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读书笔记——一场关于想象力的盛宴

合集下载

三体高三读书笔记优秀

三体高三读书笔记优秀

三体高三读书笔记优秀5篇三体读后感1《三体》这本书是红友们强烈推荐的,于是我看了。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前八章我都没有明白他到底在讲什么,甚至不懂书里提到的科学名词,什么量子,质子,运动,频率等等,对于我这种只有高中物理知识储备,并离开学校多年,早把知识还给老师的人来说,太过吃力。

中间我也跟红友吐槽,说我看得很蒙,他们回复,专业术语不明白也没事儿,接着看故事。

于是我接着看。

慢慢的,感觉自己成了书里的汪淼,满肚子的疑问,一边在书里的现实世界中追寻疑问的脚步,一边在《三体》游戏中寻求生存的方式。

我知道作者在做铺垫、埋伏线,可是还是不住的埋怨作者,这线埋的是不是太长了点。

直到我看到叶文洁回忆之后,故事情节把我抓住了,秘密也开始浮出水面。

叶文洁一家都受到了破坏,对人性失去希望之后,叶文洁做出了一个自以为可以拯救全人类的做法,向宇宙发出了一声呼唤。

我理解她,看尽人性丑恶,感叹这世界已经烂到骨里,在极度绝望中,那就让另外一种文明代替它吧。

——独臂女人(对叶文洁)说:“最近有一部电影,叫《枫》,不知你看过没有,结尾处,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儿站在死于武斗的红卫兵墓前,那孩子问大人:他们是烈士吗?大人说不是;孩子又问:他们是敌人吗?大人说也不是;孩子再问:那他们是什么?大人说:是历史。

”近几年我偏爱伤痕文学,那段历史总让看的人泪目心疼,唏嘘无奈。

可是历史没有对错,只是立场不同。

回忆之后,第一部接近尾声,也迎来了全书的高潮,跨国行动——古筝行动。

这段让人感觉在看动作大片,文字印在眼里,脑海里却出现行动的画面,本是血淋淋的画面却在作者只言片语里略显残酷的温柔。

高潮之后却是第一部的结束,结束之际,汪淼等科研人员对待即将到来的未知文明茫茫然不知所措,可是大史却无所谓的告诉两人:“把人类看做虫子的三体人似乎忘记了一个事实:虫子从来就没有被真正的战胜过。

”最后来说说大史。

大史,原名史强,警察,桀骜不驯,无规无矩,任意妄行,但是却思维灵活,特立独行,很有自己的一套办事方法。

三体读书笔记优质作文(精选20篇)

三体读书笔记优质作文(精选20篇)

三体读书笔记优质作文(精选20篇)三体优质作文篇1几乎是一口气把《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读完,坐在书桌前,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这种感觉不是单单“震撼”二字所能囊括的。

尤其是当我再次仰望星空之时,头顶的星空早已不是儿时那个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浪漫银河”了。

此时,心中最大的一个疑问就是——“这宇宙,真的有外星人吗?”看似一个最简单最幼稚的感性疑问,实际上却已经不自觉地与“费米悖论”[1]联系到了一起。

费米悖论阐述的主要是对地外文明存在性的过高估计和缺少相关证据之间的矛盾。

按照费米的观点,理论上讲,人类能用100万年的时间飞往银河系各个星球,那么,外星人只要比人类早进化100万年,现在就应该来到地球了。

换言之,“费米悖论”表明了这样的悖论:A.外星人是存在的——科学推论可以证明,外星人的进化要远早于人类,他们应该已经来到地球并存在于某处了;B.外星人是不存在的——迄今为止,人类并未发现任何有关外星人存在的蛛丝马迹。

“费米悖论”在天文学界广有市场,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对此持赞成的态度。

然而,费米所提出的这种矛盾真的是无懈可击、无法解答吗?实则不然,刘慈欣就在《黑暗森林》中为这个看似无法解答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能性的答案,即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则”——“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

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猎人,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不管是娇嫩的婴儿还是步履蹒跚的老人,也不管是天仙般的少女还是天神般的男孩,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

