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复习专题1:折叠问题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折叠问题(一)(人教版)(专题)(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折叠问题(一)(人教版)(专题)(含答案)

折叠问题(一)(人教版)(专题)一、单选题(共6道,每道12分)1.如图,在长方形纸片ABCD中,AB=8,BC=12,点M在BC边上,且CM=4,将矩形纸片折叠使点D落在点M处,折痕为EF,则AE的长为( )A.1B.2C.3D.5答案:B解题思路:如图,过点E作EG⊥BC,交BC于点G在Rt△EGM中,EG=AB=8,EM=ED=12-AE,MG=12-4-AE=8-AE∵∴∴AE=2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2.如图,将边长为12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得点A落在边CD上的E点,折痕为MN.若CE的长为8cm,则MN的长为( )A.12cmB.12.5cmC.cmD.13.5cm答案:C解题思路:如图,过N作NF⊥AM于F,∵MN为折痕,A,E为对应点,∴MN⊥AE∴∠AMN+∠MAE=90°∵∠AMN+∠MNF=90°∴∠MAE=∠MNF∵FN=AD∴△ADE≌△NFM(ASA)∴MN=AE∵AB=12,EC=8∴DE=4在Rt△ADE中,∴AE=故选C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3.如图,矩形纸片ABCD,AB=5cm,BC=10cm,CD上有一点E,ED=2cm,AD上有一点P,PD=3cm,过P作PF⊥AD交BC于F,将纸片折叠,使P点与E点重合,折痕与PF交于Q点,则PQ的长是( )cm.A. B.3C. D.答案:C解题思路:如图,连接QE,过点Q作QG⊥CD于点G∴QG=PD=3设PQ=x,则GE=x-2,由折叠得,QE=x,在Rt△QGE中,由勾股定理得,即∴故选C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4.将长方形纸片ABCD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AE,EF为折痕,∠BAE=30°,AB=,折叠后,点C落在AD边上的处,并且点B落在边上的处.则BC的长为( )A. B.4C.6D.答案:C解题思路:在Rt△ABE中,∠BAE=30°,,∴BE=2,AE=4∵∠BAE=30°∴∵是由∠AEB折叠而来∴∴是等边三角形∴又∵EC折叠后得到∴∴BC=6故选C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5.如图,先把矩形ABCD对折,折痕为MN,展开后再折叠,使点B落在MN上,此时折痕为AE,点B在MN上的对应点为,则=( )A.15°B.30°C.45°D.60°答案:B解题思路:如图,过点作⊥AD于点F.由第一次折叠,得,由第二次折叠,得,,∴,又∵∴∴∴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6.如图,将长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D与点B重合,折痕为EF,AE=4cm,DE=8cm,则折痕EF的长是( )cm.A.4B.8C. D.答案:B解题思路:如图,由折叠,得∠1=∠2,BE=DE=8.在Rt△ABE中,∵AE=4,BE=8,∴∠ABE=30°,∴∠AEB=60°,∴∠1=∠2=60°.在长方形ABCD中,BC∥AD,∴∠3=∠1=60°,∴△BEF为等边三角形,∴EF=BE=8.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二、填空题(共2道,每道12分)7.如图,P是平行四边形纸片ABCD的边BC上一点,以过点P的直线为折痕折叠纸片,使点C,D落在纸片所在平面上处,折痕与AD边交于点M;再以过点P的直线为折痕折叠纸片,使点B恰好落在边上处,折痕与AB边交于点N.若∠MPC=75°,则=____°.答案:15解题思路:如图,由折叠性质可知,∵∴∴故填15.试题难度:知识点:略8.如图,矩形ABCD沿着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C′处,BC′交AD于点E,AD=8,AB=4,则DE的长为____.答案:5解题思路:解:由折叠知,∠CBD=∠C′BD,由平行知,∠ADB=∠CBD,∴∠ADB=∠C′BD,EB=ED设ED=x,则EB=x、AE=8-x在Rt△ABE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E2+AB2=BE2即(8-x)2+42=x2解得x=5所以DE的长为5.试题难度:知识点:略。

数学初中折叠问题解题技巧

数学初中折叠问题解题技巧

数学初中折叠问题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是一种常见的问题类型,涉及到几何和代数等多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下面是一些折叠问题的解题技巧:
1. 观察折叠过程,提取关键信息。

在折叠问题中,通常会涉及到两个或多个图形的折叠,需要观察折叠过程,并提取关键信息。

例如,在将一个矩形折叠成正方形的过程中,关键信息可能是矩形的长和宽,或者是正方形的边长。

2. 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折叠问题通常涉及到几何图形的性质,例如面积、周长、角等。

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利用这些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例如,在将一个矩形折叠成正方形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矩形的面积和周长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进而计算出折叠后的形状。

3. 利用代数知识,进行化简和求解。

折叠问题还可以利用代数知识进行化简和求解。

例如,在将一个矩形折叠成正方形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矩形的面积和周长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并将它们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然后,通过解方程组或代数式的方法求解答案。

