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博士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博士培养方案
研究方向英文名称
1
0814 消防工程
2
08140501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081422 土木工程材料
执行开始--终年级:
--
制订二级单位:
土木建筑学院
一、学科概况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统称。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 即建造在地下、 地上或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 也指所应用的材料、 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 设计、 施工、 保养、 维修等技术活动。土木工程的根本任务是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以人为本, 为人们营造安全、 舒适、 便捷、 环保、 节能、 经济、 美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的要求。
岩土工程专家刘宝琛院士是随机介质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依据她创立的理论, 解决了岩土开挖引起的岩( 土) 层移动和变形预计计算的难题, 突破了国外设计规范规定建筑物下不能进行岩土开挖和矿产开采的限定, 打破了外国专家划定的禁区,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率先提出了岩石断裂韧度测试新方法, 被国际断裂韧度测试方法建议委员会采纳; 以她为首的岩土工程学术梯队, 解决了浅埋隧道施工对环境影响、 桩基托换、 既有桥梁基础承载力评估、 深基坑支护等多项工程难题; 主持编制了三部地方岩土工程建筑法规; 研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粘土固化浆液及固化剂、 网格式加筋土挡士墙, 分别获得了国家创造专利, 而且在多项工程中获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刘院士指导的博士生杨小礼撰写的博士论文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评为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工程管理专家孙永福院士是原铁道部副部长、 党组副书记、 国务院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 多年来组织建设了京九、 大秦、 宝中、 南昆铁路和衡广、 兰新、 浙赣铁路复线等多条铁路干线的建设, 特别是在青藏铁路建设中, 解决了高原冻土层施工、 生态脆弱、 高原缺氧下施工人员的健康保障等重大工程难题, 作出了突出成绩。撰著有《铁路建设管理论集》, 主编了《中国铁路建设史》、 以及《衡广复线》、 《京九铁路》等工程总结, 近期发表了《青藏铁路建设管理创新与实践》、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的研究与实践》、 《运用系统原理建设京九铁路的成功实践》、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铁路建设》、 《对铁路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思考》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运输体系》等十多篇论文。

土木工程硕博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硕博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硕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土木工程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培养具有系统地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解决工程实践中重大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从事科研、教学和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本硕博培养方案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具有系统的土木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2.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4.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5.具有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6.了解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最新进展和动态。

三、培养流程1.全日制研究生入学后由导师组织入学教育,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并开展实验工作;2.研究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对土木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学习,进行学术课程学习和科研项目探索;3.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参加学术报告、学术讨论等活动,增强交流和合作能力;4.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学科方向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和技能;5.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后,可参加考博考试,获得资格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6.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展专业课程学习、科研工作和学术讲座,准备博士论文。

四、培养要点1.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包括土木工程概论、结构力学、土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港口海岸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施工管理等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和探索;2.科研训练与实践教学。

包括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实验室实践、科研讨论和发表学术论文等准备;3.国内外学术交流。

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参观学术讲座、去国外交流学习等对接国际前沿学术动态;4.综合素质培养。

包括参加社会活动、参与科技竞赛、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提升实际动手能力等的培养。

五、培养环境1.研究生实验室。

提供研究生进行科研实验的场所和设备,保障研究生科研实验的进行;2.导师团队。

提供专业导师,提供专业指导和学术交流场所,确保研究生学业顺利进行;3.校外实践基地。

土木工程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814,授工学学位)一、培养目标1.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求实、创新、进取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2.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3.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1.新型数值方法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2.地基处理理论与应用;3.地震和风荷载下结构隔震减震(振)和智能控制;4.混凝土结构与组合结构理论与应用;5.大跨度结构与高层结构;6.新型材料与高性能混凝土;7.工程结构健康诊断与补强修复技术;8.结构防火防雷理论和技术;9.大跨桥梁结构分析和设计理论;10.隧道抗震分析和设计理论;11.道路工程;12.交通工程。

三、学习年限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2.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1)跨一级学科课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2)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3.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1学分。

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内容为:(1)课题的来源、意义;(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5)预期成果;(6)主要参考文献。

4.论文中期报告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博士培养方案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博士培养方案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博士培养方案(包括硕博连读培养方案)目录力学 (2)岩土工程 (7)环境岩土工程 (9)结构工程 (12)市政工程 (17)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21)桥梁与隧道工程 (26)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31)地下工程 (36)道路与铁道工程 (40)城市轨道工程 (40)力学(专业代码:0801授予工学博士学位)一、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本培养方案按一级学科制定,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等二级学科的专业内容。

