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合集下载

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词鉴赏方法一.世界观与方法论【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

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知识网络1.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范题精讲【例1】(2004年辽宁、广东大综合,1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解析:本题是以古诗文作为试题载体考查有关知识,反映了高考试题材料多样化的特点。

解答此类题目一要要求学生对古诗文原意作出准确的理解,并从中找出其反映的问题或原理;二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将选项与古诗文联系起来,从而确定选项的取舍。

这体现了对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的能力要求。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体现了辩证法变化发展的观点;“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则是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

因而,两种观点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分歧。

C符合题意,故选C。

A、B、D均不符合题意,不应入选。

答案:C【例2】(2004年广东、广西,19)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解析:“千里长堤,溃于蚁穴”是讲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的辩证法道理,几个选项中只有D项是与题干包含同一哲理。

答案:D【例3】(2004年广东、广西,23)两广自古产荔枝,荔枝营养丰富,清甜可口,但进食过多则易患“荔枝病”。

这说明( )A.对荔枝的营养价值要一分为二地看待B.要注意适度原则C.美食都有潜在的危险性D.为防微杜渐,应尽量少食荔枝解析:此题从材料来讲,其主旨是荔枝营养丰富,好吃,但不能多吃,关键在进食过多易患“荔枝病”,从哲学上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

正确答案是B。

A、C、D均不符合命题意图,故不选。

答案:B●试题详解高中同步测控优化训练(九)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A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试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二年级上册(必修)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第三节事物发展的趋势

二年级上册(必修)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第三节事物发展的趋势

二年级上册(必修)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第三节事物发展的趋势测试题 2019.91,有人把科学家的发现、发明统统归结为偶然的外部机遇,而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则指出:“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简要说明。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孟子幼时,其母为有利于他的成长,就曾三次搬家,择邻而居。

谈谈你对孟母行为的认识。

3,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的贸易壁垒时我国的影响日益减弱,但绿色壁垒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新的障碍,特别是我国农产品所受的影响更大。

对此一些专业人士认为,在绿色壁垒面前,我国农产品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提高抗各种风险的能力迫在眉睫,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把着眼点放在先练好“内功”上。

只有尽快实现农产品生产质量、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抓好农产品的质量建设,才能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真正变为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

(1)我国农产品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

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哲理?(2)提高抗各种风险的能力迫在眉睫,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把着眼点放在先练好“内功”上。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指( )。

A.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发展的原因C.事物发展的趋势D.事物发展的途径5,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都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统一C.内因和外因的统一D.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6,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内容B.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C.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状态D.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7,下列对新事物和旧事物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任何新事物一开始就比旧事物强大B.任何新事物都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C.有些新事物不一定能战胜旧事物D.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8,当今世界,腐败现象遍及全球,反腐败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共同课题。

哲学基础——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哲学基础——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教学目的: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教学重点3、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量变和质变的区别联系2、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为什么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促使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含义: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2)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

事物的发展是在种种外部条件的作用影响下,促使其内部矛盾双方在力量上不断彼此消长,从而引起双方地位的变化实现的,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

首先,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内因的决定作用。

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外因是必要条件。

内因是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外因也只有作用于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外因是条件: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注意:A、外因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要的,对事物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

B、外因不可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C、尽管外因的作用有时很大,但仍然是第二位的。

3、方法论: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反对割裂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具体说:要高度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在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这种变化可能是渐进的、平稳的,也可能是突然的、剧烈的。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变化,都是事物发展不可或缺的过程。

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探讨事物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其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变化的原因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内部因素事物发展的内部因素是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如生物体的发育,物质的化学反应和社会制度的演化等,都与其自身属性有相当大的关系。

这些内部因素会影响事物的生命周期和速度,甚至决定着其生死存亡。

外部因素事物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来自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例如气候、自然灾害、地形等等;社会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