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

”在“黑暗森林法则”下,技术等级较高的文明倾向于隐藏自己,使其他文明难以探查;而暴露自己的文明在黑暗森林打击中被消灭。

《三体》读书笔记范文5篇汇总

《三体》读书笔记范文5篇汇总

《三体》读书笔记范文5篇汇总每一个人的头脑里都有一个世界,愿我们用想象的翅膀,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的三体世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三体》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体》读书笔记篇1最近,刘慈欣的一部划时代科幻小说《三体》深深的吸引了我。

从小就喜欢打破常规、天马行空的飞扬思绪的我,对科幻小说有着近乎痴迷的渴求,从海底两万里,到哈利波特,再到烧脑神作星际迷航,我始终是科幻小说、电影领域的“追星族”。

这部《三体》让我重新认识了时间、生命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生命意味着什么?对每个个体而言,无不希望其越久越好。

那么时间又意味着什么?它无时无刻不推动着我们朝着死亡迈进。

看起来,时间与生命是对立的。

但是,正因为时间赋予了生命以界限而使得生命个体能展现出异样的风采,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大千世界。

同样的,对于文明与时间,正如生命与时间的关系一样,我们完全可以把一个文明当做一个生命的个体来对待。

小说中的三体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激烈碰撞,时刻都在体现着生命的价值。

给时间以生命,而非给生命以时间。

前者能创造辉煌灿烂的文明,而后者只能接受被淘汰的宿命。

保尔柯察金说过,“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认为,这是对生命意义最深刻的阐释。

每个人在其有限的生命里,都会有追逐梦想的想法,但却有相当一部分人仅仅是停留在有想法的层面而已,因为寻找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违背了初衷。

往往是这些人,常常抱怨现实的残酷与生命的不公平,就像《三体》中那个可怜的监听员。

当文明和生命没有了时间赋予的精彩,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或许比死亡更为难过吧。

不能“心有宇宙路自宽”,更多地认识宇宙、地球、他人和自己,我们需要反思自己,更好地热爱生命、拥抱生活!“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我给出的答案是:不是的,生命的维度靠时间来丈量,我辈青年胸中尚有升腾的火焰!《三体》读书笔记篇2寒假期间,我读了《三体》这本书。

《三体》读书笔记(精选8篇)

《三体》读书笔记(精选8篇)

《三体》读书笔记(精选8篇)《三体》读书笔记(精选8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体》读书笔记(精选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体》读书笔记1《三体》是很棒的硬科幻小说,带给我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大刘或许不是一个文学功底深厚的文学家,但却是一个苦心经营、造诣极高的小说家。

他单枪匹马地将中国科幻小说带向了世界顶级的水平。

数学原理、宇宙规律、天马行空的想象、庞大的故事情节、人性的温情和扭曲交织在一起,描述了一个介乎真实与虚假之间的世界,一边令人向往,一边让人害怕。

或许把第二部作为全剧终更让我满意,人类与三体和平相处,宇宙也没有那么凶险。

在《死神永生》里,程心这个主角看得我难受,读到她两次葬送了人类命运时我愤愤地在一边写下“人性的愚蠢!愚不可及!”,读到她最后和关一帆成了伊甸园里的亚当夏娃,我为云天明不值。

书里面有我很欣赏的人——罗辑、史强、丁仪、云天明、维德、章北海、面壁者们。

他们代表的是永不放弃的坚强、杀伐果断的冷酷、欺骗整个世界的心思缜密、玉石俱焚的疯狂、还有及时行乐的乐观。

想起维德一边夹着雪茄一边拍着桌子怒吼“向前、向前、永远向前!”,想起这个疯狂偏执的男人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地杀死绊脚石,却又为了一个承诺放弃了毕生的追求,那时他眼睛里有什么东西熄灭了,毁灭一个灵魂该是多么生不如死。

他让三体感到敬畏,却身陷在愚蠢的人类民主中。

直接与主对决的罗辑单枪匹马地拯救了世界,他在叶文洁的墓前用黑暗森林法则向三体世界发出“一起去死”的盛情邀请,最终为人类赢得了三体文明的尊重。

在作为执剑者的漫长生涯里不发一言地凝视着深渊,与智子对峙却无人理解。

他是危机纪元的龙城飞将,一夫当关扛起人类的命运,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前半生是一个寻花问柳的放荡者,突然感受到了爱情,又不知所踪地失去,这种爱一个男人一生只有一次。