本学科具有硕士、博士以及学科授权,可在“力学”博士后流动站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主要研究方向:1.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弹性问题中具有物理特征的本构关系,塑性问题的合理推广;连续介质力学中物理量的新描述方法和不变性表示;大变形问题的余能原理,以及用基面力对其他能量原理的描述;适用于有限元计算的弹性大变形理论。

2.工程力学中的计算机方法国防、航天、铁路等重大工程的结构受力分析、数值模拟和可靠性设计,计算力学在现代工程中的应用及计算方法。

3.复杂介质和结构的波动力学及应用应力波传播理论及其应用;冲击载荷作用下材料结构的变形及其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多孔、多相非均匀介质动态变形破坏过程的有效计算方法;多孔、多相非均匀介质动态变形破坏和流动耦合的运动规律,从细观层次出发的材料动力学研究;非线性振动理论及应用;工程结构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

4.材料破坏细观机理及强度分析方法材料变形和破坏过程中细观结构演化损伤及实时观测方法和技术;宏微观材料破坏机理及强度分析。

土木工程博士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博士培养方案

线性分析问题;在我国首次实现了拉索风雨振的磁流变阻尼器控制, 解决了洞庭湖斜拉桥拉索风振控制问题。

岩土工程专家刘宝琛院士是随机介质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依据他创立的理论,解决了岩土开挖引起的岩(土)层移动和变形预计计算的难题, 突破了国外设计规范规定建筑物下不能进行岩土开挖和矿产开采的限定, 打破了外国专家划定的禁区,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率先提出了岩石断裂韧度测试新方法, 被国际断裂韧度测试方法建议委员会采纳;以他为首的岩土工程学术梯队,解决了浅埋隧道施工对环境影响、桩基托换、既有桥梁基础承载力评估、深基坑支护等多项工程难题;主持编制了三部地方岩土工程建筑法规;研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粘土固化浆液及固化剂、网格式加筋土挡士墙, 分别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并且在多项工程中获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刘院士指导的博士生杨小礼撰写的博士论文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评为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工程管理专家孙永福院士是原铁道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务院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多年来组织建设了京九、大秦、宝中、南昆铁路和衡广、兰新、浙赣铁路复线等多条铁路干线的建设,特别是在青藏铁路建设中,解决了高原冻土层施工、生态脆弱、高原缺氧下施工人员的健康保障等重大工程难题,作出了突出成绩。

撰著有《铁路建设管理论集》,主编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以及《衡广复线》、《京九铁路》等工程总结,近期发表了《青藏铁路建设管理创新与实践》、《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的研究与实践》、《运用系统原理建设京九铁路的成功实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铁路建设》、《对铁路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思考》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运输体系》等十多篇论文。

近五年来,本学科共承担了25项国家重点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 也承担了多项省部级纵向课题和重大横向课题,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大跨度低塔斜拉桥板桁组合结构建造技术”),二等奖 3 项(“多塔斜拉桥新技术研究”、“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关键技术研究”、“铁路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新技术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8项。

工程博士培养方案

工程博士培养方案

工程博士培养方案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是指为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创新型工程人才而设计的一套系统性的培养计划。

工程博士生在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具备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和专业技能,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工作,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工程博士培养方案需要具备严谨的学术氛围和优质的师资力量。

学校应当建立起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研究经验的导师队伍,能够指导博士生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

导师应当关注博士生的学术发展和个人成长,为博士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科研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工程博士培养方案需要注重培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博士生在科研过程中应当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新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开展具有影响力的科研工作。

同时,博士生还应当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够与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员合作,共同攻克科研难题,促进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

工程博士培养方案还需要注重培养博士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

博士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研究能力,还应当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博士生在实践过程中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和工程素养,能够在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考虑工程的经济性、可行性和安全性,为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贡献。

工程博士培养方案需要全面、系统地培养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工程人才。

学校和导师应当共同努力,为博士生提供优质的学术资源和科研条件,引导他们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工程领军人才。

希望通过工程博士培养方案的实施,能够为我国工程科技的发展和工程产业的壮大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工程人才,推动我国工程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工程产业的创新发展。

