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高、锋面雨带与我国夏季降水有何关系

合集下载

副高、锋面雨带与我国夏季降水有何关系

副高、锋面雨带与我国夏季降水有何关系

xxxx 第一中学xx271200编写老师:您好!在复习中国地理时,常常碰到副高、锋面雨带与我国夏天降水的关系问题。

副高控制下易形成干燥少雨的天气,如何又与雨带相联系?副高与雨带的地点关系又是如何的?请您在百忙之中赐予解答,好吗?感谢!XXXXXXXXXX同学:你好!要回答上边你提出的问题,第一应明确这里的“副高”是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受海陆散布的影响,常年位于副热带地域的高气压带常分裂为若干个高压中心,按不一样的地理地点分别有不一样的名称。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一个永远性的活动中心,属于暖性高气压,中心地点均匀在北太平洋东部,美国西南海岸邻近,跟着季节变换而不停挪动,冬天它的权力最弱,中心地点在西经128°和北纬35°处,中心气压为1018毫巴。

今后渐渐西移北上,夏天最强, 中心地点移至西经151°和北纬30°处,中心气压增至1027毫巴。

西太平洋地域受此高压脊控制,它的东西、南北活动对东亚地域的东南季风影响很大。

副高如何惹起我国夏天降水?这里要注意不是副高自己致使我国夏天降水,而是来自副热带高压里的暖气团经过东南季风和北方冷气流相遇形成锋面降雨,即冷锋降水。

那么,副高与雨带的地点关系如何?冬天,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地点在20° N以南,极少伸入我国。

春末,副高位于15° N-20° N之间,副热带高压脊的地点在15° N 左右,雨带的地点在23° N左右,即华南地域。

夏初,副高西伸北进到20° N,副热带高压脊的地点在20° N左右,雨带的地点在30° N左右,大概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域。

7-8月,副高推动到25° N-30° N,副热带高压脊地点在30° N左右,雨带地点在40° N左右,主要位于华北地域。

由此能够看出,雨带始终在副热带高压脊以北,而且与副热带高压脊的地点大概相差5-10个纬度。

副高的移动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副高的移动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副高的移动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一、锋面雨带的形成: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在全球最为显着,形成季风气候在全球也最为显着,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与夏季风的进退及夏季风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暖空气轻,冷空气重,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

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由此可见,锋面雨带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形成降雨。

二、锋面雨带的移动:五月雨带:该雨带位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可能是夏季风刚刚登陆,正常年份时间大约应是3-5月份,这时暖气团的势力较弱,南下的冷气团经过长途跋涉及变性的原因,还有南方低山丘陵的阻挡,使两股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在此停留较长时间,形成我国南方春季的阴雨连绵的天气。

六月雨带(梅雨天气):我国东部地区6月主要雨带在秦岭以南地区,主要雨区在江淮地区,此时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气流在江淮地区相遇相持,形成梅雨锋,形成长达一个月左右的降雨天气。

此时我国南方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对流较旺盛,午后多对流雨。

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南方遇到山地和丘陵的阻挡,产生大量的地形雨。

七、八月雨带(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我国东部雨带主要位于东北和华北地区,此时我国的降水范围较大;东部季风区只有江淮地区少降水,是由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位置西伸北进,控制江淮地区,使江淮地区盛行下沉气流,从而形成炎热干旱的伏旱..天气,致使这里的农作物,特别是水稻旱情十分严重;此时若台风频繁登陆,可极大地缓解这里的旱情。

时间夏季风的进退 雨带停留地区 5月中旬北进登陆 南部沿海地区 6月中旬~7月中旬继续北进 长江中下游地区 7、8月继续北进 华北、东北地区 9月开始南撤 10月 南撤出大陆A :暖气团B :冷气团 注图中阴影与非阴影的分界线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九月雨带:9月,太阳直射点逐渐向赤道靠近,至9月23日以后太阳直射到南半球,北半球大陆以降温为主。

副热带高压对中国气候影响

副热带高压对中国气候影响

副热带高压对中国气候影响副热带高压(Subtropical High),也称为副高或高压脊线,是副热带地区常见的大气环流系统之一、它是大气环流中的稳定高压系统,通常形成在南北纬20°附近。

副高对中国气候产生重大的影响,引发了许多气候变化和天气现象。

首先,副高的存在使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季风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干湿交替。

副高是中国夏季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通常在夏季南移使得南方的降雨明显减少。

这导致了中国南方的季风滞留,而北方地区则缺乏降水。

副高通过控制季风气流的路径和强度来调节中国的降水分布,影响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和农作物生产。

其次,副高通过影响风向和强度对中国的气温产生重要影响。

夏季副高南移时,南方地区受到副高辐合带的控制,气流汇聚形成稳定的高压天气,在此期间南方地区往往出现高温天气。

在冬季,副高北退,北方地区则受到北极偏高系统的控制,气温较低。

副高的存在导致了中国各地区的温度差异,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对中国的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也起着重要作用。

