A3.56°4.5。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对学生进行知识、方法、能力梳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掌握数学方法和技能。
一共有四个问题,问题一为小组合作,大约十分钟后交流,分享成果,总结规律,找到方法。
然后从问题二至问题四自主尝试。
问题一:把一个矩形的纸片ABCD沿对角线BD折叠,使C落在E处,BE与AD交于M点,折叠后出现的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包括AB=CD,AD=BC)折叠后出现的相等的角有________________(不包括∠A=∠C和∠AMB=∠DME)(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1)你能从中找到全等三角形吗?若存在请证明。
(2)重合部分是什么图形?并说明理由。
(3)当AB=3,BC=4,重合部分面积是多少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合作探究,解决折叠问题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教师适时加以点拨,整理思路总结规律和方法。
成果展示,提炼方法展示环节是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重要手段。
师生评价与生生评价相结合。
学生小结: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解决,可以发现,解决图形中的折叠问题时,需要发现折叠后出现的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自主尝试,运用方法问题二:折叠矩形ABCD的一边AD,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4,BC=5,求EC的长。
问题三:把矩形ABCD如图折叠,使顶点B和D重合,折痕为EF,(1)找出图中的全等的三角形,并证明。
(2)重合部分是什么图形?证明你的结论。
(3)连接BE,判断四边形BEDF是什么特殊四边形?BD与EF有什么关系?并证明(4)若AB=3,BC=4,求折痕EF的长?(你有几种求法?)问题四:折叠矩形ABCD的一边AB,使点B落在对角线AC上的点F处,若AB=3,BC=4,求折痕AE的长。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让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和思路来解决问题,形成触类旁通的数学能力。
八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折叠问题》练习题与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折叠问题》练习题与答案(人教版)一、选择题1.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沿BD折叠,得到△BC′D,C′D与AB交于点E.若∠1=35°,则∠2的度数为( )A.20°B.30°C.35°D.55°2.如图是一张矩形纸片ABCD,AD=10cm,若将纸片沿DE折叠,使DC落在DA上,点C的对应点为点F,若BE=6cm,则CD=( )A.4cmB.6cmC.8cmD.10cm3.如图,将▱ABCD沿过点A的直线l折叠,使点D落到AB边上的点D′处,折痕l交CD边于点E,连接BE.若BE平分∠ABC,且AB=5,BE=4,则AE=( )A.2B.3C.4D.54.在△ABC中,AB=10,AC=12,BC=9,AD是BC边上的高,将△ABC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A与点D重合,折痕为EF,则△DEF的周长为( )A.9.5B.10.5C.11D.15.55.如图,将三角形纸片ABC沿直线DE折叠后,使得点B与点A重合,折痕分别交BC,AB于点D,E.如果AC=5cm,△ADC的周长为17cm,那么BC的长为( )A.7cmB.10cmC.12cmD.22cm6.如果将长为6 cm,宽为5 cm的长方形纸片折叠一次,那么这条折痕的长不可能是( )A.8 cmB.5 2 cmC.5.5 cmD.1 cm二、填空题7.如图,在▱ABCD中,E为边CD上一点,将△ADE沿AE折叠至△AD′E处,AD′与CE交于点F.