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_初三作文
百家讲坛苏轼(优秀5篇)

百家讲坛苏轼(优秀5篇)《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篇一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
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苏轼的诗词流传下来很多,大多数都写山水、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或自娱自乐,或自嘲于世,或与二三好友同行,或描绘世事百态。
洋洋洒洒,人如其诗,诗如其画,画如其字。
苏轼不愧为风流才子,满腹的才华尽显于创作之中,有着我辈所看不透的感悟和追求。
正是苏轼的'恬淡成就了他,虽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他无奈生活的缩影,但是他苦中做乐,更有东坡肉流传至今,满足大家的口腹之欲。
东坡先生是个传奇,他的一生悲苦,却从容自在,他不似陆游般国家不兴,死而不快。
也不像杜甫般郁郁一生为国家。
他是国家用时,义不容辞,国家弃之,恬然自居。
是好的诗人的心态,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方面。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讲座式栏目,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其中就有苏轼的相关介绍。
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欺负的别样人生。
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
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有关苏东坡的个人观后感精选作文

有关苏东坡的个人观后感精选作文有关苏东坡的个人观后感精选作文1苏轼,又叫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还是教育家、美食家。
他与他的父亲和弟弟都幸运地得到了“唐宋八大家”的称号。
我认为他是一个乐观、率真、耿直、博学、清白的人。
苏轼是一个乐观的人,从他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可以得到证实:一下雨,本来就难走的路更加泥泞不堪,但他不会匆匆忙忙跑回家避雨,而是体会、欣赏雨中的情景,不会因为天气的变化而大怒,并且在词中透露出了自己就算被贬也无所谓的心态,因为自己坚决不做诬陷别人的小人,只要有粉丝的拥戴即使被贬谪也不后悔。
苏轼还是一个率真、耿直的人。
一次,他觉得自己的一首词写得非常好,于是就派人送给好友佛印去看,佛印没有夸他,反而在他的词下写了俩字——放屁!苏大学士恼了,当即坐船赶到佛印家“兴师问罪”,没想到佛印已经备下好酒好菜在等他了。
佛印笑着说:“八见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轼恍然大悟,两人便坐下吃喝。
苏轼还是一个清白的人,他被贬三次都是因为太忠诚,净说实话,所以总遭小人陷害,但他从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忠君爱国的心。
但是我觉得有一点他不如我,那就是字,我的字工工整整,一笔一划,而他的行书歪歪扭扭,居然还号称中国三大行书之一,这样说起来,假如我生在苏东坡那个时代,我的字可能就是“第一”了!总的来说,苏东坡十分博学,让我十分崇拜。
他的乐观、率真、耿直、清白和博学,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尤其是他创造的成语“河东狮吼”实在是太适合我了,因为我就是河东人,我也擅长“狂吼功”。
有关苏东坡的个人观后感精选作文2苏东坡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在宋朝时候尤其以诗文出名,苏东坡,苏轼,东坡居士,历史的传奇,中华的瑰宝。
虽然历史已过去,几千年已过去,但是苏东坡仍然带给人以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苏东坡由于参加王文良的政变,被砭下台。
苏东坡虽说是一于官场,却得意于人生。
他在隐居的这些年里培养了随性,率真,乐观,洒脱这些良好的品格,他也变得向往自由,豪放乐观和豁达。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观后感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观后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和成就的文学巨匠之一,也是百家讲坛中介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百家讲坛中,苏轼的传世之作和独特才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通过听讲,深感苏轼的卓越才华和不凡风采,特此撰写观后感。
苏轼以超凡的文学天赋和卓越才华成为北宋文坛上的领军人物。
他的诗词如清泉石壁,字字饱含情感,句句婉转入骨。
他的散文如深谷幽林,意蕴深沉,引人入胜。
苏轼不拘泥于传统文学形式,大胆创新,开拓文学新境界,使得他的作品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在百家讲坛中,我深深感受到苏轼对人生、对理想的追求和表达。
他心怀天地,力图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凝聚于文字之间,表达出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他的作品无一不透露出强烈的生命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令人感到震撼和钦佩。
苏轼是一个具有独特性格和思想的文学家。
他勇于反思人生,大胆探讨社会现实,对自己及他人的处境有着敏锐的洞察和超前的思考。
在百家讲坛的介绍中,苏轼的形象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的思想跳脱传统束缚,新颖独特,且富有哲学意味,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苏轼的文学作品受到后人广泛传颂和推崇,被誉为文坛上的巨匠和文化宝库。
他的作品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百家讲坛的介绍,苏轼的文学成就和精神风采得以再次展现,更加彰显其在文学界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百家讲坛中介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独特的思想深度和创作风格,深深吸引着文学爱好者和学者。
通过观看讲解,感悟到苏轼的作品给人带来的震撼和启示,也更加珍视这位文学巨匠的贡献和成就。