外部因素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也可以使其遭受挫折、失去生命力。

相互作用因素相互作用因素是指事物之间相互的影响,包括积极的互补作用和消极的竞争作用。

在这种相互作用关系中,事物经常发生性质的变化和数量的增减,形成了复杂的事物体系和格局。

事物变化的表现事物变化经常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增长和减少这是事物变化最基本的表现之一。

具体表现为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如一个种群的大小、一个企业的营收盈利等等。

转变和变异转变和变异是指事物发生属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是从一种形态转变成另外一种形态,也可以是同一个事物内部结构的变化,包括生物体的突变、企业的转型等等。

交替和周期性事物之间存在周期性的变化,比如季节变化、经济波动等等。

而交替变化则是指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的交替出现,比如自然界中的生物群落演替、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演化等等。

事物变化对于人类的影响事物的变化对于人类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观,还给人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例子:科技进步事物的变化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这些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也让人类能够更加舒适、便利地生活。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邱宏桂
一、事物发展的原因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运用
1.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乂要重视外因的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二、事物发展的状态
1.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①坚持适度的原则;②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③重视量的积累。

二年级上册(必修)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第二节事物发展的状态

二年级上册(必修)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第二节事物发展的状态

二年级上册(必修)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第二节事物发展的状态测试题 2019.91,国家助学贷款在实施过程中,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只要各方面及时总结,认真研究,不断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就一定能成为保障教育机会平等的主要措施。

这表明( )。

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D.主要矛盾对事物韵发展起决定作用2,近年来,中美首脑多次会晤,就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全球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但美国政府在台湾等问题上经常制造麻烦,始终未停止对台军售,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反对。

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说明( )。

①当前世界格局朝着两极化方向发展②中美之间既有共同利益,又存在不同利益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进行的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司马迁的这段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只有身处逆境,才能有所成就B.逆境毕竟是外因,如果能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即主观能动性,就能做出通常情况下做不出的成绩C.外因有时起决定作用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2004年1月,美国“双胞胎”火星车一“勇气号”和“机遇号”相继成功登陆火星。

科学家运用火星车发回的岩石标本照片等材料,可以深入探寻火星是否存在水源,确定火星生物是否出现过,揭示火星历史上的气候特征,把对火星的认识引向更深的领域。

这表明( )。

①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②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扩展加深③认识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曲折的过程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5,简要分析事物发展的源泉、状态、途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第四单元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一)最佳选择题[题例1] 下列看法, 符合辩证法的有A.和谐就是美和善B.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 不知地之厚也C.是亦彼也, 彼亦是也D.在纯粹的光明中, 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 什么也看不见此题命题简单。

但要破译两大难点, 一是对题肢准确理解, 二是注意题干有关“符合辩证法”的规定性。

分析该题关键在于运用好比较和分析方法, 将题肢的内容和辩证法的①观点对照和分析,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有承认矛盾, 且主张用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这些观点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而具有客观性, 不是主观臆造的。

题肢的D项光明与黑暗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互为条件, 对立统一,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辩证法的一个观点, 应选。

A项的说法不符合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美和丑、善和恶相对立存在的,和谐不一定就是美和善。

B项讲的是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观点, 不属辩证法。

C项讲的是亦彼、彼亦是, 就是说是即彼、彼即是, 根本不是矛盾或联系的观点, 所以A.B.C项都不符合辩证法的观点, 不应选。

[题例2] “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请指出蒲松龄的这幅落弟自勉联蕴涵的哲学道理A.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B.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破译思路]破解此题的最大难点在于读懂题干内客, 抓住题干的中心意思。

如果对题目不理解, 或理解有偏差, 就难以作出正确回答。

项羽破釜沉舟使秦军大败,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 其原因有自身的原因, 又有敌方原因, 也有其它条件的作用,但自勉联中强调的是“有志者”和“苦心人”, 突出个人自身的努力, 从哲学上讲, 强调的应是内因的作用, 故应选D项。

