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 (川教版)

合集下载

川教版八上 第3学习主题第4课 红军长征

川教版八上 第3学习主题第4课 红军长征

毛泽东
中央红军长征开始 于哪一年?出发地? 敌人有什么举动? 结果如何?

吴起镇 1935.1
西
腊子口
西

草地 毛尔盖 雪山 四



泸定桥 安顺场
1935.1.




遵 义

贵阳
金 沙 江

损失 惨重 , 湖 生死 南 攸关
江 西
1934.10.
瑞 金
福 建
州 广 西
领导思想错误 损失惨重,濒临绝境 纠正错误思想 确定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陕北吴 起镇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 翻越夹金山
巧渡金 沙江
过草地
会宁,静宁将台堡三军胜利会师
渡过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革命 必胜的信念支撑着红军;
★ ▲
全党全军和军民之间的大团结;

以毛泽东等为领导的党中央 的正确领导.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又是宣传队。长征又是播种机…… ——-毛泽东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 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 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 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 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三 军 过 后 尽 开 颜 毛 泽 。

更 喜 岷 山 千 里 雪 ,
大 渡 桥 横 铁 索 寒 。
金 沙 水 拍 云 崖 暖 ,
乌 蒙 磅 礴 走 泥 丸 。
五 岭 逶 迤 腾 细 浪 ,
万 水 千 山 只 等 闲 。
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红军长征》教案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红军长征》教案

红军长征教学内容: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背景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教材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星星之火”,后启“抗日救亡”。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小学时,学过好多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和《倔强的小红军》等。

所以,这段历史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却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忽略,且在广度和深度上达不到。

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谈长征的艰难险阻,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通过加强师生互动,设置历史情境,采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使学生逐渐体会历史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 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人格的力量。

欣赏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等,体会一代伟人文韬武略的风采。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朗诵毛泽东诗歌《七律·长征》。

(配上音乐,营造气氛)长征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壮烈、最惊心动魄、最富有神奇色彩的一页。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红军长征》PPT课件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红军长征》PPT课件
•25
谢谢!
•26
•22
板书设计
第12课 红军长征
一、长征的原因 二、长征的经过
1、长征初期——受挫 2、遵义会议——转折 3、长征继续——胜利
三、长征的意义 四、长征的精神
•23
巩固练习
一、课堂练习 巩固新课
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什么? ( 遵义会)议 2、《长征》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所指的重 大历史事件是什么?(飞夺泸定桥 ) 3、《长征》诗句“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 军”指的是哪一支部队?红(一方面军 )
友情提示: 请从遵义会议之前红军面临的处境、 遵义会议的决议、遵义会议之后战争 形势的发展来思考归纳。
•11
问题解答
背景: 战略转移初期,由于实行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中国共产党、红军极度削弱,频临绝境
时间:1935年1月
遵 地点:贵州遵义
义 会
1、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
议 内容 2、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三、长征的意义
•19
升华历史 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哪些 优秀品质?(长征精神)
•20
长征精神
不怕困难,知难而进
同甘共苦,团结奋进 坚定信念,无私奉献 团队协作,艰苦创业 乐观豁达,积极上进
•21
读史修德
小组讨论: 在学习中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友情提示:同学们中有哪些不 好的学习习惯?长征精神可以 帮助我们改变这些不好的习惯 吗?具体来说该怎么做?
第12课 《红军长征》
•1
激趣导入
毛泽东
•2
三更大金乌五万红《
军喜渡沙蒙岭水军七
过岷桥水磅逶千不律
后 尽 开 颜

八年级历史上册红军的长征说课稿(川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红军的长征说课稿(川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红军的长征说课稿(川教版)红军长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XXX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红军长征》一课,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设想,从说教材、说教学过程、说教学理念、说方法四个方面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中国历史》川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三研究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最后一课。

它在XXX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无论在本章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红军战略转移的情况,主要包含了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三个主要子目的内容,三个子目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

根据上述内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1)识记和理解记住:XXX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认识:遵义会议是XXX汗青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2)能力和办法通过阐发遵义会议前后XXX面临的分歧革命情势,掌控遵义会议的汗青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阐发能力。

