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7)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时作业(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时作业(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时作业(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亦说.乎(shuō)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B.传.不习乎(chuán)逾矩.(jù)学而不思则罔.(máng)C.好.之者(hào)论.语(lún)思而不学则殆.(dài)D.为.人谋(wéi)曾.子(zēng)乐.之者(lè)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博学而.笃志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C.择其.善者而从之/人不堪其.忧D.学而时习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下列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仁在其中矣”中的“仁”意为“仁德”,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B.“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与“小人”相对,指有才德的人。

C.“为人谋而不忠乎”中的“忠”指竭尽心力,它是儒家倡导的为人之道。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映了孔子淡泊名利、鄙视富贵的思想。

4.《论语》中许多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请你依次写出源自下列各章中的成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3)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1)(2)(3)5.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班级开展“走近孔子”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假如你到曲阜孔庙参观,请根据所学,补充完整孔子的简历表。

(2)祭孔大典是中华民族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举行的隆重祭奠。

孔子诞生地曲阜准备举行祭孔大典,请你为这次大典选取一句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经典名句作为迎宾语。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0《论语》十二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0《论语》十二章(含答案)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自我小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

人不知而不yùn()为人móu()学而不思则wǎng()思而不学则dài()曲ɡōnɡ()而枕之博学而dǔ()志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择其善者而从.之()3.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家、______家。

(2)《论语》是____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及其弟子的__________的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4.填空。

(1)亚运会期间全国人民喜迎亚洲各国宾朋,这种喜悦之情可以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课时作业(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课时作业(含答案)

统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时作业第11课《论语》十二章一、基础知识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 )曾参..( )( )曲肱.( )笃.志(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不愠.( ) 不亦说.乎( ) 三省.( )一箪.食( ) 好.之者( ) 不逾.矩( )2. 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 学/而不思则罔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D. 切问/而近思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温故而知新.()(4)三十而立.()(5)学而不思则罔.()(6)人不堪.其忧()(7)曲肱.而枕之()(8)逝者如斯.夫()(9)博学而笃.志()4. 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人不知而.不愠B. 学而.时习之C. 温故而.知新D. 曲肱而.枕之5. 解释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于.我如浮云(3)乐:不亦乐.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 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填空。

(1)我们可选用《论语》中的“,”来作为欢迎标语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2)孔子很强调学习中独立思考的必要性,他说“”,这一论断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同时,他又强调学习是从旧知识中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一句话让我们认识到温习的重要性。

(3)提醒人们应注意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4)反腐倡廉,势在必行。

请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劝诫贪污腐败分子:。

(5)学习有三层境界:知、好、乐。

用《论语》中的话来说就是:。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B. 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C. 仁在其.中矣其.不善者而改之D. 不亦.说乎不亦.君子乎8.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与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与同步练习(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及专题练习1.文学常识(1)《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为“至圣”“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文章中心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修身做人。

3.写作特点(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2)古今异义①学而时.习之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②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一日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③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⑤可以..为师矣今义:可能、许可(3①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②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③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④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4)词类活用①名词作状语学而时.习之时:原意为时间,文中名词作状语,按时。

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11《〈论语〉十二章》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11《〈论语〉十二章》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第十一课《〈论语〉十二章》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儒家,信奉孔孟之道,是先秦时由孔子创立、孟子发展、荀子集其大成的一个学术流派。

之后延绵两千余年而不断随时变化,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尊崇西周的礼乐文化和政治模式,儒家思想以仁、恕、诚、孝为核心,对个人重品德修养,对社会强调人伦秩序,对政治提倡教化和仁政。

总全而言,儒家思想富于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与道家思想的截然不同。

在先秦时期,儒家和诸子百家是平等的,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儒家也遭受重创。

到了西汉,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重新兴起,其后代代张大,两千年间,始终是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2.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不但开创儒学,还是私学的开创者,私人讲学之风自孔子始,据说其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乐经》失传,“六经”成了“五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人物评价:孔子弟子颜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5)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5)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论语》十二章(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51.《论语》是______家经典著作。

它是记录_______(人名)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5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之(___________)(1)学而时习..(2)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3)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4)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4.文中的“三省”指的是每天从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从中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都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55.你最喜欢哪一章?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51.儒家孔子52.按时温习替人谋划事情迷惑,疑惑疑惑53.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54.忠信习55.不唯一【解析】【分析】5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对于课本上的课文,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一定要准确掌握文章的作者、出处,以及与作者相关的常识。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52.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句①意为: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练习新人教版(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练习新人教版(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吾日三省..吾身:(2)为人谋...:(3)从心所欲....:(4)学而不思则罔.:(5)思而不学则殆.:(6)博学而笃.志:(7)切问而近思.....:2.指出下列加点词在不同语句中的含义。

(1)为(2)而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B.C.D.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学习旧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5.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论语》中所讲道理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近的两句是。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3)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本文中孔子的一句话: , 。

(4)小明学习成绩优秀,组织能力强。

但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

李老师引述《论语》中的两句话“, ”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二、课内语段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 论语十二章-(试卷配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  论语十二章-(试卷配答案)

寄语:亲爱的小朋友,在学习过程中,的挑战就是逐级攀升的难度。

即使每一级都很陡峭,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一层又一层地跨越,最终才能实现学习的目标。

祝愿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相信你一定会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时练习一、单选题1.下面对《论语》十二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孔子认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改变的。

C.选文第七章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D.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候,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

2.下列关于《〈论语〉十二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亦说乎”中的”说”是通假字,同“悦”,愉快。

B.《论语》属于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是具体数字,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一定有人可以做老师”。

D.选文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人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可以自得其乐;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等。

二、填空3.(1)《论语》是________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_(体裁)著作。

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_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2)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否则会误入岐途,所以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________(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________之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五(含答案)76.按原文填空。