当副高强度较强,位置相对靠近时,稳定高压天气系统会持续较长时间,降水减少,气温较高,容易引发干燥和高温,增加火险概率。

如果副高位置异常偏东或偏西,可能导致暴雨、洪涝等极端降水事件。

因此,副高位置和强度的变化与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之间存在重要关联。

此外,副高还与台风形成和路径走向有密切关系,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

副高的西侧辐合区域是台风生成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当副高较强且位置适宜时,台风生成和路径向中国沿海地区移动的概率增加,容易引发强降雨和风灾。

副高的存在对中国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带来重大挑战。

综上所述,副热带高压对中国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它调节了中国的季风降雨分布和气温变化,影响了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

此外,副高的强度和位置还与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密切相关,给中国带来了干旱、洪涝、高温等极端天气灾害。

因此,研究副高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对于加强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应对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副高对我国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副高对我国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副高对我国天气与气候的影响对我国天气与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暖性高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

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天气则晴好,当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该地区干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侧是中纬度西风带,也是副热带锋区所在,副热带高压西部的偏南气流可以从海面上带来充沛的水汽,并输送到锋区的低层,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到北部边缘地区形成一暖湿气输送带,向副热带高压北侧的锋区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温高湿的气流。

当西风带有低槽或低涡移经锋区上空时,在系统性上升运动和不稳定能量释放所造成的上升运动的共同作用下,使充沛的水汽凝结而产生大范围的降水形成雨带,通常还伴有暴雨。

根据统计,雨带位置一般在副热带高压脊线之北6~10个纬距处,其走向大致和脊线平行。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的活动与我国东部各地雨季的起止时间有着密切关系。

平均来说,当副高脊线位于20°N以南时,雨带位于华南,称为华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雨季;当副高脊线徘徊于20°~25°N时,雨带位于江淮流域,这时为江淮梅雨季节;当脊线位于25°~30°N时,雨带推进至黄淮流域,黄淮雨季开始;当副高脊线越过30°N,则华北雨季开始。

副热带高压位置与雨带位置关系如此密切,故副热带高压位置的不正常变动往往会造成各地区的旱涝,如1954、1980、1991年副高脊线长时间徘徊于20°~25°N,雨带稳定在江淮流域,造成江淮流域夏季洪涝。

而1978年和1983年副高脊线很快越过20°~25°N到达30°N附近,雨带基本上未能在江淮流域稳定一段时间,江淮地区长时间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造成该地区干旱。

[2]。

副高的移动与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副高的移动与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一、锋面雨带的形成: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在全球最为显著,形成季风气候在全球也最为显著,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与夏季风的进退及夏季风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暖空气轻,冷空气重,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

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由此可见,锋面雨带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形成降雨。

A:暖气团 B:冷气团二、锋面雨带的移动:注图中阴影与非阴影的分界线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时间夏季风的进退雨带停留地区5月中旬北进登陆南部沿海地区6月中旬~7月中旬继续北进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继续北进华北、东北地区9月开始南撤10月南撤出大陆五月雨带:该雨带位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可能是夏季风刚刚登陆,正常年份时间大约应是3-5月份,这时暖气团的势力较弱,南下的冷气团经过长途跋涉及变性的原因,还有南方低山丘陵的阻挡,使两股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在此停留较长时间,形成我国南方春季的阴雨连绵的天气。

六月雨带(梅雨天气):我国东部地区6月主要雨带在秦岭以南地区,主要雨区在江淮地区,此时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气流在江淮地区相遇相持,形成梅雨锋,形成长达一个月左右的降雨天气。

此时我国南方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对流较旺盛,午后多对流雨。

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南方遇到山地和丘陵的阻挡,产生大量的地形雨。

七、八月雨带(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我国东部雨带主要位于东北和华北地区,此时我国的降水范围较大;东部季风区只有江淮地区少降水,是由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位置西伸北进,控制江淮地区,使江淮地区盛行下沉气流,从而形成炎热干旱的伏旱..天气,致使这里的农作物,特别是水稻旱情十分严重;此时若台风频繁登陆,可极大地缓解这里的旱情。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经典实用)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经典实用)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经典实用)
我国锋面雨带是由北方冷概西南方湿概组成的一系列横贯中国的大风雨气流,它的推
移规律紧密与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有关。

一般而言,锋面雨带从北向南从春季开始推演至下半年,锋面雨带的中心线静止不动,但是它的外围领域依季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春季活动偏北,可以到黑龙江以北,夏季
则往南活动偏重到江苏一线,秋季变暖后再次北移并往西传播,冬季则再次往南推进,可
以到海南以南。

锋面雨带也有短期的推动模式,它主要是受太阳的照射和大气的热力的影响,在春、夏、秋三季,锋面雨带的中心线会随着热力的变化而发生南北推进的规律,在冬季则会处
于相对停止不动的状态,到了冬季由于夜晚温差加大,而后形成而西南就风向,从而使锋
面雨带在向西部传播,进而使像大小刘集地区流量增大,降水越发集中,带动了春季锋面
雨带向东北地区北移的模式。

总之,锋面雨带的移动受到季节转换,气温分布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在一
段时间的观测中,会发现锋面雨带的变化规律,它将给中国地区的气象形势带来便利。

