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时期民间绘画的艺术特色研究 日本德川时期民间绘画

合集下载

中国姑苏版画对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中国姑苏版画对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清初姑苏版画设计对日本浮世绘设计的影响中国明清时期的苏州桃花坞木刻版年画及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版画,是中、日这两个国家分别创造的一种平民化的美术形式。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指18世纪产于苏州的版画类印刷物,即集中在桃花坞制作、呈现为年画形式的民间美术品而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是指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在日本崛起的独立的绘画门类,以“眼见耳闻的社会百态为表现内容”,通过对浮华世界的生动展现,来迎合市民和中产者世俗的审美情趣。

日本美术在近代以前可以说是大半源自中国,然而日本美术史上引以为豪号称“世界艺苑一绝”的浮世绘艺术,被认为是日本江户时代独创的绘画艺术,是日本对世界美术的莫大贡献。

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由于吸收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和明暗等表现手法,成为向日本输入西画技法的“二传手”。

受沈南蘋山水花鸟中工笔和色彩的宋元遗意的影响,江户画坛所流行的写实风尚恰恰呼应了浮世绘风景画的兴起。

①随着幕府政权对进口书籍输入限制的放松,西方铜板画以书籍插图的形式大量进入日本,尤其是司马江汉制作成功铜版画,这些都对日本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浮世绘②江户时代各种世俗小说格外流行,无论是描写勇猛武士的戏剧,还是荒唐无聊的滑稽戏或人形净瑠璃③,在江户的平民阶层中都十分有人气,歌舞伎的场景和人物也被直接作为小说插图以版画的形式得以出版。

较之传统的古典版画,人物形象吸取了风俗画的手法,表现手法奔放、活跃,人物性格也更加鲜明。

江户时代最重要的美术现象当属浮世绘版画的出现。

日语中的“浮世”一词在古代原为“忧世”,因为厌世的人生观是建立在对净土向往的来世期待上的。

随着佛教理念的世俗化,此岸现实取代了彼岸理想。

较之过去或者未来,此时此刻的“现世”享受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忧世”也由此被更为轻松明快的“浮世”所取代。

④姑苏版画长56.3厘米、宽37.5厘米的《清明佳节图》是一张上、下四格连贯的版画。

画面上,从右至左、从上到下以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日本浮世绘版画艺术

日本浮世绘版画艺术

日本浮世绘版画艺术日本浮世绘版画艺术浮世绘版画在日本的兴起浮世绘是十七世纪初期,日本德川时代(1603-1867),随着风土文化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民间版画艺术。

它的渊源虽然来自原有的“大和绘”,但是它与"大和绘"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浮世绘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

当时著名画家菱川师宣所作的《吉原夜宴之料理》生动的生活场面体现了一种民间艺术的兴起,并且受到了人们的爱戴。

浮世绘最初以“美人绘”和“役者绘”(戏剧人物画)为主要题材,后来逐渐出现了以相扑、风景、花鸟以及历史故事等为题材的作品。

画面的着色,开始只有黑白两色,逐步发展为简单彩色,最后成为多色的“锦绘”。

浮世绘绘画由于著名的菱川师宣(1618—1694)的影响,出版业中心遂转移到江户,而且本来附属于原文的插图,也获得了艺术上的独立地位。

师宣在一生事业里所出版的许多带有插图的书籍,都是图优于文,而且画者也自豪地署上自己的名字,不像过去所有作插绘者那样一贯用匿名的方法。

这些“绘本”的插图大部分都是在吉原的花街柳巷中所扮演的爱情场面;因此他同时代的画家都称此种艺术为“浮世绘”《屏风之后》。

值得玩味的是师宣自己在画上署名时,总在他名字前加以“大和绘师”几个字,由此明确地表示出他渴望创造一种反映当时人民生活及精神实质的纯日本型的绘画,并且摆脱受到中国传统感染的各因袭画派。

