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2015年版)

合集下载

公共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 (1)

公共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 (1)

1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价值:(1)提高社会组织对组织形象的认识和管理水平(2)提高公关人员的专业素质,(3)提高公共关系工作的水平与效果,(4)完善公共关系学的学科体系。

2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原则:a实践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创新性原则。

3 研究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方法:a观察法,b调查法c案例法d实验法,e 文献法。

4 组织成员关于组织的观念:a角色观念,b形象观念,c质量观念,责任观念,团队观念,服务观念。

5 组织成员的公共观念:指组织成员应当共同具备的与公众要素相关的心理环境心理氛围或观念系统,是社会组织在形象塑造与整体发展中对公共应用的意识。

6 公共观念:是指公关人员应当具有的对那些与组织有利益联系或利害关系的群体或个人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氛围。

7组织与公众关系的观念:指组织把握处理自我与公众间的关系的认识和思想,其中应包括舆论观念,双赢观念,沟通观念组织与公众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的观念等。

7 作为组织及其成员,主要应该树立哪些组织与公众关系观念呢?答:首先要树立舆论观念,要重视公众舆论,有意识引导公众舆论使组织在公众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其次,要树立双赢观念现代社会组织要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发展是一其他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为前提的。

共荣共存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

8 舆论:就是相对多数的公众的看法和意见;舆论观念就是志组织及其成员要充分重视舆论对组织的形象的影响,要善于克服消极的舆论倾向积极引导舆论以利于组织的形象建设和发展。

9 双赢观念:指主体在公关活动中,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主客体关系,摆正彼此的利益关系,在利他中利己,在利己中不忘利他;公关主体应该认识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从长远来说应当是一种双赢关系,也只能是一种双赢关系。

10 上行沟通:指下级的意见向上级反映;下行沟通:指组织的上层领导把组织的目标、规章制度等向下传达;平行沟通指组织中各平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11 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包括:性别角色特征;年龄角色心理特征;职业角色心理特征;12 在需要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人的动机,人的动机直接支配着人的行为。

2015年10月公关心理学(00643)复习要点剖析

2015年10月公关心理学(00643)复习要点剖析

绪论简答1、公关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公关心理学的研究原则3、测验法分类4、公关心理学研究任务论述1、公关心理学的学科性质2、公关心理学的概念知识点(判断):1、公关关系的主体是组织,客体是公众。

2、公关心理学特征:普适性、交叉性、应用性、发展性。

3、理论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动态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

4、实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案例法。

简答:1、公关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答:(1)公共关系的主体心理—社会组织心理(2)共关系的客体心理—公众心理(3)公共关系的过程心理—公共关系活动中的传播和沟通心理2、公关心理学的研究原则答:(1)客观性原则(2)科学会原则(3)系统性原则(4)创新性原则3、测验法分类答:(1)测验目的:智力测验、个性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心理倾向测验。

(2)测验性质: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3)具体方法:问卷测验、操作测验、投射测验。

4、公关心理学研究任务答:(1)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决策水平(2)提供公关人员的专业素质(3)推动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开展(4)发展和完善公共关系学的学科体系论述1、公关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答:公关心理学在国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将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融入公共关系活动中,探讨公关活动实践中的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心理策略等。

它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在整个心理学科体系中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公关心理学既是心理学,又是公共关系学。

(1)公关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

(2)公关心理学是公共关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公关心理学的概念答:公关心理学是研究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及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公关实践的主客体特有的心理状态及其在交往中相互影响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1)公关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商品经济社会。

(2)公关心理学研究的第一推动力是现代社会的发展;(3)公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关实践中主客体相互影响的心理状态和规律。

公共关系心理学

公共关系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1、公共关系心理学:是研究公共关系的主客体及其在传播沟通中特有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内容是:主体心理、客体心理、沟通与传播心理。

2、公众舆论:就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公众在涉及共同利益的有争议问题上所持有的带评价性意见的总和,是公众对组织实态及特征的基本一致的评价。

3、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或者说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它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

简而言之,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

4、公众心理定势: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出现的公众对某一对象的共同心理状态与一般的行为倾向。

5、社会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社会群体或事物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概括的、固定的看法。

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总会表现出许多心理与行为方面的相似性。

比如:普遍认为广东人有钱。

6、社会助长:个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者在场旁观,从而活动效率得到提高,就叫做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

包括两种情况,共同活动效应和观众效应。

实验:法国,特里普莱特。

相反的:社会惰化或社会阻抑。

7、从众:是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这就是从众现象。

8、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仿照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

