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新旧会计准则中利润表的对比分析

会计中国乡镇企业旦提足折旧,不论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
以融资租赁租入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当计提折旧;以融资租赁租出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不应计提折旧。
6.消耗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的判断。
与其他资产相比,生物资产具有特殊性,短期的减值可以通过生物资产的自然生长属性加以弥补,因此新准则规定:以“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作为减值的判断基础。
消耗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通常表明该生物资产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1)遭受旱灾、水灾、冻灾、台风、冰雹等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消耗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发生实体损坏,影响该资产的进一步生长或生产,从而降低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2)遭受病虫害或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等动物疫病侵袭等原因,造成消耗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大幅度持续下跌,并在可预见的将来无回升的希望;(3)因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企业的消耗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收获的农产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4)因企业所处经营环境,如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等发生重大变化,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消耗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逐渐下跌;(5)其他足以证明消耗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实质上发生减值的情形。
消耗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通常表明该生物资产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为零:(1)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等原因,造成死亡或即将死亡、且无转让价值的消耗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2)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等发生重大改变,禁止转让的消耗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如发生禽流感等动物疫病而禁止转让的禽类动物等。
(3)其他足以证明已无实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消耗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
三、执行新准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影响分析由于2005年以农业为主业的企业执行2004年财政部发布的《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通知》(财会[2004]5号)进行会计核算,该办法很大程度上已考虑了与国际准则中有关农业规定的衔接,对执行新的会计准则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
新会计准则中利润表的变化解析

新会计准则中利润表的变化解析曹群从利润表的发展历程谈起,对利润表的结构、计量属性及要素的变化等方面逐一进行解读、分析、并围绕用“全面收益”代替“净利润”作为利润表的基础,提出部分改进建议。
【关键词】利润表、公允价值、利润要素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与原准则相比,新准则有很大的变化,对上市公司财务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利润表的变化是一个亮点。
拟就新准则利润表之变化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利润表之变化(一)利润表结构的变化新准则中“利润表”仍采取多步式的列报结构,但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从营业收入到营业利润,由原来的三步减少到一步原准则明确规定:利润表格式中,单独陈列“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新准则不再要求区分,只提到“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并将“营业利润”分解为“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
这样,从利润表的格式来看,“营业利润”的得出更为直观清晰、一目了然;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利润所涵盖的内容也更为直观,仅包含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三个部分。
2.对直接计入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单独列示《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二十七条规定:在利润表中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项目要单独列示,这种变化使利润表确认的原则突破了以往的“历史成本原则”“收入实现原则”,使“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等未实现资产的利得和损失直接纳入了利润表的“营业利润”部分,使“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其他全面收益”(未实现资产持有利得)的内容。
3.在“净利润”之后,增加了每股收益的计算每股收益是指“普通股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企业利润或需承担的企业亏损”。
最新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利润表有哪些解析

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利润表有哪些解析利润表,⼜称为损益表,是指反映企业在⼀定会计期的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会计报表,是⼀段时间内公司经营业绩的财务记录,反映了这段时间的销售收⼊、销售成本、经营费⽤及税收状况,报表结果为公司实现的利润或形成的亏损。
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利润表有哪些解析?下⾯店铺⼩编来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企业利润表的概念及作⽤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
⼀⽅⾯,利润表可以反映企业⼀定会计期间的收⼊实现情况和费⽤耗费情况,并且可以反映企业⽣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即净利润的实现情况,并据以判断资本保值、增值情况等等。
另⼀⽅⾯,将利润表中的信息与资产负债表中的信息相结合,还可以提供进⾏财务分析的基本资料,如可以通过计算获得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收益率等,帮助报表使⽤者进⾏决策。
⼆、⼩企业利润表的内容《⼩企业会计准则》第⼋⼗⼀条规定,利润表⾄少应当单独列⽰反映下列信息的项⽬:1.营业收⼊;2.营业成本;3.营业税⾦及附加;4.销售费⽤;5.管理费⽤;6.财务费⽤;7.所得税费⽤;8.净利润。
三、⼩企业利润表的格式及编制说明(⼀)⼩企业利润表的格式同资产负债表⼀样,⼩企业利润表⼀般包括表⾸、正表两部分。
表⾸概括地说明报表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期、报表编号、货币名称、计量单位等。
利润表是会⼩企02表。
正表是利润表的主体,反映形成经营成果的各个项⽬和计算过程。
⼩企业利润表的格式采⽤多步式结构,每个项⽬⼜分为“本年累计⾦额”和“本⽉⾦额”两栏分别填列。
(⼆)⼩企业利润表的编制说明利润表“本年累计⾦额”栏反映各项⽬⾃年初起⾄报告期末⽌的累计实际发⽣额。
利润表“本⽉⾦额”栏反映各项⽬的本⽉实际发⽣额。
在编报年度财务报表时,应将“本⽉⾦额”栏改为“上年⾦额”栏,填列上年全年实际发⽣额。
利润表各项⽬的内容及其填列⽅法:第三个项⽬,“营业税⾦及附加”项⽬:反映⼩企业开展⽇常⽣产活动应负担的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地增值税、城镇⼟地使⽤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等。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1

