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阅读答案和全诗赏析
送杜十四之江南原文及赏析

送杜十四之江南原文及赏析送杜十四之江南原文及赏析原文: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泊河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译文两湖江浙紧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
您去的时候正值春江水满,烟波浩渺。
日暮时分,孤舟一叶停泊在何方?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
注释杜十四:杜晃,排行十四。
之:去,到。
荆吴: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吴也是古代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
荆吴在这里泛指江南。
为:一作“连”。
春江:一作“江村”。
淼茫:即渺茫。
何处泊:一作“何处泊”。
天涯:犹天边。
指极远的地方。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
得第者则称“前进士”。
看来,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
“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
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
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不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么?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
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
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
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
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
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
“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
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
春江渺茫,正好行船。
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送杜十四之江南 - 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孟浩然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杜十四之江南/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代: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淼茫同:渺)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标签离别译文两湖江浙紧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
您去正值春江满,烟云弥漫水茫茫。
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叶停何方?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
注释荆吴: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吴也是古代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
荆吴在这里泛指江南。
为:一作“连”。
春江:一作“江村”。
淼茫:即渺茫。
处泊:一作“何处泊”。
天涯:犹天边。
指极远的地方。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
得第者则称“前进士”。
可见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
以“荆吴相接”几个字将千里之遥写得近如比邻,给人以比邻咫尺之感,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
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
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
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
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
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
“水为乡”描出江南特点,也有以水为家之意。
语属宽解,情实至深。
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
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淼茫”。
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
“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淼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
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
“春江淼茫”,春江水满,正好行船,含有祝友人一帆风顺之意,但“淼茫”二字又透出凄惘之情。
《送杜十四之江南》翻译及赏析

《送杜十四之江南》翻译及赏析《送杜十四之江南》翻译及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古诗词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杜十四之江南》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前言】《送杜十四之江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七言绝句,是《全唐诗》的第160卷第199首。
此诗从写景入笔,通过淼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
“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
此诗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杜晃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杜晃之间的真挚友谊。
【注释】⑴杜十四:杜晃,排行十四。
之:去,到。
⑵荆吴: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吴也是古代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
荆吴在这里泛指江南。
为:一作“连”。
⑶春江:一作“江村”。
淼茫:即渺茫。
⑷何处泊:一作“何处泊”。
⑸天涯:犹天边。
指极远的地方。
【翻译】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鉴赏】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
得第者则称“前进士”。
看来,杜晃此去江南,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
“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
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
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
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
关于离别的古诗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赏析

关于离别的古诗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赏析《送杜十四之江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从写景入笔,通过淼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以下是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供大家阅读。
《送杜十四之江南》原文:作者: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杜十四之江南》译文: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何处?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送杜十四之江南》《送杜十四之江南》赏析: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
得第者则称前进士。
看来,杜晃此去江南,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
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
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
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
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
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
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
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
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
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
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
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
春江渺茫,正好行船。
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到第三句,撇景入情。
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
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阅读练习及答案第一篇:《送杜十四之江南阅读答案》送杜十四之江南阅读答案(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0.(1)答: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答:“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第二篇:《初二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装………………订…………………线…………………………………………………………八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30分)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一条蜿yán 的小路沿着山脚向山顶缓缓爬升,春便肆意地在路旁铺展开来:奇jué的树干或弯或直,娇艳的花朵盛满仙露琼jiāng ……人们便不禁惊愕于春之伟力了。
向上,向上,这或许正是春天生机蓬勃的秘jué吧!2.下列标点学班姓名学号_______ 试场号_________密封线内不要答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
B.现代文坛巨匠茅盾的代表作以《子夜》为题是别有深意的。
C.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D.观众不知道春晚总导演哈文今年会有怎样的创意。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大年初一上映的影片《狼图腾》火了,不少人趋之若鹜,赶往影院一睹草原狼的风采。
....B.李老师在讲课时总是妙语连珠,简直让同学们目不暇接。
....C.春天,实验初中校园里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D.你在学习时遇到什么难题可以尽管问我,我一定不吝赐教。
《送杜十四之江南》的翻译及赏析

《送杜十四之江南》的翻译及赏析《送杜十四之江南》的翻译及赏析《送杜十四之江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其古诗全文如下: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前言】《送杜十四之江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七言绝句,是《全唐诗》的第160卷第199首。
此诗从写景入笔,通过淼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
“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
此诗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杜晃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杜晃之间的真挚友谊。
【注释】杜十四:杜晃,排行十四荆吴: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吴也是古代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
荆吴在这里泛指江南【翻译】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鉴赏】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
得第者则称“前进士”。
看来,杜晃此去江南,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
“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
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
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
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
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
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
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
关于离别的古诗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赏析

关于离别的古诗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赏析《送杜十四之江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从写景入笔,通过淼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供大家阅读。
《送杜十四之江南》原文:作者: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杜十四之江南》译文: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何处?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送杜十四之江南》《送杜十四之江南》赏析: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
得第者则称“前进士”。
看来,杜晃此去江南,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
“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
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
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
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
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
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
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
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
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
“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
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
春江渺茫,正好行船。
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到第三句,撇景入情。
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
古诗送杜十四之江南翻译赏析

古诗送杜十四之江南翻译赏析《送杜十四之江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其古诗全文如下: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前言】《送杜十四之江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七言绝句,是《全唐诗》的第160卷第199首。
此诗从写景入笔,通过淼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
“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
此诗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杜晃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杜晃之间的真挚友谊。
【注释】杜十四:杜晃,排行十四荆吴: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吴也是古代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
荆吴在这里泛指江南【翻译】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鉴赏】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
得第者则称“前进士”。
看来,杜晃此去江南,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
“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
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
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
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
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
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
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着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
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阅读答案和全诗赏析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阅读答案和全诗赏析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试题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答:“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3.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3分)
4.“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5.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4分)
6.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3.“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1分)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分)。
4.“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
(2分)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2分)。
5.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1分);末句则卒章
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1分)。
前三句蓄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2分)。
6.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赏析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
“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
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
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
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
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
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
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
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
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
“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
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
春江渺茫,正好行船。
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急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到第三句,撇景入情。
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
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
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
“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
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
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
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
(蒋仲舒评)。
“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
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
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
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
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
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
(周啸天)
此诗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痛以及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