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考意象的比例[从意象切入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意象鉴赏

古诗词中的意象鉴赏

谢谢大家! * 古诗词中的意象鉴赏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关键的,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陶然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

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体现了诗人对羡慕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

菊花――隐士的象征菊花――斗士的象征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菊花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菊花也成为战士的代表。

――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

菊花――<a name=baidusnap0></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伤感</B>的象征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古诗词鉴赏-突破考点专鉴赏古诗形象之赏析意象写景作用和情景关系

古诗词鉴赏-突破考点专鉴赏古诗形象之赏析意象写景作用和情景关系

古诗词鉴赏-突破考点专鉴赏古诗形象之赏析意象写景作用和情景关系象,是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意象,是用来表达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外物;意境,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诗歌常常用一连串的意象,描摹出让人产生丰富联想和审美愉悦的境界。

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人间词话》)鉴赏诗歌,可借助意象切入。

一、分析意象含义(内涵)及作用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自己主观情感的真实流露。

赏析诗歌意象,一是理解意象的特点;二是分析其作用,有的意象,具有象征意义,有的意象具有传统文化的固定意涵,阅读时须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

1.分析意象含义的方法及步骤(1)研读诗歌,确定意象,分析表层属性。

通读诗歌,确定合乎题干要求的意象,注意采用名词或名词化答法;揣摩并把握意象的特点。

要抓住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外在特征,特别是其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

(2)联想旧知,把握意象含义,探求深层含义。

理解意象的含义,需要联想平时积累的意象含义,再抓住关键性词语,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理解意象特定的意义和内涵。

有些意象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内涵,必须结合诗人的具体处境和特定心境具体分析。

2.分析意象作用的步骤和角度(1)描述意象,并指出意象的特点。

(2)分析作用点出效果。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在咏物诗中;④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3.答题模版若题干要求分析意象的内涵,则可用“表层属性+深层含义”作答;若要求分析意象作用,则可用“意象内涵(表层属性、深层含义)+表达效果”来作答;若为比较鉴赏,问“这首诗和××诗中都使用了××意象,请比较二者异同”或“诗歌中多次出现××意象,请分别做出分析”,可分别回答意象的内涵、作用,或从不同的层面分条作答。

高考古诗鉴赏(4):如何分析意象(一)

高考古诗鉴赏(4):如何分析意象(一)

第二种模式: 分析意象型(一)什么是意象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二)意象分析意象分析法,指的是我们在阅读与理解诗歌作品时,首先抓住诗人选进诗歌中的意象,由意象特点到所包蕴的思想情感,进行准确的分析,这样我们就不难分析和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下面以《雨霖铃》来做一下示例分析。

这首词的上阕“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选取了三个典型意象,着重渲染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蝉”声是“寒”冷的、“凄切”的,送别的长亭在“骤雨初歇”的傍晚也透着凉意。

“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

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别离的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接着诗人又在虚想的画面选取了三个典型的意象:千里烟波、沉沉暮霭、空阔的楚天。

千里烟波浩淼绵长的特点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这一些意象使得诗人忧伤、无望、彷徨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词的下阕,设想别后情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捕捉了三个意象。

它们是西沉的残月,栽满杨柳的汴河岸,还有渐起吹醒痴情词人的晓风。

“月”前着一“残”字,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杨柳代表惜别与依恋,是令人伤感的。

这三个意象,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

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

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古诗鉴赏之意象意境题答题技巧与方法

古诗鉴赏之意象意境题答题技巧与方法

古诗鉴赏之意象意境题答题技巧与方法鉴赏意象与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导入]《菊花台》: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意境:凄清,苍凉意象:残菊、落花、北风、人影[意象]意:作者的情感;象:形象,人、物、事{练习}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答: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补充}杜鹃,又名子规、杜宇、蜀鸟、布谷鸟,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

是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

传说蜀王杜宇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它的叫声被人模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中的杜鹃也就常常用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课内链接}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离别感伤)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凄凉乡愁)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凄凉伤感)4、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思乡思家)小结:意象=情思×物象——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形象+形象=图景à象+象=境à意象+意象=意境题型一:意象类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09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中考古诗赏析之意境分析型

