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
长征资料

。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 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 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 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 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 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 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 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 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 雪山。
泸定桥。红军第一军团29日晨占领泸定桥西岸。国民党军第 38团先于红军到达泸定桥,拆除桥板,企图阻止红军过河。 29日傍晚,以第2连连长廖大珠为突击队长的22名勇士,在 火力掩护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 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国民党守军放火阻挡,勇士们冲过火 海,进入城街,展开巷战,后续部队迅速跟进,经2小时激 战,红4团占领了泸定县城,控制了泸定桥。保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从 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 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 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 绕圈子,时东时西,忽 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 分兵力。5月6日,他们 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 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 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 江。
强渡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1935年5 月,红军决定迅速抢占大渡河上的
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 雪并不远。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 高。数月行军,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 爬山起初似乎还很顺利,后来突然进入了冰 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 路,人们在冰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 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 怀抱里了。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
血战湘江
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 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由于临时中央的领导者 ,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 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 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 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 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 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14 红军长征

突破敌人 四道封锁 线 渡过湘江
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10)
遵义会议地址
二、遵义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遵义 ①批评了……肯定了……
内容
②改组了……增选了…… 会后分工 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 挽救了党和红军 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历史上生死 攸关的转折点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七嘴八舌
结合影片、图片等资料,想想红军长 征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危险?在克服这些困 难、化解这些危险中,体现了红军战士的哪 些优秀品质?对你有何重要启示?
1、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 2、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 3、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助精神; 4、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百折不饶、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红二方面军
放弃去湘 西
改道贵州
突破敌人 四道封锁 线 渡过湘江
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10)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红一方面军的继续长征及胜利 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
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过草地→吴起镇
三大主力 会师会宁 1936年10月
二、遵义会议
2、(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以( 毛泽东 )为代 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 )的转折 点。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军的围 3、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 赤水),巧渡( 泸定桥 ),爬雪山过( 草地 ), 追堵截。随后,红军抢渡(大渡河 ),飞夺( 于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 吴起镇 ),与陕甘根据地的红 军会师。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是什么原因迫使红军进行长征的?下面店铺整理了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供你参考。
红军长征中的重大战役:喋血湘江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全州(今广西全州县)以南湘江东岸与敌浴血奋战。
湘江战役,是蒋介石精心策划的一次大战役,也是红军长征经历的第一场恶战。
蒋介石投入嫡系部队和湘、粤、桂三省地方军阀部队近30万人的兵力,妄图全歼我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
敌我力量如此悬殊,“左”倾领导人的错误决策又给红军造成了全盘被动,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红军还是突破了湘江。
然而,这是给红军带来巨大损失的一场血战。
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减少到3万余人。
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一个决定性战役。
1935年1月29日~3月22日,毛泽东以自己特有的伟大战略眼光,灵活指挥3万余人的红军,与10倍于己的优势敌人周旋,东西驰骋千里,南北往返数次,忽南忽北,声东击西,屡用奇兵,调动敌人,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
在四渡赤水作战中,红军进行了大小40余次战斗,共歼敌1.8万余人。
中央红军从此一反长征以来的被动挨打局面,取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21日,中央红军从冕宁泸沽地区分左右两路北进。
5月24日,中央红军先遣队红一师第一团夜袭安顺场(在四川石棉县境内),消灭守敌两个连,夺得渡船1只。
5月25日,红一团一营二连17名勇士,由连长熊尚林率领,乘木船战胜激流骇浪,冲过敌人的重重火网,强行渡过了大渡河。
红军从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地杀出一条生路。
尽管红军大部队没有全部从这里渡河,但这一英雄壮举震撼了敌人,也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北上夹击泸定桥守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对红军夺取整个大渡河战役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飞夺泸定桥泸定桥的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由川军第三十八团主力防守。
在红军到达之前,守军已将铁索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铁索链悬在大渡河上,形势十分险恶。
《红军长征》PPT课件_OK

11
9
1、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
折点的是………………( )
A、瓦窑堡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三湾
改编
2、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是………………………………………………………( )
A、正面战场的抗战
B、敌后战场的抗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民族的抗战 D、美国
和苏联解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况 a
(1)红军长征的原因:
蒋介石先后五次发动对中央根据地的“围 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损失 惨重,失去了打破敌人“围剿”的时机, 红军被迫长征。
2
2.长征的经过
(1)长征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 略转移,开始长征。 (2)历史转折--遵义会议:
3
3、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 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 革命转危为安。
4、长征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敢于 斗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
二、知道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探讨抗战胜利 的原因和意义c
( 一)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
1、日本侵华事变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 侵占中国东北 (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5
2、日军暴行: 南京大屠杀
6
3、中国抗日救亡运动 (1)一二·九运动 (时间、内容、结果)
(2)西安事变(时间、内容、结果 )
红军长征

