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1101)(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一培养目标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相关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
培养具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创新精神,具有坚实的控制理论专业基础知识,能从事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和自动化系统及工程的研究和开发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勇于奉献、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敬业精神。
3、掌握本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能够适应本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理论与应用的能力。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控制理论及应用主要开展控制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包括: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最优控制、控制系统仿真、过程控制、网络控制技术等。
应用领域包括:机电控制、嵌入式控制系统、过程装备控制、木材加工、精准农林业装备控制、农产品深加工装备控制等。
2.机器人控制主要开展工业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农林机器人以及减灾救援领域等机器人的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包括: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机械手控制、物流分拣和仓储码垛机器人控制、农林业耕作和管理机器人控制、森林灾害防控等特种机器人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
3.机电系统控制主要开展各种机电系统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包括:工业生产中的机电系统、农林业生产、加工与管理中的机电系统、森林作业与环境、森林灾害防控等机电系统的控制理论、技术与方法研究。
4、电气自动化系统主要开展电力系统的检测、控制技术的研究,包括:发电系统、供电系统、远动控制、微机继电保护、电力变换、电力拖动及新能源发电等方面电气系统的控制理论、技术与方法研究。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
坚实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技能,有较强的现代制造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能力,对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方向有较深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具有独立承担与本学科相关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能力,在本学科内具有创新能力。至少能够阅读一门外文专业文献,并能用外文撰写学术论文。最终使学生成为本专业的高级专业人才。
张华(博导)
刘国平
2
现代机电系统与微型机器人
主要以机器人和微型机电系统为例,研究现代机电系统的结构、运动与动力分析与设计,探讨机械系统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现有机器人系统的改进和新型机器人系统的发明提供理论和方法。
罗玉峰(博导)
3
计算机测控技术与逆向工程
主要从事光栅图像三维测量技术和设备的研究,以及该技术在反求工程中的应用。
2
社会实践
60
2
外语学术论文
1
四、必修环节
开题报告(3学分):
开题报告由文献综述和研究计划两部分组成。硕士生撰写开题报告之前应阅读至少50篇国内外重要文献。文献综述部分对课题有关的前人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研究计划部分就选题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方案、时间安排等作出论证。开题报告必须在审核小组会上宣读并答辩。审核小组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提倡邀请外单位专家参加。审核小组听取开题报告后,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议。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
1、掌握本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的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机械电子工程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熟练掌握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 具备较扎实的数学、物理以及工程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2. 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实验设计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3. 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在机械电子工程领域从事教学、科研以及工程实践工作。
三、培养方案1. 专业课程教学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将通过一系列专业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主要包括:工程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嵌入式系统设计等。
其中,部分课程将采用项目化教学,帮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2. 科研实践为了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研究和实验设计的能力,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将设置科研实践课程。
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学习科研方法和实验设计技能。
此外,学生还将完成一定的科研论文写作,培养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3. 专业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将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机械电子工程实践项目。
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实际的工程设计、制造和测试工作,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4. 学术论文写作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将要求学生完成学术论文写作,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
5. 综合考核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位论文及课程学习方面的学术水平与整体素质,培养方案将设置综合考核环节,包括学位论文答辩、学业考核等。
四、学位授予符合培养方案规定的学生,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和学术论文写作,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业考核,最终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的,授予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学位。
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使学生全面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机械工程领域的前沿研究领域和发展动态。
2.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
3.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和开展科学研究项目。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研和职业道德素养,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培养过程1.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在硕士研究生期间需要修读一定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包括机械工程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
此阶段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研究方法。