毕业论文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专业财务会计年级 2009 级学生姓名徐小婵学号2011年12 月8 日目录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3)(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3)(三)报表列报的变化(4)(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4)二、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一)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5)(二)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5)(三)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5)摘要本文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
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多年来。
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
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
即收益=收入-费用。
199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
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谈新会计准则下利润表及其分析

谈新会计准则下利润表及其分析摘要:新企业会计准则2007年1月开始在上市公司执行,其最大亮点是利润表的变化,利润表是投资者、债权人等报表使用者在评价公司经营业绩时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因此,有必要研究新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变化,以掌握新利润表的变化和使用新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应注意的事项,以更准确、全面的了解公司的经营业。
关键词:会计准则利润表评价分析一、利润表的含义和作用(一)利润表的含义利润表又称收益表或损益表,利润表把一定时期的营业收益与其同一会计期间的营业费用进行配比,以计算出公司一定时期的税后净利润。
通过利润表反映的收入、成本、费用等情况能够反映出公司生产经营的收益情况、成本耗费情况,表明公司生产经营成果,同时通过利润表提供的公司的不同时期的比较数字(本期数、本年累计数、上年数)可以分析公司今后利润的发展趋势及获利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利润是公司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体现,又是进行利润分配的主要依据。
利润表主要反映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构成营业收入的各项要素。
营业收入由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组成。
第二、构成营业利润的各项要素。
营业利润从营业收入出发,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后得出。
第三、构成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的各项要素。
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减)营业外收支后得出。
第四、构成净利润(或净亏损)的各项要素。
净利润(或净亏损)在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的基础上,减去本期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后得出。
第五、每股收益,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已公开交易的企业,以及正处于公开发行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过程中的企业,还应当在利润表中列示每股收益信息,包括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两项指标。
(二)利润表的作用首先,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
利润表可以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或者说它可以告诉大家,这段时间企业是赚钱还是赔钱了,如果赚钱赚在什么地方,如果赔钱又主要赔在什么地方等。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利润表之变化分析

从 国 际上 发 布 的有 关 财务 会 计准 则 来 看 ,对 全
3.净 利 润 的 含 义 与 内容 已 发 生 了实 质性 的 变 面 收 益大 致 采用 三 种报 告 模 式 。第 一 ,两 表法 ,即 化 。将 “ 允价值 变动 损益 ” 资产 减值损 失” 等未 除 传统 收 益 表外 ,增加 一 张 财务 业绩 表报 告其 他 全 公 、“
体现 在 “ 接计 入利 润 的利得 和损失 ” 直 ,即 “ 允价 公
值 变 动 损 益 ” 资 产减 值 损失 ” 等 ) 、“ 。
( )利 润 要 素 及 定义 的变 化 一
( ar au )概念 引入 中国会 计体 系 ,在投资性 房地 F i V le 务 重 组 、金融 工 具 、 套期 保 值 和 非 同一控 制下 的企 业合 并 等 方面 都 引 入 了公 允价 值 计 量 ,将 公 允价 值
的变 动 直 接 计 入利 润 。
原会 计 要 素包 括 六 个 。其 中资 产 、负债 和 所有 产 、生 物 资产 、非 货 币性 资产 交换 、资 产 减值 、债
( )利 润 报告 方面 的变 化 三
在新 企业会计 准则 第 3 0号 “ 财务报 表列报 ”
中 ,对 利 润 表 的呈 报 作 了新 规 定 :
准 则 的改 进 ,这 里 的 “ 利润 ” 已 不 是原 来意 义 上 的 大调 整 ,在 所 有 者权 益 和 利润 要 素 中分 别 引入 国 际
利 损 利 润 ,其 形 式和 实 质都 有 所 改变 ,下 面 给予 简 单分 准则 中的 “ 得 ” 和 “ 失 ”概 念 ,将 利 得 和损 失
新 利
◆ ◆ ▲
从利润表看损益类科目的变化及影响