4. 寻找规律,构建模型。

有些折叠问题可以通过寻找规律,构建模型来解决。

例如,在将一个正多边形折叠成平面图形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利用正多边形的边数来构建模型。

通过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折叠问题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重要问题类型,需要学生掌握一定
的几何和代数知识,并学会利用这些知识进行推理和计算。

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地解决折叠问题。

八年级数学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八年级数学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八年级数学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八年级数学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如图,矩形纸片ABCD,长AD=9m,宽AB=3cm,将其折叠,使点D与点B重合,那么折叠后DE的长为()A.7cm B.6cm C.5.5cm D.5cm【分析】由矩形的性质和折叠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解答】解:由折叠的性质得:BE=DE,设DE长为xcm,则AE=(9﹣x)cm,BE=xcm,∵四边形ABCD是矩形,∴∠A=90°,根据勾股定理得:AE2+AB2=BE2,即(9﹣x)2+32=x2,解得:x=5,即DE长为5cm,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勾股定理等知识;熟练掌握矩形和翻折变换的性质,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分别是边AC、BC上两点.将△ABC沿DE翻折,点C正好落在线段AB上的点F处,使得AF:BF=2:3.若BE=16,则点F到BC边的距离是()A.8B.12C.D.【分析】作EM⊥AB于M,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M=BE=8,ME=BM=8,由折叠的性质得出FE=CE,设FE=CE=x,则AB=BC=16+x,得出BF=(16+x),求出FM=BF﹣BM=(16+x)﹣8=+x,在Rt△EFM中,由勾股定理得出方程,解方程求出BF=21.作FN⊥BC于N,则∠BFN=30°,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N=BF=,得出FN=BN=即可.【解答】解:作EM⊥AB于M,如图所示:∵△ABC是等边三角形,∴BC=AB,∠B=60°,∵EM⊥AB,∴∠BEM=30°,∴BM=BE=8,ME=BM=8,由折叠的性质得:FE=CE,设FE=CE=x,则AB=BC=16+x,∵AF:BF=2:3,∴BF=(16+x),∴FM=BF﹣BM=(16+x)﹣8=+x,在Rt△EFM中,由勾股定理得:(8)2+(+x)2=x2,解得:x=19,或x=﹣16(舍去),∴BF=(16+19)=21,作FN⊥BC于N,则∠BFN=30°,∴BN=BF=,∴FN=BN=,即点F到BC边的距离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熟练掌握翻折变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由勾股定理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3.如图,在等腰Rt△ABC中∠C=90°,AC=BC=2.点D和点E分别是BC边和AB 边上两点,连接DE.将△BDE沿DE折叠,得到△B′DE,点B恰好落在AC的中点处设DE与BB交于点F,则EF=()A.B.C.D.【分析】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AC=4,∠A=∠B=45°,过B′作B′H⊥AB与H,得到AH=B′H=AB′,求得AH=B′H=1,根据勾股定理得到BB′===,由折叠的性质得到BF=BB′=,DE ⊥BB′,根据相似三角形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在等腰Rt△ABC中∠C=90°,AC=BC=2,∴AB=AC=4,∠A=∠B=45°,过B′作B′H⊥AB与H,∴△AH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H=B′H=AB′,∵AB′=AC=,∴AH=B′H=1,∴BH=3,∴BB′===,∵将△BDE沿DE折叠,得到△B′DE,∴BF=BB′=,DE⊥BB′,∴∠BHB′=∠BFE=90°,∵∠EBF=∠B′BH,∴△BFE∽△BHB′,∴=,∴=,∴EF=,故答案为:.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在△ABC中,AB=AC=2,∠BAC=30°,将△ABC沿AC翻折得到△ACD,延长AD交BC的延长线于点E,则△ABE的面积为()A.B.C.3D.【分析】由折叠的性质可知∠CAD=30°=∠CAB,AD=AB=2.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CA=∠ACD=∠ADC=75°.求出∠ECD=30°.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出∠E=75°﹣30°=45°,过点C作CH⊥AE于H,过B作BM⊥AE于M,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H=AC=1,AH=CH=.得出HD=AD﹣AH=2﹣.求出EH =CH=1.得出DE=EH﹣HD=﹣1,AE=AD+DE=1+,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M=AB=1,BM=AM=.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由折叠的性质可知:∠CAD=30°=∠CAB,AD=AB=2.∴∠BCA=∠ACD=∠ADC=75°.∴∠ECD=180°﹣2×75°=30°.∴∠E=75°﹣30°=45°.过点C作CH⊥AE于H,过B作BM⊥AE于M,如图所示:在Rt△ACH中,CH=AC=1,AH=CH=.∴HD=AD﹣AH=2﹣.在Rt△CHE中,∵∠E=45°,∴△CE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EH=CH=1.∴DE=EH﹣HD=1﹣(2﹣)=﹣1,∴AE=AD+DE=1+,∵BM⊥AE,∠BAE=∠BAC+∠CAD=60°,∴∠ABM=30°,∴AM=AB=1,BM=AM=.∴△ABE的面积=AE×BM=×(1+)×=;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面积等知识;熟练掌握翻折变换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5.