2.科研实践阶段: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结束后,需要进入科研实践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选择一个科研导师,并进行一定的科研训练和实践工作。
学生需要独立开展科研项目,参与科研团队的学术研讨和项目交流,撰写科研论文和发表学术论文。
3.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学术讲座等。
学生还需要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学术合作、科研项目合作等。
4.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学生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科研成果,撰写一篇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学术论文,并通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
三、培养方式1.导师制:每名学生都需要选择一个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导师,导师将负责学生的学术指导和科研训练,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开展,并帮助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2.课程设置:学校将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既满足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需要,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学术交流:学校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会。
机械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代码0855

机械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代码0855一、招生对象及培养目标机械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招生对象为机械工程及其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以及具有相关背景的其他学科本科毕业生。
二、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机械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学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科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选修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
2.学位论文及答辩学生在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后,需要进行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撰写。
论文选题应当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能够展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需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
完成学位论文后,学生需要进行学位论文的答辩,以展示对所选题目的深入研究和扎实掌握。
三、培养环境为了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和软硬件条件,学校将为机械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实验室设备、科研资助、学术活动等支持。
学生可以参与学院组织的学术交流、学术研讨、学术报告等活动,与他人交流思想、分享研究成果。
四、培养要求和评价标准机械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包括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术活动三个方面。
学生需要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并积极参与科研训练和学术活动。
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学术表现、科研能力、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五、学位授予机械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的撰写、答辩后,经过学校学位评议委员会评议通过,可以授予机械类硕士专业学位。
六、其他事项机械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需遵守学校相关规定和管理制度,具体细则另行制定。
以上就是机械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代码0855的相关内容。
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和学术活动的培养,学校旨在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级专门人才。
同时,学校将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和评价标准,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机械工程 硕士 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工程硕士基本理论和系统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旨在培养能在机械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系统设计、技术管理及教学工作等方面,具备发展前景和较强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培养其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和能力:1. 具备扎实的机械工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2. 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能力;3. 具备较强的组织领导和实际工程应用的能力;4. 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和社会管理能力;5. 具备全面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素质。
二、培养要求1. 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基本理论知识;2. 具备较强的机械工程设计、控制、制造、测试、评价、管理等能力;3. 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能够撰写学术论文或发表科研成果;4. 具备较强的学术、科研积累和知识更新的能力;5. 具备较强的工程项目管理和技术服务的能力;6. 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三、学习课程1. 必修课程:(1)机械基础理论(2)材料力学(3)机械设计(4)数值计算方法(5)工程热力学(6)现代控制理论(7)现代制造技术(8)机械传动理论(9)机械制造工艺(10)机械振动与噪声控制(11)机电一体化设计与制造(12)机械工程实验(13)科学研究方法2. 选修课程:(1)复合材料与结构(2)摩擦学与润滑学(3)机器人技术(4)智能制造系统(5)先进材料应用技术(6)装备维修与管理(7)环境保护工程(8)航空航天工程导论(9)汽车工程四、科研实践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参与教师或研究院所的科研项目,积累科研经验,培养科研能力。
并需要完成一定的科研实验和论文撰写工作。
五、实习实践学生需要在企业或机构进行一定时期的实习,了解实际工程应用情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毕业论文学生需要在确立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学知识和科研实践结果,完成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毕业论文,撰写并发表。
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2

动 202499 振动理论
化 202448 CAD/CAM 原理及应用
选 修
202507 现代 CAD 技术
课 202421 现代物流工程
202493 数字化制造与管理
202508 微电子机械系统的设计和制造
非
202439 机电系统伺服控制技术
学
202449 机电系统建模与辨识
位 课
机 械
202440 流体控制元件优化设计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学位 课与 非学 位课 的总 学分 ≥30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试
考查
五、培养方式 1. 硕士生培养采取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和方法,既要使硕士生深入掌握基础
