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3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有答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选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句。

过程与方法:品读选文,学习立身行事,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圣人情怀,领会、学习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品读选文,学习立身行事,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一、导入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领悟到许多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源自《论语》的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熟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领略孔子的智慧,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二、诵读经典感悟情韵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做好字词标记。

2、为下列词语注音。

莒父(jǔfǔ)輗(ní)軏(yuè)彫(diāo)3、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2)是知也(3)更也,人皆仰之(4)小人之过也必文(5)人能弘道(6)如日月之食焉(7)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9)大车无輗,小车无軏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3)其何以行之哉?三、品读课文,领略智慧。

小组合作讨论(一)研习1、2则,我们能够从孔子身上学到怎样的生存智慧?【探究一】1、2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

选文第1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

──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

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

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第一单元第三课《论语》之《知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第一单元第三课《论语》之《知之..

《论语》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难点:鉴赏9、13则选文【教学时数】二课时课型:选修课专题【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课前准备】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2、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二、语段解读:(1)第一则: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3)第三则: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5)第五则:第八则:(第11、12、13则)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体悟探究:联系课后课后两则材料,孔子提倡“诚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谈谈孔子所说的“信”的原则。

四、课堂小结: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

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阅读》第一单元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课稿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阅读》第一单元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课稿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阅读》第一单元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课稿教学设计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阅读》第一单元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选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句。

过程与方法: 联系实际,品读选文,感悟人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圣人情怀,领会、学习孔子的生存智慧,提高自己的品性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词、句。

难点:联系实际,品读选文,感悟人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清除疑难字词,初步感知选文内容。

第二课时重在鉴赏品读。

该设计为第二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以《两小儿辩日》寓言故事导入新课。

二、朗读并试背诵课文,检查预习。

三、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落实段落)2、提出重点词语、句子(可由老师直接摆出来,也可由学生提出)3、尝试翻译(先学生代表翻译,后老师点拨)四、巩固练习:完成《同步解析与测评之当仁,不让于师》5小题二课时:三、品读课文,感悟人生。

把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对应下列一个问题,分组讨论,列举相关事例,完成口头小论文。

并请各组代表总结发言。

每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补充总结。

1、选文中1、2则是孔子启示人们面对自己的无知的,其观点是什么?2、选文3、4、5是关于哪个话题的?3、选文8、9、10是孔子关于处理政事的思考,大家能从获得哪些启示呢?4、剩下的6、7、11、12则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其实人们的呢?教师总结1:聪明的人应正视自己的无知,并努力解决问题以减少自己的无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应实事求是,而不能胡乱猜测,妄下结论。

前不久央视的《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丁教授面对记者紧追不舍的一个简单问题,连续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

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1单元论语+第3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练习+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1单元论语+第3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练习+Word版含解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夯实双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A.诲.(huǐ)女是知.(zhì)也更.(ɡēnɡ)也B.弘.(hónɡ)道薄.(báo)责莒.(jǔ)父C.无.(wú)欲速无车兒(ní)无车兀(yuè)D.后彫.(diāo)逝.者(shì)舍.(shè)昼夜【解析】A.诲:huì,B.薄:bó,D.舍:shě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A.由,诲女知之乎。

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小人之过也必文。

D.无欲速,无见小利。

E.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解析】A.女通“汝”,B.食通“蚀”,D.无通“毋”,E.彫通“凋”3.下列句子中的“过”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38( A )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C.过.也,人皆见之D.小人之过.也必文【解析】A.过错,其它都是犯过错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39( D )A.知之为.知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B.更.也,人皆仰之更.那堪,冷落清秋节C.无欲速.,无见小利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D.不舍.昼夜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解析】两个“舍”都是停止、放弃的意思。

A为:①是,②治理,B.更:①更正,②又,C.速:①快,②招致,动词。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和例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40 ( B )例:逝者如斯夫.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亡之,命也夫.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D.夫.战,勇气也【解析】都是语气词,可译为“啊”6.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41( C )①诲女知之乎②君子之过也③人皆见之④小人之过也必文⑤民信之矣⑥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⑦闻弦歌之声⑧是鲁孔丘之徒与A.①③⑤/②④⑥⑧/⑦B.①③⑤/②④⑦⑧/⑥C.①③⑤/②④⑥/⑦⑧D.①/③⑤/②④⑦⑧/⑥【解析】代词/取独/结构助词7.下列对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42( D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三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三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选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句。

过程与方法:品读选文,学习领立身行事,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圣人情怀,领会、学习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品读选文,学习立身行事,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华文化思想精髓,两千多年来,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温暖的浸润着千古人群。

传统思想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离你还有些遥远的话,学习《论语》用以修身,对于一代学子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孔子,学习他的立身行事,领会他生存的智慧。

二、朗读并试背诵课文。

三、研习探究,领略智慧。

文中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那几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学生发言,教师补充、深化)探究:明确孔子与弟子对话内容的思维导图深入探究:(一)求学1、正视自己的无知很多学问,明明不懂,硬要冒充自己懂,这是很严重的错误,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最高的智慧,否则就是愚蠢。

