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终于看完了_高中作文
写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篇

写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篇写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1这些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明朝那些事儿》,它的作者是史学家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一共七本,我看的是第一本。
这本书讲的是从朱元璋出生到永乐夺位的事情,朱元璋是一个贫农出生,是史上唯一一个布衣皇帝,他当过和尚,也讨过饭,后来由于元朝皇帝实在是令老百姓难以忍受了,老百姓就组成了一个个部队准备造反,朱元璋也加入了一个部队,他有勇有谋,为部队频频打胜仗,可他的上司容不下下他,赏他了一些钱和人马,让他走人,朱元璋离开后,很快就召集了一批精兵,与别人作战,他战胜了张士诚、陈友谅等竞争对手,与元朝作战,他们打得元朝落花流水,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是朱元璋这个皇帝当起来却像个屠夫,他通过当时一个胡作非为的丞相,来废除丞相之位,但也牵扯到了很多人,他们统统被朱元璋杀掉,达上万人。
更可怕的还有,朱元璋时分恨贪污,但他给官员的俸禄却根本难以给他们养家糊口,他们被逼无奈,只得贪污了一些老百姓的粮食,但都被杀掉了,杀的官员官员们提心吊胆,整天怕鬼来敲门。
我读了这本书,我清楚地看到了朱元璋的面目,他智慧、狡猾、残忍、武断,他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我也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比如人要坚强如果不坚强就成不了大业,任何事都要忍辱负重,要能屈能伸,不能因为一点点小的事情就大发雷霆,这样对别人不利,更加对自己不利。
我还学到了人做事要经过头脑,而朱元璋有时候似乎经常头脑一发热就稀里糊涂得杀了人,他虽然是在杀那些恶人,但他也杀掉了不少清正廉明的官员,他也不搞清楚,他的脑海里只有一句话:违我者,斩!读了这本书我深有感触,我决定做一个坚强、冷静的人。
写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2在这个暑假,我抽空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是朱元璋。
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我彻底明白了“时势造英雄”是真理!朱元璋虽有过人之处,但总体上不算是“奇人”,和历史上许多君主相比,他并不出众,与其说他有王者风范,倒不如说他很有运气。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明朝那些事儿》范文〔精选7篇〕《明朝那些事儿》1《明朝那些事儿》,网络连载小说,作者当年明月,本名石悦。
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
我始终坚持着阅读使生活更美妙的信条,读每一本好书,让每一本好书美妙着自己的生活。
记得曾无意间看到《明朝那些事儿》的动画版,打那之后开场期待完好版的小说了。
有幸去年在图书馆读完全套,至今回想起来感觉仍然美妙,恍假设昨日,书中场景,历历在目。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从元末到清初历代帝王将相所经历的辉煌与衰败,君与臣、臣与臣之间的勾心斗角,深宫大内的尔虞我诈。
既有刚正不阿的忠臣悍将,又不乏卑劣无耻的奸诈小人,上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下至出身贫贱的市井小人,个个形象生动。
一本书,更像一场剧,自己也置身其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转折点也要扼住读者的咽喉一般,让人时而紧张得满头大汗,时而焦急似热锅上的蚂蚁,时而吃惊堪比中奖,时而平静如行止于空巷。
而整个过程似流水般自然,一气呵成,文笔清新,且幽默幽默,一改历史书枯味繁杂的形象,大胆结合当代社会之潮流时尚,带给读者全新的感受,很好地调动了广阔青少年读者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对传统历史文化新的求知欲望。
读史使人明智,那么,当我们遇到像《明朝那些事儿》这样好的书时,是否该有所行动呢?《明朝那些事儿》2我并不是很喜欢读有关历史的书籍,总觉得书中讲述的那些事情离我很远,很枯燥,还有虚假伪造的嫌疑,——直到我读了当年明月所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用通俗易懂、戏谑幽默甚至是带有尖刻的笔调,将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的历史演变成一个个曲折生动地故事,通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他们或善或恶、或忠或奸、或喜或悲、或尊或卑,告诉了我明朝的那些事儿。