模仿是一种常见的、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形式之一。

9、感染:是指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方式引起他人相同或相似的感情共鸣,它是十分普遍的人际间情感的同化反应方式,是情感的传递和传染。

10、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公众自然地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

公关心理学复习大纲

公关心理学复习大纲

名词解释:★服从行为: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发生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影响下被迫发生的。

P90★★群体公众心理定势:是处于准备状态的心理活动,指公众群体心理的定向趋势,它决定着后继心理活动的取向,对人们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及行为活动起着正向的或反向的推动作用。

P113★目标公众:是指那些与组织有着某种利益关系的特定公众。

它们是大众传播受传者中的一部分,是组织欲意影响的重点对象。

P142★★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立目标、并以此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实现之的心理过程。

P49★印象管理:是指交往者通过对自我形象的塑和修饰,以期在他人头脑中形成良好印象的过程。

P135★个案法: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几个月、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方法称为个案法(个案研究)。

P12★组织凝聚力:也叫组织内聚力,它既包括组织对成员的吸引力,也包括成员对组织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P18★★公众:在公共关系中,公众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的是与某一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

P29★★枪弹论:二三十年代之间,美国的一些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把读者、听众看作是毫无防御能力的“靶子”,只要大众传播工具对准他们“射击”,他们就会应声倒地。

这就是所谓的“枪弹论”或“靶子论”。

P146★★★近因效应:是指最近的印象对人造成的影响,它往往会冲淡过去获得的有关印象,对优先效应形成冲击。

P131★★公众逆反心理:就是公共关系传播作用于公众的信息超过了其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心理体验,是公众有意脱离公众关系传播信息的思维轨道,进行反向思维的心理倾向。

P185关系障碍:关系障碍因交际双方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而形成。

这种特殊关系往往带有利害性,且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交际者本身。

P205★★★公众态度:是指公众对组织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公共关系心理学(总结)

公共关系心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识记:1、公共关系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异同领会:3、公共关系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公共关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识记:公共关系活动的类型:宣传、交际、社会服务等不同类型领会:1、“参与公共关系活动的双方”的关系:社会组织和公共关系行为的承受者——公众2、公关心理学所考察的“心理现象”的范围:包括内部公众对组织形象的感知与期许,也包括外部公众对组织形象的认知与评价。

(三)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识记:1、比较研究法: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其异同或优劣。

2、个案法: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领会:理论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对于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理论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动态研究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实证研究方法: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四)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任务识记: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任务:第一,对人们在公关活动中呈现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从而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和理念;第二,以理论为指导,探索提高公共关系活动效率的方法和途径,为实务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第三,以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推动公共关系学和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领会:公共关系心理学既有助于公共关系学研究的拓展和深化,又必将促进心理学的发展第二章组织的心理氛围(一)组织心理氛围的含义识记:心理氛围的四个内涵:第一,组织的心理氛围表现了组织的意识状态;第二,组织的心理氛围是组织情感的反映第三、组织的心理氛围反映着组织中的相互关系第四、组织的心理氛围反映了员工对组织的态度领会:组织心理氛围对公共关系的影响组织心理氛围是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基础,既是组织内部公共关系状态的反映,也是组织的现实形象在员工心目中的体现。

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公关心理学课后复习资料

公关心理学课后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公共关系心理?它有哪些特点?(1)公共关系心理是指和公共关系行为以及公共关系活动相关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

(2)公共关系心理学具有四大特点:公共关系心理的可知性,公共关系心理的情感性,公共关系心理的自利性,公共关系心理的广泛性。

2.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的心理公共关系的过程——公共关系活动中的心理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团体心理3.公共关系心理血担负着哪些研究任务?为什么说实践方面的任务是第一位的任务?(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分为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

理论任务是创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心理学;实践任务是创造有利于开展公共关系的条件,为公共关系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心理依据和有效的方法。

⑴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

⑵提高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

⑶推动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开展。

⑷创建和完善我国的公共关系心理学。

(2)就我国现在的情况来说,实践的任务是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位任务。

既然我们承认在心理研究上比别人落后,既然我们想通过建立各种应用心理学来缩短和别人的差距,那么,就应该把应用领域的工作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

拿公共关系心理学来说,就是要把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当作自己的目标。

公共关系心理学要为公共关系的有效开展提供心理依据和科学方法。

,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一项根本任务。

4.进行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应遵循哪些原则?为什么必须遵循这些原则?(1)公共关系心理学应遵遁以下原则: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的原则、着眼于影响公众态度的原则、环绕于公共关系心理的原则、发勇于开拓创新的原则。