如图,点F是长方形ABCD中BC边上一点将△ABF沿AF折叠为△AEF,点E落在边CD上,若AB=5,BC=4,则BF的长为()A.B.C.D.【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到CD=AB=5,AD=BC=4,∠B=∠D=∠C=90°,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AE=AB=5,EF=BF,根据勾股定理得到DE===3,求得CE=2,设BF=EF=x,则CF=4﹣x,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CD=AB=5,AD=BC=4,∠B=∠D=∠C=90°,∵将△ABF沿AF折叠为△AEF,∴AE=AB=5,EF=BF,∴DE===3,∴CE=2,设BF=EF=x,则CF=4﹣x,∵EF2=CF2+CE2,∴x2=(4﹣x)2+22,解得:x=,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矩形的矩形,勾股定理,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CB=12,CD=5,折叠纸片使AD与对角线BD重合,与点A重合的点为N,折痕为DM,则△MNB的面积为()A.B.C.D.26【分析】由勾股定理得出BD==13,由折叠的性质可得ND=AD=12,∠MND=∠A=90°,NM=AM,得出∠EA′B=90°,BN=BD﹣ND=1,设AM=NM =x,则BM=AB﹣AM=5﹣x,在Rt△BMN中,由勾股定理得出方程,解方程得出NM =AM=,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A=90°,AD=BC=12,AB=CD=5,∴BD===13,由折叠的性质可得:ND=AD=12,∠MND=∠A=90°,NM=AM,∴∠EA′B=90°,BN=BD﹣ND=13﹣12=1,设AM=NM=x,则BM=AB﹣AM=5﹣x,在Rt△BMN中,NM2+BN2=BM2,∴x2+12=(5﹣x)2,解得:x=,∴NM=AM=,∴△MNB的面积=BN×NM=×1×=;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勾股定理以及矩形的性质.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和矩形的性质,由勾股定理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在△ABC中∠ACB=90°、∠CAB=30°,△ABD是等边三角形、将四边形ACBD折叠,使点D与点C重合,HK为折痕,则sin∠ACH的是()A.B.C.D.【分析】在Rt△ABC中,设BC=a,则AB=2BC=2a,AD=AB=2a.设AH=x,则HC=HD=AD﹣AH=2a﹣x.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C2=3a2,在Rt△ACH 中,由勾股定理得AH2+AC2=HC2,即x2+3a2=(2a﹣x)2.解得x=a,即AH=a.求得HC的值后,利用sin∠ACH=AH:HC求值.【解答】解:∵△ABD是等边三角形,∴∠BAD=60°,AB=AD,∵∠CAB=30°,∴∠CAH=90°.在Rt△ABC中,∠CAB=30°,设BC=a,则AB=2BC=2a.∴AD=AB=2a.设AH=x,则HC=HD=AD﹣AH=2a﹣x,在Rt△ABC中,AC2=(2a)2﹣a2=3a2,在Rt△ACH中,AH2+AC2=HC2,即x2+3a2=(2a﹣x)2,解得x=a,即AH=a.∴HC=2a﹣x=2a﹣a=a.∴sin∠ACH==,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值,勾股定理的应用,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和解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在BC上取一点E,连接AE、ED,将△ABE沿AE翻折,使点B落在B'处,线段EB'交AD于点F,将△ECD沿DE翻折,使点C的对应点C'落在线段EB'上,若点C'恰好为EB'的中点,则线段EF的长为()A.B.C.D.【分析】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B=AB'=CD=C'D=1,∠B=∠B'=90°=∠C=∠DC'E,BE=B'E,CE=C'E,由中点性质可得B'E=2C'E,可得BC=AD=3EC,由勾股定理可求可求CE的长,由“AAS”可证△AB'F≌△DC'F,可得C'F=B'F=,即可求解.【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D=1,AD=BC,∠B=∠C=90°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B=AB'=CD=C'D=1,∠B=∠B'=90°=∠C=∠DC'E,BE=B'E,CE=C'E,∵点C'恰好为EB'的中点,∴B'E=2C'E,∴BE=2CE,∴BC=AD=3EC,∵AE2=AB2+BE2,DE2=DC2+CE2,AD2=AE2+DE2,∴1+4CE2+1+CE2=9CE2,解得:CE=,∴B'E=BE=,BC=AD=,C'E=,∴B'C'=,在△AB'F和△DC'F中,∴△AB'F≌△DC'F(AAS),∴C'F=B'F=,∴EF=C'E+C'F=,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求出CE 的长是本题的关键.9.如图,▱ABCD中,AB=6,∠B=75°,将△ABC沿AC边折叠得到△AB′C,B′C交AD于E,∠B′AE=45°,则点A到BC的距离为()A.2B.3C.D.【分析】过B′作B′H⊥AD于H,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H=B′H=AB′,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AB′=AB=6,∠AB′E=∠B=75°,求得∠AEB′=60°,解直角三角形得到HE=B′H=,B′E=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DAC=∠ACB,推出AE=C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DE=B′E=2,求得AD=AE+DE=3+3,过A作AG⊥BC于G,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过B′作B′H⊥AD于H,∵∠B′AE=45°,∴△AB′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H=B′H=AB′,∵将△ABC沿AC边折叠得到△AB′C,∴AB′=AB=6,∠AB′E=∠B=75°,∴∠AEB′=60°,∴AH=B′H=×6=3,∴HE=B′H=,B′E=2,∵▱ABCD中,AD∥BC,∴∠DAC=∠ACB,∵∠ACB=∠ACB′,∴∠EAC=∠ACE,∴AE=CE,∵∠AB′E=∠B=∠D,∠AEB′=∠CED,∴△AB′E≌△CDE(AAS),∴DE=B′E=2,∴AD=AE+DE=3+3,∵∠AEB′=∠EAC+∠ACE=60°,∴∠ACE=∠CAE=30°,∴∠BAC=75°,∴AC=AD=BC,∠ACB=30°,过A作AG⊥BC于G,∴AG=AC=,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直角三角形,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1,在△ABC中,∠ACB=90°,∠CAB=30°,△ABD是等边三角形,E是AB 的中点,连结CE并延长交AD于F,如图2,现将四边形ACBD折叠,使D与C重合,HK为折痕,则sin∠ACH的值为()A.B.C.D.