三体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三体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三体读书笔记精选5篇《三体》是一部科幻巨作,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刘慈欣著。

读《三体》带给我的不仅仅只有震撼,还有对浩瀚渺茫的宇宙的渴望和恐惧,当有一天人类将火把点亮的时候,人类会有避免毁灭的方法吗?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三体读书笔记,方便大家学习。

三体读书笔记1思考宇宙历史,人类文明在一次次毁灭中重生并发展。

地球共遭受过四次毁灭性灾难,难以否认此前不存在文明。

我们所处的文明是人类文明进化最成功的一次,人类迈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跨入智能文明,历时三十五亿多年。

当人类文明进入一个阶段的顶峰便会出现技术爆炸,帮助人类进入下一代文明,然而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增加,刻录在人类基因的信息暴露越来越明显,人类为了生存,不惜一切代价:人们为了建造房屋砍伐森林,为了耕种与自然争夺土地,为了生存利益制造核武器、激光导弹……理性使人们变得恐惧,变得软弱,迫使人们探索宇宙,移民星球。

人类文明存活的目标是生存,不管是现存文明还是已消失的文明。

毁灭是宇宙不变的主题。

至于人们常说的大自然无情,那仅是以蚂蚁的目标看待世界,粗浅鄙陋,宇宙无情。

生命、文明的存在仅属于偶然。

为什么有偶然?高纬度世界与低纬度世界的相对时间差值以及大量物质的随机组合足够允许偶然的存在。

这里所指的世界不是人类社会、地球,而是宇宙、宇宙之外以及包含宇宙的物质。

至于物质,没有明显的界限,我相信存在比夸克更小的物质。

物质代指一切真实存在的实体。

或许,你撕碎一张纸,成功毁灭了无数个存在的生命的宇宙。

即使是原子、夸克,又有谁能保证里面没有“宇宙”。

仅四个脱氧核甘酸的随机组合便可带上亿万种遗传信息,而有机生命又是由无机物质的随机组合而来,那么一个夸克粒子中没有生命、没有文明、没有宇宙是不能否定的。

人类创建的各种物理定律全部依附于宇宙的存在而存在,但宇宙可以随时改变,人类的智慧像龙卷风中的蜘蛛网,无论重建、修补多少次,依然渺小,无力挣扎毁灭。

试想:一个莫比乌斯环首尾反向连接着,纸面中间画着线,一只蚂蚁沿着这条线一直爬行,不停的转圈,对吧?但从蚂蚁的视角看的确一直向前走,这是二维视角与三维视角的区别。

三体读书心得笔记(精选5篇)

三体读书心得笔记(精选5篇)

三体读书心得笔记(精选5篇)三体读书心得笔记精选篇1最近在读一本比较流行的科幻小说《三体》,在西西河论坛上看到有人介绍,于是自己也从网上找出来看。

现在,刚刚看完第一本,后面还有两本。

估计再有一个月左右时间,也就看完了。

这次读《三体》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激动。

到目前为止,《三体》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深邃。

首先,三体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深邃难懂的天体物理学问题,尤其对我这样一个文科生而言。

由这样一个问题引出的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文明,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

第二,科学的发展是否有上限,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旅行能否突破太阳系的范围?小说的内容让读者对这样问题产生思考,作者的对科技的发展充满幻想,并非完全的胡说八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三,我们的头顶就是星空,恒星之间漫长的距离以光年为单位。

天体的诞生与毁灭以亿万斯年为记录。

至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拥有生命的星球只有地球,而地球上拥有生命的时间也不过短短的数亿年而已。

人类是否是宇宙的唯一宠儿,宇宙是否还有其他生命的存在?这种具有大众趣味的问题,也是吸引我的另一个原因。

合上书本,当我偶尔抬头仰望星空时,遥想到宇宙的漫漫无际和时间的漫长,相对于人类生命的短暂和渺小,内心中多少有些莫名的恐慌。

它有时让我感觉,人类仅仅是宇宙的一个偶然现象,人类的存在相对于整个宇宙,并不比一个细菌更渺小。

人类的生活空间仍只局限于地球的某些角落,对整个地球尚且不能完全了解。

相对于茫茫宇宙,类似地球的星球数以亿计,几乎所有的都是荒凉冷漠的世界,或许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地球迟早也将如此。