若∠B=52°,∠DAE=20°,则∠FED′的大小为.8.如图,将菱形ABCD折叠,使点A恰好落在菱形的对角线交点O处,折痕为EF.若菱形的边长为2 cm,∠BAD=120°,则EF的长为 .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矩形AOCD沿直线AE折叠(点E在边DC上),折叠后端点D恰好落在边OC 上的点F处.若点D的坐标为(10,8),则点E的坐标为10.把一张矩形ABCD纸片按如图方式折叠,使点A与点E重合,点C与点F重合(E、F两点均在BD上),折痕分别为BH、DG.若AB=6cm,BC=8cm,则线段FG的长为11.如图,有一块矩形纸片ABCD,AB=8,AD=6,将纸片折叠,使得AD边落在AB边上,折痕为AE,再将△AED沿DE向右翻折,AE与BC的交点为F,则△CEF面积为________.12.把图一的矩形纸片ABCD折叠,B、C两点恰好重合落在AD边上的点P处(如图二).已知∠MPN=90°,PM=3,PN=4,那么矩形纸片ABCD的面积为______.三、解答题13.如图,折叠长方形ABCD的一边AD,使点D落在BC边的点F处,已AB=32cm,BC=40cm,求CE的长.14.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BC=8.将矩形ABCD沿CE折叠后,使点D恰好落在对角线AC上的点F 处.(1)求EF的长;(2)求四边形ABCE的面积.15.如图①,将矩形ABCD沿DE折叠使点A落在A′处,然后将矩形展平,如图②沿EF折叠使点A落在折痕DE上的点G处,再将矩形ABCD沿CE折叠,此时顶点B恰好落在DE上的点H处.(1)求证:EG=CH;(2)已知AF=2,求AD和AB的长.16.如图,将长方形OABC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0,4),点C的坐标为(m,0)(m>0),点D(m,1)在BC上,将长方形OABC沿AD折叠压平,使点B落在坐标平面内,设点B的对应点为点E.(1)当m=3时,点B的坐标为_________,点E的坐标为_________;(2)随着m的变化,试探索:点E能否恰好落在x轴上?若能,请求出m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17.如图,在△ABC中,∠BAC=45°,AD⊥BC于D,将△ACD沿AC折叠为△ACF,将△ABD沿AB折叠为△ABG,延长FC和GB相交于点H.(1)求证:四边形AFHG为正方形;(2)若BD=6,CD=4,求AB的长.18.如图,矩形ABCD中,点E在边CD上,将△BCE沿BE折叠,点C落在AD边上的点F处,过点F作FG∥CD交BE于点G,连接CG.(1)求证:四边形CEFG是菱形;(2)若AB=6,AD=10,求四边形CEFG的面积.19.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为BC、CD的中点,AE与BF相交于点G.(1)如图1,求证:AE⊥BF;(2)如图2,将△BCF沿BF折叠,得到△BPF,延长FP交BA的延长线于点Q,若AB=4求QF的值.20.如图1,在△OAB中,∠OAB=90º,∠AOB=30º,OB=8.以OB为一边,在△OAB外作等边三角形OBC,D是OB的中点,连接AD并延长交OC于E.(1)求点B的坐标;(2)求证: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3)如图2,将图1中的四边形ABCO折叠,使点C与点A重合,折痕为FG,求OG的长.21.如图1,在矩形纸片ABCD中,AB=12 cm,AD=20 cm,折叠纸片使B点落在边AD上的E处,折痕为PQ,过点E作EF∥AB交PQ于F,连接BF.(1)求证:四边形BFEP为菱形;(2)当点E在AD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Q也随之移动;①当点Q与点C重合时(如图2),求菱形BFEP的边长;②若限定P,Q分别在边BA,BC上移动,求出点E在边AD上移动的最大距离.图1 图2参考答案1.A.2.A3.B.4.D.5.C.6.A7.答案为:36°.8.答案为:3(cm).10.答案为:3cm.11.答案为:2.12.答案为:28.8.13.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40cm,DC=AB=32cm;∠B=90°由题意得:AF=AD=40cm;DE=EF(设为x),EC=40﹣x;由勾股定理得:BF2=402﹣322=576∴BF=24,CF=40﹣24=16;由勾股定理得:x2=162+(40﹣x)2,解得:x=23.2∴EC=32﹣23.2=8.8.14.