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XXX长征路线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3)情绪态度价值观了解XXX和人民军队开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XXX、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体会长征艰苦的历程中感受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体会XXX、XXX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人格的力量。

4、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路线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影响。

三、说教学过程及其设计理念:一)导入:我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主题曲《十里送红军》,迅速调动学生的情绪,不仅引出本课的课题,并且切入了第一个研究内容:长征如此艰辛,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二)长征原因A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书本p122第一段,进行归纳:由于XXX争取党中央领导权和“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不得不长征。

川教版《中国历史》 红军长征说课稿

川教版《中国历史》 红军长征说课稿

川教版《中国历史》红军长征说课稿
第12课红军长征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红军长征》,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红军长征》是新编川教版《中国历史》第三学习主题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

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本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同学科之间的交错与融合日益紧密。

《红军长征》一课,就与地理、思想品德、语文等学科紧密相关。

长征路线的学习如果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中国地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

四川省成都市八年级历史上册《红军长征》课件 川教版

四川省成都市八年级历史上册《红军长征》课件 川教版

沙 江
贵阳

遵义会议

渡乌江

占遵江义
突破四道西封锁线

中央革命根福据地
1934.10 瑞金 建
巧渡金沙江
广西

三军会师会宁、 静宁1936.10

吴起镇
1935.10.
陕 黄
吴起镇会师
西
过草地
腊子口
西
草地
翻雪山大
毛尔盖
飞康 夺
渡 雪山 四 川 四渡赤水
泸 泸定桥

遵义会议

定 安顺场 河



渡乌江

占遵江义

通过大凉山 区 金
水 遵 19义35.贵1.
突破四道西封锁线

中央革命根福据地
沙 江
贵阳

1934.10 瑞金 建
巧渡金沙江
广西
总结历史
三、长征的意义
1、锻炼和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和红 军,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留下 了光荣的革命传统。
2、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推动 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激趣导入
毛泽东
三更大金乌五万红 军喜渡沙蒙岭水军 过岷桥水磅逶千不
七 律
后山横拍礴迤山怕 尽千铁云走腾只远 开里索崖泥细等征
长 征
颜雪寒暖丸浪闲难
。,。,。,。,
第12课 红军长征
长征的原因——探究历史教训 启迪智慧人生
知识回顾:
1 、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 命根据地是( )? 创立者是( )?

沙 江


1935.1.

遵义 贵
贵阳

(新)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红军的长征》精品课件

(新)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红军的长征》精品课件

人。
抢渡乌江
改道贵州
夺取遵义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贵州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 • 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党中央领导人
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 • • 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多次取得反“围剿”
胜利所采取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
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 常委。
参加遵义会议的主要领导人
毛泽东
周恩来
张闻天
王稼祥
朱德
想一想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 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控制;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挽
救了中国革命。
长征的过程: 强渡大渡河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夺取泸定桥
连续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文章 80-82页(10分钟)。 思考以下问题: 1. 长征开始的背景、原因、时间和路线。 2. 遵义会议的时间,主要内容,它在中 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
粉碎蒋介石的四次“围剿”后,红军进行第五次反“围剿”:
背景: 结果:
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100万军队发动第五次
第六单元
工农武装革命
第14课 红军的长征
情境导 入
三 军 过 后 尽 开 颜
更 喜 岷 山 千 里 雪
大 渡 桥 横 铁 索 寒
金 沙 水 拍 云 崖 暖
乌 蒙 磅 礴 走 泥 丸
五 岭 逶 迤 腾 细 浪
万 水 千 山 只 等 闲
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一 七 九 三 毛 律 五 泽 年 东 长 十 征 月

川教版八上《红军长征》word教案1

川教版八上《红军长征》word教案1

川教版八上《红军长征》word教案1【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巨曲折。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把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缘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红军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时在体会长征困难的历程中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并能够在新时代中体会运用“新长征”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多的奉献,同时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人格魅力。

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巨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爱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意识和情感。

【重点难点】一、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二、难点:遵义会议【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刻】1课时。