《三体》除了科幻之外,还有对人性的反思和形而上的思考。

比如_中红卫兵的无知和残暴、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以及人类对人类未来的绝望,远远超出了某些哲学或者社会学大师的思考。

我读初中的时候比较喜欢科幻内容的东西,但那时候资源匮乏,能够接触到的除了电视,就是几本过期很久的《飞碟探索》杂志。

后来莫名其妙地报了文科班,逐渐地也就很少看科幻内容的*。

2023年三体读书笔记_1

2023年三体读书笔记_1

2023年三体读书笔记2023年三体读书笔记1最近,又重新读了施泰纳的儿童教育学书,对他提出的三元四体又有了新的感受。

三元(意志、情感、思考)和四体(物质体、生命体、情感体、我体)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虽然把人的发展划分成了四个大阶段,但是每个体生长的阶段都又包含三元的阶段成长。

对于孩子成长教育来说,施泰纳提出了意志→情感→思考的大方向。

作为成年人,我一度认为自己必须从思考出发,一直也理解不了什么是意志,一切的情感自己也求不来情绪也化解不了。

但是最近的好多事情,我慢慢领悟到了一种新的关系。

情感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当然也会自然而然地死亡消失,就看你如何对待它的方式了。

施肥浇水,它自然丰茂,无视轻视,它极速枯萎。

这个做事情,就是自己意志的体现。

我现在把自己的思想言语话,就是自己在思考的体现。

通过对情感情绪感受等等的自我觉察,以情感情绪感受为原点,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思考,创造出一个自我保护的空间。

随着这种体验感不断增强,自我存在感也越来越强,做事情的行动力也提高好多,思考的高度深度也增强了,进而反过来思考的言语话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三观,观念的东西慢慢地和自己真正的融为一体,不再脆弱到随时怀疑随地打破。

也就是说,我现在对三元四体的认知顺序做了调整,情感→思考→意志→情感→思考→意志。

面对一件事情,我先去感受自己觉察自己,对自己感受到的情感,特别是消极的情感情绪,一定要勇敢地面对他们,【虽然有却当做没有一样,我认为是不对的】,在尊重自己感受的基础上,去思考去行动。

允许自己的情感可以生长可以消亡,自己整个人自由了好多。

情感是自己活在当下的那个【当】的点。

感受它,尊重它,陪伴它,浇灌它,与它共生长。

2023年三体读书笔记2编程冬令营回来后,正好遇到下雪天,是个读书的好时候,我一下子读完了《三体》3本书三体主要是讲地球文明与三体文明以及另外一些高等文明(歌者)之间的交流。

第一部是对后面两部的铺垫,主要讲时期地球文明被三体文明发现。

《三体》读书笔记

《三体》读书笔记

《三体》读书笔记《三体》读书笔记11.首先当然是脑洞大开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以及合乎时宜的留白。

然后慢慢把视角拉开,渐渐你才发现,这是一个越来越宏大的角度。

好比将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团成一个纸团,先扔到盆里,再拿起扔到房间里,再扔到广场上,沙漠里,最后是无垠的宇宙中。

纸团本身没有变,只是在不断的对比中,被放到无限小了。

是的,我们所处的世界就这么被作者给压缩到渺小了。

2.各种物理学宇宙学的专业知识。

这个毋庸置疑,作为文科生,一路被碾压着读完,对作者崇敬之至。

3.文采太棒!娓娓道来的叙述,有时是把故事情节无比生动地展现出来,有时是富含极致的讽刺和暗喻。

记得在读到末日战役和四维空间那里,我愣是激动得半夜没有睡着,勉强睡着后,竟然梦里全是小说里面的画面。

忍不住重读那部分,然后只想拍着大腿说俩字:精彩!说到讽刺,大刘同志真的是能把讽刺化于无形,随口一句,一个人便光荣倒下了。

结局有点意外,不多说,怕被骂剧透。

但是那种体会真的是太深。

那种在时间之外的绝望,无助,恐怕是这个宇宙中最大的绝望了吧。

好多想说的,又感觉语言难以表达出来。

这种激荡在心里,仿佛钟磬余音,经久不息。

《三体》读书笔记2第一次看这本书大概是五年前了。

当时囫囵吞枣般地吸收着这些自己从前并不了解的事物。

对于宇宙最开始的兴趣是出自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xx漫游太空》,后来看了更多的科幻电影,说实话自己一直并不是一个彻底的科幻迷,毕竟对我来说,看人类的细枝末节已经足够有意思,宇宙太宏大又太精妙,以自己现有的知识量是完全没办法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去认识和了解更多的知识的。