A项强调内外因作用的共同性, B项和C项强调内外因的不同性, 它们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题干的意思, 但均与题干强调的中心意思不一致, 不是最佳选项, 故A.B.C不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一)最佳选择题
[ 题例1] 下列看法, 符合辩证法的有
A. 和谐就是美和善
B.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 不知地之厚也
C. 是亦彼也, 彼亦是也
D. 在纯粹的光明中, 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 什么也看不见
此题命题简单。

但要破译两大难点, 一是对题肢准确理解, 二是注意题干有关“符合辩证法”的规定性。

分析该题关键在于运用好比较和分析方法, 将题肢的内容和辩证法的①
观点对照和分析,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有承认矛盾, 且主张用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这些观点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而具有客观性, 不是主观臆造的。

题肢的D 项光明与黑暗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互为条件, 对立统一,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辩证法的一个观点, 应选。

A 项的说法不符合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美和丑、善和恶相对立存在的,和谐不一定就是美和善。

B项讲的是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观点,不属辩证法。

C项讲的
是亦彼、彼亦是, 就是说是即彼、彼即是, 根本不是矛盾或联系的观点, 所以A.B.C 项都不符合辩证法的观点,不应选。

[ 题例2]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
千越甲可吞吴。

”请指出蒲松龄的这幅落弟自勉联蕴涵的哲学道理
A.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 破译思路]
破解此题的最大难点在于读懂题干内客, 抓住题干的中心意思。

如果对题目不理解, 或理解有偏差, 就难以作出正确回答。

项羽破釜沉舟使秦军大败,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 其原因有自身的原因, 又有敌方原因, 也有其它条件的作用, 但自勉联中强调的是“有志者”和“苦心人” , 突出个人自身的努力, 从哲学上讲,强调的应是内因的作用,故应选D项。

A项强调内外因作用的共同性,B项和C项强调内外因的不同性,它们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题干的意思,但均与题干强调的中心
意思不一致,不是最佳选项,故A.B.C 不选。

[ 题例3] 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的是
A. 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
B.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 破译思路]
解答此题要抓住题目中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 的规定性。

服从自然就是指我们的想法和做法要服从客观的自然规律, 体现了唯物论;命令自然又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

因此,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自然及其规律是密切联系, 不可分割的,体现了辩证法。

A项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故应选A项。

B项的动与静关系主要体现辩证法思想,C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外因的巨大作用,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体现唯物论思想,它们均不符合题中规定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 的规定性,所以, B.C.D 项不应选。

(二)辨析题
[ 题例1]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可以概括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和“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分歧。

[ 破译思路]
该题属正误混杂型试题。

要答好该题关键在于:其一,正确理解题目中的两句古文的含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强调“变”即发展观点;“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强调“不变”即静止的观点。

其二,要注意题目中“概括”的意思,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仅归纳为“发展与静止的观点” 的对立是片面的。

其三,要从理论上明确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除了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外, 还包括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 答案要点]
(1)、这个概括不全面,它只概括了发展的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2)、二者的分歧还包括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而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 题例2] 有人认为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如孟子幼时, 其母为有利于他的成长, 就曾三次搬家, 择邻而居。

[ 破译思路]
唯物辩证法认为,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就是事物,矛盾就是事物的发展和过程,它告诉我们要全面看问题,切忌片面性和绝对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有一定的道理。

但如果因此而得出结论,近朱者必然赤,近墨者必然黑,将朱与赤,墨与黑看成必然的因果联系,则是具有片面性和绝对化。

因为它片面强调外部因素,否认了内部因素,从而也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
因是根据,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因素;外因是条件,因必然
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外
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进朱者未必赤,进墨者未必
黑,关键在内因。

[ 答案要点]
这种看法注意到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有重要作用,但夸大了这种作用,并使之绝对化,从而否定了人们的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说明,近朱者可能赤,也可能不赤;近墨者黑,也可能不黑,关键在于内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