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训练附答案 (3)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训练附答案 (3)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训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积累与运用一、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空。

(10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关切.切.换B.鸟笼.笼.头C.乘.车一乘.轿子D.新鲜.朝鲜.2.“轻便、节省、悠闲”的反义词分别是()A.笨重浪费忙碌B.轻巧节约安闲C.笨重节约忙碌D.轻巧浪费安闲3.下面哪一项不属于“雅人四好”?()A.绘画B.弹琴C.唱戏D.下棋4.下列发明和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动仪——张衡B.活字印刷术——李时珍C.锯子——鲁班D.孔明灯——诸葛亮5.下列对《清明上河图》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幅画的作者是北宋画家张择端。

B.这幅画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面。

C.这幅画主要描绘了当时皇宫王族的生活情景。

D.这幅画现在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二、读拼音,结合语境写词语。

(8分)古代有许多wěi dà()的人物,他们运用zhì huì(),为shè huì()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lì shǐ()jì lù()了他们的chuànɡ jǔ(),bìnɡ qiě()他们积累的宝贵jīnɡ yàn()也将继续造福后代。

三、词语综合练习。

(9分)1.“闻”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消息;③用鼻子嗅气味;④出名,有名望。

在“闻名已久”一词中,“闻”的意思是____;“新闻”中的“闻”的意思是__ __。

(填序号)(2分)2.将含有“改”字的词语填在恰当的括号内。

(4分)改进改变改善改正改良(1)你要()态度,及时()缺点,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2)蔡伦()了造纸术,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3)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小区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3分)因为……所以……既……也……虽然……但是……如果……就……(1)()《清明上河图》上的人都画得很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表格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表格版
4.按排好的顺序,叫一叫这些节日的名字。
学生活动:
说一说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情景。
(学情预设)虽然教师语气中强调了“中国”和“传统”两个关键词,但是学生仍有可能会说出一些非传统节日的名称,如儿童节、五一节等,教师先不置可否,引导学生再读题,找出关键词“中国的”、“传统的”,引导学生自查自纠。
活动意图:通过演示课件,播放人们喜闻乐见的欢度春节画面,用合家团聚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拜年等活动场景,来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使课堂伊始便充满了快乐、和谐、互动的气氛。
学生活动:
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也一定会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花朵,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活动意图:在师生共同交流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被充分激起时,让学生看那段视频资料,听老师无比惋惜的叙述,使学生在强烈的反差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唤起更加强烈的爱国,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行动中来!
学生活动:
1.课前,搜集了一两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习俗资料,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展示,共同分享。
2.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
4.展示本小组成员设计的春联。
5.展示本小组成员做的月饼。
6.展示本组成员准备的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
活动意图:师生资料的交流分享,将常见传统节日习俗进行详细介绍。学生在交流中加深了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并理解了其中丰富内涵。这一环节搭建了一个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台,体现了真正的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环节三:师小结
教师活动:
太棒了,同学们!你们那颗火热的爱国心令我感动!我们的祖国会因你们骄傲!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的政策。(演示课件)相信大家在假日里与家人共度这些传统节日的时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也一定会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花朵,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及习作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及习作课件

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
我来讲讲怎 么包粽子。
佳作欣赏
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小巷传来 ①用童 了孩子们快乐的歌声,一年一度的端午 谣开头,烘 托了节日的 节又到了。① 气氛,也点 说起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呢。 明了主题, 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名叫屈原, 引人入胜。 他一向受楚王的信任。可后来楚王听信 了小人的谗言,疏远了屈原,最后还把
澄、绿莹莹的气球,笑个不停。
节吃粽子的风俗。②
状元成才路
每年端午节,大街小巷都飘着粽子的清香。 粽子的品种有许多,有红枣馅的,有肉馅的…… 我最爱吃的是红枣馅的,剥开粽叶,雪白的糯米 中夹着一颗红红的枣,咬一口,甜而不腻,让人 回味无穷。 端午节最快乐的要属我们小朋友了。端午节 这天,我们小孩的胸前都挂着个香喷喷的挂件,
它叫香袋,是用花布织成的,
还拿到了奖励…… 通过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出小作者
对猜灯谜的喜欢,猜中后的喜悦之情。
素材宝库
灯火通明 欢天喜地
张灯结彩 繁弦急管
花团锦簇 喜气洋洋
阖家欢乐 欢天喜地
举国欢腾
年年有余 岁岁如意 龙马精神
喜气洋洋
步步高升 恭喜发财 双龙戏珠
八喜临门
万事大吉 财源滚滚 五福临门
举国欢腾
心想事成 三羊开泰 福星高照
么、有什么传统节目等.
佳文欣赏
福饺
直接以春节习俗中的吃饺 子为题,整个文章也紧紧 围绕吃饺子这一习俗来写。
除夕夜,在星光闪烁的陪衬下,在礼花纷飞 的照耀下,我温馨的小家里,一家三口吃着自
己亲手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脸上洋溢着幸福
的笑容......
抓住包饺子习俗重点来写。
大家可能要问了,吃饺子平平常常,你们 这么认真、这么高兴干嘛?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PPT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PPT

