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训练:珊瑚、珊瑚礁(附参考答案)
考点三:地表形态的塑造(含解析)——五年(2018-2022)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卷 全国卷版

考点三:地表形态的塑造——五年(2018-2022)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卷版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
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
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2021全国甲卷)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A.②①④③B.③①④②C.②④①③D.③④①②2.(2021全国甲卷)图中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A.先升后降B.先降后升C.持续上升D.持续下降3.(2021全国甲卷)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A.岛屿众多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受暖流影响D.受东亚季风影响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2020全国III卷)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A.①B.②C.③D.④5.(2020全国III卷)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
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
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2019全国II卷)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A.构造运动B.流水C.冰川D.风7.(2019全国II卷)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8.(2019全国II卷)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A.水土流失B.沼泽化C.土地沙化D.盐碱化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珊瑚礁有关的考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与珊瑚礁相关的考题:
1. 珊瑚礁主要由哪种生物构成?
A. 珊瑚
B. 藻类
C. 鱼类
D. 贝类
2. 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珊瑚与藻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A. 竞争关系
B. 共生关系
C. 捕食关系
D. 寄生关系
3. 珊瑚礁为哪种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
A. 珊瑚
B. 藻类
C. 鱼类
D. 海洋哺乳动物
4.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导致珊瑚礁退化的主要原因?
A. 气候变化
B. 过度捕捞
C. 污染
D. 地震
5. 珊瑚礁具有哪些生态服务功能?
A. 提供海岸线保护
B. 作为渔业资源
C. 吸引旅游业发展
D. 所有上述功能
6. 在海洋酸化的情况下,珊瑚礁会面临哪些威胁?
A. 珊瑚白化
B. 珊瑚骨骼溶解
C. 生物侵蚀增加
D. 所有上述威胁
7. 哪种措施可以帮助珊瑚礁适应气候变化?
A. 减少碳排放
B. 禁止过度捕捞
C. 控制污染
D. 所有上述措施
8. 以下哪个地区不是珊瑚礁主要分布区域?
A. 印度洋
B. 太平洋
C. 大西洋
D. 北冰洋
9. 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A. 水温
B. 盐度
C. 光照
D. 所有上述因素
10. 哪种生物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
A. 珊瑚
B. 藻类
C. 鱼类
D. 海洋哺乳动物
请注意,这些考题仅为示例,实际的考试题目可能会有所不同。
考生应参考相关教材、资料或考试大纲进行复习准备。
高中地理 珊瑚生生长条件(二)

高中地理珊瑚生生长条件(二)高中地理-珊瑚生长条件珊瑚概述•珊瑚是一种海洋生物,属于石珊瑚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珊瑚是珊瑚礁的主要构成物,对海洋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珊瑚的种类和生长条件1.珊瑚的种类与形态多样–珊瑚树状型:分支状、树枝状、板状等。
–珊瑚块状型:圆盘状、球状、脑状等。
–珊瑚鳞状型:如扇贝外形。
2.珊瑚的光照需求–光合作用:珊瑚需要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从而获得能量和营养。
–光照强度:珊瑚通常要求光照强度达到lux。
3.珊瑚的水温要求–健康范围:珊瑚生长需要水温在20-30摄氏度之间。
–温度变化: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导致珊瑚的白化和死亡。
4.珊瑚的适宜盐度–盐度需求:珊瑚生长所需的盐度一般在32-42‰之间。
