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相课件100905(孟晓春)
合集下载
地震震相课件(孟晓春)资料重点

不同边界条件下波射线的传播
界面弯曲情况下波射线的传播
ri sin i i vi r Rsin i0 v0 p
i=1,2,3,…,n
界面弯曲情况下波射线的传播
p r sin i rM
vr M
v rM
不同速度结构地震波射线的变化
正常速度层:波速是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递增 低速层:低速层是指波速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高速层:高速层是指波速随着深度的增加的速率大于该
高速层内的传播规律
近震地震波的走时规律
直达波走时规律 反射波走时规律 首波走时规律
直达波走时规律
单层地壳模型直达波走时方程
t D
P
vP
D
t
S
vS
2 h2
vP
2 h2
vS
t2 2 1
t2 P0
h2
直达波走时规律
渐近线:
tp =Δ/v
视速度:
v = dΔ/dt
当震源深度h =0时,视速度等于真速度。
波射线的传播规律-SV波入射
sin iS sin iS sin iS sin iP sin iP P
v1S
v1S
v2S
v1P
v2 P
式中,is为入射角,ip′为SV波经反射转换成的P波的反射 角,is′为SV波的反射角,ip″为SV波经折射转换成的P波 的折射角,is″为SV波的折射角,p为射线参数。
波射线的传播规律-SH波入射
设:R为介质分界面,R 上层的波速为v1,下层 的波速为v2,当地震波 以ip角入射到界面R上时, 将发生波的反射和折射 现象。
波射线的传播规律-SH波入射
sin iS sin iS sin iS P
地震知识讲座 优质课件

进行人工呼吸;
开展互救
•救人方法: 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损伤者,搬运
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 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开展互救
•救人原则: 先救近,后救远; 先救易,后救难; 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
地震后的自救与互救
自救互救意义重大。自救和互 救是大地震发生后最先开始的基本 救助形式。震时被压埋的人员绝大 多数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
避震要点 2
在室内避震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避震要点 2
保持镇定,不要乱挤乱拥,不要大声叫喊、慌乱无措。 如果停电,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
在学校怎样避震
如果被埋压怎么办
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如果被埋压怎么办
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后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如果被埋压怎么办
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开展互救
•救人方法: 挖掘被埋压人员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 使伤者先暴基本上是通过主震一次性释放的。
主震-余震型地震:一次地震的序列中,最大的地震特别 突出,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0%以上。这个最大的 地震叫主震,其它较小的地震中,发生在主震之前的叫前震, 发生在主震之后的叫余震。
双震型地震:一次地震活动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发 生时间接近,地点接近,大小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 桌下。
开展互救
•救人方法: 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损伤者,搬运
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 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开展互救
•救人原则: 先救近,后救远; 先救易,后救难; 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
地震后的自救与互救
自救互救意义重大。自救和互 救是大地震发生后最先开始的基本 救助形式。震时被压埋的人员绝大 多数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
避震要点 2
在室内避震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避震要点 2
保持镇定,不要乱挤乱拥,不要大声叫喊、慌乱无措。 如果停电,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
在学校怎样避震
如果被埋压怎么办
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如果被埋压怎么办
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后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如果被埋压怎么办
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开展互救
•救人方法: 挖掘被埋压人员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 使伤者先暴基本上是通过主震一次性释放的。
主震-余震型地震:一次地震的序列中,最大的地震特别 突出,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0%以上。这个最大的 地震叫主震,其它较小的地震中,发生在主震之前的叫前震, 发生在主震之后的叫余震。
双震型地震:一次地震活动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发 生时间接近,地点接近,大小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 桌下。
《地震震害简介赛》PPT课件教学教材

3)桥梁结构下部结构震害 墩柱弯曲破坏:这种破坏在破坏性地震中是非常常见的震害形式, 弯曲破坏是延性的,多表现为开裂、混凝土剥落压溃、钢筋裸露和 弯曲等,并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主要是约束箍筋配置不足、纵向 钢筋的搭接或焊接不牢等引起的墩柱的延性能力不足。 墩柱剪切破坏:墩柱的剪切破坏在历次大地震中都不少。剪切破 坏是脆性的,往往会造成墩柱及上部结构的倒塌,震害较为严重。 墩柱的基脚破坏:这种震害虽然很少见,但一旦出现,则可能导 致墩梁倒塌的严重后果。 框架墩的震害:主要表现为盖梁破坏、墩柱破坏以及节点破坏; 盖梁的破坏形式有剪切强度不足引起的剪切破坏、弯曲破坏以及钢 筋锚固长度不足引起的破坏;节点主要表现为剪切破坏。 桥台震害:桥台的震害在历次地震中也是较为常见的,地基丧失 承载力等引起的桥台滑移、台身与上部结构的碰撞破坏和桥台倾斜 是桥台震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谢谢大家聆听!!!