这一理想终于在西川佑信的一篇关于绘画的论文上得到发挥,这可以说就是浮世绘的美学基础。

伊东深水作品师宣的成就大部分归功于他风格上所具有的魅力。

他利用了最新技术上的改进,使他的印刷版画在质量上毫不逊于绘画本身。

那美妙而正确的线条,体现出他所作女性形象的一切典雅风姿,并且由于非常巧妙地交互应用着黑白两种色调,他获得了简单但鲜明而动人的效果。

他的艺术为版画的独树一帜开辟了道路;这乃是插图画得到自由发展后的合理结果。

浅析江户浮世绘的审美文化

浅析江户浮世绘的审美文化

浅析江户浮世绘的审美文化1. 引言1.1 江户浮世绘的背景江户浮世绘起源于17世纪的日本江户时代,是一种以木刻版画形式传播的艺术形式。

江户浮世绘的兴起与江户时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密不可分。

在江户时代,日本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商业活动繁荣,城市居民的阶级结构也日益分明。

这种社会背景下,浮世绘得以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和艺术价值。

浮世绘的题材广泛,包括歌舞伎、美人画、风景画等,在这些作品中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生活和乐趣的独特理解和表现。

此外,浮世绘还通过其形式简洁、色彩鲜艳、构图独特等艺术特点,吸引了众多欣赏者和收藏家。

总的来说,江户浮世绘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文化奠定了基础,使其成为日本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浮世绘的发展历程江户浮世绘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而江户幕府的实施却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此时,浮世绘开始兴起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浮世绘的早期阶段,艺术家们主要以木版画的形式进行创作,作品以描绘日常生活场景和美人画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浮世绘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题材和风格,包括描绘戏剧、历史事件和风景等内容。

艺术家们也开始尝试运用不同的色彩和线条来表现作品,使得浮世绘的艺术特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江户时代的进入,浮世绘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艺术家们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品。

葛饰北斋和歌川广重等艺术家的作品更是成为了后世艺术的经典之作。

江户浮世绘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化与创新,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生活和文化,同时也为后世的艺术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2. 正文2.1 浮世绘的艺术特点1. 色彩艳丽:浮世绘作品以鲜艳的色彩为特点,运用了丰富的色彩组合和强烈的对比,使整个画面充满活力和视觉冲击力。

2. 精细的线条:浮世绘画家擅长运用细腻的线条描绘人物的轮廓和表情,以及衣物、背景等细节,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格物象真 传之东瀛——试论沈铨花鸟画对日本绘画的影响

格物象真 传之东瀛——试论沈铨花鸟画对日本绘画的影响

2021/06 No.232国家美术典藏清 沈铨 松鹿图114cm ×51cm 中国美术馆藏沈铨(1682—1760),字衡之、衡斋,号南,浙江德清县新市镇人。

少时家贫,随父学扎纸花。

早年师从清代花鸟画家胡湄,工花卉、翎毛、走兽。

中国花鸟画至唐代独立成科,五代时期以“黄筌富贵,徐熙野逸”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确立了花鸟画的两种典型风格:一种工整细致,富贵浓艳;一种豪放野逸,生易元吉,画马学李公麟、赵孟,置景布局学林良、吕纪等。

他研习工笔重彩、淡彩、写意、白描、皴染、勾填、没骨等各种技法,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自创新格,沈铨的花鸟画富有浓厚的世俗意味,以描绘猴、鹿、马、仙鹤、孔雀、锦鸡、鸳鸯等飞禽走兽和松柏、印”,右下方钤印两方,上为“天机自然”,下为“云馆杨炳”。

此作为立轴,构图宏大,气势雄阔。

近景中,遒劲的古松和湍急的流水占据了一半的画面;中景中,几头梅花鹿嬉戏于山岩之上,或卧或立,或仰或俯,动静相间,姿态各异;远景中,松叶在朦胧的雾霭中若隐若现,一轮红日悬挂于天边。