–高盐度:过高的盐度会对珊瑚造成负面影响,如排泄液脱水等。
5.珊瑚的适宜pH值–pH范围:珊瑚生长的适宜pH范围一般为。
–酸碱度变化:pH值的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珊瑚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6.珊瑚的水流要求–营养摄取:水流可以帮助珊瑚摄取周围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水流速度:珊瑚通常适应于中等到强烈的水流环境。
珊瑚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受到气候变化、人为干扰等多种因素的威胁。
•保护措施:进行珊瑚礁保护区的设立、合理利用和管理、加强珊瑚的繁殖和种植工作等。
结语•珊瑚生长条件的了解对于保护和维护海洋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通过遵循珊瑚的生长条件,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珊瑚礁资源,确保其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
注:此文章所述为一般性知识,不同种类的珊瑚可能存在差异,请在具体情况下以专业资料为准。
珊瑚礁阅读理解答案

珊瑚礁阅读理解答案珊瑚礁阅读理解答案珊瑚礁①珊瑚丛就像是海洋里的热带雨林,它们还有个美丽的称谓叫作海石花,一丛珊瑚是由许多珊瑚虫聚集一起形成的。
珊瑚虫死后留下石灰质的骨骼,一代代的骨骼堆积起来,构成了珊瑚礁这个海底生态系统坚硬的基础部分。
②珊瑚灿若鲜花,因为有一些藻类共生在珊瑚虫的体内,为珊瑚藻提供食物。
当藻类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消失后,珊瑚就会失去美丽的颜色而变白(实际上是珊瑚虫骨骼的颜色),这就是珊瑚的白化现象,近年来在世界各地都发现了珊瑚的白化现象。
造成珊瑚白化的原因可能在于海水温度的升高,另外某些疾病或者缺氧环境也能导致珊瑚死亡。
③印度尼西亚和牙买加珊瑚礁的衰亡,可以看成是珊瑚礁在世界范围内走向没落的缩影。
在印度尼西亚,珊瑚不仅仅意味着美丽的自然风景,它也是这个千岛之国财富的来源之一。
然而,1997年12月,印度尼西亚明打威群岛附近绵延数百公里的珊瑚礁突然大面积死亡了。
④这是一次非常严重的事件,灾难已经过去6年了,珊瑚礁仍然没有恢复。
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艾布拉姆说。
迅速杀死珊瑚礁的直接凶手可能是赤潮。
当赤潮发生时,整个海面被大量红色的海藻覆盖。
这是一种灾难:有毒的藻类会疯狂地繁殖,消耗掉本应属于海洋中其他动植物的氧气,包括珊瑚礁在内的生物都有可能因赤潮而窒息死亡。
事实也是如此,当年明打威群岛附近的海域确实发生了赤潮。
⑤是什么造成了赤潮呢?他们把目光投向了1997年印度尼西亚发生的一场自然灾难:热带雨林的大火。
这场持续了几个月、绵延上百万公顷的大火释放出的烟尘让整个东南亚地区都受影响。
这场大火不仅释放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还释放出了藻类喜爱的美味超过1万吨的铁以及其他营养物质。
⑥大火把植物体内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以烟尘的形式释放到了大气中,当这些尘埃落定时,它们会把周围的环境变得营养丰富。
艾布拉坶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研究发现,来自热带地区火灾产生的营养物质能够产生特大赤潮,足以杀死数百公里范围内的珊瑚礁和大量鱼类。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小专题之珊瑚、珊瑚礁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小专题之珊瑚、珊瑚礁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珊瑚礁白化是由于珊瑚失去体内共生的虫黄藻或共生的虫黄藻失去体内色素而导致五彩缤纷的珊瑚礁变白的生态现象。
1998年和2002年曾两度发生过严重的珊瑚白化事件。
到了2014年,由于全球温度上升了0.9℃,珊瑚白化现象又一次大规模出现。
2015年,由于白化,澳大利亚大堡礁浅水区67%的珊瑚不幸死亡。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珊瑚礁白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应对措施。
参考答案:根本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温室气体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植树造林;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发展清洁燃料技术;回收利用CO2和CH4等温室气体;加强国际合作;制定法律法规,实现达标排放典型例题二: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涠洲岛位于广西北部湾中部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岛屿北部、东部海岸主要为基岩岩滩,西部海岸以海蚀崖为主,该岛是全球珊瑚礁分布的北缘,珊瑚主要生活在热带海域,其生长条件较苛刻,最适宜温度为25℃—27℃之间,对水环境要求高。
随着气候变化,全球的珊瑚礁正在不断减少。