(2)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的原则。

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也就是要以公共关系实践活动为基础,以指导公共关系活动为目标。

只有这样来理解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的原则,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才能取得实际的意义和良好的实践。

着眼于影响公众态度的原则。

公关心理学总复习资料

公关心理学总复习资料

公关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公关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公关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公关活动中的心理反应,以及公关活动如何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了解公关心理学对于公关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机制。

下面是公关心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原则。

1. 傅里叶原理(Foucault's Pendulum):这个原理指出在公关活动中,对受众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重复和持久的努力。

公关人员应该通过持续的信息传递和积极互动来建立和维护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2. 影响理论(Influence Theory):这个理论研究了人们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以及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公关人员应该了解这些因素,以利用它们来有效地影响受众。

3. 梅洛-康南理论(Melo-Conant Theory):这个理论探讨了人们在接收和处理公关信息时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公关人员可以通过考虑受众的认知和情感反应来设计和传递信息,以达到期望的效果。

4.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将自己与特定的群体联系在一起,并且对属于该群体的人持有更加积极的态度。

公关人员可以利用这个理论来创造归属感和认同感,以促进受众对组织或品牌的支持和忠诚。

5. 心理学清洗(Psychological Cleansing):这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在受到威胁或负面信息后,倾向于通过与积极信息接触来减轻负面情绪和恢复自尊。

公关人员可以利用这一概念来通过积极正面的形象和信息来应对危机和负面宣传。

6. 达尔巴特认知评估模型(DARB Model):这个模型通过解释人们在面对公关信息时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关注、理解、接受和保持信息。

公关人员可以通过这个模型来设计信息传递的方式和内容,以更好地吸引和保持受众的关注。

7. 激励原理(Motivation Theory):这个原理研究了人们的动机和动力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的。

公关心理学总复习资料

公关心理学总复习资料

公关心理总复习重点第一章第一节:P2公共关系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差异:第一:普通心理学侧重研究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公共关系心理学则注重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第二:普通心理学侧重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公共关系心理学则从公共关系活动的特定情境出发,考察处在这一状态的人们特殊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第三:普通心理学研究自然的,未经修饰的。

第二节:P5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是参与公共关系活动双方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第三节P8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方法:理论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动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P10实证研究法:观察法,谈话法…..第四节P12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其一是对人们在公关活动中呈现出的心理现象…其二是以理论为指导,探索提高….其三是以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第二章第一节P16组织心理氛围的定义,是指组织内部环境的心理气氛,是组织员工对组织的整体状况以及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作用和前途感受的综合反映。

组织心理氛围的核心是组织凝聚力和士气,以及由员工认同感和归属感而生成的集体意识和主人意识.P18组织凝聚力的影响因素:1. 组织的目标2. 组织的利益3. 组织领导人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4. 组织成员心理满足程度5. 组织内部冲突解决状况P23集体主人意识的三个特点:1.相互平等2.权力和义务统一3.和集体意识相一致第三节P25营造组织良好心理氛围的策略(1).形成组织的价值观念第一,赋予组织员工的日常工作生活以崇高的意义第二,赋予组织以重大的社会责任第三,为组织员工提供了行动指南(2).尊重员工个体价值(3).重视内部传播(4).有效使用激励手段(5).加强情感维系(6).合理化解怨气第三章第1节公众定义公众心理的特点公众个性对公众心理活动的影响第2节知觉的定义和特征错觉的定义错觉的类型第3节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情绪的基本状态心境的定义应激的定义第4节意志的定义及特征动机冲突的形式三种形式的定义良好意志品质的类型第四章第1节个体心理的定义兴趣的定义兴趣的差异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需要的特征需要的五分法各类公众的需要动机的定义及作用动机的激励理论第5节能力的个体差异气质类型性格定义及特征第6节从众的定义及原因服从的定义不服从的三种情况利他行为的原因第五章第一节一、公众群体:是相对于公众个体而言的,他是社会公众存在的一般形式,通常是指具有共同利益与共同需要的公众个体在一定社会活动中组合而成的共同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2015年版)公共关系心理学:(现代关系之父,艾维李1903)的学科性质:公关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公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公共关系的客观现象和活动规律的学科,是对公关实践的总结、提升和理论化。

主要研究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各种关系状态及其规律、信息沟通的现象与规律、公关活动策划、实施的方法和规律(四步工作法:调研、策划、实施、评估)。

公关心理学是研究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及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公关实践的主客体特有的心理状态及其在交往中相互影响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公共关系心理:指的是和公共关系行为以及公共关系活动相关的心理现象。

