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作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总结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知识点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风力作用【思考】一首《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
试分析说明长江上、中、下游主要的外力作用和地貌。
提示:上游地区:侵蚀、搬运为主,多峡谷;中游地区: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下游地区: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三角洲。
材料一“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许多地貌往往鬼斧神工。
侵蚀作用是大自然的雕塑师,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精心“雕刻”,使大自然变得更加千姿百态。
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不同,影响范围、强度及地貌的影响也不同。
下面是三幅侵蚀地貌景观图。
(1)结合材料探究:①上述三种地貌中,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列举常见的风蚀地貌。
②流水侵蚀作用包括冲蚀和溶蚀两种形式,三幅图所示的地貌是流水冲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冲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什么?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分布地区主要在哪里?提示:①图B常见的风蚀地貌还有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②图A它对地貌的主要影响是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
图C其主要分布地区是高温多雨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材料二陆地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沉积类型,类型不同,其形成的地貌形态和分布地区也不同。
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不断地把地表沙尘、碎屑等物质吹起后搬走,等风速降低后,这些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地貌;当河水的流速降低后,水中的泥沙便逐渐堆积下来,在不同河段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下面四幅图表示四种沉积地貌。
(2)结合材料探究:①冰川沉积物和流水沉积物特点有何不同?②A、B、C三图中表示风力沉积地貌的是________。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导学】----- 轻松合作披沙炼金3考考你的归纳能力:举例说明冰川地貌还有哪些?(B层)二、【合作探究】: 一粒沙沿黄河的的旅行学习任务一:流水地貌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东营市东北部,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一致,占地面积1 53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52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属水体景观中河流及地貌景观地质公园。
(1)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快的原因是什么?教材解读:描述流水沉积地貌成因时要抓住流速减缓的原因,和沉积的位置风儿说:自由的河流可以带我去天涯,我跟随黄河旅游时发现了下面的景观,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解说。
地理实验:冲积扇的形成(1)在太行山的东麓发现的地貌名称是什么?请说明其原因(2)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黄河峡谷段,此段集中分布了20处峡谷。
原因是什么?活动测评:分析总结河流不同河段的地貌类型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评价标准:展示时用地理语言表述对自然资源共性的思考;用地理图表或图像的形式作为展示范本教师助教:可以用图表总结解析设计意图:图片生动直接地展示不同类型侵蚀作用下的地貌,帮助学生理解沉积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并以系列问题的推进引导学生分析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及冲积平原,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与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分析黄土高原及黄土地貌千沟万壑特点的成因,学习风力沉积的同时巩固应用流水侵蚀作用,培养看今朝:我现在是黄河三角洲的一粒沙母亲河之旅【学习任务二】风力地貌教师助教:观看微课《一粒沙的由来》,了解风力地貌的成因1、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
如果没有植被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读右图回答:(1)该沙丘的迎风坡是_____(陡或缓)坡,该地的盛行风向为_____(东或西)风(2)此沙丘的形成是由于____(内或外)力作用,此沙丘属于_____地貌,此后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__地区.2、在干旱地区,经常看到下图,从风力作用的角度描述其成因现在是沙滩上的一粒沙,试想:1、请说出海浪地貌的主要类型。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课后活页训练

一、选择题1.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B.暴雨形成的冲沟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解析:选A。
植物的根系生长可以破坏岩石的结构,使岩石产生裂隙,属于风化作用。
暴雨形成的冲沟属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干旱区的风蚀城堡属于风力的侵蚀作用;瀑布及其对下面地形的影响(可形成深潭)属于流水的强烈侵蚀作用。
(2010年三亚调研)读图,回答2~3题。
2.如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A.侵蚀、搬运、沉积B.搬运、侵蚀、沉积C.侵蚀、沉积、搬运D.沉积、搬运、侵蚀3.图中c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的名称是()A.瀑布B.冲积扇C.三角洲平原D.河漫滩平原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a处位于河流上游,河流在高山峡谷中流动,以侵蚀作用为主;b处河流水量大增,河流的搬运作用增强,以搬运作用为主;c位于河口地区,流速降低,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
第3题,c处位于河口,由于河流和海洋(湖泊)水体存在强烈的交互作用,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叫做河口三角洲平原。
答案:2.A 3.C某河流的河道曲折,水流不畅,常于夏、秋季节暴雨后泛滥成灾,使附近居民饱受水患之苦。
为此,当地政府对其进行整治——裁弯取直,以减少水患。