因此对于科幻,一直有点敬而远之。

这次是看到《晓说》开了两集专题专门说《三体》,高晓松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于一件事物的讲述能够与自身的知识体系相关联起来,相当流畅,甚至于不拘于一些小的错误,有种“我知道可能有错误的地方,但是我不会因为这样的担心而小心翼翼,而去改变自己叙述的流畅性。

”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体》的读书笔记——一场关于想象力的盛宴前段时间,领导推荐了《三体》这部小说。

读后感觉意犹未尽,又查看了很多关于《三体》的报道和评论,算是做些考证,这些延伸阅读使我对小说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找到了一些共鸣,感觉应该写篇读书笔记,把这些感想记录下来。

与很多深入细节的技术性书评相比,这篇更像是轮廓的素描,重点讨论这本书引发关于战略的思考。

1. 从这本书的名称说起《三体》是一部三部曲小说集,分别是《三体Ⅰ:地球往事》,《三体Ⅱ:黑暗森林》和《三体Ⅲ:死神永生》,由于《三体Ⅰ:地球往事》最早以“地球往事”为名在《科幻世界》上连载,因此《三体》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

图表 1 三体三部曲“三体”源于“三体问题”,是天体力学中的术语,指的是“三个质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是任意的可视为质点的天体,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

现在已知,三体问题不能精确求解,即无法预测所有三体问题的数学情景,只有几种特殊情况已研究。

”[1]。

该书中的主要情节都与一个受三体问题困扰的外星文明有关,即“三体”世界,这也是这部书名的来历。

为了便于理解,首先对这三本书的故事主线进行简要概括。

有趣的是,《三体》这三本书都没标明字数,见下图。

根据《南方周末》对刘慈欣的采访,三本书字数一共80万左右,我没有详细考证。

但是我想说的是将这三本大部头的故事情节浓缩为不到1000字的三段话,水平再高的文字高手也难免会有信息的疏漏。

这三段话只是简化的再也不能简化的故事主线,只供没看过这三本书的读者大概了解故事的内容,已经看过的读者和不愿被剧透的读者请绕行。

图表 2 三体书籍信息页[2]《三体Ⅰ:地球往事》:文革期间,我国军方实施了探寻外星文明的“红岸工程”,通过大功率天线向宇宙发射信号,同时监听可能的反馈。

一个女科学家意外的与其他行星的智能生命建立了联系,这个行星有三个恒星,即所谓的三体世界。

三体世界的三颗恒星不会像我们的太阳那样规律的运行,导致他们经常处于极热或极寒的恶劣生存环境中。

三体世界拥有比地球更为发达的文明,在得知地球文明的消息后,三体世界制定了侵略地球的计划,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派向地球派遣舰队,大概400年后到地球;二是研究出了先进工具——智子并派到了地球,简单来讲就是一个智能的微观粒子,设定是可以对人类的活动进行无所不在的监视,并可以通过干扰物理粒子对撞机实验压制人类科学的发展。

《三体Ⅱ:黑暗森林》:人类了解了三体世界的入侵计划,积极制定的各种应对策略。

由于智子无所不在,所以人类进行“面壁人计划”,“面壁者”被赋予调动各种资源的权力,要在心中制定出应对策略,而不能暴露真实的战略意图。

有一位面壁者发现了所谓的“宇宙社会学”和其推论“黑暗森林”法则,前者认为“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后者认为宇宙如同一片黑暗的森林,每一个宇宙文明都是带枪的猎手,他们出于生存需要,发现一个文明就要消灭一个文明(乍一看挺奇怪,但想到被欧洲人大量屠杀甚至灭族的北美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亚土著,这样的设定又显得合情合理)。