画中梅花鹿造型精准传神,姿态生动自然,茸毛晕染细腻。

山石以淡墨烘染、勾皴,以浓墨点染山头,墨色润泽,浓淡有致,意境深远。

梅花鹿的工细入微与草木山石的自然野逸和谐统一,颇具天然意趣。

作品为全景式构图,有明代院体画气韵;用笔敷色、描摹物象则遥承宋代院体之意,形神兼备。

沈铨是一位功力深厚的传统花鸟画家,作为职业画家,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并无显赫之名。

然而,他在知天命之年东渡扶桑,传授绘画技艺,在短暂的时间里对日本近世绘画产生了长久的影响,成为中日艺术交流史上的一个传奇。

雍正九年(日本享保十六年,1731年),沈铨应德川幕府邀请,携弟子十余人乘船进入长崎港,雍正十一年(日本享保十八年,1733年)回棹归国,在日本逗留一年零十个月。

长崎位于日本群岛的西南端,长崎港是江户时代日本海外文化输入的唯一海港。

当时长崎的画派很多,其中受到中国赴日画家的影响的有僧逸然的“黄檗画”,尹孚九、费汉源的“文人画”,沈铨的“花鸟写生画”等。

日本浮世绘艺术浅析

日本浮世绘艺术浅析

日本浮世绘艺术浅析日本浮世绘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起源于17世纪的江户时代,并在18世纪和19世纪达到了巅峰。

浮世绘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成为了世界美术史上的瑰宝,影响了许多后来的艺术运动和流派。

本文将对日本浮世绘艺术进行浅析,以探究其独特之处和对后世的影响。

浮世绘艺术起源于日本江户时代,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生了许多变革,城市化程度提高,文化与艺术的交流增多,这为艺术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浮世绘的主要形式是木刻版画,最初起源于民间艺术,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雅的表现形式。

浮世绘的主要内容包括风景、戏剧、历史、名人、美人等,其中以描绘美人和戏剧最为著名。

浮世绘的艺术风格非常独特,其特点之一是明快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这与欧洲绘画的写实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浮世绘追求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在画面上运用了大量的装饰性元素和扁平的空间构图,使得整个画面显得非常生动和富有动感。

浮世绘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对光影和色彩的处理,浮世绘大师们擅长运用色块和色彩对比来表现画面中的光影效果,使得画面显得更加生动和有张力。

浮世绘对于日本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浮世绘将艺术和大众生活联系在了一起,使得百姓也能够欣赏到高质量的艺术作品。

浮世绘也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一种载体,它描绘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反映了日本社会的繁荣与丰富的文化生活。

浮世绘的主题涵盖了日本的传统民俗、历史故事、戏剧、美人与花鸟等,这些都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趣味。

值得一提的是,浮世绘艺术对欧洲艺术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在19世纪末,欧洲的一些画家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启发,开始模仿浮世绘的绘画风格,并有意或无意地将其中的一些元素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尤其是在法国印象派画家中,他们对浮世绘的技法和主题表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浮世绘艺术对于欧洲后来的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浮世绘是现代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日本浮世绘艺术浅析

日本浮世绘艺术浅析

日本浮世绘艺术浅析
日本浮世绘艺术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术表现形式,起源于江户时代(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在艺术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浮世绘的诞生和发展与社会背景紧密相关,它是百姓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当时日本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特点。

浮世绘艺术的特点之一是鲜艳的色彩,浓郁的色调和明亮的对比色使画面生动鲜明。

精妙绝伦的线条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画面布局合理,人物生动形象。

浮世绘绘制的对象广泛,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形态。

此外,随着艺术家的成长和技术的发展,浮世绘的主题涵盖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历史故事、传统戏曲、风俗民情等。