28
《地震震害简介赛》PPT 课件
地震后的村庄(映秀)
北川震后情况 茂县震后情况
震后北川县城
震后什邡红白镇房屋倒塌
震后映秀镇城民房倒塌
震后山北川房屋倒塌
பைடு நூலகம் 公路被崩塌体掩埋
G213公路上被落石砸坏的汽车
被震坏的百花大桥
道路被埋
被崩塌体砸坏的路面
岷江上的彻底关大桥被崩塌体砸断
隧道出口仰坡坍塌、洞门墙损坏
4)基础震害 桥梁基础震害是国内外许多地震的重要震害现象之一,
大量震害资料表明:地基失效(如土体滑移和砂土液化)是 桥梁基础产生震害的主要原因。扩大基础的震害一般由地基 失效引起,桩基础的震害,除了地基失效这一主要原因外, 还有上部结构传下来的惯性力所引起的桩基剪切、弯曲破坏, 更有桩基设计不当所引起的震害。
地震映像方法PPT课件

3、面波
4、绕射波
在介质中存在局部异常体或断层的断点、 岩性分界面时会产生绕射波
地震映像的野外工作方法
1)测量方法
共偏移距法
2)记录点的位置
激发和接收的中点,反映中点两侧射线传播范围 内地下的岩层、岩性的变化
3)最佳偏移距
不局限于反射波的最佳,而是扩展到全波列而言
地震映像法的应用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2、反射波
2、反射波
资料解释:
主要也是根据反射波同相轴的变化 反射波的传播时间主要是与界面深度有关
T 4z2 L2 V1
2、反射波
适用条件:
适用于存在波阻抗差异的各种地质条件 当界面深度发生变化时,反射波的传播时间会发
生变化,如在断层两侧现为突变;如果是倾斜 界面,反射点的位置会偏离记录点向界面的上倾 方向移动。同样可以可根据反射波同相轴的变化 情况定性推断界面的起伏情况。
1、洞穴的探测 2、岩石中溶洞 3、岩溶塌陷 4、基岩面起伏 5、 管线探测 6、 大型混凝土构件的质量检测 7、 水上连续探测 8、 断层的探测
1、人工洞穴的探测
人工土洞上的 地震映象图
1、人工洞穴的探测
岩溶作用形成 的土洞
2、岩石中溶洞的探测
以破碎带形式存 在的岩溶通道
较完整的石灰岩 中的岩洞
3、岩溶塌陷
桂林市中心广场
3、岩溶塌陷
黎塘水泥厂试验剖面
3、岩溶塌陷
溶沟
4、基岩面起伏:利用反射波
贵港某办公楼
4、基岩面起伏:利用反射波
贵港某办公楼
4、基岩面起伏:利用折射波
云南楚雄垃圾场试验剖面
4、基岩面起伏:利用折射波
地震基本知识介绍PPT课件

二、地震有哪些前兆 4、电磁异常
电磁异常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 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异常。最 为常见的电磁异常是收音机失灵,在北 方地区日光灯在震前自明也较为常见。
二、地震有哪些前兆
5. 地光、地 声和地气
汶川地震前的地 光
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夕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 声音及雾气,是重要的临震预兆。
三、地震时如何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 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 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 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 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 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 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 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 间的地方是: 炕沿下、 坚固家具附近; 内墙墙 根、墙角; 厨房、厕所、 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三、地震时如何避震? 户外避震
四、地震后如何进行自救?
震后自救: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 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 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 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
三、地震时如何避震?