中考古诗赏析之意境分析型
李白
5.梅花落——曲调名。南朝至唐的《梅花落》大都表现 离愁别绪的情感。
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与史郎中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
行为类
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 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 与激情。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 处 , 潇 潇 雨 歇 。 ”
行为类
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 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 月。” 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归去,须尽笙 歌此夕欢。”
㈡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 郊夕照图
补 充 意 象
柳 絮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 —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 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易引起 离别者的愁绪。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 规啼,问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 夜郎西。”选“杨花”“子规”点明时令,其飘零之 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 如: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 泪。”
课后作业
• 《文科总复习》诗词鉴
赏之实战演练
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 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 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 相思,两处闲愁。”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的鉴赏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的鉴赏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的鉴赏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受到了世人的广泛赞赏。

在众多的唐诗之中,意象和意境被视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本文将从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两个方面对其进行鉴赏和解读。

一、唐诗中的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通过物象和形象的描绘,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唐诗以其独特的意象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唐诗中的意象富有色彩和生动感。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通过描绘月亮的清冷和床前明月光的形象,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这些形象通过细腻的语言和动人的意象,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

其次,唐诗中的意象充满了自然的韵味。

唐代以山水田园为主题的诗作层出不穷,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将自然界的美与人生的哲理融合在一起。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河景色,给人以宏伟壮丽之感。

而王维的《山居秋暝》则表现出深深的闲适之意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最后,唐诗中的意象常常反映出社会和人生的辛酸和痛苦。

诗人们以婉约的笔触刻画出了弱者与命运的斗争,抒发了对时代和世事的感慨与思考。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对王昭君与唐明皇的悲剧爱情的描写,反映了宫廷政治和君王专制的无情残酷。

二、唐诗中的意境意境是指通过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段,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唐诗以其独特的抒情性和意境创造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唐诗中的意境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唐诗的规律和韵脚让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使得诗人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又通过音乐般的诗句和语言韵律,增添了诗歌的美感和感染力。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诗句的整齐有序、韵律连贯的安排,展现了壮丽的山河景色。

其次,唐诗中的意境常常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

通过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诗人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对比了秋夜的凉爽与人生的烦忧,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沉思。

古诗鉴赏10大规律总结: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古诗鉴赏10大规律总结: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古诗鉴赏10大规律总结: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古诗鉴赏规律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古诗鉴赏规律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高考古诗词鉴赏意象及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古诗词鉴赏意象及答题技巧总结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 ,即为客观之“象” ;而借景所抒之“情” ,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一、杨柳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由于“柳”、“留”二字谐音,故经常以此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如“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陆游《钗头凤》),以“宫墙柳”暗喻唐婉,抒发了两人离别后再难相见,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状态;“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李贺《致酒行》),读者可从“折断门前柳”这一行为中想见思念之深,忧愁之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少妇因见杨柳而想起当初与丈夫分别折柳的情景,怅想丈夫久去未归,而自己却青春渐逝,顿生悔意。

又由于“杨柳”多种于檐前屋后,故常作故乡的象征,如“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许浑《成阳城西楼晚眺》,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从杨柳自身柳絮飘忽不定的特点,又常被诗人当作遣愁的凭借,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冯廷巳《鹊踏枝》),“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 (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等句,形象地诠释了诗人们彼时彼地忧愁的深刻程度。

二、燕子燕子因结伴飞行面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相思之苦油然而生。

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位。

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是主观“意”与客观“象”的有机结合。

古人讲“立象以尽意”说的是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

它体现出人的意识情愫与物象环境互相渗透转化,从而心灵外化为物象,物象流溢着思绪。

因此,以意象这个情感载体为切入点来鉴赏古诗词,是一种更容易把握准作者的情感脉搏、领略其艺术美感的方法。

下面就结合近两年高考试题来谈一下这种方法在考场中如何快速准确地鉴赏古诗词,它分三步。

一、意象切入,推想情感
1、写景抒情诗
从高考的角度看,选作鉴赏材料的古诗词均是篇幅比较短小的,其中的写景诗也多是一些精巧的山水田园小诗。

鉴赏这类诗,首先要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其次,领略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为此,从意象入手,再结合注释、标题等其它信息,本着局部服于整体的原则就能够较好地体会出情感、意境。

运用意象切入可问诗写了什么景?有什么特点? 有无情感寄托其中?是什么情感?如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西归。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2005 年全国甲卷12 题②小题)
意象切入这首诗写了哪些景(草、水、树、花、山、鸟),有什么特点(野草丛生、涧水流淌、树下无人、春花凋零、春山空寂、鸟儿空啼),有无情感寄托其中(有),是什么情感(伤春,凄
凉)。