苏轼的文学传世之作将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学史上,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
看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

看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百家讲坛是一档让观众触摸到历史,认识到伟人的智慧的节目。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章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观看了百家讲坛中关于苏轼的节目后,我倍感震撼和共鸣。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以他的才华和独特的文风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书法等多种形式,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诗作。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思考,流露出他对人类情感和哲学思考的深刻洞察力。
在百家讲坛中,专家详细解读了苏轼的一些经典诗词,揭示了其中的深意和情感。
观看这个节目让我对苏轼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苏轼善于运用鲜明的描写手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展现出自然风光的美丽与力量。
他的诗歌中常常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灵动和生气。
例如,他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几句简单的诗句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态度和追求,以及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坚持。
苏轼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他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精神。
他在他的散文中描写了北方农村的生活,通过他的文字,读者可以感受到北方农村的艰辛和困苦,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他的文字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端和不公正,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在百家讲坛的节目中,专家还深入探讨了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影响力。
苏轼的文学风格独特而多样,他不仅擅长描写自然风光,还善于表达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作品多次被选为课文,成为学生们学习的范本。
他的作品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学家深受他的启发,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
通过观看百家讲坛中关于苏轼的节目,我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经典,更是对人生智慧和情感的思考。
他的文字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让人们在阅读中有所启发和思考。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感到非常庆幸能够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接触到苏轼的作品,这为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去理解和欣赏他的智慧。
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5篇《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暑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
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
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
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
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
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
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
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
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
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
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
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
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苏轼讲座心得(通用5篇)

苏轼讲座心得(通用5篇)苏轼讲座心得篇1苏轼讲座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文学、艺术作品影响深远,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苏轼的讲座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他的文学、艺术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讲座中,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散文上,还体现在他的文学思想上。
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文以载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这种思想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诗歌、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他的散文则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艺术性,语言简练、流畅,富有文采。