2、(出示课件):下面的节日哪些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春 节( ) 端午节( ) 劳动节( ) 儿童节( )元宵节( ) 植树节( )国庆节( )中秋节( )圣诞节( ) 重阳节( ) 母亲 ( )清明节 ( ) 七夕节( )
3、和同桌交流交流,你能按时间顺序给中国的传统节日排队吗? 师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等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开始逐步 形成,这有利于学生课外开展阅读活动,培养阅读兴趣,也为交流分享 的形式与内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三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到 不少的古诗词,虽然对传统文化有一些了解,但对中华传统节日并不太 清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 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学生对这些节日了解很多, 却对中华传统节日了解缺失。
2、汇报学习的成果(师适机点拨)分小组进行。 春节 ——讲“年”的来历,习俗(拜年、放鞭炮、吃饺子、贴年画、贴 倒福、贴春联等。分享学生自己写的春联。) 元宵节——元宵节的来历,习俗,猜灯谜等 清明节——清明的习俗(扫墓、踏青、植树、插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诵读关于清明的相关诗词,文明扫墓等
端午节——讲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吃粽子、游百病、赛龙舟、挂菖蒲 艾叶等),展示学生包粽子的视频,快板表演赞扬屈原的歌谣。 七夕节——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习俗,诵读关于七夕的古诗等 中秋 节——配乐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习俗(吃月饼、赏月、吃团 圆饭等)视频播放《吴刚伐桂》的故事。 重阳节——诵读《过故人庄》,讲重阳节的来历,习俗。 腊八节——讲腊八节的习俗。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苗族的花山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等
三、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习俗。 2.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 表达能力,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通过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沟通、理解,提高学生的 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4.通过收集、整理、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培养学生对中国 传统文化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综合性学习【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了解中国优秀传统节日及节日习俗,增长知识,彰显文化,弘扬传统。

语言运用: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思维能力: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审美创造: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课前解析】关注教材: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中华传统节目”这个主题展开,要求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及其相关习俗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同时还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本次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第三单元教学。

《古诗三首》和《纸的发明》课后的“活动提示”分别布置了本次综合性学习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资料,并为展示作准备。

在这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入综合性学习的第三阶段,即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关注节日和习俗:本次综合性学习就有“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这一目标,前面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学生已经对春节、清明节、重阳节这几个传统节日以及相关习俗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次活动在前面基础上更进一步走进中华传统文化,去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

【教学目标】1.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重点】1.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目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教学难点】1.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2.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课前准备】1.收集关于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及其相关风俗。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确定收集资料的途径。

2.帮助学生分好小组,确立并细化本组的活动任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主题是“中华传统节日”,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丰富性。

本单元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学生对其所了解的传统节日进行分类和描述,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的多样性;第二部分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文本介绍传统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第三部分是通过阅读相应的节日诗词、童谣等文本,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浪漫和欢乐;第四部分是通过听取祖辈讲授经历和传统习俗,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学会传承文化;最后一部分是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传统节日的形象感知。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并能将其分类;②知道一些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③学会阅读和欣赏节日诗词、童谣和传统文化经典;④了解祖辈们的传统习俗,明白其与现代生活的关联;⑤观看多媒体素材,形象感知传统节日。

2.能力目标①能够观察、分类、描述、表达和创作;②能够听取祖辈讲述,了解传统文化;③能够理解诗词、童谣中的传统文化内涵;④培养学生的传统节日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目标①学会尊重、珍视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自信;②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和魅力,增加爱国情感;③培养学生的习惯,爱好和良好的品质,增进同学和社会交往。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能够准确分类描述中国的传统节日;②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够欣赏诗词、童谣,理解其含义。

2.教学难点①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②学会欣赏诗词,理解并感受内在含义。

四、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利用图片展示、口语交流、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

2.项目化教学: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制作月饼、包饺子、写年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中了解传统节日的庆祝习俗,与家长、长辈进行交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第三单元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