【分析】在Rt△ABC中,设BC=a,则AB=2BC=2a,AD=AB=2a.设AH=x,则HC=HD=AD﹣AH=2a﹣x.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C2=3a2,在Rt△ACH 中,由勾股定理得AH2+AC2=HC2,即x2+3a2=(2a﹣x)2.解得x=a,即AH=a.求得HC的值后,利用sin∠ACH=AH:HC求值.【解答】解:∵∠BAD=60°,∠CAB=30°,∴∠CAH=90°.在Rt△ABC中,∠CAB=30°,设BC=a,∴AB=2BC=2a.∴AD=AB=2a.设AH=x,则HC=HD=AD﹣AH=2a﹣x,在Rt△ABC中,AC2=(2a)2﹣a2=3a2,在Rt△ACH中,AH2+AC2=HC2,即x2+3a2=(2a﹣x)2,解得x=a,即AH=a.∴HC=2a﹣x=2a﹣a=a.∴sin∠ACH==,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值,勾股定理的应用,注意:折叠的性质: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11.如图,在△ABC中,D是AC边上的中点,连结BD,把△BDC沿BD翻折,得到△BDC',DC′与AB交于点E,连结AC',若AD=AC′=2,BD=3,则点D到BC′的距离为()A.B.C.D.【分析】连接CC',交BD于点M,过点D作DH⊥BC'于点H,由翻折知,△BDC≌△BDC',BD垂直平分CC',证△ADC'为等边三角形,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出DM=1,C'M=DM=,BM=2,在Rt△BMC'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C'的长,在△BDC'中利用面积法求出DH的长.【解答】解:如图,连接CC',交BD于点M,过点D作DH⊥BC'于点H,∵AD=AC′=2,D是AC边上的中点,∴DC=AD=2,由翻折知,△BDC≌△BDC',BD垂直平分CC',∴DC=DC'=2,BC=BC',CM=C'M,∴AD=AC′=DC'=2,∴△ADC'为等边三角形,∴∠ADC'=∠AC'D=∠C'AC=60°,∵DC=DC',∴∠DCC'=∠DC'C=×60°=30°,在Rt△C'DM中,∠DC'C=30°,DC'=2,∴DM=1,C'M=DM=,∴BM=BD﹣DM=3﹣1=2,在Rt△BMC'中,BC'===,∵S△BDC'=BC'•DH=BD•CM,∴DH=3×,∴DH=,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轴对称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等,解题关键是会通过面积法求线段的长度.12.如图,在△ABC中,∠ABC=45°,AB=3,AD⊥BC于点D,BE⊥AC于点E,AE=1.连接DE,将△AED沿直线AE翻折至△ABC所在的平面内,得△AEF,连接DF.过点D作DG⊥DE交BE于点G.则四边形DFEG的周长为()A.8B.4C.2+4D.3+2【分析】先证△BDG≌△ADE,得出AE=BG=1,再证△DGE与△ED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在直角△AEB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E的长,进一步求出GE的长,可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分别求出GD,DE,EF,DF的长,即可求出四边形DFEG的周长.【解答】解:∵∠ABC=45°,AD⊥BC于点D,∴∠BAD=90°﹣∠ABC=45°,∴△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D=BD,∵BE⊥AC,∴∠GBD+∠C=90°,∵∠EAD+∠C=90°,∴∠GBD=∠EAD,∵∠ADB=∠EDG=90°,∴∠ADB﹣∠ADG=∠EDG﹣∠ADG,即∠BDG=∠ADE,∴△BDG≌△ADE(ASA),∴BG=AE=1,DG=DE,∵∠EDG=90°,∴△EDG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ED=∠AEB+∠DEG=90°+45°=135°,∵△AED沿直线AE翻折得△AEF,∴△AED≌△AEF,∴∠AED=∠AEF=135°,ED=EF,∴∠DEF=360°﹣∠AED﹣∠AEF=90°,∴△D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F=DE=DG,在Rt△AEB中,BE===2,∴GE=BE﹣BG=2﹣1,在Rt△DGE中,DG=GE=2﹣,∴EF=DE=2﹣,在Rt△DEF中,DF=DE=2﹣1,∴四边形DFEG的周长为:GD+EF+GE+DF=2(2﹣)+2(2﹣1)=3+2,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等,解题关键是能够灵活运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二.填空题(共7小题)13.如图,把三角形纸片折叠,使点B、点C都与点A重合,折痕分别为DE、FG,得到∠AGE=30°,若AE=EG=2厘米,则△ABC的边BC的长为(6+4)厘米.【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和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答即可.【解答】解:∵把三角形纸片折叠,使点B、点C都与点A重合,折痕分别为DE,FG,∴BE=AE,AG=GC,∵∠AGE=30°,AE=EG=2厘米,∴AG=6厘米,∴BE=AE=2厘米,GC=AG=6厘米,∴BC=BE+EG+GC=(6+4)厘米,故答案为:(6+4),【点评】此题考查翻折问题,关键是根据折叠的性质和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答.14.如图,在Rt△ABC中,∠ACB=90°,BC=6,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将△BCD沿直线CD翻折至△ECD的位置,连接AE.若DE∥AC,计算AE的长度等于.【分析】根据题意、解直角三角形、菱形的性质、翻折变化可以求得AE的长.