公共关系三要素即公关活动的主体(社会组织心理)、客体(公众心理)、沟通传播(过程,公共关系活动中的传播和沟通心理)。

客体:指的是公共关系活动中处于客体地位的人和人群。

公共关系主体:组织团体是公共关系的主体或称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组织团体。

公共关系过程: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具体表现为公共关系过程中的环节。

公关心里学的特征:普适性、交叉、应用、发展。

公关心理学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公关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法:系统分析、动态研究、比较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口头调查和问卷调查)测验法、实验法、案例法。

公关心里学研究任务分为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理论任务是发展和完善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实践任务是(首要)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决策水平,提高公关人员的专业素质,推动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开展,发展和完善公共关系学的学科体系。

公众:指与某一个公关体相互联系且相互作用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总和,是公关活动中的承受者。

公众必须是与组织有联系的人群,不同的社会组织有不同的公众群体,公众与社会组织的联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公众的存在形式不是单一的。

公众心理具有一致性,关联性,利益性。

公众心里特征:指公众在各种心理过种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稳定性、经常、根本、独特)。

公众心里特征有:个性心里特征、角色心理、群体心理。

(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和影响)。

个性心理特征:指表现于公众个体身上的最稳定,最根本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人体顺利地守成某项活动并影响该活动效率所必须具备的个体心里特征(能力类型差异、发展水平、表现早晚、性别差异)。

气质:某个人典型地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特点。

(多血质、胆汁、黏液、抑郁)气质对公关活动影响:就自身而言,公关人员需要了解自己的气质特点,就外部公众,公关人员需要了解公众的气质特点,就组织管理,需要了解内部公众的气质特点。

性格:是一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由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特征组成)。

性格的特征: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特征。

性格分类:机能(理智、情绪、意志)倾向(外倾、内倾)个体独立程度(独立、顺从)。

性格对公关的影响:对不同性格的公众,公关人员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施加影响,对公关人员,要塑造自身优良的性格,对组织管理者,要了解内部公众的性格。

公众角色心理指公众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在行为上表现出稳定的心理特点。

(性别心理、年龄、职业、文化心理特征)。

不同职业者的心理特征:军人的心理特征:1、整肃性2、奉献性3、坚毅性工人的心理特征:1、群体性2、娱乐性3、外露性农民的心理特征:1、对土地和家乡的眷恋2、对现代化生活的渴望3、求实用、讲实惠服务人员的心理特征:1、善于观察人2、反应灵敏3、自尊和自卑交织。

群体:指具有共同利益与共同需要的公众个体在一定社会活动中组成的共同体(构成原则:正式/非正式群体;规模大小:大型/小型,是否真实存在假设/实际,群体成员之间联系,松散/联合/集体)。

群体心理的特征:群体成员对群体归属、认同、整体感。

心理倾向,是人们对外界事物进行选择性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

需要:是人们在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

需要的特点:对象、差异、发展、周期、关联、可诱性。

需要层次论:(美马斯洛1943年人类动机理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需要)。

消费者心理需要主要体现:求实、美、情感、信、名、便心理。

社区公众的需要:环境保护、社区稳定、社区发展需要。

新闻媒介公众的需要:及时获取真实信息的需要、尊重新闻职业道德、追求新闻价值、希望较少的付出、希望较多的配合需要。

政府部门公众的需要:及时掌握信息、获得尊重需要。

动机是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意图、愿望和信念等,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

(内在因素(需要)和外在因素(刺激或诱因))需要、动机、行为。

动机的作用:始发、指向、强化、维持和调节作用。

激励人的行为动机有:1从动机产生的心理过程进行激励,(过程型激励理论如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激励力量M=效价V指行为目标对于满足个体需要的价值,个体对行为结果的重视*期望值E),亚当斯公平理论又报酬理论:一个人对其所得报酬是否满意,不能只看报酬的绝对值,而应当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凯利的归因理论)2从个体需要和动机(内容型激励如需要层次、赫茨柏格的双因素(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又称维持因素)组织要有效地激奋公众的行为动机)3从行为改造的角度进行激励(改造型激励如挫折论)。

公关活动对公众动机的激励应注意:选准公关目标、合理分析效价、合理估计期望值。

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具有向往的心量,渴望深入认识和积极参与的心理倾向。

公众兴趣的:兴趣指向的差异性、范围、时间、强度的差异。

公众兴趣在公关活动中的作用:对公关目标的导向作用、对关系过程的能动作用、对公关活动的调节作用,对公关主估的启迪和诱导作用。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评价即人对事物的意义和有用性的评价和价值取向是指人在价值评价的基础上所采取的行为活动构。