【教学预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收集长征有关诗歌和制作长征路线示意图;学生收集感爱好的长征有关的诗歌、故事等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长征路线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创设情形导入新课)播放学生或老师收集的有关长征的歌曲,或朗诵长征有关的诗歌,从而把学生带回到那充满困难,但也充满斗志的长征岁月。

老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歌曲或诗歌想到了什么?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和学习第12课红军长征一、长征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指导学生观看农村革命依照地分布图,启发学生摸索红军长征的缘故?(由于依照地的壮大,引起国民党的恐慌,妄图消灭革命依照地)。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国民党进攻的时刻、次数、结果?并由学生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课红军长征课标:讲述长征的故事,体会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难点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导入: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听一首歌,听的时候想想这首歌讲的是哪段历史事件。

——长征【板书:第12课《红军长征》】一位美国记者这样说过: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今天就让我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去感受革命的艰难曲折,去体验这伟大的长征精神吧!新课:“苦不苦,问问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但是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这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一、红军长征的原因】要问红军为什么长征?这还得从红军的发展说起。

自从红军建立之后,发展迅速。

到1930年红军发展到10万人,在全国建立了15个革命根据地。

这引起了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派的极大恐慌,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从1930年到1933年,对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

这五次“围剿”情况如何?大家看到大屏幕。

【出示课件:中央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从这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看,有何共同特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同样是以弱对强,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是什么原因呢?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关键不在于力量的对比,而取决于正确的战略战术。

红军长征的原因就在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这里讲到“左倾”错误,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左倾错误?“左倾”:政治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目和冒进的倾向。

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

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

有“左倾”当然就会有“右倾”。

“右倾”: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

中共中央实行“左倾”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严重失利,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小。

如果红军继续留在根据地,将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的漫漫征途。

【板书:二、红军长征的经过;1、长征初期——受挫】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踏上了向西突围的道路。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瑞金。

刚开始中央领导人决定的是从中央革命根据地转到湘西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大家想想,蒋介石会让红军就这么从根据地转移了吗?所以长征初期红军进展得顺不顺利?那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大家看到教材70页小字部分,找找问题的答案。

(不顺利,“左倾”错误指挥,攻打敌人在长征途中的坚固防线阵地,导致红军处处受挫,损失巨大。

)开始长征时红军有8万人,冲出四道防线,短短两个月只剩下3万多。

特别是在渡湘江的时候,本来红军先头部队已经占领了湘江两岸,等着大部队渡江,结果大部队辎重太多,舍不得扔掉,就延误了渡江时间。

蒋介石趁机调重兵到湘江,红军战士为了让战友能够渡江,不惜用自己的身体来抵挡敌人大炮和飞机的狂轰滥炸。

红军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主力部队终于渡过了湘江。

但面对被红军战士鲜血染红的湘江,“左倾”错误领导人博古束手无策,差一点开枪自杀。

老百姓为了悼念在湘江牺牲的红军,三年不食湘江的鱼。

红军刚渡江,蒋介石又在红军通往湘西的路上,设下了新的防线,布下口袋阵等着红军自投罗网。

若坚持率红军去湘西,无异于虎口投食。

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的主张,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

于是红军改向贵州前进,强渡乌江,夺取遵义。

在这里,党中央召开了至关重要的会议,这就是著名遵义会议。

【板书:遵义会议】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以来,红军极度削弱,濒临绝境。

红军该怎么办?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在这个时候召开会议是非常必要的。

那这次会议都有哪些重大决策?又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大家仔细阅读教材71页,找出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

好了,我们一起来梳理遵义会议的情况:【出示遵义会议相关内容,提醒同学勾书】此时召开的遵义会议,我们说它是红军长征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的意义在哪里?【出示遵义会议的意义,提醒同学勾书】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个问题,我们放到后面来解决,相信同学们在学完这课后,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遵义会议后,红军继续长征。

【板书:继续长征】那会后长征的情况又如何呢?【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改变了过去搬家式的转移,是该砸的砸,该扔的扔,然后轻装上阵。

四渡赤水【板书: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毛泽东带领红军在数十万敌军中迂回穿插,险象环生而又有惊无险。