【解答】解:由题意可得,DE=DB=CD=AB,∴∠DEC=∠DCE=∠DCB,∵DE∥AC,∠DCE=∠DCB,∠ACB=90°,∴∠DEC=∠ACE,∴∠DCE=∠ACE=∠DCB=30°,∴∠ACD=60°,∠CAD=60°,∴△ACD是等边三角形,∴AC=CD,∴AC=DE,∵AC∥DE,AC=CD,∴四边形ACDE是菱形,∵在Rt△ABC中,∠ACB=90°,BC=6,∠B=30°,∴AC=,∴AE=.【点评】本题考查翻折变化、平行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15.已知Rt△ABC中,∠ACB=90°,AC=8,BC=4,D为斜边AB上的中点,E是直角边AC上的一点,连接DE,将△ADE沿DE折叠至△A′DE,A′E交BD于点F,若△DEF的面积是△ADE面积的一半,则CE=2.【分析】根据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边长比可得AD=2DF,A'F=EF,通过勾股定理可得AB的长度,可可求AD,DF,BF的长度,可得BF=DF,可证BEDA'是平行四边形,可得BE=A'D=2,根据勾股定理可得CE的长度【解答】解:如图连接BE∵∠ACB=90°,AC=8,BC=4∴AB=4∵D是AB中点∴BD=AD=2∵折叠∴AD=A'D=2,S△ADE=S△A'DE∵S△DEF=S△ADE∴AD=2DF,S△DEF=S△A'DE∴DF=,A'F=EF∴BF=DF=,且A'F=EF∴四边形BEDA'是平行四边形∴A'D=BE=∴根据勾股定理得:CE=2故答案为2【点评】本题考查了折叠问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关键是用面积法解决问题.16.如图,在△ABC中,AB=AC=5,tan A=,BC=,点D是AB边上一点,连接CD,将△BCD沿着CD翻折得△B1CD,DB1⊥AC且交于点E,则DE=.【分析】作BF⊥AC于F,证明△B1EC≌△CFB(AAS),得出B1E=CF=1,设DE=3a,则AD=5a,得出BD=B1D=3a+1,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解答】解:作BF⊥AC于F,如图所示:则∠AFB=∠CFB=90°,在Rt△ABF中,tan A==,AB=5,∴AF=4,BF=3,sin A==,∴CF=AC﹣AF=1,由折叠的性质得:B1C=BC=,∠CB1E=∠ABC,B1D=BD,∵AB=AC,∴∠ABC=∠BCF,∴∠CB1E=∠BCF,∵DB1⊥AC,∴∠B1EC=90°=∠CFB,在△B1EC和△CBF中,,∴△B1EC≌△CFB(AAS),∴B1E=CF=1,设DE=3a,则AD=5a,∴BD=B1D=3a+1,∵AD+BD=AB,∴3a+1+5a=5,∴a=,∴DE=;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以及方程的解题思想,熟练掌握翻折变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17.如图,在Rt△ABC中,∠ABC=90°,把△ABC沿斜边AC折叠,使点B落在B’,点D,点E分别为BC和AB′上的点,连接DE交AC于点F,把四边形ABDE沿DE 折叠,使点B与点C重合,点A落在A′,连接AA′交B′C于点H,交DE于点G.若AB=3,BC=4,则GE的长为.【分析】设HC=HA=x,在Rt△CA′H中,可得x2=32+(4﹣x)2,解得x=,由△CA′H∽△AGE,可得=,由此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由题意四边形ABCA′是矩形,BD=CD=2,AG=GA′=2,∵BC∥AA′,∴∠BCA=∠CAA′,∵∠ACB=∠ACB′,∴∠HCA=∠HAC,∴HC=HA,设HC=HA=x,在Rt△CA′H中,x2=32+(4﹣x)2,∴x=,∴A′H=4﹣=,由△CA′H∽△AGE,可得:=,∴=,∴EG=.【点评】本题考查翻折变换,解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8.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30°,且BC=CA,将△ABC沿AC翻折至△AB′C,AB′交CD于点E,连接B′D.若AB=3,则B′D的长度为6.【分析】作CM⊥AB于M,由折叠的性质得:B'C=BC=AC,∠AB'C=∠B=∠CAB'=30°,AB'=AB=CD,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AD=CB,AB=CD,∠ADC=∠B=30°,求出AD=AC,AM=BM=AB=,∠BAC=∠B=30°,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CD=∠ADC=30°,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M=,证出AD=BC=2CM=3,再由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果.【解答】解:作CM⊥AB于M,如图所示:由折叠的性质得:B'C=BC=AC,∠AB'C=∠B=∠CAB'=30°,AB'=AB=C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CB,AB=CD,∠ADC=∠B=30°,∠BAD=∠BCD=180°﹣∠B=150°,∴∠B'AD=150°﹣30°﹣30°=90°,∵BC=AC,∴AM=BM=AB=,∠BAC=∠B=30°,∴CM=,∴AD=BC=2CM=3,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B'D===6;故答案为:6.【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熟练掌握翻折变换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出∠B'AD=90°是解题关键.19.如图,点E是矩形ABCD的边CD上一点,把△ADE沿AE对折,使点D恰好落在BC 边上的F点处.已知折痕AE=10,且CE:CF=4:3,那么该矩形的周长为96.【分析】由CE:CF=4:3,可以假设CE=4k,CF=3k推出EF=DE=5k,AB=CD=9k,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F,再在Rt△ADE中,利用勾股定理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D,AD=BC,∠B=∠C=∠D=90°,∵CE:CF=4:3,∴可以假设CE=4k,CF=3k∴EF=DE=5k,AB=CD=9k,∵∠AFE=∠D=90°,∴∠AFB+∠EFC=90°,∠EFC+∠FEC=90°,∴∠AFB=∠CEF,∴△ABF∽△FCE,∴∴∴BF=12k∴AD=BC=15k,在Rt△AED中,∵AE2=AD2+DE2,∴1000=225k2+25k2,∴k=2或﹣2(舍弃),∴矩形的周长=48k=96,故答案为:96【点评】本题考查翻折变换,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参数构建方程解决问题.。