•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 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 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 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 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 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 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 撤退和转移。
•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 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 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 称此为“流窜”。1936年10月, 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 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长征 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 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 红七军团北上路线 :大田、良田、 新田、宜章、城口、安远、界首、 盘县、宾川; • 红十军团北上路线: 会泽、绞平 渡、靖县、黔西、遵义、威信(扎 西)、西昌; • 红二十五军西征路线 :娄山关、 木黄、中甸、安顺场、永顺、大庸、 桑植、汉源;
《金色的鱼钩》:1935年秋天,红军 在过草地。很多红军战士患上了肠胃 病。作者和两个伤员,被一位炊事班 长照顾着,落到了队伍的后面。而粮 食不久就吃光了。之后,老班长找到 了钓鱼的好方法,每天都把新鲜的鱼 汤给这三名伤员吃,但是他们却从未 看到老班长自己吃鱼。有一次,作者 偶然看到了他在吃鱼骨头,他却不让 作者说。直到最后,要走出草地时,图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 何家冲、金家寨、泾 [jīng]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 红两方面军长征路线: 分水、淳安、怀玉山、 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 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 戈阳、古楼、庆元、 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yú] 都 红六军团西征路线 :长汀、全州、桂东、信 丰、瑞金、宁远、汝城、王母渡; 红七军团北上路线: 大田、良田、新田、宜 章、城口、安远、界首、盘县、宾川;
• 《一袋干粮》: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 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 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 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 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 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 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 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 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 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 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 家的温暖……
红军长征_PPT课件

一、长征的开始 二、遵义会议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一、长征的开始
1、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四次“围剿”
请说出四次反“围剿”的领 导人及作战方针。
随着根据地的壮大,敌人十分惊恐, 从1930年10月—1933年春,连续对根据 地进行了四次反革命“围剿”。
一、长征的开始
1、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四次“围剿”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主要 是因为 A、确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决定由张闻天负总责 C、取得了对蒋介石军事上的胜利 D、停止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领导
说说红军长征的故事。
谢谢
飞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定桥
翻 越 雪 山
走 过 草 地
什么是长征精神?我 们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
3、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①保存了革命的基本力量 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③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4、南方八省红军的游击战
陈毅
项英
1、红军长征起止时间是 A、1933年10月——1934年10月 B、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C、1934年10月——1935年10月 D、1935年10月——1936年10月
吴起镇
朱 德长 、征 周到 恩达 来陕 、北 秦后
邦的 宪毛
泽 东
、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红一方面军的继续长征及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5年10月)。
2、红二、四方面军的长征,三大主力在会宁大会 师(1936年10月)。
会会宁宁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
三 更 大金乌 五万红 军 喜 渡沙蒙 岭水军 过 岷 桥水磅 逶千不 后 山 横拍礴 迤山怕 尽 千 铁云走 腾只远 开 里 索崖泥 细等征 颜 雪 寒暖丸 浪闲难 。 , 。,。 ,。,
长征