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 能使用电梯。万一 在搭乘电梯 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 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 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 难。
高层大厦以及近来的建筑 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 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的 动作,停在最近 的楼层。
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 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 理室联系、求助。
❖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综合实践:地震抗灾应急知识 课件(共19张PPT).ppt

全球地震统计情况
8级以上每年1--2次 7级每年10--20次
6级每年100--200次 5级每年1000--2000次
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人们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
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中国陕西华县 的8.0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前者确 凿一些,广大灾民病死、饿死,数百 里山乡断了人烟,估计死亡83万余人。
室内避震
就地就近,保护自己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 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 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
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 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 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
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室外避震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 过街桥、立交桥; • 高烟囱、水塔下 •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被救机会。如
果周围有被埋压的人试着与其对话,互相鼓励
第四部分
制作家庭应急包
制作家庭应急包
物品清单:
1、防灾求救类,3000赫兹防灾应急高频哨、10 米反光逃生绳绳; 2、防灾照明类,3-4小时特制蜡烛、防风防水双 头火柴、便携型多功能应急手电; 3、防灾防护类,防尘口罩、防滑手套、防灾应急 雨衣、地震日本专用压缩毛巾手套; 4、防灾生活类,保温应急毯、保温帐篷、超薄保 温睡袋、多功能折叠铲中号、15L折叠水桶、多功 能工具斧头、多功能钳; 5、防灾急救类,急救包空包、创可贴、创可贴、 纱布绷带、绷带、棉球、金属镊子、剪刀、无纺布 胶带、酒精消毒片、棉签。
遇到火灾时:
趴在地上,用湿毛由捂住 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 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 风而进。
地震科普知识PPT课件

地震损失最大的是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 损失金额估计在1220亿至23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000 亿元到1.5万亿元)之间。
18
4.地震波
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地 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横波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 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11
2.震中、震中距和极震区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
中。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 距。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震中区。一 次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地方称极震区。
12
3.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 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 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周五学习日活动
地震知识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总体概述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目录
一、地震是怎么回事 二、地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三、地震活动带简介 四、地震前会出现哪些异常现象 五、大震预警现象 六、地震预报 七、地震应急与救生知识 八、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三个重要环节
只感觉上下抖动 -----处在震中区 上下震动接着水平晃动------震中在附近 只感觉到水平晃动------地震在远方 震动持续时间长------震级大 震动持续时间短------震级小
20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
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 定的带状,称地震带。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 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 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60千米),全部的 中源(6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千 米),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18
4.地震波
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地 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横波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 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11
2.震中、震中距和极震区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
中。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 距。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震中区。一 次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地方称极震区。
12
3.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 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 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周五学习日活动
地震知识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总体概述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目录
一、地震是怎么回事 二、地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三、地震活动带简介 四、地震前会出现哪些异常现象 五、大震预警现象 六、地震预报 七、地震应急与救生知识 八、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三个重要环节
只感觉上下抖动 -----处在震中区 上下震动接着水平晃动------震中在附近 只感觉到水平晃动------地震在远方 震动持续时间长------震级大 震动持续时间短------震级小
20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
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 定的带状,称地震带。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 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 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60千米),全部的 中源(6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千 米),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地震教学课件

避震秘笈 高楼住户别往外跑
什么样的方法能避险
假如地震真的来了,二层以上的住户千万别往外跑, 首先应该找个最安全的角落躲起来。因为破坏性地震从 感觉到震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只有12秒的时间,跑出去 根本来不及,反而更危险。
策略一: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 这是避震的国际通用守则,室内避震条件好的,首先 要选择室内避震。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则尽可能从 室内跑出去。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
这是确保在都市震灾中获得他人及时救助的重要原则。
★不要靠近煤气灶、煤气管道和家用电器; ★不要选择建筑物的内侧位置,尽量靠近外墙,但不可躲在
窗户下面;
★尽量靠近水源处。
一旦被困,要设法与外界联系,除用手机联系外,可敲 击管道和暖气片,也可打开手电筒
四、说教学过程
假如你正好在汽车边上?