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学生学情分析:
(1)了解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古诗三首》分别写了元日、清明和重阳这三个中国传统节日。

学习《纸的发明》时要注意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概括段落大意。

《赵州桥》是围绕赵州桥设计的“精巧”和“美观”来分别描写的。

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要格外注意第3自然段,整段是围绕“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这句话来写的。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关键词句。

(2)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习俗,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本单元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华传统节日》,写一写过节的过程,交流过节的故事。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三PPT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三PPT

佳作在线: 与家人共度中秋
今晚的月亮格外圆,今天的月饼格外甜。因 为,今天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 节。❶
今晚是赏月的时刻。❷我坐在阳台上,与家 人一起细细品尝着香喷喷的月饼,看暗夜渐渐织 上天空,一轮若隐若现的明月也爬上天空。奶奶 告诉我,一边看着月亮,一边吃着月饼,
写法品析
❶用最能代表中秋节 的月亮和月饼引出话 题,为下文吃月饼、 赏月做了铺垫。 ❷这是本段的中心句, 下面从赏月的情景、 赏月的习俗、赏月的 联想三方面写了赏月 的过程。
展示活动成果。
一、活动准备 1.组内分工整理收集的资料; 2.讨论并确定每个人展示的内容; 3.每个人做好展示的内容准备; 4.确定一个活动小组内展示的先后顺序。
2.活动指导 (1)展示内容
我展示我家 做的月饼。
我们给大家展 示写春联。
我们小组为大 家朗诵和中秋 节有关的古诗。
我给大家讲讲 怎么包粽子。
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1. 审题指导
(1)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 (2)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 刻的故事。
2.思路导航 (1)明要求,选定节日。
如何围绕一个节日去写呢?
阅读教材“写一写过节的过程”的内容要求,想想 过哪个节日自己印象最深刻,是怎么过的,或者过 节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据此在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 中选定一个节日。
练一练,学运用。 (1)写出某种手工活动(如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编花绳)
的动作的流程图。
拿—揉—粘—捏—贴—放—烤—涂—烤
(2)对照流程图口头介绍活动过程。 有一天,我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很闷,决定捏小泥人玩。我先
拿一团泥巴揉成两个圆球,把两个圆球粘在一起就成了小泥人 的头和身子了。我再用泥捏小泥人的眼睛、手和脚。将手贴在 身子两旁,脚贴在最底下。为了让小泥人能更结实,我把它放 到火盆里烤了半个小时。之后我用颜料在小泥人身上涂上漂亮 的颜色,我把涂上颜料的小泥人又烤了一下,这样漂亮的小泥 人就更结实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一、活动要求
1.对感兴趣的节日进行深入的了解。

2.选一个传统节日,自拟题目,完成习作。

3.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二、方法训练
1.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1)把下列传统节日以时间为序重新排列。

除夕重阳节端午节春节
清明节中秋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传统佳节歌。

正月初一( )到,
吉祥如意乐陶陶。

正月十五( )节,
舞起龙灯踩高跷。

( )时节雨纷纷,
郊游踏青把墓扫。

五月初五( )节,
粽子飘香龙舟闹。

八月十五( ),
举杯相聚月正好。

九九( )天气爽,
登高望远又敬老。

冬至到了始数九,
炎黄子孙把根找。

大年三十( )夜,
辞旧迎新放鞭炮。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国庆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 )
B.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对应的传说或来历。

( )
C.端午节人们举行赛龙舟的活动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岳飞。

( )
D.春联旧时叫桃符,贴春联象征着喜庆、吉利,是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 ) 2.习作方法引路。

北京的春节(节选)
老舍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

过了灯节,天气转暖,
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

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本文按( )顺序有条理地写了北京的( ),从( )开始,一直
写到( )春节结束。

(2)( )、( )、( )三个春节高潮部分作者写得很详细,而其他
部分内容写得较简略。

这样写,使文章( ),主次分明。

(3)除夕这天,作者主要抓住人们的活动来写,有做( )、穿( )、贴
( )和( )、放( )、吃( ),还要( ),突出了除夕的热闹。

第( )句话是这段的中心句。

(4)本文通过描写老北京一幅幅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 ),
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 )。

三、我的构思
1.选择自己描述的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确定自己叙述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排叙述的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确定表达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二、1.(1)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
(2)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节重阳除夕
(3)A.×B.√C.×D.√
2.(1)时间春节腊八正月十九
(2)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重点突出
(3)年菜新衣对联年画鞭炮团圆饭
守岁一(4)隆重与热闹喜爱之情
三、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