坐落于当时日本城市,浮世绘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浮世绘以简单易懂的小品图画、书籍插画、景背、广告等形式广泛流传,成为日本人陶冶情趣、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此外,浮世绘也成为一种文化互动的桥梁,作为中介的浮世绘艺术家为各个部门提供服务,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

总之,浮世绘艺术是一种卓越的美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日本民间文化的象征,它体现了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生动传神的人物刻画、精妙绝伦的线条和布局。

通过对当时历史、风俗和传统文化的再现和塑造,浮世绘艺术为人们了解和了解日本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日本江户时代的艺术与美学浮世绘的盛行与影响

日本江户时代的艺术与美学浮世绘的盛行与影响

日本江户时代的艺术与美学浮世绘的盛行与影响日本江户时代的艺术与美学:浮世绘的盛行与影响日本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艺术与文化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浮世绘成为一种盛行的艺术形式,对日本文化、艺术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江户时代浮世绘的兴起、发展及其对日本艺术与美学的影响。

一、浮世绘的兴起与发展江户时代初期,浮世绘起初是由职人画(庶民绘画)演变而来。

在这个时期,庶民的兴趣逐渐受到重视,他们有了购买艺术品的经济能力和兴趣。

浮世绘艺术家开始将他们的作品大规模地卖给普通市民,使得庶民也能够欣赏到艺术的美感,推动了浮世绘的兴起。

浮世绘的兴起离不开印刷技术的进步。

通过木刻印刷技术,艺术家可以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制作多份拓印,使得浮世绘的传播范围大大扩大。

此外,艺术家还利用不同的颜料和纸质,为浮世绘作品添加更多的色彩和层次,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江户时代中期,随着城市生活的繁荣和庶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浮世绘迎来了黄金时代。

著名的浮世绘画家歌川広重、葛饰北斋等纷纷涌现,他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技巧,创作了许多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的作品。

这些作品表现了日本江户时代社会的生活场景、自然景观、历史事件等,使人们对日本文化和社会状况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二、浮世绘的艺术特点浮世绘的艺术特点在于其特殊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首先,浮世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展现了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生活。

细致入微的线条、明亮鲜艳的色彩以及逼真生动的人物形象都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世界。

此外,浮世绘艺术家还通过对光影和透视的运用,使作品更加立体和逼真,增强了观赏者的体验感。

其次,浮世绘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也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浮世绘大胆地将不同元素进行融合,如将文学、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具有戏剧性和叙事性。

浮世绘作品还大量运用了明快活泼的画面构图和夸张幽默的人物形象,使得作品充满了生气和乐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绘的瑰丽艺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绘的瑰丽艺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绘的瑰丽艺术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民间绘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着瑰丽的艺术风貌。

自古以来,中国仰仗着智慧和创造力,民间艺人们通过绘画的方式,传承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并展示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 民间绘画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民间绘画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岩画和彩陶上的图画。

这些最早出现的绘画作品,记录了人类的生活、狩猎和神话故事,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绘画技法不断发展,民间绘画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二. 民间绘画的特点与形式1. 鲜艳多彩的色彩运用:中国民间绘画以自然界的色彩为主,色彩明亮饱满,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2. 独特的线条表现:民间绘画注重线条的运用,采用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形象的轮廓,给作品增添灵动之感。

3. 独特的构图方式:中国民间绘画注重画面的平衡和谐,通常采用对称或轴对称的构图方式,使作品更加稳定和有序。

4. 呈现生活场景和故事:作为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民间绘画常常通过具象的形式,描绘日常生活场景和传统故事,以反映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三. 民间绘画的代表作品1. 石涛的《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河图之一,通过细腻的线条和逼真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繁忙的市井景象,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2. 张大千的花鸟画:张大千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在民间绘画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花鸟画作品以繁复的构图和鲜明的色彩为特点,充满了艺术张力和生命力。

3. 中国刺绣:刺绣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刺绣通过线线相连的方式,绘制出形象逼真的图案,既透露出民间工艺的精湛技艺,又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与独特。