所以成功人士经常会说:“我不懂,所以请教你,由你负责去做,大原则告诉我就行。

”2、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那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拓展:“丁肇中” “曾仕强教授的《易经的奥秘》”(二)做人1、知错能改小人有错没关系,他本来就一片黑暗,大家看惯了,君子(也代表上面的人),人们都看惯了他的“亮”,假如他有一点污渍,就要被人指摘,错了就改,人们依然仰望他,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

[精编]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案

[精编]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为《论语》的条目选读。

该课主要是孔子及弟子有关人生的格言,从文言方面来看,难度不大,难在对孔子智慧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较多古文篇目的学习,已经具备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资料解决简单的文言字词,并且初步翻译文意。

所以在教学本课时,在文言方面问题应该不大。

他们的薄弱点应该是在对格言的理解和运用方面。

三、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自身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四、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五、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六、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启发探究法七、教学用具多媒体PPT八、教学时数1课时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记录的不仅是孔子的言行,更是先圣的智慧。

书中处处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它告诉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它教会我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而今天,我有幸能够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论语》。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文本,去领略孔子的风采,去感受先圣的智慧。

【《论语》选读的题目是编者所加,并不能代表本课的中心,我根据选文的内容,把这一节命名为“孔子的智慧”】二、检查学生导学案完成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解答。

1、为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輗____________軏 ____________ 彫____________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诲女知之乎 ______ 通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_______通________。

(3)无欲速 ______ 通_______(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______通_____。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3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3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3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3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一、知识与能力:学习有关语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表现孔子生存智慧的选文,讨论并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四、教学重点:学习有关语言知识。

五、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六、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2、启发探究式七、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这些成语,其实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智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则表现孔子人生智慧的语录。

二、疏通12则语录(1)指明学生集体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探讨重点字词。

学生提出问题,互动解决,教师加以点拨。

知:通智。

末:无。

食:通蚀。

文:掩饰(文过饰非)弘:扩大、发扬。

躬:自己。

宰:城邑的长官。

无:通毋,不要。

而:连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如果”或“却”,这里可以理解为“却”。

兵:武器。

岁:时令。

舍:停止。

(3)翻译12则语录。

学生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 【译文】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1单元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1单元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 立。” 民无信不立:省略句, (那政府就)不可能站得住脚了。” “ 民无信(政)不立 ” 。
子 曰:“岁寒, 然后知松 柏之 后 11. 孔子说:“时令到了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
彫也。”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 衰落的。” 子独立性。 彫, 通 “ 凋 ”, 衰落。
[文脉· 梳理] (1~6节):处世诚实,知错就改 (7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知之为知之, (8节):戒急进,戒贪欲 先贤智慧 不知为不知 ( 9 ~ 10 节):立身、为政、信用为先 (11~12节):见微知著,勤奋惜时
[文本· 层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 这句话出自《论语· 为政》 ,意思是说,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的生存智慧。 它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无知, 要坦然承认 自己的无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知识。
2.文章中“子贡问政”一段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政治观点?
【答案】
“子贡问政”一段,孔子对政治概括了“足食”“足兵”“民
第 5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过 而不改,是谓过矣(名词用作动词,犯过错) . (2)躬自厚 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形容词用作动词,严格要求) . (3)欲速 则不达(形容词用作动词,快速完成) . (4)足 食,足 兵,民信之矣(使动用法,使„„足够、充足) . . (5)小人之过也必文 (名词作动词,掩饰) . (6)则远 怨矣(使动用法,使„„远离) .
兵。” 而:连词,表修饰。何先:“先何” 武器装备。” 的倒装,先(去掉)什么。
子贡曰:“必 不得已 而 去,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还要去掉(一项),(那么) 于 斯 二 者 何先?”曰:“ 去 对于剩下的两项先去掉什么呢?”(孔子)说:“先去掉(充足的) 食。自古 皆有 死,民 无 信 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但假如)人民不信任政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感受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文章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导学过程:
一、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同学们可以先看注释,掌握重要词语。

1、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輗____________ 軏____________ 彫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智也:____________。

(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

(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______通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_______通________。

(3)无欲速_______通_______(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______通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其何以行之哉?
5、指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为____________
子夏为莒父宰为____________ (2)过而不改而____________
人而无信而____________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三、问题思考。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6、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四、思维拓展。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两处体会并尝试。

五、课堂检测之名句默写:
1、知之为知之,_____,是知也。

2、_____,是谓过矣。

3、人能弘道,____。

4、_________,则远怨矣!
5、无欲速,无见小利。

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________。

7、岁寒,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______!
六、拓展阅读: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释】(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

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2)果:果断、坚决。

(3)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

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

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

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附参考答案:
一、1、(jǔ、fǔ、ní、yuè、diāo)
2(提示:(1)教导;事物的道理(2)这(3)改变(4)掩饰(5)扩大、光大(6)自身、自己;远离
(7)河(8)停止)
3(提示:(1)'女'通'汝'(2)'食'通'蚀'(3)'无'通'毋'(4)'彫'通'凋')
4(提示:(1)判断句(2)判断句(3)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三、1、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

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2、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

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

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3、提示: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回答。

4、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6、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

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

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

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

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