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学情分析
《诗四首》教学设计

《诗四首》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我设计了一堂《诗四首》的教学活动。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对古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能够:1. 熟练地背诵四首古诗;2. 理解古诗的大意,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3. 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熟练地背诵四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难点: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古诗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古诗卡片、挂图等;2. 学具:古诗卡片、画笔、画纸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色,引导孩子们观察、欣赏。
然后,我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四首古诗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让孩子们在情境中感受古诗的美。
2. 学习古诗:(1)展示古诗卡片,让孩子们认读生字,理解古诗大意;(2)分组进行古诗接龙,加强记忆;(3)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内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 互动环节:(1)分组进行古诗表演,让孩子们在表演中感受古诗的美;(2)开展“古诗知识问答”,检验孩子们对古诗的掌握程度;(3)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 创作环节:(1)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古诗中的景色;(2)鼓励孩子们用诗歌的形式,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熟练地背诵四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难点: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古诗的热爱。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我也意识到,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在创作环节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课包括《观书有感》、《春晓》、《登鹳雀楼》、《鹿柴》四首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
但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很难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内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难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世界。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四首诗歌为例,分析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原文、译文、图片等。
2.音频:准备四首诗歌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欣赏。
3.视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文件,让学生聆听四首诗歌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呈现四首诗歌的原文,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了《登鹳雀楼》、《春晓》、《宿建德江》和《竹里馆》四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四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汉字和语法知识,对于古诗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古代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学生对于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古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图片等内容的课件。
2.音响设备:准备音乐和朗读音频文件。
3.纸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四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
然后,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四首古诗的原文,引导学生跟读和朗读。
同时,对古诗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和翻译。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诗四首》教案解析:挖掘诗歌丰富内涵

《诗四首》教案解析:挖掘诗歌丰富内涵近年来,诗歌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诗歌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如今,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于诗歌的认识和接触也发生了变化。
如何更好地挖掘诗歌丰富内涵,让学生们尝试领略诗歌的魅力,是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的重点是诗歌教材《诗四首》教案的解析,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内涵。
一、教材概述《诗四首》教材共收录了四首诗歌,分别是《悯农》、《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四首诗歌分别来自不同的朝代,涵盖范围广泛,体现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文学特征。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可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可以学习到诗歌表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教学建议针对《诗四首》教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1、生字词和古文阅读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中常常存在着大量的生字词和文言文的读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的方式预习生字词,做到知识储备充足。
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句子进行分析和解释,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2、诗歌的鉴赏选择《诗四首》这样的诗歌,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帮助学生学会鉴赏。
通过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声韵和整体氛围,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
同时,可以针对每首诗歌是否有作者,作者是何人,哪个朝代出现等相关问题适时地展开,进一步扩展学生的历史和文化视野。
3、与生活融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诗歌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可以让学生将《悯农》中的农民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农民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农民的生活状况;或者让学生通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月亮意象,对自然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种融合方式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将抽象的词汇和情感变得更加真实可感。
诗四首学情分析

《诗四首》第二课时学情分析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初二的学生并不陌生,《静夜思》、《春晓》等耳熟能详,张口就来。
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
具体来看,一部分学生对于诗歌这一体裁比较喜欢,也具备一定的感受力,但很多学生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古诗词鉴赏并未入门。
于是我就收罗了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几十首(句)名家名诗,在鉴赏辅导课上,我一字一顿地吟诵,学生认真地跟诵,大家十分投入。
我又不失时机地让这些耳熟能详的诗作在学生面前鲜活起来,立体化起来。
如吟诵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引导学生感受“日照”、“紫烟”、“瀑布”、“银河”的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的线条美,前两者构成的庐山风景的雄壮美以及诗句的音韵美、文字美。