合上书,闭上眼,书中的人物还在我的脑海里游走,书中的故事还在让我回味,我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在我们历史教科书中只有薄薄几页纸短短几行话的明朝历史,竟是这样的既波澜壮阔又沉重压抑;原来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历史人物——朱元璋、于谦、海瑞、张居正……,他们的一生竟然是这样的跌宕起伏、多姿多彩;原来一个王朝、一个民族的命运竟是这样的充满了偶尔性和必然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1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1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也只能是朱元璋了。
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
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朱元璋这只打不死的蟑螂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
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和果断。
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
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他就是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
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和果断。
它们能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
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和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当年明月把历史的面貌还原了,把历史的真相揭开了。
他综合百家史料之所长,成一家明朝历史集大成者,破解几百年的史官陷阱,拨开几百年的政治谜团,挑清几百年的利益纠纷,把一部政治、权谋、人性和勾心斗角的王朝历史以全新的方式走进社会大众视野,并把历史通俗化、平民化的趋势推向高潮这一点是值得推崇的。
不管是中国上下五千年还是世界上下五千年,我们所见到的、所使用的、所体会的、所生活的、所想到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般的变化,有一样东西却从来没有变化过,那就是人性。
现在说的人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劣根性,比如自私、贪婪、懒惰、欲望、虚荣、虚伪、权谋、妒忌、猜疑、狡诈、圆滑、报复以及趋炎附势等等,这些东西不但没有变,反倒愈演愈烈。
看看目前社会的种种现象,就可以发现。
当然也有光明的一面。
正如当年明月说的“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历史,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欲望和缺点。
”能改的,叫缺点;不能改的,叫弱点。
高中读后感作文写作范文汇总:《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等5篇文集

高中读后感作文写作范文5篇篇一:《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这本书记叙了明朝的辉煌历史,从建国。
到兴盛。
到衰败。
最后被清朝爱新觉罗氏取而代之。
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奸臣”严嵩。
魏忠贤。
;“忠良”徐阶。
张居正……他们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搞“厚黑学”,否则,你无法在官场“混”下去。
所谓“厚黑学”,就是在已有的“乌纱帽”上长久地保住。
首先要拉帮结派,搞好“同事”关系,否则,你无法在这个黑暗而又不公平的朝廷“斗”下去,也就是看谁笑到最后。
即使你再爱国,再忠心,也会被人暗地里“黑”了,“剐”了。
最主要的是跟你的顶头上司――皇帝大人打好关系,否则,你叫李大人。
张大人。
王大人等哥们儿劝皇帝,说不定皇上会龙颜大怒,把他们也“剁”了呢。
如果你是一品大员,但是在边境,说不定会让仇人花重金把皇上的亲信收买了,在背后插你一刀,轻则休了,罢官,回家种地,重则金瓜击顶,把你脑袋当夜壶使。
也有一些人(比如严大哥)最开始是抱着为国捐躯,赤胆忠心的心愿来官场的,后来为了“混”呀!只得苦练“厚黑学”。
就连小太监们也学什么“葵花宝典”,坑七大妈八大姨的钱。
我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后,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张居正,他的厚黑学那个牛,在人家徐阶面前装愣头青,等徐阶把严嵩搞下去,再和高拱搞关系把徐阶搞下去,再和兼笔太监冯保搞关系,斗倒了高拱,最后解决内阁,当上了唯一的内阁人士,首辅。
甚至还坐32人抬的轿子,比万历皇帝的规模还大。
张居正如此,我为什么不可以如此?记得一天傍晚,我在乒乓球桌上打球,恰巧李晨熙。
吴竞泽也在场,此时我和李晨熙闹过几次矛盾,现在我们又和好了,原因就是吴竞泽在中间挑拨离间。
所以吴竞泽叫我也不理睬,不屑地把手插在口袋。
那天风吹得大,我刚好打了个擦边球,没想到李晨熙却嘀咕了一句:“切!运气好!仅此而已。
”我听了以后很不爽,冷冷地说:“运气也是要技术的!”我当时也没多想,就打起了球。
