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2《论语》十二章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其实文言文并不算很难,只要稍作准备就很容易了,小偏整理了七年级部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时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却不越过法度。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雍也》)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够积极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课堂互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将仁爱之道运用到生活中。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场景,体验儒家思想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此外,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这次课的处理还算得当。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对《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对难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这需要我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儒家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举例解释:
-教学难点一:在讲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断句,并解释“北辰”、“众星共之”等词汇在文中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课件

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 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真高尚啊!” 段解:赞扬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精神。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重点字词解释: (1)之:代词,代学问和事业。 (2)者:代词,......的人。 ( 3 ) 好 : ( h ào ) 喜 欢 , 爱 好 。 ( 4 ) 乐 : ( l è) 形 容 词 的 意 动 用 法 , 以 . . . . . . 为 乐 趣 。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 ) 可以为师矣 ( )
六、按要求默写句子。
2.而:人不知而不愠 ( ) 温故而知新 ( )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翻译: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
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段解: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重点字词解释: (1)而:连词,表示转折。 (2)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3)罔(wǎng):通“惘”,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4)殆(dài):本意是危险,这里指有害。
重点字词解释: (1)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先生,指孔子。 (2) 而:连词,表顺接。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之:代词,代所学的知识。 (3) 说:通“悦”,愉快。 (4)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副词,也。 (5) 知:了解。 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6) 愠:生气,发怒。 (7)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疏通文意
第二章:讲提升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疏通文意
指十五岁。“有”同“又”,立身,
迷惑,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疏通文意
第六章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 点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 得其乐。
疏通文意
代词,它。这里 指学问和事业
爱好,喜欢
7、子曰:“知之 者不
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的人
比得上
勤奋自勉、 谦虚进取、 机敏好学、 加强修养
质疑探究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 不能。
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 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 任的高尚情操。
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 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疏通文意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问和事业的重要性
孔子把“知之”“好之”“乐之”分为三个层次,以“乐之”为心 理状态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好的动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 欲望,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也会用心学习,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 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做作业似乎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或者为了 应付考试。作为学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学习当中寻找乐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 课件

·哲理探究·
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习,自我 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 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 界。
·哲理探究·
在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 饭疏食,饮水
实:名词用作动词,吃
古今异义
① 可 以 为 师 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 今义: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
·字词解析·
Hale Waihona Puke 一词多义“乐”不亦乐乎 回也不改其乐
(形容词,高兴) (名词,乐趣)
生字新词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边)
贰
字词解析
·字词解析·
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 ②吾十有五
说:(同“悦”,愉快)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词类活用
① 学而时习之 ② 吾日三省吾身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形容词作状语,每天
·字词解析·
③ 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教版(2019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素材《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空想而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要学习与思相结合。
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作品介绍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 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根 据。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河流
流逝 代词,指 河水
舍弃(《子罕》)
参考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
水一样,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军队
平民百姓
参考译文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
可改变。”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
广泛 表并列 坚定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 作用:层层推动,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2.第八章讲了什么? 本章讲了人的道德修养,要有正确的财富观。 3.第九章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他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 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检讨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4.第十章讲了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来比喻时间的飞逝,生动形
预习检查
1.给标红字注音
论(lún )语 传(chuán)不习乎 不思则罔(wǎnɡ) 一箪(dān )食
不亦说(yuè)乎 而不愠(yùn)
曲肱(ɡōnɡ) 好(hào)之者
三省( xǐnɡ)吾身 不逾( yú)矩 不学则殆(dài ) 笃(dǔ)志
2.解释下列标红文言词语
(1)学而时习( 按时复习 )之,不亦说( 同“悦”,愉快 )乎
《论语》十二章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PPT课件