解:(1)设EF=x依题意知:△CDE≌△CFE∴DE=EF=x,CF=CD=6.∵在Rt△ACD中,AC=10∴AF=AC﹣CF=4,AE=AD﹣DE=8﹣x.在Rt△AEF中,有AE2=AF2+EF2即(8﹣x)2=42+x2解得x=3,即:EF=3.(2)由(1)知:AE=8﹣3=5∴S梯形ABCE=(5+8)×6÷2=39.15.解:(1)证明:由折叠知△AEF≌△GEF,△BCE≌△HCE∵AE=A′E=BC,∠AEF=∠BCE∴△AEF≌△BCE∴△GEF≌△HCE∴EG=CH;(2)∵AF=FG=2,∠FDG=45°∴FD=2,AD=2+2;∵AF=FG=HE=EB=2,AE=AD=2+ 2∴AB=AE+EB=2+2+2=2+2 2.16.解:(1)(3,4);(0,1)(2)点E能恰好落在x轴上.理由如下:∵四边形OABC为长方形∴BC=OA=4,∠AOC=∠DCE=90°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E=BD=BC﹣CD=4﹣1=3,AE=AB=OC=m.如图,假设点E恰好落在x轴上.在Rt△CDE中,由勾股定理可得EC=22,则有OE=OC﹣CE=m﹣2 2.在Rt△AOE中,OA2+OE2=AE2,即42+(m﹣22)2=m2,解得m=3 2.17.证明:(1)∵AD⊥BC∴∠ADB=∠ADC=90°;由折叠可知,AG=AF=AD,∠AGH=∠AFH=90°∠BAG=∠BAD,∠CAF=∠CAD∴∠BAG+∠CAF=∠BAD+∠CAD=∠BAC=45°;∴∠GAF=∠BAG+∠CAF+∠BAC=90°;∴四边形AFHG是正方形解:(2)∵四边形AFHG是正方形∴∠BHC=90°又GH=HF=AD,GB=BD=6,CF=CD=4;设AD的长为x则BH=GH﹣GB=x﹣6,CH=HF﹣CF=x﹣4.在Rt△BCH中,BH2+CH2=BC2∴(x﹣6)2+(x﹣4)2=102,解得x1=12,x2=﹣2(不合题意,舍去) ∴AD=12∴AB=6 5.18.证明:(1)由题意可得,△BCE≌△BFE∴∠BEC=∠BEF,FE=CE∵FG∥CE∴∠FGE=∠CEB∴∠FGE=∠FEG∴FG=FE∴FG=EC∴四边形CEFG是平行四边形又∵CE=FE∴四边形CEFG是菱形;(2)∵矩形ABCD中,AB=6,AD=10,BC=BF∴∠BAF=90°,AD=BC=BF=10∴AF=8∴DF=2设EF=x,则CE=x,DE=6﹣x∵∠FDE=90°∴22+(6﹣x)2=x 2,解得,x =103 ∴CE =103∴四边形CEFG 的面积是:CE •DF =103×2=203. 19.证明:(1)∵E ,F 分别是正方形ABCD 边BC ,CD 的中点 ∴CF =BE在△ABE 和△BCF 中∴Rt △ABE ≌Rt △BCF(SAS)∴∠BAE =∠CBF又∵∠BAE +∠BEA =90°∴∠CBF +∠BEA =90°∴∠BGE =90°∴AE ⊥BF ;(2)解:∵将△BCF 沿BF 折叠,得到△BPF∴FP =FC ,∠PFB =∠BFC ,∠FPB =90°∵CD ∥AB∴∠CFB =∠ABF∴∠ABF =∠PFB∴QF =QB设QF =x ,PB =BC =AB =4,CF =PF =2∴QB =x ,PQ =x ﹣2在Rt △BPQ 中∴x 2=(x ﹣2)2+42解得:x =5,即QF =5.20.解:(1)∵在△OAB 中,∠OAB =90º,∠AOB =30º,OB =8 ∴OA =43,AB =4.∴点B 的坐标为(43,4).(2)∵∠OAB =90º∴AB ⊥x 轴∴AB ∥EC.又∵△OBC 是等边三角形∴OC =OB =8.又∵D 是OB 的中点,即AD 是Rt △OAB 斜边上的中线∴AD =OD∴∠OAD =∠AOD =30º∴OE =4.∴EC =OC -OE =4.∴AB =EC.∴四边形ABCE 是平行四边形.(3)设OG =x ,则由折叠对称的性质,得GA =GC =8-x. 在Rt △OAG 中,由勾股定理,得GA 2=OA 2+OG2 即,解得,x =1. ∴OG 的长为1.21. (1)证明:∵折叠纸片使B 点落在边AD 上的E 处,折痕为PQ ∴点B 与点E 关于PQ 对称∴PB =PE ,BF =EF ,∠BPF =∠EPF.又∵EF ∥AB∴∠BPF =∠EFP ,∴∠EPF =∠EFP∴EP =EF ,∴BP =BF =EF =EP ∴四边形BFEP 为菱形.(2)解:①∵四边形ABCD 是矩形∴BC =AD =20,CD =AB =12,∠A =∠D =90°.∵点B 与点E 关于PQ 对称∴CE =BC =20.在Rt △CDE 中,DE =CE 2-CD 2=16∴AE =AD -DE =20-16=4.在Rt △APE 中,AE =4,AP =12-PB =12-PE∴EP 2=42+(12-EP)2.解得EP =203∴菱形BFEP 的边长为203cm. ②当点Q 与点C 重合时,点E 离点A 最近,由①知,此时AE =4. 当点P 与点A 重合时,如图点E离点A最远,此时四边形ABQE为正方形,AE=AB=12 ∴点E在边AD上移动的最大距离为8 cm.。