1936年10月9日和22日,红四、红 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 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中国 工农红军持续两年、转战14个省的长 征全部胜利结束。
长征突破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伟大 的战略转移,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从此揭开新的篇章。
• 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 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 下取得胜利的。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 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为什么要长征?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 “左”倾教 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 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红军第一方面军 (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 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 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 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 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 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5、扎西会议
• 开创全党全军领导新局面 在此期间,关于中央领导人变换有三次重要的谈话。 • 一是周毛谈话,他们认为由博古继续领导有困难,如果调整党的 总负责人,按当时的形势理所当然应该由毛泽东担任。但是,毛泽东 提出由张闻天做党的总负责。这个考虑顾及了各个方面,包括共产国 际因素。 • 二是周博谈话。遵义会议后,博古对会上的一些发言一直想不通。 为此,周恩来同博古有一次长谈。周恩来认为党必须找一个熟悉农村 革命的人当统帅,他和博古都不合适当领袖。毛泽东搞农民运动出身, 熟悉中国国情,有很强的军事才能,也是很有智慧的帅才。因此,建 议博古摒弃前嫌,同心同德,一切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无产阶级政 权这个大局。最终,解开了他的思想疙瘩。 • 三是周张谈话。毛泽东从多方面考虑认为应该由张闻天担任党的 总负责,据此周恩来与张闻天进行了一次谈话。
红军长征的时间过程_红军长征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时间过程_红军长征的意义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军长征的时间过程,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目录☆长征的简介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返回目录☆长征的部队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返回目录☆长征的时间过程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
教学内容: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背景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教材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星星之火”,后启“抗日救亡”。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小学时,学过好多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和《倔强的小红军》等。
所以,这段历史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却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忽略,且在广度和深度上达不到。
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谈长征的艰难险阻,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通过加强师生互动,设置历史情境,采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使学生逐渐体会历史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人格的力量。
欣赏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等,体会一代伟人文韬武略的风采。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诵毛泽东诗歌《七律·长征》。
(配上音乐,营造气氛)
长征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壮烈、最惊心动魄、最富有神奇色彩的一页。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有一位美国记者说: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那么当年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发进行远征的?长征中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长征胜利的意义何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主要问题。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12课红军长征,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0页,完成学案的预习问题部分。
(板书课题:第十二课红军长征)
二、新课学习
(一)长征的开始:
1、原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红军队伍不断迅速壮大,这使国民党惊恐不安,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向我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发动了五次"围剿"。
在五次"围剿"中,前四次能粉碎敌人"围剿"的原因是什么?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一部分
内容"长征的开始"。
①红军前四次能粉碎敌人"围剿"的原因是什么?
(红军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根据地军民按照毛泽东制定的军事方针,采取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
②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
(失败了)
过渡:我们从前四次反"围剿"和第五次反"围剿"的不同结果,来分析一下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就是由于"左"倾错误领导,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长征是一次危险的撤退,撤退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存力量。
2、长征开始
(课件显示中央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红色线条表示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
)
1934年10月,一个秋天的晚上,在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一个从头到尾绵延16华里长的队伍,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①红军开始长征,敌人会不会让红军顺利地走呢?②敌人是怎么做的呢,红军战士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书上内容(P70 第二自然段)
(学生看书回答)
过渡:就在这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急关头,红军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向敌人力量最薄弱的贵州前进。
之后,强渡乌江,攻占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红军这时得到了暂时的休整,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板书:召开遵义会议)
(出示课件:点击"遵义"图标。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遵义会议会址"。
)
3、转折——遵义会议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学"遵义会议"一段,并完成学案的相应内容。
过渡:我们知道,红军长征开始时,由于"左" 倾错误统治,红军伤亡惨重,人数由8万多锐减到3万余人。
遵义会议的召开使红军和党中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了下来,从而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因此,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成败的转折点。
所以说遵义会议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长征的过程:
1、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灵活机动,忽东忽西,在赤水河这里四渡赤水。
(出示课件:四渡赤水)
解说:红军第一次渡过赤水河,很快又打回来,之后又杀回去,最后又冲回来,反反复复,四渡赤水,搞得敌人晕头转向。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创造了中外军事史上的奇迹。
2、巧渡金沙江
四渡赤水之后,红军渡过金沙江。
(出示课件:点击"金沙江"图标)
这是红军巧渡金沙江的画面。
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3、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4、爬雪山、过草地
(播放视频)请学生看完视频后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困难。
(①红军在大渡河上飞夺泸定桥:铁索桥被拆去木板,水流湍急,敌人炮火猛烈,红
军冒、抓、冲、打、退。
②大雪山终年积雪,山顶空气稀薄,使人喘不过气来。
③草地里到处都是淤黑的死水潭,很多地方水深没过膝盖,有些地方人陷不见头、马陷不见额,不少红军战士陷入死水潭牺牲了。
④过草地时,由于粮食不足,红军只得挖野菜充饥。
后续部队连野菜也找不到,只得把牛皮带、枪牛带、破牛皮鞋用水泡了煮着吃。
)
过渡: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很多磨难,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困难的日子。
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讲一讲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2-3名学生讲故事)
小结:刚才同学们讲的故事只是长征路上千千万万红军的典型代表,其实还有许许多多无名英雄,在他们身上同样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可以说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是用无数鲜血和生命铺就的。
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战士们不屈不挠地与大自然搏斗,与摆在他们面前的重重困难抗争,战士们就是克服了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才使红军得以保存了下来,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三)长征的结果:
(出示地图)
红军走出了大草地,继续北上,突破了天险腊子口,翻越了六盘山,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过渡:红军战士克服了长征路上种种困难,冲破了四道防线、召开遵义会议、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摆脱了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长征一路上困难重重、艰险重重,而人民军队能排除万难,取得长征的胜利,这其中到底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总结: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等等。
三、总结全课:
红军部队历时一年,经过11个省,徒步行走二万五千里,历尽艰险,惊心动魄,令世人称颂,可以说长征是人类的壮举,光辉的史诗。
下面让我们伴着《长征》配乐,一起怀着感情的朗诵《七律长征》,告慰那些为了革命事业献身的所有英烈。
(师生齐诵)
红军长征远未结束,中国共产党又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长征。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把21世纪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四、巩固练习
(完成学案上的达标练习内容)
五、布置活动课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到图书馆或者上网搜集一些红军长征的生动故事,我们举办一个长征故事会。
板书设计(附板书):
第十二课红军长征(1934、10--1935、10)
背景
开始
遵义会议
冲出重围
胜利会师
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