a图为该河流整治前、后河道示意图。
据此回答4~5题。
4.b图的河流横剖面最可能出现在a图中的()A.甲、丁处B.乙、丙处C.丙、戊处D.乙、丁处5.河道裁弯取直后,能解决大部分河道的水患问题,但也可能出现新的水患威胁,它们是()A.己、辛处B.庚、癸处C.辛、癸处D.己、庚处解析:第4题,弯曲的河道凹岸水流侵蚀,凸岸泥沙堆积,b图中左岸为凹岸,右岸为凸岸,甲、丁处正好是左岸为凹岸,右岸为凸岸。
第5题,新开河道使己、庚两处上游河道平直,两处的水流速度加快,流量增加,而这两处河道弯曲,流水不畅,因此易形成新的水患威胁。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一)外力作用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因为地表每时每刻都受到外力作用的雕塑。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风化侵蚀的产物,经外力搬运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河流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
在侵蚀—沉积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侵蚀—堆积地形。
冰川的“力量”当冰川厚达100米时,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约90吨的压力。
冰川滑动时,不仅能够碾碎岩石,甚至可将冰床底部的大砾石“连根拔起”。
运动的冰川可将大小混杂的砾石“带走”,搬运到数百乃至数千米远的地方。
冰川的搬运能力惊人,随冰川“漂移”的砾石,大的直径可达30余米,在波罗的海南岸平原上,曾发现冰川搬运而来的大岩块,其体积是4千米×2千米×0.2千米,体积之大,令人瞠目!●收集流水、冰川、风力、波浪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照片,比较它们对地形影响的异同。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横断山地山高谷深,可以说是在内力作用基础上,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证。
青藏高原在抬升的同时,流水不断下切,造就了“水拍云崖”的雄奇壮丽的景观。
我国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也是风积黄土经内力抬升后,受外力(流水)侵蚀切割而形成的。
在许多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内力作用导致基底缓慢下沉,泥沙沉积往往形成开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在干旱地区,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当风速减小时沙粒沉积形成沙丘。
沙丘可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观察图2-20、2-21,想一想,这些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图2-20 图2-21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
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
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观察图2-22,回答问题:1.我国山区多梯田。
想一想,在梯田上进行耕作,与在坡地上进行耕作,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为什么?2.近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填海造陆达200多平方千米,相当于3个香港岛的面积。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学生理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
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定义。
2. 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本章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
3. 教师通过举例,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5.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举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二章:风化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风化作用的定义。
2. 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风化作用机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2. 实验法:观察风化作用的现象。
教学内容:1. 介绍风化作用的定义。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风化作用的定义。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风化作用的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5.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举例说明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侵蚀作用的定义。
2. 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侵蚀作用机理的理解。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一、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一) 风化作用 (二 )侵蚀作用 (三)搬运作用
(四)沉积作用 (五)固结成岩作用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一)风化作用
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 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
流水侵蚀形成的土林
黄土高原
流水冲积形成的冲积扇
风积地貌形成的新月形沙丘
沙漠
梯 田
地面上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是相 互联系的同一过程。
风化 — 风化产物
裸露的岩石
搬运 堆积
侵蚀 — 侵蚀产物
固结成岩
1、为什么我国的黄土高原 会千沟万壑?
2、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如何 形成?
作用叫做固结成岩。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不同的地表形态对人类的活动有很大影响。 而人类活动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地貌形态, 从而克服不利地形条件,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 的。例如:平整田地、 修筑梯田。
但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也会 产生消极有害的作用。如:破坏植被等。
因此,我们应使地表形态的改变向着有利 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1、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 影响?
2、观察当地大雨以后地表水土流失的 情况,缓坡和陡坡,有植被和无植被地面各 有什么不同,你得出什么结论?