四. 民间绘画的价值和意义1. 文化传承与历史记载:中国民间绘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后人了解古代社会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窗口。

2. 艺术审美与享受:民间绘画作品秉承自然、朴实、纯粹的艺术追求,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新时期民间绘画的艺术特色研究日本德川时期民间绘画浙江是一个有着丰厚的民间美术传统的地区。

民间绘画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民间绘画以祖宗画、灶头画、年画、装饰画等形式散见,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而朴素的祈福。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民间绘画从形式到内涵也发生了变迁。

本文试就新时期浙江现代民间绘画发展的艺术特色作一探讨。

一.浙江现代民间绘画的历史和内涵的演变“现代民间绘画”一词出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该名词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美术界独特的农民画的出现。

20世纪50年代,伴随当时轰轰烈烈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及相关的政治运动,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农民诗画运动。

河南舞阳的街头巷尾出现宣传壁画,陕西户县也成为全国瞩目的农民画基地。

浙江也不例外。

在这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浙江象山女画家高妙兰。

1956年,高妙兰制作了一套象征“福、禄、寿”的工艺品寄往北京,中共中央办公厅把她的作品转赠国家博物馆,在给她的来信中称她为“农民画家”,其所创作的作品自然就被称为“农民画”。

农民画从本义上是试图区别官方画家和传统文人所创作的作品,他们没有经过传统的技巧和审美规范的教育。

而在当时不同区域还产生了牧民画、渔民画、工人画等,所以广义上说,农民画成了群众业余美术创作的代名词。

20世纪80年代始,浙江有一些群众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加入了民间绘画创作的队伍,并以其表现艺术的新颖性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浙江的嘉兴、金华、舟山等地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1984年,浙江群众美术界率先提出了“现代民间绘画”概念,随后很快被全国各地所接受。

同年在义乌成立了全省第一个“义乌农民画社”。

1988年,文化部首批命名47个“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浙江即占八席。

同时在“全国农民画展”、“ __画联展”、“中国当代民间绘画作品邀请展”上频现浙江民间绘画的身影。

20世纪90年代以后,浙江民间绘画在经历了辉煌的同时,亦迎来了反思。

同一类型大量的画,让人产生了审美疲劳,一些画乡的活动逐渐式微。

在新时期民间绘画该如何发展才能走上艺术创新之路,成为当下摆在人们面前的课题。

二.新时期浙江民间绘画创作艺术特色分析主题的恒常与变迁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主题表现出十分显著的趋同性,这种趋同性具体地体现在一些“恒常主题”的反复运用上。

这些“恒常主题”往往具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如希翼宗族门姓的传承延续,盼求日常生活的丰衣足食,祈望社稷农事的免灾无害。

因此在浙江的农民画创作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些主题的表现,婚丧嫁娶生育、节庆庙会,这种恒常是从日常生活中把握、体认到的一些经过生活锤炼的人类智慧,这些内容构成了现代民间绘画的主流。

同时也有大量突出了独特的江南风情的作品,如张觉民的《南湖菱歌》、朱建芬的《鸭乡春雨》、陈震的《春蚕》以及舟山的渔民画都突出了浙江的地域特色。

此外在浙江民间绘画中还涌现众多反映了浙江 __变化发展的作品,如陈震的《小小商品走四方》,则反映了新时期社会的变迁。

风格的稚拙与奇诡著名学者王朝闻先生在评价民间美术时曾说过:“作者们的审美感受、独特个性,如何表现的思维方式,都显得很自由,……真所谓话(画)从心出。

这些‘话’好像不合逻辑却也很合逻辑,符合作者在心灵上对生活的感受,可在它们那稚拙的或奇诡的形式中见天真,活泼而不轻浮的风格中见纯真。

”[1]为满足人类精神、情感和审美的需要,包含着宗教、审美和艺术的原始巫术和礼仪开始了漫长的历程。

在此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民间艺术,具有原始而质朴的美学追求,而浙江民间绘画也是以它的稚拙与奇诡带来独特的审美意蕴。