人教版初二数学下册矩形中的折叠问题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矩形中的折叠问题教学设计范卫光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对矩形折叠问题的探究学习,达到总结折叠问题的规律提炼解决折叠问题的方法,并利用折叠的规律和方法进行计算和证明。
重、难点:综合运用知识挖掘矩形折叠问题中线段的数量关系。
预习交流: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动手活动: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BD对折,使点C落在点C/处,BC/交于AD点E,你能发现哪些结论?例1、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6cm,AD=8cm,在BC上找一点E,沿DE折叠矩形ABCD,使C点落在对角线BD上的点C/处,此时,求C/E的长是多少?例2、如图如图,矩形纸片ABCD的长AD=9cm,宽AB=3cm,将其折叠,使点D与点B重合,那么折叠后DE的长是多少?例3、如图,在矩形ABCD中,已知AB=8㎝, BC=10㎝,折叠矩形的一边BC,使点C落在AD边上的点C/处,折痕为BE,求CE的长。
例4、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BD对折, 使点C落在点C/处,AD交BC/于点E,若AB=4cm,AD=8cm。
①求DE的长?②求重叠部分△BED的面积。
谈谈你的收获?作业:如图,将矩形ABCD沿AE折叠,使点D落在BC边上的F点处。
(1)若∠BAF=60°,求∠EAF的度数;(2)若AB=6cm, AD=10cm,求线段CE的长及△AEF的面积.在这一学年中,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理论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方法专题: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体会折叠中的方程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 ◆类型一 折叠中求角度
1.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D 与点B 重合,点C 落在点C ′处,折痕为EF .若∠EFC ′=125°,那么∠ABE 的度数为( )
A .15°
B .20°
C .25°
D .30°
第1题图 第2题图
2.如图,某数学兴趣小组开展以下折纸活动:(1)对折矩形纸片ABCD ,使AD 和BC 重合,得到折痕EF ,把纸片展平;(2)再一次折叠纸片,使点A 落在EF 上,并使折痕经过点B ,得到折痕BM ,同时得到线段BN .观察探究可以得到∠ABM 的度数是( )
A .25°
B .30°
C .36°
D .45° ◆类型二 折叠中求线段长 3.(2017·安顺中考)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 中,AD =4cm ,把纸片沿直线AC 折叠,点B 落在
E 处,AE 交DC 于点O ,若AO =5cm ,则AB 的长为( )
A .6cm
B .7cm
C .8cm
D .9cm
第3题图 第4题图
4.(2017·宜宾中考)如图,在矩形ABCD 中,BC =8,CD =6,将△ABE 沿BE 折叠,使点A 恰好落在对角线BD 上的F 处,则DE 的长是( )
A .3 B.245 C .5 D.89
16
5.★(2016·威海中考)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4,BC =6,点E 为BC 的中点,将
△ABE 沿AE 折叠,使点B 落在矩形内的点F 处,连接CF ,则CF 的长为________.