目前科学家正在涠洲岛海域进行人工繁育珊瑚多项实验,主要采用固定式苗圃和悬浮式苗圃进行海底珊瑚种植,由于海况复杂,工作人员在海底种植珊瑚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下图为涠洲岛等深线及珊瑚礁的分布图(阴影区为现代珊瑚覆盖度>5%)(1)推测涠洲岛西部和南部地区珊瑚分布较少的原因。
(2)分析气候变暖对涠洲岛珊瑚的影响。
(3)简述在涠洲岛海底种植珊瑚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4)指出涠洲岛珊瑚礁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方向。
参考答案:(1)西部风浪大,侵蚀强,水较深,形成侵蚀海岸;南部为海湾,人类活动密集,水体污染较严重,海底以淤泥沉积物为主,不利珊瑚生长。
(2)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影响珊瑚生存,导致珊瑚总量减少;使热带的珊瑚类型增加,成为热带珊瑚的避难所;珊瑚分布范围向北扩大。
高三地理海洋开发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海洋开发试题答案及解析1.(10分)【海洋地理】读南海部分地区海底等深线图,回答问题。
(1)从海底地形的分类看,乙地属于,丙地属于,甲处的矿产资源有。
(2)a、b两地都是我国著名的盐场。
简述两地成为著名盐场的共同条件。
南海,又称南中国海,其中属于中国管辖范围的有210万平方公里。
但近年来周边各国围绕南海问题矛盾日益突出。
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大陆坡洋盆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等(3分)(2)两地地势平坦,沙滩广阔;两地都位于岛屿西部的背风坡,晴天多,降水少,利于晒盐;地处热带,气温高,蒸发旺盛。
(3分)(3)南海石油、天然气等海洋能源资源丰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可开发的海洋空间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和战略地位重要。
(4分)【解析】(1)读图,乙地等深线密集,说明坡度较大,应属于大陆坡。
丙地四周高,中间低,平坦开阔,属于洋盆。
甲处位于大陆架海域,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等。
(2)a处是台湾的布袋盐场,b处是海南省的莺歌海盐场。
两地地势平坦,沙滩广阔。
两地都位于岛屿西部的背风坡,晴天多,降水少,利于晒盐。
地处热带,气温高,蒸发旺盛。
(3)南海石油、天然气等海洋能源资源丰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可开发的海洋空间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和战略地位重要。
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的提高,这些因素成了各国争夺开发的主要原因。
【考点】海地地形类型,盐场的形成条件,海洋资源类型及海洋开发问题。
2.【选修2—海洋地理】下图为渤海在某一起重大的海洋溢油事故中,污染海域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所提供的信息,分析渤海西部MN之间地带主要是哪种类型海岸?据此推测本次溢油所产生的海洋污染的主要危害是什么?(6分)(2)简要分析本区海洋容易发生污染的原因并提出治理的有效措施。
(9分)【答案】(1)类型:淤泥质海岸。
(2分)危害:①使本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渔业资源损失严重;②给当地渔民赖以生存的养殖业和捕捞业带来严重危害。
高考地理二轮评估【专题11】海洋地理(1)海洋自然环境(含答案)

专题十一海洋地理第一讲海洋自然环境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是南太平洋等盐度线、等温线及赤道附近的沃克环流示意图。
图1材料二图2、图3为澳大利亚东岸A、B两地著名的旅游景观图。
图2图3材料三根据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报告,澳大利亚将严格执行捕捞法律,包括降低捕捞配额、改变商业捕捞渔具等措施,停止澳大利亚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
(1) A(大堡礁)属于海岸(类型),B(黄金海岸)属于海岸(类型)。
(2) C处的盐度比南北两侧(“高”或“低”),原因是。
(3) 从洋流的角度解释沃克环流形成的原因。
(4) 智利西海岸多大于6 000 m的深水区域,其深度远大于澳大利亚东岸的水深,试解释其原因。
2. (2018·江苏高考)2019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沙市,管辖西沙、中沙、南沙群岛的260多个岛礁及2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
下图是南海海域8月份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与同纬度太平洋相比,南海表层海水盐度偏,主要原因是。
(2) 当前,三沙市可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有、。
(3) 三沙市的海岸类型主要属于生物海岸中的海岸,据此,其适合发展的产业为。
(4) 为解决三沙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淡水资源稀缺问题,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5) 设立三沙市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有。