面壁人发现根据这一规则,只要向宇宙发射地球和三体世界的坐标,这两个文明就都会被摧毁,以此威胁三体世界撤回舰队。

《三体Ⅲ:死神永生》:三体世界破坏了人类从地球向宇宙发展信号的能力。

但信号意外的由人类的太空船发出,三体世界被更高级的文明毁灭。

人类发出了三体世界的坐标的同时也暴露了自己,太阳系也随时面临被毁灭的威胁。

由于了解了三体世界和其他世界是因恒星被撞击而毁灭,人类制定了“掩体计划”,即希望以太阳系内巨大的木星为掩体,躲过太阳被撞击的灾难。

但高级文明发现太阳系和其他星系的星系结构不同,没有使用直接撞击恒星的方式,而是采用了“降维攻击”——即使三维空间及其中的所有物质跌落到二维的方式毁灭太阳系,只有飞行速度达到光速的物体才能躲过这次攻击。

两个地球人乘坐唯一的一架光速飞船逃离了太阳系,遇到了在三体威胁时就逃离到太空的地球人。

他们建立了一个封闭的小宇宙,在里面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乘坐飞船向宇宙的深处驶去。

读到第三本的后半段,感觉与之前的故事线脱节了,后来看到这样一段访谈材料,才明白了作者为何这么处理:“网上评价都认为是烂尾,认为结尾很仓促,其实它不是仓促,它是最后那个时空尺度一下子变大了,所以人物的故事节奏什么变得就很粗线条了。

我的原意是想造出很有诗意的结尾,当然是没有做到了。

”[3]2. 《三体》中的科学和想象《三体》被定为一本“硬科幻”小说(Hard science fiction)。

所谓“硬科幻”,指的是以强调科技细节或科学准确性为特征的科幻小说类别[4]。

“硬科幻”小说的核心是科学内容和叙事的关系[5]。

说白了,就是以科学严密性为前提,凭借想象力和逻辑来讲故事。

失去了科学严密性的小说其实是玄幻小说,比如西游记。

孙悟空可以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的飞,人们看过小说之后只会感叹吴承恩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而不会产生跟现实联系起来太多,至少在接受科学洗礼的社会中不会。

然而在看到更为夸张的比孙悟空飞的更快,甚至可以飞到宇宙中的钢铁侠的时候,人们反而感觉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这是因为西游记中将孙悟空的飞行本领神秘化了,没有交待一只猴子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进行远距离飞行作业的;而钢铁侠的故事中则讲的是一个麻省理工的天才高富帅,研究出了一套由微型核聚变装置、高强度合金和智能控制系统组成的盔甲,在炫酷的同时也顺便保卫地球的故事,故事中的“麻省理工”,“核聚变装置”,“合金材料”和“智能控制系统”对于科幻迷来讲是经常接触的字眼,是熟悉的概念,可以做出由此及彼的关联和推断,也可以隐约看到以现在为起点,通向未来科技的那条发展路径,我们心中好像在说是:“这个东西太酷了,也许现在人类的技术做不到,但是未来三五十年一定能做出来”。

玄幻和科幻是不分优劣的,就像包子和米线满足不同的口味一样,他们只是目标读者不一样而已。

从玄幻中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生动的故事和饱满的人物,而在科幻中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未来科技的愿景,也有学习科学知识的小奢望。

在分析完科幻和玄幻的关系后,我们自然会对《三体》中各种与科幻概念产生兴趣:具有信号放大器功能的太阳,无坚不摧的水滴,神奇的太空电梯,被降低的光速。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个问题,这部书中的所谓科学概念是严密的吗?有意思的是在《三体》出版后,一个叫做李淼的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写了12万字的《〈三体〉中的物理学》,专门讨论三体中的物理学设定。