成一个人的价值观)。

价值评价体系:人们对相关事物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从而在内心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决定价值取向的心理内容结构(知识型、工作型、生活、政治、经济、社会型价值评价体系)。

价值取向类型:指的是在一定价值评价体系的推动下、行为、活动指向主要价值目标的行为类型。

(功名、事业、安逸、享乐、奉献、索取型价值取向)。

价值观倾向对公关活动影响:把握公众价值观的差异性,加强公关活动的针对性,把据公众价值观的社会性,加强公关活动的时代性,把握公众价值的民族性,加强公关活动的灵活性,把握公关价值的层次性,加强公关活动的共鸣性,把握内部公众的价值观,提高组织工作效率。

心理定势:也就是心理上的“定向趋势”,它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或反向的推动活动(1是自身的感知经验2是较长时间内起动力作用的一些心理因素)。

心理定势具有:潜伏性、自发性、稳定性、动力性、感染性的作用。

个体心理定势是在具体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反映当事人个体心理素质的心理定势。

群体心理定势是一定范围内人群中积淀深厚、作用广泛的心理定势。

流行的心理定势:这类心理定势的特点是在内容上、指向上具有的可变性,往往一哄而起、风靡一时或轰动一时,但有很快销声匿迹无影无踪。

公众心理定势在公关中作用:选择作用和制约作用。

首次效应:也称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是指人们第一次与某事物或某人接触时留下的深刻印象。

近因效应是指某一对象的最近印象对人的认知的重要影响。

(洛钦斯)。

晕轮效应:指的是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象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这样的一种心理定势也称光环效应。

经验效应:指的是公众个体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认识、判断、决策、行动的心理活动方式,也称定型效应。

移情效应:指认知者把对某种特定对象的好恶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物上的一种心理定势。

(表现为人情效应、物情效应、事情效应)。

社会刻板现象:是指社会上的一部分成员对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有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现象。

刻板印象的特征:类别性、共识性、依据性、呆板性、共通性。

地域文化心理:不同的地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政治、经济、历史等条件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反映在人们心理活动中,这就是地域文化心理(主要受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地理因素综影响,有两种表现形式:以地域观念为基础的亲缘心理,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依从心理)。

地域文化的心理特点:潜在性、稳定性、综合性、可变性。

民族文化心理:某一民族表现在共同文化上共同的心理素质(包括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民族习惯)。

时尚:又称流行,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指公众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共同追求某种生活方式的社会心理现象。

(时尚心理特征:标新立异、模仿与从众、自我防御和自我显示)。

流言: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成员中传播的有关共同关心的问题的新闻,是从非正式渠道传出。

骚乱:是在某一特定的场合或局部范围发生的扰乱和冲击社会正常秩序的群体行为,是公众在非正常状态或危机状态下的一种行为方式。

骚乱的特点:突发性、发泄性、交互感染性、破坏性、短暂性。

组织对公众心理影响的方法有:劝导(即劝说和引导,是劝说者通过有意识地发出一定信息,使劝说对象理解和接受劝说信息的过程。

告知型、说服型、浸润型、逆向型)、暗示(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向公众传递思想、观念、意见、情感信息对公众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有他人暗里不、自我暗示、反暗示。

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受暗示都年龄和性别、心理状态、暗示时的情境、暗示者的影响力、暗示刺激本身的特点。

暗示与公关活动的注意:公关宣传要选择影响力大的暗示者,提高公关宣传的效果,公关宣传要选择合适的暗示时机,公关宣传要选择恰当的暗示对象,公磁宣传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感染(指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方式引起他人相同或相似的感情共鸣。

感染的特征:联动性、即时性、非强制性、情境性。

感染的表现形式:直接感染和间接感染)、诱引(指外部因素诱发和引导内部意见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方法。

诱引的表现形式:对公众兴趣的诱引、对公众需要的诱引)。

组织与公众心理沟通:信息沟通、意见沟通、感情沟通。

信息沟通:是公关人员能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向目标公众传播有关自己所在组织的各种信息,让公众认知和了解组织,实现双向交流。

信息沟通模式是信息形成,补充和发展的过程。

(信源、编码、信道、噪音、译码、反馈/信宿)。

公关沟通障碍:语言运用方式造成沟通障碍,认知与偏见,习俗,组织及沟通方式造成沟通障碍。

信息沟通的原则:有用原则、新颖、健康、真实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