命题点
结合作者观点谈体会
(1)考点解说
“结合作者观点谈体会”是指在把握作者观 点态度的基础上,进行有创意的解读,拓展研究, 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
(2)考查形式 ①文中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②文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③结合作者的观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④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近学堂。育常有 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 豕,其主笞之。育将鬻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 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 官至太傅。
(节选自《太平御览学部》)
【参考答案】
关键: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勤奋好学。 宋濂、王育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 遇到困难,只有勇于面对,坚持不懈,勤奋好学,才能学有所 成。
方法拓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 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 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 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 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 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3)方法技巧
解答“结合作者观点谈体会”这一类试题时,可在正确理解文 本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然后在阐述自己的理解体会。 具体答题步骤为:①明确作者的观点。②阐述自己的理解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子曰:“吾十 有 五 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
迷惑、疑惑 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四十而不 惑,五十 而知 天命,六十 而耳顺,
越过、超过 规范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 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 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 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
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疏通文意
温习 旧的知识
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④子曰:“温 故 而
可以 凭借
表承接,就
可 以 为师矣。”
知新,
做,成为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 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 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 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合作探究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 习(温习)
这一章讲的是个人修养,古人治学非常重视品德 的修养,“德才兼备”。每天自我反省——是否尽心 尽力做事;是否以真诚交友;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 ,认为真正有道德、有理想的君子,不 会为物质享受而奔波忙碌。并且认为不 凭道义而获得的富贵,就像虚幻的浮云 一样。
疏通文意
几个 走路 一定
在其中 选择
⑨子曰:“三人 行, 必有 我师焉。 择其
好的方面,优点 表顺承
善者
而 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跟从、学习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 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 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 改掉自己的缺点。”
合作探究
主题
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一方 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勤 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也阐 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 习方法,对后世教和学的理论有着深远的 影响。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 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论语( lún )
愠( yùn )
罔( wǎng )
殆( dài )
焉( yān )
肱(gōng )
逾矩( yú )( jǔ )
箪( dān )
合作探究
这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1句讲学习的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的修养。
高尚的个人修养:自求长进,提高修养
疏通文意
每天
反省 自己 谋划,商量办法
②曾子曰:“吾日 三 省吾身:为人谋
泛指多次
忠心,尽心
真诚,诚实
复习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 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
文言文翻译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原则:语“表达达”要,求就和是习译惯文,明无白语晓病畅。,符合现代汉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 优美。
方法: 六字歌诀:留、对、换、加、删、调
(加字、换字、直译、意译)
疏通文意
表顺接, 复习,
先生,指孔子
然后
温习
合作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 们要珍惜时光。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
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疏通文意
军队
普通人
⑪子曰:“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
也。”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 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合作探究 shí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 渝。
yú
人一定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 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 ,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疏通文意
广泛
坚守 恳切
⑫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
仁德
表并列
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 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 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合作探究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否互换位置? 为什么?
不能。 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是“他人”, 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 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 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 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合作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 性。
正确的学习方法:复习旧知识,触类 旁通,举一反三。
常复旧课,学习了以后一定要花时间 进行巩固。领悟新知。
疏通文意
表转折,却
疑惑
⑤子曰:“学而不思 则 罔,思而不学则 殆。”
迷惑,即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便会迷 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合作探究
本章讲个人修养:坚定信念、广泛学 习。
孔子“仁”的儒家思想表现在:博学 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 向,既要多提问题,又要多想与自己的 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
合作探究
1、你喜欢哪一则? 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
2019/10/2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 家之首。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山东曲阜“三孔” 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府—孔子嫡系 子孙居住地
孔林—孔子墓地
作者简介
孔子思想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
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 “仁者爱人”、“克己 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 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合作探究
成语归纳
• 不亦乐乎 • 三省吾身 • 三十而立 • 温故知新 • 不舍昼夜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匹夫不可夺其志
• 逝者如斯 • 四十不惑 • 随心所欲 • 箪食瓢饮 • 博学笃志 • 切问近思 • 择善而从
合作探究
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 七章)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章)
合作探究
修身做人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 2、吾日三省吾身(第二章)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三章)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一章)
合作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 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合作探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分别指 什么样的人?孔子更为欣赏哪种人?为什么?
(2)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作品简介
《论语》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 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 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 下”。
合作探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 “罔”和“殆”两个词有何不同意思?
“罔”侧重于迷惑而无所得,就是对知识 的理解不明确,掌握不牢固;“殆”侧重于 疑惑、有害,就是不学习知识而成天胡思乱想 会使人有陷入邪说的危险,要比“罔”影响 更坏,危害程度更深。这两个词反映出孔子 在“学”与“思”两个方面,更重视“学”, 反对离开“学”的胡思乱想。
也、也是
①子曰:“学 而 时 习 之,不 亦
“悦”的古
按时 代指学习的内容
字,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说乎 ? 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
表转折,却
了解 知 而不
生气, 发怒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愠,不亦 君子 乎 ? ”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 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 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 恨),不也是君子吗?
合作探究
本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 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方能有所得。
疏通文意
品质高尚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相当于现在的碗
⑥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
能忍受
乐趣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 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 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