从利润表看损益类科⽬的变化及影响从利润表看损益类科⽬的变化及影响从利润表看损益类科⽬的变化及影响【摘要】根据我国最新会计准则及应⽤指南,企业的⽇常会计核算及期末财务会计报告将发⽣⼀系列变化,如财务会计报告由三张主表变成四张主表等。
本⽂试从⼀般企业利润表的变化出发,分析对损益类科⽬的变化及影响。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表》,财务报表⾄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1)资产负债表;(2)利润表;(3)现⾦流量表;(4)所有者权益变动表;(5)附注。
其中利润表是对企业⼀定时期经营成果的结构性表述,与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公布的利润表相⽐,利润表格式及要求披露信息发⽣了⼀系列变化。
⼀、五个利润项⽬变成三个利润项⽬新利润表减少了“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两个利润项⽬,保留了“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3个利润项⽬,其中“营业利润”含义发⽣了质的变化。
根据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及附加+其他业务收⼊-其他业务⽀出-营业费⽤-管理费⽤-财务费⽤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指南》的规定:营业利润=营业收⼊-营业成本-营业税⾦及附加-销售费⽤-管理费⽤-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将⼆者进⾏对⽐可看出,根据旧的利润表,投资活动不列⼊企业的营业活动,投资收益放在营业利润以外与营业外收⽀净额并列;根据新准则,投资活动列为企业的营业活动之⼀,由此产⽣的投资收益作为企业营业收益列⼊营业利润内。
同时,新准则将部分利得和损失(如“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资产减值损失”)也记⼊了营业利润,使得营业利润的内容发⽣了某种质的变化。
笔者认为,这种变化符合经济发展的现状,⽬前投资活动的确成为许多企业获得收⼊的主要渠道之⼀,确认与经营活动相关利得和损失并进⾏单独披露,符合可靠性和可理解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增加了重要信息栏——每股收益三、九项可以负数填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指南》,⼀般企业的利润表各项⽬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及“净利润”5个项⽬可以负数填列。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企业经营的范围不断扩大,经营活动日益增多,经营内容也呈多元化趋势。
为了规范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企业能够适应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国际化贸易的需要,我国于2006年发表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本文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分析投资者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使用方法。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国家财政部根据国际上通用的规则,结合我国会计制度的实际情况发布的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中,对企业收入、支出、资产、利润、负债、权益等要素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并引入了资产负债表的理念,改变了以往企业财务报表中,利润表占主导的地位。
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中,利润表的内容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改变是引入了在规定情况下使用公允价值分析模式,下面我们对新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进行具体分析。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原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对收益的确认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方式,这仅仅反映了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以前当期时的价值,不同时期资产及负债的计入只能按照当时历史成本进行折旧计入,但当期的收入却是按市场现价计入。
这样就存在收入与前期费用无法对应匹配比较,利润表中所反应的利润数据,也就无法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在一些规定的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利润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能够比原规则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这样就能够提供给决策者、投资者比较客观的信息,使利润报表在财务分析报告中起到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作用。
公允价值计量中,资产和负债刚开始时按照当期价值计入,在后续计算中,对于需计算资产公允价值与计入时的资产当期成本计算差额,并计入损益,确定此部分差额为未实现收益,这样就可以定期反映企业的当时的真实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2009-03-05 来源: 作者:史敏参与讨论:会计论坛
[摘要]本文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
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多年来。
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
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
即收益=收入-费用。
199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
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
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简单的说,利润表中利润的度量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利润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的变动表。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
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
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三)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
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
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内容呈多元化发展,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其次,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单独列报“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收益”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
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即企业利用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点,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即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首先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
同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的实施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列示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会计利润相配比。
减少了由于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不一致产生的税后利润的波动。
二、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准则相比,理念更先进,体系更完整,内容更丰富。
新准则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强调了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笔者在实务中分析新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
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
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情况时。
一般认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很多企业在进行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通过经营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收益。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并且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进行考核时,都要注意营业利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经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计算,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二)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
对于收益的确定,旧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因而利润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
即未包括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利润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新准则则遵循的是资产负债表观,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
并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进入利润表,利润表中的收益不仅包括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还包括已确认未实现的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
因此,在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要注意区分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
这是因为一方面已确认未实现收益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过度的利润分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另一方面。
当持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扭曲或波动剧烈时,过度的利润分配中可能隐含了资本的返还,从而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即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
使得利润表的收益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
合综合收益观。
但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并非完全的综合收益观。
综合收益观认为“收益是除股利分配和资本交易外特定时期内所有的交易或企业重估所确认的权益的总变化”(《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但是我国新准则将“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六条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
”因此,报表使用者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收益情况。
不仅要分析利润表,还要关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