◆类型三折叠中求面积
6.(2017·鄂州中考)如图,将矩形ABCD沿对角线AC翻折,点B落在点F处,FC交AD于E.
(1)求证:△AFE≌△CDE;
(2)若AB=4,BC=8,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7.★(2016·福州中考)如图,矩形ABCD中,AB=4,AD=3,M是边CD上的一点,将△ADM沿直线AM对折,得到△ANM.
(1)当AN平分∠MAB时,求DM的长;
(2)连接BN,当DM=1时,求△ABN的面积.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 解析:由折叠可知∠EFC =∠EFC ′=125°.∵在矩形ABCD 中,AD ∥BC ,∴∠DEF =180°-125°=55°.根据折叠可知∠BEF =∠DEF =55°,∴∠BED =110°.∵四边形ABCD 为矩形,∠A =90°,∴∠ABE =110°-90°=20°.故选B.
2.B 3.C 4.C
5.
18
5
解析:如图,连接BF 交AE 于H ,由折叠的性质可知BE =FE ,AB =AF ,∠BAE =∠F AE ,∴AH ⊥BF ,BH =FH .∵BC =6,点E 为BC 的中点,∴BE =1
2BC =3.又∵AB =4,
∴在Rt △ABE 中,由勾股定理得AE =AB 2+BE 2=5.∵S △ABE =12AB ·BE =1
2AE ·BH ,∴BH =
125,则BF =2BH =24
5.∵E 是BC 的中点,∴FE =BE =EC ,∴∠BFC =90°.在Rt △BFC 中,由勾股定理得CF =BC 2-BF 2=
62-⎝⎛⎭⎫2452
=18
5.
6.(1)证明:∵四边形ABCD 是矩形,∴AB =CD ,∠B =∠D =90°.∵将矩形ABCD 沿
对角线AC 翻折,点B 落在点F 处,∴∠F =∠B ,AB =AF ,∴AF =CD ,∠F =∠D .在△AFE 与△CDE 中,⎩⎪⎨⎪
⎧∠F =∠D ,∠AEF =∠CED ,AF =CD ,
∴△AFE ≌△CDE .
(2)解:∵AB =4,BC =8,∴CF =AD =8,AF =CD =AB =4.∵△AFE ≌△CDE ,∴EF
=DE .在Rt △CED 中,由勾股定理得DE 2+CD 2=CE 2,即DE 2+42=(8-DE )2,∴DE =3,∴AE =8-3=5,∴S 阴影=1
2
×4×5=10.
7.解:(1)由折叠性质得△ANM ≌△ADM ,∴∠MAN =∠DAM .∵AN 平分∠MAB ,∴∠MAN =∠NAB ,∴∠DAM =∠MAN =∠NAB .∵四边形ABCD 是矩形,∴∠DAB =90°,∴∠DAM =30°,∴AM =2DM .在Rt △ADM 中,∵AD =3,∴由勾股定理得AM 2-DM 2=AD 2,即(2DM )2-DM 2=32,解得DM = 3.
(2)延长MN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Q ,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 是矩形,∴AB ∥DC ,∴∠DMA =∠MAQ ,由折叠性质得△ANM ≌△ADM ,∴∠ANM =∠D =90°,∠DMA =∠AMQ ,AN =AD =3,MN =MD =1,∴∠MAQ =∠AMQ ,∴MQ =AQ .设NQ =x ,则AQ
=MQ=MN+NQ=1+x.∵∠ANM=90°,∴∠ANQ=90°.在Rt△ANQ中,由勾股定理得AQ2=AN2+NQ2,即(x+1)2=32+x2,解得x=4,∴NQ=4,AQ=5.∵△NAB和△NAQ在AB
边上的高相等,AB=4,AQ=5,∴S△NAB=4
5S△NAQ=
4
5×
1
2×AN·NQ=
4
5×
1
2×3×4=
2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