从这首写景诗中不难看出,作者选了草、水、树、山、花、鸟这样一组意象,可谓一句一景,但是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从诗中“花自落” ,“鸟空啼”之意象特点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分析到这里,答案就非常明确了。

2、即事感怀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生活中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

“即事”诗一般没有严格的界定,如题材为怀亲、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皆可视为“即事” 诗。

这类诗词选作高考鉴赏材料的可能性非常大。

鉴赏这类诗,首先要品出何为“事” ,何为“怀”;其次,要看“事” 与“怀” 结合的是否紧密,自然慰帖;再次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 是否真挚感人。

这类诗词运用意象切入可问写了何事、人?有何特点(特点有何含义)? 有何感怀?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

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005 年全国乙卷12 题①题)
意象切入何事(逢冬至),特点(灯前孤坐,形单影只),有何感怀(想象家中的情景)。

这首即事感怀诗,作者选取驿站恰逢冬至这一小事,在孤灯前生发思乡之情。

通过这样的意象切入,我们根据题干要求就能分析出,这句诗写得是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3、咏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事物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情感。

鉴赏这类诗词应注意首先分析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还要品味出事物的神韵、品格;其次,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

这类诗词意象切入可问什么物?有什么特点?有无褒贬喻人之意?是什么情感?如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诗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表达什么情感?(2004 年全国卷丙卷16题)
意象切入写了什么物(杜鹃),有什么特点(叫声好像“不如归去” ),有无褒贬喻人之意(有),是什么情感(思乡)。

这首咏物诗描写的重点意象是杜鹃鸟,我们从这个意象入手,分析出它的啼叫声“不如归去”,就能体味出词的主旨是游子思乡,再结合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二、根据问题模式,体会考查点进行鉴赏
2005 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将古诗阅读鉴赏的考查要求规定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上述考点在命题如何体现,我们要借助问题模式来体会其考查点。

以防答题漏掉要点,其模式大体分为四种。

1、怎样写
如果题干中问一个问题是怎样写的,或如何表现的,那么其考查重点是写作思路及技巧。

如①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2005 年全国卷乙卷12 题②题)
②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平静的?(2005 年全国卷丙卷12 题②题)
③这两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2004 年福建卷16 题①题)
④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的?(2004年重庆卷16题①
题)
2、为什么
如果题干中问某一个字、词、句或一问题为什么这样写,那么其考查重点是写作目的、意图、主旨等。

如①“琵琶起舞换新声”写“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005 年重庆卷15 题)
②在这首诗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2004 年全国卷丙卷16 题)
③“绿水人家绕” 中的“绕” 字有的人认为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好?为什么?(2004 年辽宁卷16 题)
3、是什么如果题干中问一个词或句子有什么含义,或这首词抒发什么感情,或从某一角度来赏析
等,那么其考查重点是句意、情感、技巧等。

如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005年全国卷乙卷12 题)
②这两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2005 年浙江卷16 题)
③古诗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一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
析这首诗。

(2005 年全国卷甲卷12 题)
④词中“水无情” “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2004 年全国卷丁卷
16 题)
4、好不好
如果题干问诗歌中某处写得怎么样?有何作用?好不好?那么其考查点是表现技巧、表达效
果等。

如①“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法上有何不同?这样有什么好处?(2005 年重庆卷15 题)
②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004年全国卷乙卷16 题)
③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004年浙江卷
16 题)
三、构建有效模式,规范鉴赏作答
在答题时,应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成熟再落笔成文,力求表达严谨。

行文要注意前后呼应,不能顾此失彼,前后矛盾。

表达时“因题而异”,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1、单纯型问题。

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这类题型一般为填空题(如2005年浙江卷16题①题)或问题单一型(如2005年全国卷甲卷12题①题)。

2、综合型问题。

题干中一般带有赏析、简析等字眼,这就要做全面分析。

一般可采取“总――分――总” 的模式。

即诗词写了什么(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一一如何写的(根据考查点,结合诗句来分析证明白己的观点)一一这样写的好处(可以
从目的、意图、效果、主旨、情感等方面来分析)。

以上方法是针对目前大多学生在诗歌鉴赏中存在着找不准切入点,把握不准作者的意图,
读不懂诗;面对题干问题弄不清考查点;一些学生能够“意会”,但不能“言传” ,不能规范
作答这三个问题来谈的。

希望这种切入法能够使学生在考场上问题意识更加明确,思考路线更加正确,推证过程更加严谨,以求快速、准确的解答试题。

王天宝,河北平泉一中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