四渡赤水展现出了毛泽东高超的指挥技术,为他赢得了“用兵如神”的美誉。

接着,红军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板书:巧渡金沙江】。

从此,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摆脱了被几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

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的胜利。

接着红军继续北上,通过大凉山彝族区,【讲刘伯承与小小叶丹的故事】红军三天行军三百多公里,到达大渡河,却看见泸定桥只剩下光溜溜的的铁索。

原来大渡河这里只有一座铁索桥,没有其他通道,蒋介石想将红军堵死在大渡河边,派重兵守在对岸,将桥上的木板全部拆掉了,就只剩下13根铁索了。

面对敌人的狠绝,红军战士没有被吓到,而创造了一个神话——飞夺泸定桥。

我们来看一段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影片。

【放飞夺泸定桥的影像资料】【板书: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大家看完有什么感受?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广大百姓,面对困难险阻,不怕牺牲,奋勇向前。

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在遇到困难时勇于面对,敢于战胜它。

红军渡过大渡河之后,又翻过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夹金山)【板书:翻雪山(夹金山)】,通过渺无人烟的水草地【板书:过草地】【放图片】。

在经过艰难的跋涉之后,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板书: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会师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这支与陕北红军会师的是哪支红军队伍?(中央红军)设问:中央红军这一路下来走得异常艰辛,走了整整一年,跨越了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我们平常所说的红军长征二万五,指的就是中央红军的长征行程。

回顾中央红军这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毛泽东这年感慨万千,豪情满怀地写下了《七律·长征》。

【展示《七律·长征》】大家一起齐读这首诗。

这首诗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注意:这里的三军,不是全军的意思,在1935年10月,只有中央红军到达了陕北,这里的三军指中央红军。

也就是红一方面军。

除了红一方面军外,还有没有其他的队伍在进行长征呢?大家翻到教材74页,查看红四军和红二军的长征路线。

那么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又是什么时候与中央红军会合的?他们是在哪里会合的?(1936年10月,甘肃会宁、将台堡)【板书:1936年10月,红二、四与红一在甘肃会宁、将台堡会师】设问:红军经过千辛万苦,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付出了这么多,那红军长征的胜利到底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板书并出示:三、长征胜利的意义】教材上有原文,大家勾下来,并标注“意义”。

毛泽东也给了长征特有的评价。

【课件】长征已经成为历史,但革命先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那就是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前面我们也有讲到,大家自己归纳下,都有哪些长征精神呢?【板书:四、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同学们还有很多很多的感受,下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交流。

老师归纳一下长征精神有哪些:坚持理想、敢于牺牲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面对挫折不屈不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官兵一致同心同德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敢于面对困难险阻的革命艰苦奋斗精神。

长征精神是革命前辈留下的财富,几十年来,我们党、军队、人民正是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应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坚定自己的信念。

学习对我们来说就是伟大的长征,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以无畏、团结、乐观的精神去面对,以坚强的意志去争取胜利和成功。

好了,老师刚在前面给大家留下了一个什么问题没有讲解呢?活动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分三个方面来阐述:A:遵义会议前后红军的不同境遇来阐述。

B:遵义会议的内容来阐述。

C:长征胜利的意义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学生讨论后老师做总结。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1、遵义会议之前,博古的左倾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失利。

2、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3、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后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

所以说,遵义会议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小结:红军长征二万五,一九三四开始数;四道封锁强渡乌,遵义会,三五初;四渡赤水追剿误,跳出重围金沙渡;大渡河,飞夺泸,雪山草地人烟无;三五十月吴起路,三军会宁在三六;锻炼考验存基干,鼓舞人民推发展。

习题附:板书设计第12课红军长征一、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左倾”错误)二、长征的经过1、开始时间:1934、10长征初期——受挫(“左倾”错误)2、遵义会议——转折(1)背景:红军极度削弱,濒临绝境(2)时间、地点:1935、1;贵州遵义(3)内容:批判……肯定……(4)意义:结束……确立……转折点……3、继续长征——胜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1935、10,到陕北吴起镇(这个路线仅指中央红军)……1936、10,红二、四与红一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最终胜利)三、长征的意义四、长征精神:1、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