没想到旁边的吴竞泽冷笑了几声。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的作文(通用12篇)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的作文(通用12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的作文篇1为什么会正儿八经的开始看这部书,我也不太清楚,或许,是因为厌倦了所谓的正统,所谓的学究吧。
历史本身的事情是很有趣的,就像史记里面的很多故事,百读不厌,很有趣味。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传统的涉入历史的角度,有人选择搞学究,有人选择戏说,要么太正经,要么瞎胡说。
喜欢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史实,也有自己的理解,既进行了研究,又不要读者也跟着板板正正,将历史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有血有肉,很真实。
《明朝那些事儿》,个人感觉,就是这样一本书。
看似调侃一般的语言,却呈现真实的历史事件,让人轻松的就能进入那些曾经或辉煌或暗淡或荣耀或耻辱的岁月,去了解去认识那些曾活跃在历史岁月中的人。
当然,也可能是鄙人才疏学浅,看不懂太学究的东西,所以觉得这种文体比较好接受。
但是,我记得白居易先生写*有个习惯,写完之后会拿给街上的老太太看,他的用意很明显:争取让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看得懂。
正所谓:通俗易懂。
再有就是今天很流行的大家上讲台---百家讲坛,也是在普及历史,让普通的老百姓也能轻松的了解历史。
所以我觉得,今天有人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呈现历史,很难得。
不过,客观的讲,不会不朽。
但是,不简单。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的作文篇2《明朝那些事儿》,由当年明月创作的史学小说,叙述了百余年前曾经鼎盛一时的明王朝种.种的血雨腥风。
当历史老师第一次向我介绍它的时候,我便爱上了这本勾人心弦的小说,我一直为它牵挂。
一次偶然,我同学在书城里发现了它,把它收入囊中。
一天后,她将它带到了我的面前,我兴奋不已!喊着求着的,才好不容易把它借了过来。
那一晚上,我都是兴致盎然的读着它。
它在我心里早已不是一本普通的书了,而更像是我的一个朋友,他孜孜不倦的和我探索着明朝的过往烟云。
当年明月不愧于他的那些头衔荣耀,他是真正做到了把枯燥的史实写成了故事,让不懂历史的人看了都能懂的故事。
我仔细地看着他写出来的字里行间,每次有历史逻辑的时候,他都要向人们解释明白,这些话语虽然浅显易懂,但这才是最难得的,我仿佛看到了他在思索表达方式时那眉头紧皱、处处堪忧的样子。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优秀作文五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优秀作文五篇《明朝那些事儿》是一套可读性很强的书,作者用通俗、幽默的手法、再加上自己的观点描述了明朝从开国到灭亡32019年的历史,历史是很精彩的,但把历史写的很精彩的人很少,《明朝》是一本好书。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来参阅。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1《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
战争。
帝王心术着墨很多,并加入当时政治经济制度。
人伦道德的演义。
被称为“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
这就是现代作家“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记叙了明朝的辉煌历史,从建国。
到兴盛。
到衰败。
最后被清朝爱新觉罗氏取而代之。
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奸臣”严嵩。
魏忠贤。
;“忠良”徐阶。
张居正……他们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搞“厚黑学”,否则,你无法在官场“混”下去。
所谓“厚黑学”,就是在已有的“乌纱帽”上长久地保住。
首先要拉帮结派,搞好“同事”关系,否则,你无法在这个黑暗而又不公平的朝廷“斗”下去,也就是看谁笑到最后。
即使你再爱国,再忠心,也会被人暗地里“黑”了,“剐”了。
最主要的是跟你的顶头上司——皇帝大人打好关系,否则,你叫李大人。
张大人。
王大人等哥们儿劝皇帝,说不定皇上会龙颜大怒,把他们也“剁”了呢。
如果你是一品大员,但是在边境,说不定会让仇人花重金把皇上的亲信收买了,在背后插你一刀,轻则休了,罢官,回家种地,重则金瓜击顶,把你脑袋当夜壶使。
也有一些人(比如严大哥)最开始是抱着为国捐躯,赤胆忠心的心愿来官场的,后来为了“混”呀!只得苦练“厚黑学”。
就连小太监们也学什么“葵花宝典”,坑七大妈八大姨的钱。
我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后,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张居正,他的厚黑学那个牛,在人家徐阶面前装愣头青,等徐阶把严嵩搞下去,再和高拱搞关系把徐阶搞下去,再和兼笔太监冯保搞关系,斗倒了高拱,最后解决内阁,当上了唯一的内阁人士,首辅。
明朝那些事读书随笔范文多篇