5 副高与我国的旱涝灾害

5 副高与我国的旱涝灾害

华南
南岭以南、武夷山以东的地区
5~9月为汛期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锋面雨) 梅雨(锋面雨) 梅雨 华北、东北进入雨季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副高控 伏旱( 伏旱 制) 华北、东北雨季结束,出现秋高 气爽的天气(亚洲高压影响)
6月 7~8月
200N左右 250~300N
江淮地区~韩国、日本南部 华北、 华北、东北
3、C 、
4、B 、
5、B 、
6、B 、
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9月
南撤
(2)异常年份:会影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 异常年份: 水旱灾害: 异常年份 水旱灾害 副高强的年份(位置较常年偏北):副高西伸北进快——南旱北涝 南旱北涝。 强 快 南旱北涝 南涝北旱。 副高弱的年份(位置较常年偏南):副高西伸北进慢——南涝北旱 弱 慢 南涝北旱
1、A 2、D 、 、
锋面雨地形雨台风雨气旋雨对流雨2雨带的移动过程及雨带分布图地图册p106右下时间时间副高位置副高位置雨带分布雨带分布影响影响5月150200n华南南岭以南武夷山以东的地区珠江流域和东南沿海进入雨季59月为汛期6月200n左右江淮地区韩国日本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锋面雨78月250300n华北东北华北东北进入雨季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副高控制9月南撤南移北方雨季结束华北东北雨季结束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亚洲高压影响2异常年份
四、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降水的类型(按成因) 降水的类型(按成因): 锋面雨、地形雨、台风雨(气旋雨)、 )、对流雨 锋面雨、地形雨、台风雨(气旋雨)、对流雨
(2)雨带的移动过程及雨带分布图 )
《地图册》P106 右下 地图册》
时间 5月
副高位置 150~200N
雨带分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副高的移动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副高的移动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副高的移动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一、锋面雨带的形成: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在全球最为显着,形成季风气候在全球也最为显着,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与夏季风的进退及夏季风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暖空气轻,冷空气重,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

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由此可见,锋面雨带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形成降雨。

二、锋面雨带的移动:五月雨带:该雨带位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可能是夏季风刚刚登陆,正常年份时间大约应是3-5月份,这时暖气团的势力较弱,南下的冷气团经过长途跋涉及变性的原因,还有南方低山丘陵的阻挡,使两股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在此停留较长时间,形成我国南方春季的阴雨连绵的天气。

六月雨带(梅雨天气):我国东部地区6月主要雨带在秦岭以南地区,主要雨区在江淮地区,此时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气流在江淮地区相遇相持,形成梅雨锋,形成长达一个月左右的降雨天气。

此时我国南方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对流较旺盛,午后多对流雨。

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南方遇到山地和丘陵的阻挡,产生大量的地形雨。

七、八月雨带(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我国东部雨带主要位于东北和华北地区,此时我国的降水范围较大;东部季风区只有江淮地区少降水,是由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位置西伸北进,控制江淮地区,使江淮地区盛行下沉气流,从而形成炎热干旱的伏旱..天气,致使这里的农作物,特别是水稻旱情十分严重;此时若台风频繁登陆,可极大地缓解这里的旱情。

九月雨带:9月,太阳直射点逐渐向赤道靠近,至9月23日以后太阳直射到南半球,北半球大陆以降温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高、锋面雨带与我国夏季降水有何关系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徐西锋271200
编辑老师:
您好!在复习中国地理时,经常遇到副高、锋面雨带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问题。

副高控制下易形成干燥少雨的天气,如何又与雨带相联系?副高与雨带的位置关系又是怎样的?请您在百忙之中给予解答,好吗?谢谢!
泰安市李天骄
李天骄同学:
你好!要回答上面你提出的问题,首先应明确这里的“副高”是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常年位于副热带地区的高气压带常分裂为若干个高压中心,按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别有不同的名称。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一个永久性的活动中心,属于暖性高气压,中心位置平均在北太平洋东部,美国西南海岸附近,随着季节变换而不断移动,冬季它的势力最弱,中心位置在西经128°和北纬35°处,中心气压为1018毫巴。

此后逐渐西移北上,夏季最强,中心位置移至西经151°和北纬30°处,中心气压增至1027毫巴。

西太平洋地区受此高压脊控制,它的东西、南北活动对东亚地区的东南季风影响很大。

副高如何引起我国夏季降水?这里要注意不是副高本身导致我国夏季降水,而是来自副热带高压里的暖气团通过东南季风和北方冷气流相遇形成锋面降雨,即冷锋降水。

那么,副高与雨带的位置关系如何?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在20°N以南,很少伸入我国。

春末,副高位于15°N—20°N之间,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在15°N左右,雨带的位置在23°N左右,即华南地区。

夏初,副高西伸北进到20°N,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在20°N左右,雨带的位置在30°N左右,大体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7-8月,副高推进到25°N -30°N,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在30°N左右,雨带位置在40°N左右,主要位于华北地区。

由此可以看出,雨带始终在副热带高压脊以北,并且与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大约相差5-10个纬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