面对那么多极浅显极优美的诗句,他们欣喜地发现其实古诗也很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更有那么多美妙之处尚待探究和发现。
这样就激发起了他们对诗歌的朦胧的情感,这正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接着,引导学生把握诵读主线,实现含英咀华。
诵读是语文课的本色,尤其是古诗词教学。
教学中应以层次性多样性的诵读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实现诵读、领会、品评、鉴赏这样的学习目标。
(一)、大胆初读,走近诗境。
初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
在古诗词教学之初,充分让学生自读,在读中获得感性上的顿悟和发现,这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
在这一板块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诗情景进行“吟读”,而不能像小和尚念经。
古诗词鉴赏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古诗词鉴赏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一、引言本文旨在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鉴赏学情进行分析,并对教材进行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研究,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1. 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兴趣:在进行学情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较低,甚至表示古诗词研究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
这可能与他们对古代文化的陌生和缺乏了解有关。
2. 古诗词鉴赏能力较弱:学生在古诗词的鉴赏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往往不能准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意象,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这可能与他们缺乏对古代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基础知识有关。
3. 教材过于单一:当前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鉴赏内容较为单一,大多数教材仅仅提供了古诗词的字面解释和注释,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现实认知的联系。
这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研究缺乏兴趣和动力。
三、教材分析1. 内容不足:教材中的古诗词鉴赏内容相对较少,无法覆盖古代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全面知识。
学生往往只是得到了古诗词的表层信息,而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
2. 缺乏互动性:当前的教材中,古诗词鉴赏往往是一种静态的研究方式。
学生只是被要求背诵和默写,而缺乏与诗词作品的互动和讨论。
这种单向的传授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文化脱节:部分教材中的古诗词鉴赏内容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现实认知的联系。
对于学生来说,古代文化和传统艺术与他们的生活背景存在一定的脱节感,无法产生共鸣和兴趣。
四、课后反思1. 重视兴趣培养: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讲述古代文化的故事、播放相关的音乐视频、组织古风朗诵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古诗词的魅力。
2. 引入互动性研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词鉴赏的互动式研究,如小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创作诗歌等。
通过互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作品中的情感和意义。
3. 引入现代元素:在教材中,可以适度引入与学生现实生活有关的古诗词作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诗四首》,包括《登高》、《望岳》、《春望》、《赤壁怀古》四首经典诗篇。
教学内容涉及每首诗的背景、作者简介、诗句解析、主题思想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熟悉四首诗的作者、背景及主题,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2. 通过对诗句的深入解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解析,尤其是生僻字词的理解;诗歌意境的把握。
2. 教学重点:四首诗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诗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图片对应的诗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四首诗的作者、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句解析:对四首诗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意境赏析:分析四首诗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美。
5. 例题讲解:以《登高》为例,讲解如何鉴赏古典诗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评价诗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对《望岳》、《春望》、《赤壁怀古》进行鉴赏,并分享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四首诗的、作者、背景。
2. 列出四首诗的重点字词、诗句。
3. 概括四首诗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写一篇鉴赏文章。
2. 答案要求:文章内容包括诗的背景、作者简介、诗句解析、主题思想等方面,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诗歌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中的生僻字词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把握。
3. 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4. 作业设计的合理性与指导。
八上第六单元 第五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五课课题:诗四首【课标与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诗四首》这四篇诗文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学习这四首诗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知道的:八年级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一年后,能够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对诗文的学习有了比较浅显的认识。
2.学生想知道的: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扫除语言障碍后,学会查阅资料,并对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
4、对学困生的关注:朗读背诵诗文,理解诗歌所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诗文大意,理解诗歌所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人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文;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诗人感情变化线索的理解掌握。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诗文语言简练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讨论法。
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讨论,理解文意,疏通文意。
3.自主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探究出重点语句的深刻内涵,加深对作者在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便于学生接受。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解诗文大意,熟读、背诵诗文。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教学过程】:一、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1、范读、齐读、自由读……自背,互背,指名背。
(4-5分钟背熟并检查过关)2、补充注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四首》第二课时学情分析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初二的学生并不陌生,《静夜思》、《春晓》等耳熟能详,张口就来。
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