明朝那些事读书随笔范文多篇明朝那些事读书随笔范文1这个冬天的夜晚,我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儿》。
虽说窗外无轻扬的雪花,屋内也没有温暖的火炉,但我依然读得很舒服。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当年明月讲述了很多他读史和写作时的感受。
按照作者的说法,他所读过的历史故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是悲剧结局。
想想我们的历史,可以说真的是这样。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来说不过只有几页。
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
”这大概是作者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我看着书桌上那七本并不是很厚的书——大明王朝从建立到灭亡前后三百年的时光,就呈现在这寥寥数千页的纸上。
三百年,是十万九千五百七十五天,是二百六十二万九千八百小时,还有明朝十六位皇帝,大明帝国的前前后后繁华衰落,都在这七本书中。
其中一些著名人物的命运,他们每个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的的确确就只有几页。
比如常遇春,这位大明开国第一功臣,自太平之战时自告奋勇,在其后几年中参与了帝国建立的所有重大战役。
后北出大漠取得大胜,班师回朝,经柳河川时暴病而亡,年仅四十。
即便是这颗耀眼的将星,在这本书中的记述,也不过就数页而已。
仿佛是逃脱不掉的魔咒一般,无论什么人自出世那天起,就注定了死亡的结局。
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消逝,王朝也逃脱不了坍塌,地球总有一天也会因为太阳的消亡而消亡。
再想想,其实毁灭又何尝不是新生命的开始?春去秋来,斗转星移,在这沧桑的转换中我们终究还是把握住了一项权力——这就是能够驾驭自己生命的过程。
是的,如何去驾驭生命的过程,演绎出属于你的精彩,是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自己的权力。
或许每个生命都不能决定自己出生时的形态——或许我是一只飞翔的小鸟,或许我是一条游动的小鱼,或许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入世的态度与方式:是鸟儿就要振翅翱翔于天空,是鱼儿就要游川入海跃向龙门。
每一个生命体都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精彩中去,去冲击生命的极限。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间罕有的高贵品质,并深深为其折服。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心狠手辣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勇士,坚守信念的强者,更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
隐藏其后的,还有那复杂又难以捉摸的人性。
读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
由于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
但确有一样东西始终未变,这个东西,叫做天道。
借用仙四结局紫英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
我们不能轻易评说,我们只能从看到的人与事中来自己分析判断,冥冥之中,确有这样一种力量,在左右着历史的轨迹。
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醉最我独醒。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这是我对于谦的评价。
这样的一位民族英雄,千百年来,有几位能出其右者?我们理应牢记这个名字,记得百年前他的那句高呼“言南迁者,可斩也!”挽救了大明危亡,以一介书生之力,披甲上阵,力挫来犯之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这是我看到的袁崇焕,尽管这是一个争议性人物,但在我心里他就只是一个英雄。
我记得的袁崇焕,是一个坚守孤城,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没有后援,没有补给,依然奋力坚守,顽强御敌的坚韧的人。
他的行为只因两个字,信念。
在他的一生我能始终看到的,就是坚持。
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任由多么强大的敌人在它面前,也只能铩羽而归。
明朝向来不缺少爱国志士。
尽管明朝是一个奸臣小人四起的年代,什么王振,什么魏忠贤,什么严嵩、温体仁,祸害无数黎民百姓;但同样也是一个英雄豪杰展翅翱翔的年代,徐达,常遇春,于谦,袁崇焕,孙承恩,张居正,王守仁。
数不胜数,正是有了他们,才使得明朝的历史,变得更为绚烂多姿。
也许,我们凭借一己之力永远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那些事儿》终于看完了
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明朝那些事儿》终于看完了,感谢您的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我终于看完了。