从1980年代初期的艺术作品来看,作品较多停留在对传统民间美术语汇的运用,色彩艳丽、造型朴实,较多沿袭民间灶头画的风格。

而从近十年浙江民间绘画的发展看,风格在原有基础上作了拓展。

如杨海萍的《十里桑园》、吴雪飞的《衣》、秦怡的《小镇游龙》采用了民间蓝印花布的风格。

张觉民的《蚕歌》则采用了民间雕版印刷的模式,透露出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有传统的质朴,更有现代的率性和旨趣。

3、造型的随意和完美传统民间美术的造型集体意识共同造就的传统文化。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某些图形逐渐演变为相对稳定的概念性符号,具有一定的含义和象征性,由此也决定了民间美术凭借情感的驱使,为体现某种精神和意念不求形似,甚至比例不准确、透视关系错误。

在浙江现代民间美术的大量的作品中,我们看到这些画家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手工操作的熟练技巧为创作手段,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

作品中,有时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季节的事物与人物合绘在一幅画面上,通过巧妙的组合,达到集中、饱满的效果,生动而不杂乱,看似不合理,甚至带有荒诞的造型,却透露出质朴、清新的韵味。

同时大量的民间造型手段被借鉴,变形、抽象、偶发性、综合材料的运用等,使作品更富有时代气息。

嘉兴画家缪惠新就是一个典型。

早在1983年,他的作品《乡情》就获得浙江省农民画展一等奖。

《乡情》的背景是江南水乡,画的主题部分是一位农妇的发髻,大片的黑色块,小幅红色的装饰,点缀着类似早期岩画的蓝色细线,淳朴而现代,围绕着发髻是麦穗、牛鱼兔鸡、日月、桑园,极具装饰性,并表现出与一般民间绘画不同的旨趣。

1998年他的笑脸绽放在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上,并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延续着重造型和形式语言的特点。

1980年代往往被认为是浙江现代民间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这个时期开始,民间绘画摆脱了之前的政治阴影,回归艺术本体,创作主题和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穿插进剪纸、皮影、刺绣、年画、陶瓷、雕刻等传统民间美术语言,逐渐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但到了20世纪末,现代民间绘画创作也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质疑。

如创作主体身份的转变,是否应该保持原有的乡土味?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原生村落减少,许多创作者缺少乡村生活体验,现代民间绘画应保有怎样的面貌?以往的民间绘画多以水粉表现,是否应有创新?创新的方向和角度何在?甚至也有人质疑民间绘画这个词本身。

民间美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传统图案、样式和观念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未变,如今民间美术的发展与之大相径庭,是否否定了民间绘画的性质?浙江的民间绘画艺术发展之路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

三.浙江新时期民间绘画的艺术创新之路在笔者走访的义乌和嘉兴等地,现代民间绘画的发展均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

作为经济强省的浙江,也走出了文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笔者认为艺术特色的创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尝试。

1、艺术语言的多样化从传统的民间绘画的发展看,因为1980年代初,不少农民画家绘画底子比较薄,在创作中只能运用最基本的水粉,表现方式相对比较单一。

到了20世纪末,绘画的表现方式出现了多样化。

如在义乌现代民间画家陈震就在创作中以漆画来表现。

与中国传统国画的计白当黑不同,漆画讲究黑,计黑当白。

漆的半透明性产生细腻的明暗层次,同样的不透明性可制造不同的抽象的肌理纹理,将预先的设计和偶发效果有机结合,产生独特的艺术性。

在他的作品《母与子》中题材内容并不新颖,但漆画的表现形式产生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嘉兴画家缪惠新则试过把油和墨滴在水面上,然后用纸去吸。