折叠问题中的“变”与“不变”

折叠问题中的“变”与“不变”

折叠问题中的“变”与“不变”折叠问题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典型知识,它能极好地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思考能力,尤其在直角三角形、矩形中出现最为常见。

此问题中所包含的方程思想、转化思想更是我们在日常学习中接触到的。

在《勾股定理》的讲授过程中,我全面地总结了各种常见的折叠情况,总结如下,希望能对相互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些裨益。

1、如图1,把一张长方形纸条,如图1那样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冀教版八年级(上)P67)解:∵纸条是矩形,∴∠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折叠∴∠3=∠2 ∴∠1=∠3,∴是等腰三角形。

2、如图2,在长方形ABCD 中,已知AB =8cm ,BC =10cm 。

将AD 沿直线AF 折叠,使点D 落在BC 上的点E 处,求BE 、CF 的长。

解: AE=AD=10cm ,AB=8cm ,则在RT △ABE 中,根据勾股定理,BE 2=102-82=36,BE=6cm ,CE=10-6=4cm而在折叠过程中,DF=EF ,CF=8-DF , 设CF=x ,则EF=8-x , 在RT △CEF 中,根据勾股定理, (8-x)2=42+x 2 ,解之,得x=3 。

这样,在折叠过程中我们会观察到图形是有变形了,但一些“不变”的量,包括线段、角,在新的图形中出现了新的数量关系,分析出它们,我们会发现问题会迎刃而解。

如上题中的AE=AD ,EF=DF ,∠D =∠AEF ,∠DAE =∠EAF 等等,3、如图3,矩形ABCD 纸片长AD=9cm ,宽AD=3cm ,将其折叠,使点D 与点B 重合,则折叠后DE 的长是多少? 解:折叠后出现的特点是BE=DE ,CD=BD ′=3,∠D ′=∠D ,同时, 设DE=x ,则AE=9-x , 在RT △ABE 中,根据勾股定理,x 2=(9-x)2+32,解之,x=5 4、如图4,有一块RT △纸片,两直角边AC=6,BC=8,现将纸片沿直线AD 折叠,使AC 落在斜边AB 上,且点C 与点E 重合,求CD 的长。