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培养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指导教师个别指导或指导教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
—1—
式。指导教师应由学术水平较高的教授或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人员)担任。 3. 硕士生一般应在第 3 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在第 4 学期内完成中期考核。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2
32 2 2
32 2
2
32 2
2
32 2
2
32 2
2
32 2
2
32 2
2
32 2 2
32 2
2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课程设置
四、必修环节
五、学位论文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课程设置
四、必修环节
五、学位论文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课程设置
四、必修环节
五、学位论文
《精密仪器与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课程设置
四、必修环节
五、学位论文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课程设置
四、必修环节
五、学位论文
《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课程设置
四、必修环节
五、学位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辆工程
城市轨道交通检测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行控制与安全
指导教师 伍晓宇、娄燕、罗烽、程蓉、林新 波、彭太江、龚峰 杜建铭、王华权、曾德怀、巩伟杰
黄虹宾、王贤坤、柴金龙、石红雁、 王红志 徐刚、程涛、冯平、彭小波
本学科各培养方向与研究内容简介: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1)模具 CAD/CAM 本学科方向利用交叉学科与新型技术,突破传统材料成形领域的瓶颈,探索材料成形技术、材料成形 微观组织模拟、材料成形精密控制与装备、铝镁钛合金塑性变形、高光无痕注塑成型等;同时,聚焦研究 激光粉末烧结 SLS、紫外光固化 SLA、三维微喷射立体打印 3DP、选择性阻焊 SRW 和金属箔叠层成形 LOM 等各种快速成形工艺与装备。 2)近净成形与快速制造 本学科方向建立在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精密模具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等多学科高新技 术成果基础上,改造传统的毛坯成形技术,使之由粗糙成形变为优质、高效、高精度、轻量化、低成本的 成形技术。它使得成形的机械构件具有精确的外形、高的尺寸精度、形位精度和好的表面粗糙度。该项技 术包括近净形铸造成形、精确塑性成形、精确连接、精密热处理改性、表面改性、高精度模具等专业领域, 并且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以及各项新技术成果的综合集成技术。 3)微细加工技术 微细加工技术是机械工程领域公认的研究前沿,该方向主要研究微型腔模具制备、微细电极制备与微 细电火花加工、飞秒激光双光子光敏树脂光聚合微制件制备、非晶/纳米晶金属微制件快速体积成形、微胀 形/微拉深成形等;同时,研究面向微细加工的微纳米运动平台、脉冲电源等技术装备。
深圳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修养,
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
练地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中外互译、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和一定的听说能力;具有从事科 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机械设计及理论 1)机电产品设计理论与技术 机电产品设计理论与技术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的实际需要,以新型机电产品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 CAD/CAE、以及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断裂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动力学等理论和计算机模拟技术解 决高附加值产品设计问题。 2)自动化装备开发技术 本学科方向重点开展非标自动化装备设计研究,即不是按照国家颁布的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格进行的 机械设计工作,而是根据用途需要,自行设计制造的作为某一特定用途的机器设备。且外观或性能不在国 家设备产品目录内的设备。根据需求者要求而设计,表征与量化特定自动化装备的知识积累,逐渐形成特 定的设计方法与技术。 3)虚拟产品开发技术云平台研究 虚拟产品开发技术(VPDT)以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VR)为基础,并结合领域知识,对产品的设计、生 产等过程统一建模,重点研究在计算机/云平台上实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模拟和仿真。
4.车辆工程 1)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牵引与控制 本方向重点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用牵引电机系统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建立相对完善的城市轨 道交通车辆牵引电机系统研究、开发和测试平台。在理论研究方面,重点开展牵引电机系统机、热、电、 磁等多物理域建模与仿真、高性能运动控制及交流异步电机控制系统的建模、直接转矩控制和无位置传感 器的牵引电机控制方法和软件研究。从理论上分析能馈与储能相结合的再生制动能量吸收方案的稳定性, 研究快速的脉冲能量缓冲技术。在牵引电机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重点开展牵引电机系统产品的可靠 性、电磁兼容性、耐久性、环境适应性、热能管理、减振降噪技术研究;同时,完善轨道交通车辆牵引电 机系统的性能和环境试验能力。 2)城市轨道交通检测技术 作为一门学科交叉程度很高的技术领域,轨道与车辆检测方向紧密结合了机械、电子、光学、计算机、 控制、信息等各学科领域的知识。该方向以轨道车辆、轨道交通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车辆与轨 道设施的结构与状态检测技术,包括车辆结构检测、系统可靠性评估、轨道检测、轮毂检测、远程能耗监 测、车辆状态监测等;同时,结合该方向在故障诊断和监视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车辆
1
2.机械电子工程 1)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是微电子技术向传统机械工程渗透而形成的融合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自动 化和信息技术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该方向主要研究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和仿真、传感器理论 及技术、机电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法、控制系统设计、硬件及软件设计、机电接口设计,以及实时数据采集 与控制的理论和应用等。 2)电力驱动系统与控制 电力驱动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内燃机驱动而成为节能环保新能源应用的代表,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 域,电力驱动系统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中最为关键的部件。该方向主要研究电机学及应用、车载电机的建模 与仿真、车载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车载电机与控制器的集成设计、整车控制器、冷却系统、故障诊断系 统、以及多能源系统的优化设计等。 3)数字制造装备与工艺 本学科方向紧紧围绕数字制造装备与工艺这一主题,以工作母机和汽车制造、电子制造关键装备为主 要对象,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数字制造基础理论,包括数字制造装备中复杂机电系统动力学研究、 智能自适应控制理论与方法和精密视觉定位理论与技术;(2)先进加工工艺与方法,包括复杂多轴联动数 控加工规划、精密加工与精密操作、特种加工工艺;(3)数字制造装备关键技术,包括数字制造装备的核 心功能部件与关键检测技术、特种数字化装备技术。
二、培养方向
学科名称
培养方向 (二级学科)
研究内容
模具 CAD/CAM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近净成形与快速制造
微程 电力驱动系统与控制
机械工程
数字制造装备与工艺 机电产品设计理论与技术
机械设计及理论 自动化装备开发技术
虚拟产品开发技术云平台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牵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