他还尝试一种被他称作是“纸上腊染”的画,就是仿造中国腊染布的制作方法,把腊涂在纸上,然后用墨再涂一遍,做出来的效果象岩画一样,一度受到海外市场的追捧。

而余杭画家俞志平用钢笔创作的《秋风》令专家侧目,用钢笔线条组成的各种灰色块将写实和变形结合得恰到好处,朴实而清新。

这些对形势语言的探索无疑为现代民间绘画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

与传统有传承,有变异,这才是今后民间绘画发展的趋势。

2、艺术造型的多样化造型的恒常是民间艺术的一大特色。

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民间绘画中亦该融入更多的现代意识。

笔者走访嘉兴画家缪惠新时,看到在缪惠新画室的桌子上倒放着一张旧报纸,报纸上有一张群众集会的彩色新闻照片,他拿起笔在照片上随手勾了几笔,几分种后,一幅新画的草图就出来了。

新画与原来的那张照片,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构图、色彩,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

而他又确实是在这张照片的基础上画出来的,他所利用的,只是原来那张照片的几个点和一小块红色。

“我就是看着一样东西,有时是一张揉皱了纸、报纸上模糊的影子,天花板上的水渍和纹路,另一幅画颠倒过来的画,只要有一点点线条的东西,我的画都是从那些东西里看出来的。

”(缪惠新语)在作品中不断尝试着造型的变异,人物或站、或卧,场景可能是宁静的乡野,也可能是都市繁华的大街、地铁站。

在他的作品中,不再是单纯的传统民间绘画的图解生活,用他的眼光诠释生活,实验着不同的造型,呈现独特的视觉感悟。

他被美国女作家Jessica Maxwell称为“中国的毕加索”,或者被人称为达利、凡高,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断变幻的造型让人感受到现代民间绘画新的魅力。

这种倾向类似于康定斯基的分析,康定斯基认为线条是艺术基本的要素之一。

圆形和方形是充满自然的几何分析和绘画的形状,他分析道“人们发现理性不能够掌握真正的真实,就试图以直觉的帮助而看穿它。

”[2]如果要寻求共同点,缪惠新和许多现代艺术家一样,是将自己的生活和艺术 __单纯化,使艺术摆脱奇闻轶事、资料记录式的尝试无疑引领了现代民间绘画的现代化方向。

艺术主题的多样化表现传统和乡土是民间绘画的主题,但同样,与现代、先进、立体、多元的社会全面融合是民间绘画更重要的主题。

20世纪末随着农村社会组织的解构与重组,随之带来了农民生活群体的城市化迁移倾向和生存状态的工业化趋向。

农民这一群体在现存经济圈中的收缩、迁移与生活倾向的质的变化,也影响着民间绘画创作群体的变迁与风格的发展。

从事农耕生活的农民画创作群体逐渐衰落,在浙江,农业走到了工业化的背影里去了,逐渐淡出了农村诗意的生活,其次,在义乌等地弃农经商者群体再度活跃。

这些都使原有的生活体验发生了变化,这使原有存在的民间绘画的生活基础发生了动摇。

1990年代,浙江现代民间绘画的发展遭遇瓶颈,很大一方面原因是题材的单一。

民间画家害怕人们质疑“民间”,实则也是对“民间”片面的理解,在艺术主题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生动的现实生活,他们的创作是对生活体验的默写,更是在画一种记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保存民间绘画的纯粹性,事实上却使作品远离现实生活,缺乏强烈的时代性。

在当代,随着生产主题的分化,民间美术的原生形态也逐渐分化,从形式结构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在创作的审美意识中融入现代市民文化的气息。

只有深刻地体悟这种变化,才有新的艺术的激情与诗意,也才能有更深邃的艺术境界和现代的审美意识。

在浙江嘉兴等地民间绘画发展的现状看,有不少画家在尝试新的内容、新的表现。

艺术创作主体的多样化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现代民间绘画的创作主体主要是农民,伴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这种创作主体的身份已经发生了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