工程硕博士培养方案有哪些

工程硕博士培养方案有哪些

工程硕博士培养方案有哪些一、培养目标工程硕士/博士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宽的专业视野和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与较高的科学研究素养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使其能够在工程领域从事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能够胜任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

二、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由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环节三个方面组成。

其中核心课程包括工程学概论、工程数学、管理学、科技论文写作等;专业课程从提供深造所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涵盖了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工程法规等;综合实践环节包括实习、科研课题等,通过科技创新实践和实习锻炼,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培养过程(一)集中教学核心课程需在校内集中教学,采取小班授课或导师辅导的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通过实习、科研课题等实践环节,开展岗位实习和科研课题的独立设计与实施,实践锻炼并增长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学素养。

(三)学术交流安排学术报告、学术讨论、学术交流等一系列学术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研究和交流,提高学生科研技术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

四、培养模式(一)导师制培养采取导师制培养模式,由学生和导师总结和明确研究方向,制定培养方案。

鼓励学生与导师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加强对每位学生的个人指导和跟踪管理。

(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科技创新和实习锻炼,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质量保障(一)质量监控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评价机制建立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术考核、实习实践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对优秀学生给予奖励与资助,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进行督促与警告。

(三)指导与辅导建立专业导师和学术导师的师资队伍,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学术与生活指导、心理辅导和法律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专业代码:0814 学科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一、研究方向
1.岩土工程与地下结构
2.岩石与环境地质工程
3.大跨空间与高层结构
4.钢结构、
木结构与组合结构 5.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与预应力结构6.桥梁结构与海洋平台结构7.土木工程施工与结构诊治、改造技术8.地震工程与风工程 9.重大工程安全防护与城市防灾减灾 10.高性能混凝土、智能材料与结构
对学术活动的要求: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范围内参加5次以上学术研讨活动,并且在学术研讨活动中做至少2次学术报告,其中至少一次使用外文,介
绍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阶段性进展,记1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
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博士生在申请学位前,将经导师签字的
书面记录及学术报告书面材料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保管,并记相应学分。

院(系)审核意见:分评委员会审批意见:
(教授委员会)
签字:签字:
日期:日期:
博士生培养方案格式
学科专业代码:080104 学科专业名称:工程力学
一、研究方向
1. 结构振动、冲击与控制
2.结构损伤、可靠度与健康监测
3.计算结构力学与计算流体力学
4. 土木工程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
5. 土木工程结构与系统设计理论
二、课程设置
对学术活动的要求: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范围内参加5次以上学术研讨活动,并且在学术研讨活动中做至少2次学术报告,其中至少一次使用外文,介
绍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阶段性进展,记1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
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博士生在申请学位前,将经导师签字的
书面记录及学术报告书面材料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保管,并记相应学分。

院(系)审核意见:分评委员会审批意见:
(教授委员会)
签字:签字:
日期:日期:
硕博(本博)连读生培养方案格式
学科专业代码:学科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一、研究方向
1.岩土工程与地下结构
2.岩石与环境地质工程
3.大跨空间与高层结构
4.钢结构、
木结构与组合结构 5.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与预应力结构6.桥梁结构与海洋平台
结构7.土木工程施工与结构诊治、改造技术8.地震工程与风工程 9.重大工程安全
防护与城市防灾减灾 10.高性能混凝土、智能材料与结构
二、课程设置
对学术活动的要求: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范围内参加5次以上学术研讨活动,并且在学术研讨活动中做至少2次学术报告,其中至少一次使用外文,介
绍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阶段性进展,记1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
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博士生在申请学位前,将经导师签字的
书面记录及学术报告书面材料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保管,并记相应学分。

院(系)审核意见:分评委员会审批意见:
(教授委员会)
签字:签字:
日期:日期:
硕博(本博)连读生培养方案格式
学科专业代码:学科专业名称:工程力学
一、研究方向
1. 结构振动、冲击与控制
2.结构损伤、可靠度与健康监测
3.计算结构力学与计算流体力学
4. 土木工程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
5. 土木工程结构与系统设计理论
对学术活动的要求: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范围内参加5次以上学术研讨活动,并且在学术研讨活动中做至少2次学术报告,其中至少一次使用外文,介
绍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阶段性进展,记1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
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博士生在申请学位前,将经导师签字的
书面记录及学术报告书面材料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保管,并记相应学分。

院(系)审核意见:分评委员会审批意见:
(教授委员会)
签字:签字:
日期: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