人教版初二数学下册 勾股定理之折叠问题 讲义

人教版初二数学下册 勾股定理之折叠问题 讲义

勾股定理之折叠问题
解题方法:
①由“折叠”找出全等的图形
②设边长为x,不要设折痕
③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再解答
1、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12cm,BC=16cm,现将直角边AC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 上,且与AE重合,则DE的长度为_________
2、如图,AB=3cm,AD=9cm,将长方形ABCD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则△ABE的面积是
_________
3、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12,BC=5,点E在AB上,将△DAE沿DE折叠,使点A落在对角线BD上的点A’处,则AE的长为___________
4、如图,在Rt△ABC中,∠C=90°,BC=6,AC=8,将△ABC折叠,使点A与点B重合,折痕为DE,则S△
:S△BDE的值为_____________
BCE
5、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3,点E、F分别在边BC、CD上,将AB、AD分别沿AE、AF折叠,点
B、D恰好都落在点G处,已知BE=1,则EF的长为____________
6、如图,长方形ABCD,AB=3,BC=4,点E是BC边长的一点,连接AE,把∠B沿AE折叠,使点B落在点B’处。

当△CEB’为直角三角形时,求BE的长。

初中数学精品试卷:八年级复习专题1:折叠问题

初中数学精品试卷:八年级复习专题1:折叠问题

八年级复习专题1:折叠问题一、折叠问题 如图所示,将长方形纸片ABCD 的一边AD 向下折叠,点D 落在BC 边的F 处。

已知AB=CD=8cm ,BC=AD=10cm ,求EC 的长。

解题步骤归纳: 1、标已知,标问题,明确目标在哪个直角三角形中,设适当的未知数x ; 2、利用折叠,找全等。

3、将已知边和未知边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转化到同一直角三角形中表示出来。

4、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解方程,得解。

练习1、 如图,将矩形ABCD 纸片沿直线AE 折叠,顶点D 恰好落在边BC 的F 处,已知3,CE cm =8AB cm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2、 如图,已知矩形ABCD 沿着直线BD 折叠,使点C 落在C'处,BC'交AD 于E ,AD=8,AB=4,求DE 的长3、如图所示,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B=6,BC=8,将三角形ABC 折叠,使AB 落在斜边AC 上得到线段AB ’,折痕为AD ,求BD 的长.4、如图所示,在∆ABC 中,AB=20,AC=12,BC=16,把∆ABC 折叠,使AB 落在直线AC 上,求重叠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5、如图,矩形纸片ABCD 的长AD=9 cm ,宽AB=3 cm ,将其折叠,使点D 与点B 重合,那么折叠后DE 的长是多少? (你会求折痕EF 长吗?)FCDB A EB'DCB A6、如图,将边长为8 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D落在BC中点E处,点A落在点F处,折痕为MN,求线段CN的长.(你会AM,折痕MN长吗?MN=DE吗?)8.如图,已知△ABC中,△ACB=90°,△CAB=30°,△ABD是等边三角形,AB=8,如果将四边形ACBD折叠,使点D与点C重合,EF为折痕,则AE= .9.(2016年金华中考15题)如图,Rt△ABC纸片中,∠C=90°,AC=6,BC=8,点D在边BC 上,以AD为折痕将△ABD折叠得到△AB′D,AB′与边BC交于点E.若△DEB′为直角三角形,则BD的长是.10.(2015•无锡)如图,Rt△ABC中,∠ACB=90°,AC=3,BC=4,将边AC沿CE翻折,使点A落在AB上的点D处;再将边BC沿CF翻折,使点B落在CD的延长线上的点B′处,两条折痕与斜边AB分别交于点E、F,则线段B′F的长为.。

八年级折叠问题解题技巧

八年级折叠问题解题技巧

八年级折叠问题解题技巧一、折叠问题的基本性质1. 对应边相等在折叠过程中,折叠前后重合的边长度相等。

例如,将一个三角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那么折叠后重合的两条边是相等的。

例如,在矩形ABCD中,将矩形沿着对角线AC折叠,那么AB = AF(假设F是B折叠后的对应点)。

2. 对应角相等折叠前后重合的角是相等的。

比如将一个四边形进行折叠,原来的角和折叠后对应的角大小相同。

如在上述矩形折叠的例子中,∠B = ∠F,∠BAC = ∠FAC。

3. 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点连线如果沿着直线l折叠,A点折叠后得到A'点,那么直线l垂直平分AA'。

这一性质在解决折叠问题中常常用于构建直角三角形等。

二、解题技巧与题目解析1. 利用勾股定理求解折叠后的线段长度题目:如图,在矩形ABCD中,AB = 3,BC = 5,将矩形ABCD沿BE折叠,使点A落在边CD上的点F处。

求CF的长。

解析:因为矩形ABCD沿BE折叠,所以AB = BF = 3,AE = EF。

在Rt△BCF中,BC = 5,BF = 3,根据勾股定理公式。

即公式。

2. 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折叠问题题目:在Rt△ABC中,∠C = 90°,AC = 6,BC = 8,将△ABC沿AD折叠,使点C落在AB边上的点E处。