在车内的人会被路边坠落的物体砸伤 地震无辜受害者都是呆在车内
离开车辆,靠近车辆坐下 或躺在车边 所有被压垮的车辆旁边都有一个3 英呎高的空间,除非车辆是被物体 垂直落下
沉着冷静,树立信心 呼吸畅通,扩大空间 震后自救 保存体力,敲击求救
维持生命,等待救援
学校自救
必须躲避在讲台旁,教学楼内的 空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 决不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跑或跳楼。
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
震前家庭防震准备
摸清周围环境的情况。住房的建造质 量好不好?是否年久失修?不利抗震的房 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
震前家庭防震准备
1、把墙上的悬 挂物取下来或 固定住,防止 掉下来伤人;
4、准备一个 2、清理杂物, 3、把牢固的 让门口、楼道 家具下腾空, 家庭防震包, 畅通; 以备震时藏身; 放在便于取 到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波
体波:
P波(primary waves) --纵波 S波(secondary waves) -- 横波
面波:
R波(Rayleigh) L波 (Love)
面波
是在弹性分界面附近存在的一类波动,这类波动的能 量主要分布地分界面附近,因此,称为面波。常见的 有瑞利波(Rayleigh)、勒夫波(Love)
反射波走时规律
单层地壳结构反射波走时方程
tP 11 O'S vP 11 2 (2 H h) 2 vP 11 2 (2 H h) 2 vS11
t S11
渐近线:
tp =Δ/v
视速度: v = d Δ / dt
反射波走时规律
双层地壳结构反射波走时方程
t
2 H1 h 2H 2 1 1 2 2 v12 2 c 2 v2 c v1 v12
(2 H1 h) c 2 H 2 c 1 1 2 2 c c 2 v12 v2
sin i1 sin i2 c v1 v2
首波走时规律
单层地壳结构首波走时方程
cos i0 (2 H h) vP 2 vP1 cos i0 tSn (2 H h) vS 2 vS 1 t Pn
0 (2H1 h)
v1 v32 v12
2H 2 v2
2 v32 v2
近震走时规律
近震直达波、反射波和首波走时之间的关系
走时方程的作用 确定震源位置 求解地壳结构 判断震相
地壳结构与走时之间的关系
地区
河北 四川
Pn波速度
8 7.8
Pg波速度
6 6.2
地壳厚度
地震波是能量的传递
震相是地震记录图上与某一地震波相对应的规则振动。 通常读取的震相是简谐振动的初至。
纵波质点位移方程
u Asin t kx
v Asin t ky
w Asin t kz
纵波的质点运动轨迹是 简谐振动。
A是运动的振幅,ω 是 角频率,k是波数 质点沿x、y、z方向的 位移,位移量分别为u、 v、w P波的初动标志地震方 位
单层地壳结构——未做任何修正
H=55.00 h=16.00 x0=123.14 PnPn盲区为267.24 Km Tpg(秒) 0000 002.5806 0005 002.7037 0115 018.7270 0120 019.5261 0125 020.3258 0130 021.1260 0135 021.9266 0140 022.7276 0145 023.5290 0150 024.3308 0155 025.1328 0160 025.9352 0255 041.2099 0260 042.0148 0265 042.8198 0270 043.6248 0275 044.4298 0280 045.2350 0305 049.2612 0310 050.0666 Vp1=6.20 Tpmp(秒) 015.1613 015.1827 023.9564 024.5861 025.2258 025.8749 026.5326 027.1984 027.8715 028.5516 029.2381 029.9305 043.8345 044.5920 045.3513 046.1121 046.8745 047.6383 051.4769 052.2481 Vp2=7.80 Tpn(秒) Tpnp(秒)
直达波走时规律
渐近线: tp =Δ/v 视速度: v = dΔ/dt 当震源深度h =0时,视速度等于真速度。
直达波走时规律
双层地壳结构走时方程
H1 h H1 t* v1 sin e1 v2 sin e 2
H1 cot e1 (h H1 )cot e2
波射线的传播规律-SH波入射
设:R为介质分界面,R 上层的波速为v1,下层 的波速为v2,当地震波 以ip角入射到界面R上时, 将发生波的反射和折射 现象。
波射线的传播规律-SH波入射
sin iS sin iS sin iS P v1S v1S v2 S
式中,is为入射角,is′为SV波的反射角,is″为SV
36 55
青藏高原
福州盆地
8.4
8.5
6.8
7.1
70
32
单层地壳结构——未做任何修正