3. (2018·南京二模)读千岛群岛部分岛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甲、丙两地海底地形名称分别是、。
(2) 乙地区海域经常“大雾漫漫”,其主要原因是。
(3) 关于甲岛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位于板块生长边界B. 因火山喷发而形成C. 沿岸可能拥有不冻港D. 位于亚欧板块(4) 乙处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分析开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问题及其对策。
4. (2018·扬州一模)近年来北极地区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地区,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 A处海水性质与B处相比,其特点是。
2020年高考地理南海争端涉及的常见考题详解

【热点汇总】2020高考地理南海争端涉及的常见考题一、单选题南海诸岛的岩石主要由珊瑚、贝壳碎屑形成,质地疏松。
且南海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
除滨海地区外,土壤含盐量大部分较低。
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
下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A.气温低,蒸发弱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C.植物多,吸收盐分D.距海远,受海水影响小2.南海诸岛为富磷土壤,磷的最主要来源是()A.鱼类粪便B.植物死亡分解C.鸟类死亡分解D.珊瑚、贝壳碎屑1.B2.A【解析】1.南海诸岛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A项错误。
南海诸岛虽然面积小,但是该区域为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沛,淋溶作用强,使岛上土壤含盐量降低,B正确。
植被主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对盐度的影响作用较小,C错误。
南海诸岛面积小,所以岛上各地距海均较近,D错误。
故选B项。
2.根椐图文材料可知,南海诸岛鸟类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粪便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磷,经过漫长地积累,逐渐形成了富磷土壤,A正确,BCD错误。
故选A项。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由此可以推断海南诸岛的气候也是热带季风气候,其年降水量是比较丰富的。
3.南海诸岛的绿色雨林植物习性与大陆雨林不同。
岛上的植被呈环状分布,高低有致,内部是高大的麻枫桐林,外侧是灌木植物带,最外侧是沿着海岩的低矮草木植物带。
形成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是南海诸岛。
A.降水多B.多大风(台风)C.热量条件差D.面积小【答案】B【详解】南海诸岛纬度低,年降水量在2000至3000毫米,适合雨林的生长,但是多大风天气,特别是夏秋两季常受台风影响,导致岛内植物由外而内进化成抗风能力强的形态,故B项正确。
4.南海诸岛热带雨林的生态意义主要在于①为动物提供栖息地;②保护土壤;③维持全球水平衡;④防止全球变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南海诸岛热带雨林为众多动物提供栖息地,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有利于生态平衡;森林有保护土壤,促进土壤的形成的功能,①②对;南海诸岛热带雨林面积狭小,不足以维持全球水平衡,更不能防止全球变暖,③④错,故A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珊瑚、珊瑚礁(附参考答案)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珊瑚礁白化是由于珊瑚失去体内共生的虫黄藻或共生的虫黄藻失去体内色素而导致五彩缤纷的珊瑚礁变白的生态现象。
1998年和2002年曾两度发生过严重的珊瑚白化事件。
到了2014年,由于全球温度上升了0.9℃,珊瑚白化现象又一次大规模出现。
2015年,由于白化,澳大利亚大堡礁浅水区67%的珊瑚不幸死亡。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珊瑚礁白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应对措施。
参考答案:根本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温室气体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植树造林;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发展清洁燃料技术;回收利用CO2和CH4等温室气体;加强国际合作;制定法律法规,实现达标排放2.(2019·广东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涠洲岛位于广西北部湾中部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岛屿北部、东部海岸主要为基岩岩滩,西部海岸以海蚀崖为主,该岛是全球珊瑚礁分布的北缘,珊瑚主要生活在热带海域,其生长条件较苛刻,最适宜温度为25℃—27℃之间,对水环境要求高。