做搬运作用。
(四)沉积作用
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 运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 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导致物质的
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流水沉积 具有分选性
沉积作用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形态丰富多彩,有高山峻岭、广袤平原、幽深峡谷、辽阔海洋等等。
这些千变万化的地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作用逐渐形成和演变的。
地貌的形成首先离不开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重要力量,它可以使地壳上升或下沉,形成高山、高原或者盆地、洼地。
比如,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板块运动,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抬升而形成的。
这种地壳运动往往规模巨大,对地貌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岩浆活动也能改变地貌。
当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时,会形成火山。
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凝固,可能会堆积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形。
而在地下深处的岩浆活动,则可能导致岩石发生变质,形成新的岩石类型,从而影响局部地区的地质结构和地貌特征。
与内力作用相比,外力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崩解,为后续的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侵蚀作用则通过水流、风、冰川等力量,将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带走。
例如,河流不断地冲刷河岸和河床,能够形成峡谷、河曲等地貌;风的吹拂会塑造出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奇特景观;冰川的侵蚀则能形成 U 形谷、角峰等典型的冰川地貌。
搬运作用将侵蚀下来的物质转移到其他地方。
水流、风、冰川等搬运介质的能力各不相同,它们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量大小,选择搬运不同大小和重量的颗粒。
沉积作用则发生在搬运能力减弱的地方,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各种沉积地貌。
比如,在河流的入海口,由于水流速度减缓,泥沙大量沉积,往往会形成三角洲;在干旱地区,风力减弱时,沙尘会沉积形成沙丘。
固结成岩作用则是将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坚硬的岩石。
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岩石可能再次受到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参与到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
除了上述的地质作用,气候、生物等因素也会对地貌产生影响。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表形态案例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表形态案例地球表面的形态千变万化,高山、峡谷、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这些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由各种力量相互作用塑造而成。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了解这些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首先,内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力量之一。
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火山喷发就是一种典型的内力作用。
比如,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在 1883 年发生了一次极其剧烈的喷发。
这次喷发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将火山山体炸掉了一大半,同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熔岩改变了周边地区的地形地貌。
原本的陆地可能因为火山喷发的堆积作用而增高,形成新的山丘或高地;而附近的海域可能因为火山灰和熔岩的涌入而变浅,甚至出现新的陆地。
地壳运动也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
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例,它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这两个板块持续碰撞,使得地壳不断抬升,最终造就了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每年还在以微小的速度不断升高。
再来说说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作用,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蚀地貌是外力侵蚀作用的典型代表。
我国西北地区的雅丹地貌,就是在长期的风力侵蚀下形成的。
强劲的西北风携带着沙尘,像一把把锐利的刻刀,不断地雕琢着大地。
原本平坦的地表逐渐被风蚀成形态各异的垄脊和沟槽,有的像城堡,有的像蘑菇,有的像舰艇,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流水侵蚀作用也不容小觑。
我国的长江三峡,就是由长江水不断地侵蚀切割巫山山脉而形成的。
江水奔腾而下,冲刷着两岸的岩石和土壤,使得峡谷越来越深,越来越陡峭。
而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由于水流速度减缓,常常会形成宽阔的冲积平原。
比如华北平原,就是由黄河、海河等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的。
除了上述的内力和外力作用,人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表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循自然规律,趋利避害
课堂小结
外力作用 分布地区 侵蚀作用地貌 沉积作用地貌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冰川作用 海浪作用
湿润地区 沟谷(V形谷)
半湿润地区 瀑布、峡谷
干旱地区 风蚀蘑菇
风蚀洼地
高山和
角峰
高纬度
滨海地区
海蚀崖
冲积扇、冲积平 原、三角洲 沙丘 沙垄 冰碛地貌
沙滩
外力作用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风力作用为主
东部季风区
流水作用为主
青藏高原地区
冰川作用为主
滨海地区
海浪作用为主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日本关西国际机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岛机场,机场于1994年建成。
试分析以下人类活动利弊?
利大于弊 弊大于利
• 缓坡修梯田 • 围湖造田 • 毁林开荒 • 填海造陆 • 修建水库 • 退耕还林
湘教版必修一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外力作用、人类活动 和地表形态
1
2
3
4
5
6
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的力量来自? 风力 流水 海浪 冰川
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的力量来自? 风 流水 海浪 冰川
2、外பைடு நூலகம்作用的五个过程?
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固结成岩
风化作用
概念:在温度、水及生物的影响下,岩石发 生崩解和破碎。
根
冰 劈 作
劈 作 用
用
风力作用
区
景观
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
域
蘑菇石
风力侵蚀
西
北
地 区
风力搬运
沙丘
风力沉积
流水 作用
V 型河谷、峡谷
冲积扇 河口三角洲
冲积平原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西南地区
角峰
刃脊
冰斗
冰 川 作 用
海浪作用
2
总结、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4.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中国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