除了文学成就,苏轼的书法、绘画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苏轼的书法、绘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作品则具有很高的写意性和表现力。
在讲座中,我还深刻地认识到了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文学、艺术作品影响深远,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文以载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这种思想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书法、绘画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苏轼讲座心得篇2苏轼讲座心得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文学艺术成就至今仍备受推崇,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文学艺术风格独具特色,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笔触细腻著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赤壁赋》。
从苏轼身上学到的人生感悟。。。

从苏轼⾝上学到的⼈⽣感悟。
刚刚看完⼗级《百家讲坛》苏轼系列,听了康震⽼师的精彩讲解,有点⼩⼩的感触:
苏轼在⾃⼰六⼗多岁⾼龄时,不幸遭到连续被贬,⼀路从当时的中原,被贬到惠州——琼州,我想⼀路的艰⾟是常⼈难以想象的,尤其在⽣活条件那么恶劣,买不起⾁的情况下,只能煮⽺脊,⽤⽛签挑⾁吃,这么困苦的环境中,苏轼仍能保持乐观,始终对⽣活抱以及⼤的热情,为⼴州百姓疏通⾃来⽔,这么个性鲜活的苏轼仿佛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
我想到了⼈⽣的⽆常。
⼀千年前的苏轼,和现在的我,都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粒微⼩的尘埃,⽽苏轼的⽣命虽然像流星⼀样划过,但他的⽣命轨迹却在⼈类历史的天空中,抹下了浓重的⼀笔。
我呢,⼀个微不⾜道的25岁的年轻⼈,在⼏⼗年后,也会像苏轼⼀样消失在这个世界⾥。
但我也要认真对待我的⼈⽣。
百家讲坛苏轼(5篇)

百家讲坛苏轼(5篇)百家讲坛苏轼(5篇)百家讲坛苏轼范文第1篇北宋词坛由于苏轼的消失,再度掀起风起云涌的转变。
自苏轼以来,词的诸多创作法规纷纷被打破,演化为大张旗鼓的革新。
苏轼的作为,给词坛带来全新的风貌,深深地影响了四周的一批词人,词坛风气也随之缓慢转移。
苏轼是文学艺术上有多方面成就的大家,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苏轼的诗,涤荡了宋初纷华绮靡的恶习,为宋诗的进展开拓了新的道路,奠定了宋诗的独特面貌。
著有《东坡全集》150卷、《东坡乐府》3卷。
存诗2700多首,词350余首。
以诗的内容与题材入词在北宋词坛上,苏轼是革新的主将。
他打破很多已形成的法规,在词中表现了自己自由的共性,被时人归纳为“以诗为词”之变革。
“诗言志词言情”,是在创作过程中形成文体的界限。
苏轼以前,一些不甘心受此局限的作家尝试着突破,不过,他们的突破总是零星的,没有引起广泛的留意,产生广泛的影响。
苏轼是第一位对词的内容题材做了大面积转变的作家,引起了当时词坛的震惊。
首先,苏轼以词抒写了爱国的豪情壮志。
北宋内忧外患交织,尤其西夏、北辽的边患威逼,始终令北宋统治者寝食难安。
每一位有志于现实的文人士大夫当然也牵挂着这一切,期望自己建功报国,有所作为。
苏轼活跃于政坛的年月,边塞冲突集中在防备西夏的入侵方面。
其次,苏轼词多侧面地再现了农村生活。
苏轼平生在很多地方任过职,每到一地,他总是勤政爱民,努力为当地百姓干一些实事、好事,如疏浚西湖、赈济灾民、减免杂税等等。
他对“民本”农田生产尤为关怀,在各地兴办的实事也大都围围着农业生产。
这方面的关怀表现在词中,于是消失了第一个把农村生活纳入词这一领域的做法。
再次,苏轼词揭示了简单的内心世界。
广义地说,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算作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而这里所说的“内心世界”,则主要是指苏轼的词扩大了反映内心世界的范围。
他的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而是抒写了个人的政治抱负、人生态度、内心的苦闷和思想上的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自我看百家讲坛,10集的苏轼是最喜欢的,每每重新观之,不觉厌烦,喜爱犹深。
喜欢苏轼这位大文豪是主要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的精彩讲解。
北师大的教授个个另人敬佩,现在正在播出的《论语》就是北师大的教授于丹。
以前只知道他的几首词和苏东坡这个名字。
在看完节目后,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个生动的苏轼:豪迈,开朗风趣,爱憎分明,爱国为民,做人达观不拘小节,人生起起浮浮但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苏东坡追求的是儒、是道、是佛,但又非儒、非道、非佛,是仕进之人生,又是终生追求隐逸之人生。
这些正是东坡人格魅力之所在。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是一次最好的中和。
面对如此伟大的人物,我所能理解的实在有限,写的水平也非常有限。
但求大家看后能对苏轼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喜欢上这位千古难得的奇才。
先说苏轼的父母,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妇女,官府小姐出身有非常良好的教养和学识。
有一次她给苏轼讲《后汉书范滂传》。
东汉名士范滂反对宦官专权误国,汉灵帝大逮党人,范滂镇定自若的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诀别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全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程母讲到这里,激动不已。
苏轼问:“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程氏坚定的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苏轼因此自幼立志以范滂为楷模,为官后清正廉洁,奉公爱民。