具体来看,一部分学生对于诗歌这一体裁比较喜欢,也具备一定的感受力,但很多学生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古诗词鉴赏并未入门。
于是我就收罗了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几十首(句)名家名诗,在鉴赏辅导课上,我一字一顿地吟诵,学生认真地跟诵,大家十分投入。
我又不失时机地让这些耳熟能详的诗作在学生面前鲜活起来,立体化起来。
如吟诵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引导学生感受“日照”、“紫烟”、“瀑布”、“银河”的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的线条美,前两者构成的庐山风景的雄壮美以及诗句的音韵美、文字美。
面对那么多极浅显极优美的诗句,他们欣喜地发现其实古诗也很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更有那么多美妙之处尚待探究和发现。
这样就激发起了他们对诗歌的朦胧的情感,这正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接着,引导学生把握诵读主线,实现含英咀华。
诵读是语文课的本色,尤其是古诗词教学。
教学中应以层次性多样性的诵读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实现诵读、领会、品评、鉴赏这样的学习目标。
(一)、大胆初读,走近诗境。
初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
在古诗词教学之初,充分让学生自读,在读中获得感性上的顿悟和发现,这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
在这一板块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诗情景进行“吟读”,而不能像小和尚念经。
如“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要启发学生用轻读读出月下的静谧,用延长的拖音品味闲适、恬静的气氛。
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读得夸张一些,其中,可以教师范读,可以自由练读,可以互读互评,可以配乐营造气氛,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样。
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大胆地、兴味盎然地去吟读,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
在初读多遍之后,让学生闭目暝想,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然后演演诗人当时的神情举止,说说诗中描绘的山川景物,谈谈脑中闪出的特写镜头,教师要珍视学生在初读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走近诗人,走近诗境。
(二)、点拨诵读,感悟诗境。
要想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必须探究诗作背后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缩小时空差距,还必须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象,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得到
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
关于诗人和写作背景资料,可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己去查询,在课上由学生进行口头介绍。
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可作适当地提示和补充。
了解了这一些,学生便能很快领悟诗歌的大意,感情自然就会上来,有感情地诵读也就不成问题了。
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固然要讲,但不宜讲得太多太繁,应边点拨边诵读,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和体会,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在初读阶段已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和领会,但往往只是一种模糊的只能“意会”的感受。
古诗词语言凝练,表达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穷之意,教师在教学中的相机点拨,能够促使学生深入其中,真切体会简练语言中的无穷之意,并得到情意上的熏陶。
首先,点关键词句。
所谓关键词句,主要指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
这些词句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教学《沁园春•雪》,须抓准“望”、“惜”这两个词,它们分别统领上阙和下阙,一“望”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激情澎湃;一“惜”借古论今,歌颂当代英雄人物。
抓住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品味,学生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毛泽东的叱咤风云,博大胸怀。
欣赏《虞美人》,把握一个“愁”字,这“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汪洋恣肆,无穷无尽,学生就可以去体会李煜的亡国之痛;欣赏《回乡偶书》,点出一个“笑”字,就能悟出诗人久别家乡的感慨,笑中饱浸了多少泪水。
对这些关键词句的反复品味,学生心中就会激荡起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
其次,点思维方式。
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不等同于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简单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
所以教师还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住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永的普通词句。
像王维的《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词句均通俗易懂,但正像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只有把每一个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越发感到诗人的心境,更能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有了以上的基础,我们“读”的要求也更高了,要在声调的高下、徐疾、轻重、顿挫中读出韵味,在反复的诵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最后要能背下来。
(三)拓展思维空间,张扬学生个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那么,古诗词教学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由于我国古典诗词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它们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非常大。
在古诗词鉴赏中,我们不仅在欣赏诗人创作的作品,其实也在进行着创造。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探究,甚至敢于质疑,才能透过纸面看到纸背。
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作仅四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人不可能像小说家、散文家那样把自己创造的意境详细地给你描绘出来,只有通过你的丰富想象,才能把诗合成一幅幅生动画面并像电影一样衔接起来。
请看下面这段描写:
在去黄四娘家的小路两旁,绿肥红艳,姹紫嫣红,我一路走,一路观赏,浮在花的海洋中,到处是奇花异卉,到处是花香扑鼻。
我沉浸在美好的春光中,不时驻足凝望。
微风吹来,枝条在微微颤动,似乎不胜花重。
看,戏蕊的彩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流连忘返,忽上忽下,时左时右,乍停乍飞。
听,黄莺也在其中自由自在地卖弄它清脆的嗓子,唱出婉转的乐曲。
鸟语花香春意闹,我的心也醉了。
这就是一种审美创造。
虽然每个人的审美创造不尽相同,但学生都会充分挖掘自己的审美潜能,以欢畅的语言和心情去描绘这一幅情景,都可以得到审美愉悦。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去组接画面,去创造性地补充扩展和再创造,还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大胆质疑批判。
像“笑问客从何处来”,让学生补出孩子问什么,诗人怎么答;“深山藏古寺”,请学生说说如何用画面来表现其意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请学生谈谈现在由王菲演绎成流行歌曲好不好;比较《早梅》“昨夜数枝开”和“昨夜一枝开”哪句好;《卖炭翁》中炭被抢后卖炭翁该怎么办;比一比描绘西湖的诗谁收集得多,说说你最喜欢哪一首(句),为什么。
等等。
这些富有挑战性的古诗词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也让课堂和诗词都焕发出了生机活力。
从而也把鉴赏、探究的“场”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课上扩展到课后,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达到真正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总之,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开放发散,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