H=36.00 h=10.00 Pn肓区:x0=70.30 PnPn盲区为151.94 Km Tpg(秒) 0000 001.6667 0005 001.8634 0065 010.9608 0070 011.7851 0075 012.6106 0080 013.4371 0085 014.2644 0090 015.0923 0125 020.8999 0130 021.7307 0135 022.5616 0140 023.3928 0145 024.2241 0150 025.0555 0155 025.8870 0160 026.7187 0165 027.5505 0170 028.3823 Vp1=6.00 Tpmp(秒) 010.3333 010.3669 014.9713 015.5849 016.2181 016.8688 017.5349 018.2148 023.2552 024.0046 024.7594 025.5191 026.2832 027.0514 027.8234 028.5988 029.3773 030.1588 Vp2=8.00 Tpn(秒) Tpnp(秒)
v A sin t kz
v Asin t ky
w Asin t ky
北南、东西向S波在振幅上的 差别,反映断层的运动方式
地震波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用S表示。
地震波
SH波——当振动发生在波传播的水平面内时为SH波。
SV波——当振动发生在波传播的垂直面内时为SV波。
地震震相
统一编目培训班 2010年9月5日
主要内容
地震波——震相 地壳结构 地震波射线传播规律 地震波的走时规律 地壳模型的建立思路 地壳震相 震相判别 评比中的一些震相实例
地震波——震相
地震波:由于岩石的突然破裂或人工爆炸引起的地球
内部质点振动,这种振动以应力、应变交互方式向周 围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是弹性波。
正常速度层内的传播规律
低速层内的传播规律
高速层内的传播规律
近震地震波的走时规律
直达波走时规律
反射波走时规律
首波走时规律
直达波走时规律
单层地壳模型直达波走时方程
D vP D vS 2 h2 vP 2 2 h vS
tP
tS
t2 2 2 1 2 t P0 h
027.9494 028.5446 029.1399 029.7351 047.5922 048.1875 048.7827 049.3779 049.9732 050.5684 051.1637 051.7589 052.3541 052.9494
062.6555 063.2507 063.8460 064.4412 065.0365
面波
勒夫波:SH波入射界面时,发生的多个反射波相互干 涉形成勒夫波。勒夫波的能量分布的水平方向。
面波
瑞利波:P波和SV波入射界面,发生的多个反射波相 互干涉形成的波。瑞利波的能量分布在垂直向和水平 向。
地球基本结构
地壳的基本结构
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岩石硬壳,平均厚度为17公里。大陆 地壳平均厚度33公里,山区最厚可达70公里(我国青藏高原), 海洋地壳仅有7公里左右。地壳上部由沉积岩、花岗岩组成,称为 硅铝层;下部由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组成,称为硅镁层。莫霍面是 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
波的折射角。
不同边界条件下波射线的传播
界面弯曲情况下波射线的传播
ri sin i i vi r R sin i0 v0 p
i=1,2,3,…,n
界面弯曲情况下波射线的传播
rM r sin i p v r M v rM
不同速度结构地震波射线的变化
正常速度层:波速是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递增
地震波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用P表
示。
横波质点位移方程
v Asin t kx w Asin t kx
u Asin t kz
横波的质点运动轨迹是简谐振 动。
A是运动的振幅,ω 是角频率, k是波数 质点沿x方向的位移为v、w 质点沿y方向的位移为u 、w 质点沿z方向的位移为u 、v
0 H tan i0 ( H h) tan i0 (2 H h) tan i0 v1 0 (2 H h) v2 2 v12
பைடு நூலகம்
首波走时规律
双层地壳结构首波走时方程
1 1 1 1 t (2H1 h) 2 2 2H 2 2 2 v3 v1 v3 v2 v3
016.2099 016.8349 017.4599 018.0849 022.4599 023.0849 023.7099 024.3349 024.9599 025.5849 026.2099 026.8349 027.4599 028.0849
034.1471 034.7721 035.3971 036.0221
式中,iP为入射角,ip′为P波的反射角,is′为由P波转换 成的SV波的反射角,ip″为P波的折射角,is″为由P波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