他在任开封府推官期间,秉公执法,断案精敏;任徐州知府时,洪水将淹城,他“誓与城共存亡”,发动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灾之害;在任杭州知府时,他关心民瘼,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百姓感其德,家家挂其画像,饮食必祝,并建生祠以纪念。
由此可见,母亲的早期教育,对苏轼后来的道德节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觉得很感动,有这样的母亲,才有了这样的苏轼!父亲苏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求很严格,他一生没做什么大官,但却培养了北宋文学的两个奇葩,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
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
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
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一生在政治上起伏很大,他在北宋王安石变法上意见相反,属于保守派,官场上始终被卷入派系斗争。
苏轼的仕途开始于凤翔县,他的顶头上司陈公弼对他总是挑刺,不给他好脸色看。
让苏轼很生气,其实陈公弼是用心良苦。
苏轼后来非常后悔年轻时对陈公的不敬,这是在经历过许多人生波折后才体会到的,后专门为陈公作传。
陈公弼的儿子就是陈季常,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轼第一次官场落难是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已经退休的王安石上书恳请宋神宗不要杀苏轼。
最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在那里苏轼与民为乐,耕作为生,在黄州苏轼得到了苏东坡这个称号。
也是在黄州苏轼做出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后来苏轼重新被启用,在赴任之前去见了一个人-王安石,这次会面两个人象多年的老朋友畅谈了一个多月,屏弃了政见上的不同。
在苏轼离开后,60多岁的王安石说:“不知在过几百年后才能再出苏轼这样的人物。
”苏轼之作更为出名,他表达了同这位政敌兼诗友彻底和解的诚意,体现了这位伟大诗人宽容和仁爱的情怀: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他们都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官场的那么点荣辱得失是一朵浪花都激不起的,而他们杰出的诗词文章会永放异彩。
苏轼再次回到中央,还是无法摆脱政治上的斗争,后请凋到杭州,在这里苏轼对西湖进行了重修疏浚,修筑了著名的苏堤,和白居易的白堤相映生辉。
恢复到苏轼年轻时所看的到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一生中经历的三位女性,第一位妻子王弗,第二位妻子王润之,两个人是表姐妹。
另外就是侍妾朝云。
《江城子·记梦》就是追忆王弗的。
王弗和朝云都是很年轻就去世了。
王弗敏静;王润之持家;朝云侠义。
苏轼爱的最深的还是结发妻子王弗,也是与他共患难的,流传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记梦》就是写给王弗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侍妾朝云则是苏轼的知己,有个故事说,有一天苏轼抚摸着自己的肚子问家人:这里面是什么呢?有的说是满腹文章,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感慨到:“知我者,朝云也。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的弟弟苏辙比苏轼小3岁,兄弟间的情谊非常深,千古名篇《水调歌头·中秋》就是苏轼想念弟弟不得相见而写下的。
至于《醒世恒言》中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物,因为后人太喜欢苏轼了,想象他应该有个和他一样有才学的妹妹。
至于他和苏轼学生秦观的爱情也就无从谈起。
苏轼一共有四子,长子苏迈(王弗),苏迨、苏过(王润之),苏遁(朝云所生,早亡)。
小儿子出生后他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为聪明累一生,唯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既是戏言也是期望儿女平安。
在经历了生死历劫后,他痛定思痛,文章中多了淡定平和,从容厚重。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文风虽异于东坡,但四人皆因得东坡垂青而并进文坛,开创新篇,故而称为“苏门四学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不但文章写的好,书法也是大家,宋朝的书法有“苏黄米蔡”,苏轼排第一。
可惜保存至今的非常少,最著名的是《寒食帖》,现存与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敖在李敖有话说节目中有好几期都是讲的《寒食帖》。
苏轼晚年被一贬在贬,60多岁的苏轼一路被贬到了儋州,今海南岛。
在环境异常艰苦的海南岛,苏轼的身体越来也不好,后来朝廷把苏轼又调回大陆,但苏轼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最终死在江苏常州。
苏轼在病重时告诉儿子:吾生无恶,死必不坠。
慎勿哭以惮化。
弥留之际友人在他耳边喊到,维琳方丈:端明宜勿忘西方!苏轼: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钱济明(好友):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需着力!苏轼:着力即差!说完这句话,苏轼就死去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病逝,终年66岁,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苏轼一生中的文学创作成就是非常巨大的,他精通诗歌,散文,词,书法,绘画。
然而,人们不断地赞颂苏轼,并不仅仅是因为上述的这些令人惊叹的成就。
苏轼一生对理性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其心智之成熟、感情之丰富、人格之独立、胸怀之广阔、为人之坦荡、性情之旷达,更是使他得到后人热爱的原因。
在医学和养生方面,他的《苏、沈良方》至今流传,他善气功、善炼丹;是世界上最早的“饥饿疗法”倡导者——东坡的饮食三要领:食不可急、每食八分饱、食不求精,倭国人称之为“东坡三养”。
苏东坡极善烹饪,他的“东坡肉”、“东坡汤”、“东坡鱼”、“东坡鸡”、“东坡饼”等等,至今还流传在今天的宴席、酒家之间。
附录苏轼其他脍炙人口的诗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七绝·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