看完了,写点读后感。
在宋丹丹出版《月子2》之前憋出了一些下面的字。
当年明月先生用很有趣很幽默的笔法写了明朝276年的王朝历史。
记述了自朱元璋到其玄玄玄玄玄玄孙朱由检历十六帝及其有关的亲与仇爱与恨的老朱家的折腾史,此折腾史在我国2132年封建社会历史中,折腾率占12。
95%。
具体他们是怎么折腾的,我在这里就不再总结折腾了,我再怎么总结折腾也是折腾不过当年明月先生的。
读懂了吗?读懂了。
当年明月先生从技术角度记述的明朝那些事儿读懂了。
真的读懂了吗?没有。
全书最后一章(第二十二章结束了?)所述的最后一样东西没读懂。
是的,我想是读不懂的。
现在读不懂,将来也许也读不懂,再将来的将来也许就读懂了。
其实我要读的正是这一样东西。
真正要读懂这样东西,先说说我自己。
但凡文学作品和影视剧描写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必先让其经受折磨考验,后成大器。
比如雷锋同志就有一个苦难的童年,长大参军后,才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崇高思想品德。
告诉你个秘密:其实我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我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唱着雷锋的歌长大的,总想长大后一手接过雷锋的枪,一手接过雷锋的螺丝钉。
上学时我学习好,长得帅,不用送礼也能当上一把手(班里的)。
读书笔记雷锋同志的童年是苦难的,我的童年是幸福的。
雷锋同志的青年是伟大的,我的青年是平庸的。
毕业了,工作了。
上上班,打打球,玩玩牌,唱唱歌,谈谈恋爱,重复着无数小青年重复的事情,也就那么回事。
后来在没怎么结过婚的情况下娶
妻生子,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小职员。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就一草根命。
当年的同学同事一个个成了领导时,我还在擅长于被领导。
职务不思进取,但业务能力领导还是认可的,工作成绩领导还是肯定的,工作态度领导还是表扬的,属于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胜完就走型的,不为别的,为了一个“义”字。
纯技术型的,打仗的可以,当官的不行。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拿破仑拿先生的标准很容易做到,他只讲想与不想,没说当上当不上的问题。
按他这一理论我还想当元帅呢,我的标准是只有做不到,没有想不到。
我的思维瞎想能力应该比斯蒂芬·威廉·霍金还要纵横驰骋。
也许上学时我就把自己的十几年官运用完了。
现在想用,没了。
据宿命论讲,一个人(一般人)只有十几年官运,比如科级处级干部,司级厅级二十几年,省级部级三十几年,国家级四十几年,六十年以上的是乾隆爷。
读后感现在提个职升个迁的,能力这个东西已经不控股了。
同窗不如同床,战友不如占有,友谊不如有意。
——东北二人转演员为这事红梅大姐还批评我这是没能耐的说辞,我也批判的接受。
毕竟这不是社会现象的全部,只是社会现象的一部分,很少的一部分。
啥事得各方面。
——王志诚(县信访局四哥)工作在我看来就是安家立命,养家糊口的一个职业,与兴趣爱好无关。
干这是干,干那也是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谋生的一种本领。
光干工作不给钱,说破大天口吐莲花也不好使。
工作就这么着吧。
事情的发展一般按时间顺序写的。
2006年我生了一场病。
领导的关心,同志们的热情,病痛之后,痛定思痛。
继续工作,继续生活。
工作之余,生活之中,玩玩麻将,读读书,看看报,看多了,就写些东西,开始记在本子上,之后写在qq空间里,写了三年多,有小说、散文、议论文、诗歌、剧本,乱写一通,自娱自乐,快乐就好。
后来自己编辑、排版、印刷、装订,用单位的打印机打了几
本,送给俊瑞、兴权和宏斌。
也就是他们羞我我不脸红罢了。
我在,故我快乐。
我快乐,故我在。
读书笔记2010年底,我学上了素描,描了有半年,感觉描得太素,达不到形神兼备美院的水平,我描得可是形散而神散,就不描了。
2011年底,又学上了烙葫芦画,这也得益于我的素描基本功。
一直糊里糊涂的烙到现在,为了烙葫芦画,麻将都戒了(这是我唯一的体育爱好,奥运会没这项目)。
烙一个,送一个,充实了自己,增进了友谊。
为这事有两位名人给了我尖锐的批评:咳,知识都学杂了。
——赵本山有两个毛病:1,看啥啥会,干啥啥中;2,第一个毛病总也改不了。
——阚学森(单位老大哥)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不管是鲜花还是掌声,我都要把葫芦烙画进行到底。
这不,买的葫芦烙花机今天申通给我送来了。
啰了吧唧说了这么多,到底想说什么?其实我想说的,正是当年明月先生告诉我的: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很多兴衰起落、很多王侯将相、很多无奈更替、很多风云变幻,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的。
包括当年明月先生与《明朝那些事儿》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的。
读后感我,我们亦然。
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
我,我们也许成功,也许不成功,快乐就好。
把前面的六个字去掉,我的读后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