(1)《论语十则》中孔子认为有一句话可以做为终身奉行的准则,那(2)《泊秦淮》中点明主旨的诗句是:(3)《水调歌头》中揭示了人生哲理的名句是:(4)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5)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表达了自己迫不及待、归心(6)李清照在《如梦令》中运用借代和对比写出暮春风雨后花叶神采(7)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写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8)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句子是【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6)应是绿肥红瘦。

(7)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试题分析:所有小题都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篇,然后根据提示写出最合适的句子。

小题1注意“勿施”的写法。

小题2注意“《后庭花》”的写法,小题3注意“圆缺”的写法,小题4注意“贤”的写法。

小题5注意“襄阳”的写法。

小题6注意“瘦”的写法,小题7注意“郁孤”的写法,小题8注意“燕”的写法。

古诗文名句和现代诗文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77.填空①《论语》中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的语句是:,②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

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作为内容很合适。

③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诗句是“”。

④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⑤《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思乡心情的句子是“”。

【答案】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⑤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试题分析:默写诗文句子,易写错字,一是由于记忆不清,二是好望文生义,所以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本题中易错字有:罔、贻、骥、枥、剪、烛、隔、犹,涯,要根据语境仔细判断,注意书写,不要笔误。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78.填空。

(8分,每一横线1分)(1)其恕乎!己所不欲,。

(《论语》)(2),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3)简爱在洛伍德学校最好的朋友是,这个朋友教会了她宽容与爱。

(4)向简爱求婚,并打算婚后夫妻一起去印度传教。

(5)对的渴念和对的追求是简爱的两个基本动机。

(6)在舅妈家,简爱经常受到表兄的欺侮。

简最害怕的是被关进里。

【答案】(8分,每一横线1分)⑴勿施于人⑴少壮不努力⑴海伦·彭斯⑴圣约翰⑴人间自由幸福、人生更高境界⑴约翰·里德、红房子【解析】试题分析:平时多一些积累,丰富学生的诗文积累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对识记的诗文作适当的诠释,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完成理解性默写题,更重要的是以增强记忆和逐渐融入学生的知识、情感结构中,成为一种文化沉淀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

对古诗词的积累不应停留在机械的识记上,应更多地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结合对生活、人生的思考使学生有所顿悟。

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才具有美感,才具有价值。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79.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

(汉乐府《木兰诗》)(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赵师秀《约客》)(3)□□□□□□□,□□□□□□□。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5)把杜牧的《泊秦淮》默写完整。

□□□□□□□,□□□□□□□。

□□□□□□□,□□□□□□□。

【答案】1分)(1)朔气传金柝(1分)(2)闲敲棋子落灯花(2分)(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分)(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分)(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解析】试题分析:直接填写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字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诵读能力。

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学生填写时应重点突破“柝”等这些重点字词的书写。

还要注意“《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等命题理解点。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80.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1分)(2)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1分)(3白《行路难》)(2分)(4)半亩方塘一鉴开,。

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2分)(5),吟鞭东指即天涯。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2分)(6),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2分)(7),。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2分)【答案】(1)(1分)不亦说乎(2)(1分)此后汉所以倾颓也(3)(2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2分) 天光云影共徘徊。

为有源头活水来。

(5)(2分) 浩荡离愁白日斜,落红不是无情物,(6)(2分)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

(7)(2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81.(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塞下秋来风景异,。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3)子曰:“,。

”(《论语》十则)这句话告诉我们,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答案】(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衡阳雁去无留意,长烟落日孤城闭(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析】试题分析:1—3小题都属于根据提示对出上句或下句即可。

3小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根据提示,写出恰当的句子。

小题1注意“侧畔”的写法。

小题2注意“衡阳”的写法。

小题3注意“勿施”的写法。

古诗文名句和现代诗文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82.古诗文积累(10分,每空1分)(1) ,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2)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3)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4)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 ,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6)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7)《出师表》中“,。

”一句表明了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品格。

(8)在《论语十则》里与唐太宗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相仿的句子是:,。

【答案】10分,每空1分)(1)箫鼓追随春社近(2) 伤心秦汉经行处(3) 心远地自偏(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5) 烟笼寒水月笼沙(6) 会挽雕弓如满月(7)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8)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析】试题分析:填写古诗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是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比如本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箫、经、兀、苟、笼、挽、苟、诸侯、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83.请按提示填写出空缺的句子。

(7分)⑴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⑵,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⑶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⑷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的句子是“,。

”⑸杏花专列拉开了2015年吐鲁番旅游的序幕,当地百姓兴高采烈火,喜迎八方宾客,正如《论语》中所说“,”。

【答案】⑴似曾相识燕归来⑵东篱把酒黄昏后⑶留取丹心照汗青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解析】试题分析:1—3小题属于根据提示对出上句或下句即可。

4.5小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根据提示,写出恰当的句子。

小题1注意“燕”的写法。

小题2注意“篱”的写法。

小题3注意“汗青”的写法。

小题4注意“藻、荇”的写法。

古诗文名句和现代诗文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84.古诗文填写(共5分,每空一分)(1),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2)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3)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4)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如果能推己及人,“,”,(《论语》十则)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融洽,和谐。

【答案】(1)会当凌绝顶(2)悠然见南山(3)直挂云帆济沧海(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析】试题分析:文言诗句的识记、理解、默写能力。

本题难度不大,考生要注意平时理解并准确地背诵重点诗篇中流传千古的名句,能够正确的书写,不出现错字、别字。

(1)—(3)题是直接默写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上句或下句即可;(4)题为理解默写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如果能推己及人”,调动自己的识记积累才能回答。

(2)“悠然见南山”的“见”不要写成“现”。

(3)“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沧”不要写成“苍”。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