尽管他对《三体》是满口赞誉:“在12万字的《〈三体〉中的物理》中,我还讨论了更多的有趣的物理学设定,有的可能,有的不可能。

无论是可能还是不可能,都无损《三体》这部科幻巨著的魅力。

“[6],但是还是挑出了很多物理学上的”硬伤”。

例如对故事情节产生重大影响的“水滴”的设定,李淼就给出了专业的否定:“刘慈欣假设这种物质结构是由强相互作用力控制的,这个假设不可能正确。

很简单,如果物质的基本组成还是分子和原子,那么强相互作用力是核子(即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力,这种力的力程由介子的质量决定,也就是大约厘米,这个距离比氢原子的大小还要小四个量级,所以,强相互作用力在原子构成的材料中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这样的否定委婉的道出了作者在细节处理上的疏忽,考虑到作者并非一个专业的物理学家,难以准确掌握大量的理论细节,这样的疏忽是可理解和可预测的。

科幻小说的创作对作者专业性的要求很高,要避免各种常识性错误,创造一个严谨的科幻作品,或者要求作者本身就是一个专业的科学家,可以从容含玩各种概念;或者要求作者通过与科学家合作进行创作,考虑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沟通成本的下降,后一种方式可能会成为主流,这一点我们从《阿凡达》的创作过程就可见一斑:“卡梅隆在2005年请来南加州大学的语言学家保罗·弗洛莫(Paul Frommer)为Na'vi族人开发一种特有的语言——包括全新的发音和语法。

13个月以后,弗洛莫完成了一本纳维语的小册子,开始教演员学说纳维语。

……在创造新语言的同时,卡梅隆还请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植物学家朱迪·霍尔特(Jodie Holt)搭建纳维世界的植物系统。

最终,在天体物理学家、古生物学家等诸多专家的帮助下,卡梅隆的团队完成了一部350页的“潘多拉星球百科全书”,潘多拉星球就建立在这个系统之上”[7]。

然而国内的科幻创造貌似还停留在非专业的单打独头阶段,科幻作者和科学家的交流和合作还不多见,国内科幻作品的魅力更多的源于故事的玄妙,而非科学的见地。

有人赞誉《三体》将中国的科幻小说提升到了世界水平,而我认为《三体》从很多世界级的科幻作品中借鉴了想象力,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三体》中有太多的科幻情节让人感到“似成相识”。

《三体》中关于球形结构太空船的描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星际迷航”中的宇宙飞船。

特别是飞船达到光速的设定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星际迷航11》中使用曲速引擎的飞船,人类掌握了黑洞和时空隧道的原理,可自由进出不同的空间,不仅能进行超时空的飞行,也能进行时间旅行,可通过黑洞事件视界进行作战,将敌方的飞船困住,并将其送回过去。

图表 3 星际迷航中的太空船太空电梯则直接借鉴了阿瑟·C·克拉克1979年的小说《天堂的喷泉》,这本小说描写了人类从位于1万公里高的地球轨道上,将一条缆索放到地面上形成“太空升降机”,通过这条缆索,人们乘坐特殊的缆车或升降机进入宇宙空间。

……克拉克没有发明出太空升降机的实物,不过他进行了严谨的演算,证明太空升降机是可行的。

他甚至预测出碳纤维将是制造升降机缆索的理想材料[8]。

图表 4太空电梯甚至在西方科幻小说中都可以找到与《三体》相似的故事。

以下是卡尔·萨根1985年小说《接触》的简介:“研究外太空生命和地外文明的女科学家发现了一组从宇宙中心织女星发来的神秘信号源,破解信号后发现,这是一个能够达到外星球的飞行器设计图。

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这次接收大消息、制作大机器、穿梭黑洞飞抵大星系的冒险探访的全部过程。

“这部小说在1997年被改编为电影,名为《超时空接触》,剧情为主人公通过射电望远镜接收到来自26光年之外织女星的文明信号,其中包含了时间机器的设计图纸,人类根据图纸制造出了时间机器,并通过虫洞把主人公送往织女星系统中,这趟旅程最大的收获是宇宙中存在无数个文明,时间机器甚至不是织女星文明建造的,在它们之前已经有更加高级的文明建造了时间机器。

相信看过电影的读者会对《三体》与这部电影的相似性有更深的体会。

此外,《三体》描写了发现外星文明后社会思潮的变化,也可以在这部电影中找到很多相似的细节。

图表 5 《超时空接触》的主要背景——阿雷西博天文台,感觉像是“红岸”基地的原型三体中这种拾人牙慧的描写还有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