随着气候变化,全球的珊瑚礁正在不断减少。
目前科学家正在涠洲岛海域进行人工繁育珊瑚多项实验,主要采用固定式苗圃和悬浮式苗圃进行海底珊瑚种植,由于海况复杂,工作人员在海底种植珊瑚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下图为涠洲岛等深线及珊瑚礁的分布图(阴影区为现代珊瑚覆盖度>5%)(1)推测涠洲岛西部和南部地区珊瑚分布较少的原因。
(2)分析气候变暖对涠洲岛珊瑚的影响。
(3)简述在涠洲岛海底种植珊瑚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4)指出涠洲岛珊瑚礁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方向。
参考答案:(1)西部风浪大,侵蚀强,水较深,形成侵蚀海岸;南部为海湾,人类活动密集,水体污染较严重,海底以淤泥沉积物为主,不利珊瑚生长。
(2)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影响珊瑚生存,导致珊瑚总量减少;使热带的珊瑚类型增加,成为热带珊瑚的避难所;珊瑚分布范围向北扩大。
(3)珊瑚易受风浪、台风破坏,种植难度大;水下工作量大,成本高;工作人员可能会遇到海底有毒或危险生物,威胁人身安全;海底压力大和缺氧环境,长时间工作影响身体健康。
(4)利用珊瑚礁发展水产养殖;开展海洋科普教育和科研;发展潜水观光等旅游项目。
3.(2019·山西高考模拟)(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占海洋面积不足2‰的珊瑚礁,养育着全球1/4的海洋生物。
珊瑚的生存对水温和水质的要求较为苛刻,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27°C之间。
近30年来,由于海水升温、人为破坏等原因,珊瑚礁的全球性衰退已达40~50%。
广西涠洲岛(图8)位于珊瑚分布的北缘,表层海水多年平均温度为24.6°C,将成为热带珊瑚未来的避难所。
目前科学家正在涠洲岛海域进行人工繁育“种”珊瑚的实验,积极保护和修复珊瑚礁。
分析涠洲岛能够成为未来热带珊瑚生存避难所的原因,并说明在涠洲岛“种”珊瑚的生态意义。
参考答案: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升高,导致热带海域适合珊瑚生存的空间缩小;涸洲岛纬度较高,处于珊瑚分布的北缘,随着水温的升高,将适合珊瑚的生长。
生态意义:在珊瑚礁自然恢复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人工繁育的方法,积极修复珊瑚礁,保证珊瑚生长的持久性;保护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平衡;为成为未来避难所奠定基础。
4.(2019·广东高二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珊瑚栖息于微盐、水面平静、水质清澈、光照充足、水温为25℃—27℃的浅海岩礁中。
涠洲岛是全球珊瑚礁分布的北缘。
随着气候变化,全球的珊瑚礁正在不断减少。
目前科学家正在涠洲岛海域进行人工繁育珊瑚多项实验,主要采用固定式苗圃和悬浮式苗圃进行海底珊瑚种植,由于海况复杂,工作人员在海底种植珊瑚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材料二:2019年5月10日,北海至涠洲岛水上飞机航线正式开通,这标志着全国首条水上飞机固定航线在北海开通。
水上飞机可以进行水面起降,作为通航的新兴业态,或将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交通工具。
(1)推测图中①②海域珊瑚分布较少的原因。
(2)分析气候变暖对涠洲岛珊瑚的影响。
(3)你认为珊瑚培育宜使用固定式还是悬浮式,并简述理由。
(4)简述水上飞机作为新兴旅游通航方式的优势。
参考答案:(1)西部风浪大,侵蚀强,水较深,形成侵蚀海岸;南部为海湾,人类活动密集,水体污染较严重,海底以淤泥沉积物为主,不利珊瑚生长。
(2)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导致珊瑚总量减少;使热带的珊瑚类型增加,成为热带珊瑚的避难所;珊瑚分布范围向北扩大。
(3)固定式理由:结构坚固稳定,利于珊瑚造礁;不易受台风、风暴潮影响;无需定期更换,成本低,使用方便。
或悬浮式理由:距海面近,光照条件较好;不易受海底沉积物、敌害生物的影响;高度可随潮位调节,灵活性强。
(4)地面辅助设施较经济,成本低;速度快、航程远;具备水陆起降特性,可达性强,适航能力强;能为游客提供新奇的度假出行体验;安全性好。
5.(2010·安徽高三月考)珊瑚礁是海洋最绚丽多彩的部分,它的制造者通常是仅仅2—3毫米长的微小海洋生物珊瑚虫。
珊瑚虫生长需要的能量主要靠在它们体内共生的单细胞藻类虫黄藻提供。
虫黄藻的共生和光合作用是珊瑚生存的必要条件,并赋予了珊瑚缤纷的色彩。
虫黄藻需要生长在22—30摄氏度、温暖且有一定盐度(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的海水中,同时它的光合作用还要求有充分的光照。
图为世界珊瑚礁分布图。
根据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8分)(1)从纬度、温度带和海水深浅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珊瑚礁的分布规律。
(3分)(2)分析同纬度的美洲和非洲西海岸珊瑚礁分布很少甚至没有的原因。
(2分)(3)推测巴西东北海岸和孟加拉国沿岸缺少珊瑚礁的原因。
(3分)参考答案:(1)大部分布在南北纬30度之间;(2分)热带和亚热带;(2分)浅水海域。
(2分)(2)这地附近都是寒流.上升的强冷洋流大大降低了当地的海水温度。