求DE的长。

解析: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公式。

因为△ABC沿AD折叠,所以△ACD≌△AED,所以AC = AE = 6,CD = DE,那么BE = AB AE=10 6 = 4。

设DE = CD=x,则BD = 8 x。

因为∠DEB = ∠C = 90°,∠B是公共角,所以△BDE∽△BAC。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公式,即公式,解得公式,所以DE的长为3。

3. 利用折叠性质建立方程求解角度题目:将一张矩形纸片ABCD沿EF折叠,使点D落在点D'处,若∠EFC = 125°,求∠D'EF的度数。

初二折叠后必背三个题解法

初二折叠后必背三个题解法

初二折叠后必背三个题解法《初二折叠后必背三个题解法》哎呀,同学们,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超级有用的初二折叠问题的三个题解法呢。

这可都是我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慢慢摸索出来,还有老师讲了好多遍我才搞懂的精华内容哦。

咱们先来说说第一个题解法。

这就像是在走迷宫一样,折叠问题的图形就像那复杂的迷宫布局。

那这个解法就是要抓住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这个关键。

比如说有一道题是一个矩形ABCD,沿着对角线AC折叠,让我们求某个角的度数。

那我们就得先找出哪些边和角在折叠前后是对应的。

这就好比在迷宫里找到那些标志性的路口一样重要。

我记得有一次我做这类型的题,我就在那傻愣愣地看,怎么看都觉得图形乱得像一团麻。

后来我就按照老师说的,把相等的边和角都标出来,哇,一下子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时候我就想,那些不认真找对应关系的同学,是不是就像在迷宫里乱撞的小蚂蚁,永远找不到出口呢?同学们,你们可不能这样呀。

再说说第二个题解法。

这个解法呢,就像是玩拼图游戏。

在折叠问题里,我们常常要利用勾股定理来解题。

比如说把一个直角三角形沿着某条线折叠后,让我们求一条线段的长度。

那我们就得根据折叠后的图形,构造出直角三角形,然后把已知的边长度标出来,再用勾股定理去计算未知的边。

这就跟拼图似的,一块一块地把条件拼起来,最后凑成完整的答案。

我有个同桌,他一遇到这种题就头疼。

有一回做练习的时候,他看着题唉声叹气的,说这题怎么这么难呀。

我就跟他说,你看啊,这就像拼图,你把这些条件当成拼图的小碎片,按照勾股定理这个规则来拼就好了。

他半信半疑地试了试,最后还真做出来了。

他可高兴了,就像中了大奖一样,还说原来这题也没那么可怕嘛。

最后就是第三个题解法啦。

这个解法有点像侦探破案呢。

在一些复杂的折叠问题中,我们要根据折叠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面积关系来解题。

就像侦探要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找到线索一样,我们要从图形的面积变化中找到解题的关键。

比如说一个四边形折叠后一部分重叠了,让我们求重叠部分的面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复习专题1:折叠问题
一、折叠问题
如图所示,将长方形纸片ABCD的一边AD向下折叠,点D落在BC边的F
处。

已知AB=CD=8cm,BC=AD=10cm,求EC的长。

解题步骤归纳:
1、标已知,标问题,明确目标在哪个直角三角形中,设适当的未知数x;
2、利用折叠,找全等。

3、将已知边和未知边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转化到同一直角三角形中表示出来。

4、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解方程,得解。

练习
1、如图,将矩形ABCD纸片沿直线AE折叠,顶点D恰好落在边BC的F处,已知3,
CE cm
= 8
AB cm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2、如图,已知矩形ABCD沿着直线BD折叠,使点C落在C'处,BC'交AD于E,AD=8,AB=4,
求DE的长
3、如图所示,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B=6,BC=8,将三角形ABC折叠,使AB落在斜边AC上得到线段AB’,折痕为AD,求BD的长.
4、如图所示,在∆ABC中,AB=20,AC=12,BC=16,把∆ABC折叠,使AB
落在直线AC上,求重叠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
5、如图,矩形纸片ABCD的长AD=9 cm,宽AB=3 cm,将其折叠,使点
D与点B重合,那么折叠后DE的长是多少?
6、如图,将边长为8 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D落在BC中点
E处,点A落在点F处,折痕为MN,求线段CN的长.
8.如图,已知△ABC中,△ACB=90°,△CAB=30°,△ABD是等边三角形,AB=8,如果将四边形ACBD 折叠,使点D与点C重合,EF为折痕,则
AE= .
9.(2016年金华中考15题)如图,Rt△ABC纸片中,∠C=90°,AC=6,BC=8,点D在边BC 上,以AD为折痕将△ABD折叠得到△AB′D,AB′与边BC交于点E.若△DEB′为直角三角形,则BD的长是.
C
D
B
A
E
2019.4
10.(2015•无锡)如图,Rt△ABC中,∠ACB=90°,AC=3,BC=4,将边AC沿CE翻折,使点A落在AB上的点D处;再将边BC沿CF翻折,使点B落在CD的延长线上的点B′处,两条折痕与斜边AB分别交于点E、F,则线段B′F的长为.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