(3分)(3)亚马孙河和恒河向这里的海域注入了大量的淡水,降低了海水的盐度。
(2分)6.(2019·湖南高考模拟)(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珊瑚生长对水温、盐度、水深和光照等条件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因而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之间的印度洋、西太平洋、加勒比海及红海等热带海区,同纬度的非洲、美洲西海岸及南美东部沿海珊瑚礁分布却很少。
珊瑚礁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近年来发现珊瑚礁大面积死亡或者退化,估计全球有60%的珊瑚礁受到威胁,尤其在东南亚遭受威胁特别严重。
(1)指出亚马逊河河口珊瑚礁分布很少的原因。
(2)说明东南亚珊瑚礁遭受威胁严重的原因。
参考答案:(1)大量淡水注入降低了盐度;河流带来泥沙使海水浑浊、光照变弱,不适宜珊瑚的生长。
(2)对珊瑚礁直接破坏:台风(飓风)和海啸;海底火山和地震;滨海开发(包括工农业和旅游业;过渡捕鱼(拖网、炸药以及药物等);海底油气资源开发;开采和贩卖珊瑚礁。
影响珊瑚生长:陆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入海洋;全球变暖或者海洋酸化。
7.(2014·福建高三月考)珊瑚礁是指造礁石珊瑚群体死后其遗骸构成的岩体,它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
珊瑚虫常生长在热带浅海且有一定盐度的海水中,同时它还要求有充分的光照。
目前由于人类活动,珊瑚礁面积大为减少。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同纬度相比,美洲和非洲西海岸珊瑚礁分布很少甚至没有,分析其原因。
(6分)(2)筒述珊瑚礁海岸带开发方式和保护意义。
(9分)参考答案:(1)(6分)美洲和非洲西海岸受寒流影响大,海水水温偏低,(2分)盐度偏低,不适合珊瑚虫的生长发育;(2分)寒流流经海区多雾,海水较深,光照不足,也一定程度地影响珊瑚虫的生长发育。
(2分)(美洲和非洲西海岸海水较深,不利于珊瑚虫的生长发育)(2)(9分)旅游;养殖或捕捞;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每点3分,答对其中三点得9分)8.(2018·山西高考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珊瑚礁白化是由于珊瑚失去体内共生的虫黄藻或共生的虫黄藻失去体内色素而导致五彩缤纷的珊瑚礁变白的生态现象。
1998年和2002年曾两度发生过严重的珊瑚白化事件。
到了2014年,由于全球温度上升了0.9℃,珊瑚白化现象又一次大规模出现。
2015年,由于白化,澳大利亚大堡礁浅水区67%的珊瑚不幸死亡。
材料二世界某两大相邻区域示意图。
(1)说出防止珊瑚礁白化现象出现应采取的措施。
(2)试分析A、B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降水有明显差异的原因。
(3)比较7月份C、D两个海峡的风浪大小,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植树造林;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发展清洁燃料技术;回收利用CO2和CH4等温室气体;加强国际合作;制定法律法规,实现达标排放。
(任答4点)(2)1月份,澳大利亚大陆比海洋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尽;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超过赤道偏转成为西北风;西北风经过海洋携带大量暖湿水汽,给A地带来丰富的降水,形成湿季。
7月份,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西风带影响B地,给B地带来降水,形成湿季(3)D海峡风浪大。
(库克)海峡西北-东南走向与西风带风向基本一致;海峡西宽东窄,呈喇叭口状,狭管效应显著,风力强劲,多大风大浪;澳大利亚大陆对西风有阻挡作用(任答2点)9.(2018·湖南高考模拟)【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7年8月29日,央视CCTV-13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播放新闻《海南三亚:人工珊瑚生态系统恢复明显》。
报道指出,近年来,三亚市附近部分海域人工珊瑚礁生态系统正在逐步得到恢复,点赞三亚珊期礁恢复工作。
下图为人工修复珊瑚礁图。
(1)分析珊瑚礁遭到破坏的原因。
(2)简述保护珊瑚礁海洋环境的措施。
参考答案:(1)①全球气候异常变化(变暖)对生长环境的破坏;②过度捕捞及破环性捕鱼方式;③珊瑚礁破坏性开采;④海洋污染:⑤水产养殖:⑥海洋旅游。
(2)①提高公众意识,保护珊瑚礁及其生态环境;②加强对海洋渔业养殖和捕捞的管理;③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④合理开发海洋生态旅游;⑤严禁破环性开采珊瑚礁。
10(2015·福建高考模拟)珊瑚一般生长在温度高于20℃、水深100-200米的平静而清澈的岩礁、平台、斜坡和崖面、凹缝中。
下图是我国雷州半岛西南沿海近年珊瑚礁监测结果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指出该地活珊瑚平均覆盖度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人为原因。
(9分)⑵简述保护珊瑚礁生态环境的主要非工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