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不同
孟浩然_王维山水诗的比较

孟浩然_王维山水诗的比较孟浩然与王维都是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诗歌往往以亲近自然的情感为主题,抒发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描绘出了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和壮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下面就来比较一下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诗。
首先,从表现手法来看,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诗在表达自然景观和情感时有所不同。
孟浩然的山水诗实际上是以写真为主的现实主义作品,表现出了自然景观的真实面貌和作者的真实情感。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山水之间的关系、景物之间的差异和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透彻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登幽州台歌》中的“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的对比,表达出作者的追思之情;《旅次寄南阳崔少府》中“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的景象则表现出荒凉和孤独之感。
而王维的山水诗则更多的是以写意为主,注重对自然景观的理性表现和隐含的哲学思考。
他借助描写自然景象,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哲学观点,一些时候甚至超越了现实的范畴。
例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则表现出作者的政治意愿和人道主义精神;而《终南别业》中“夜泊牛渚怀旧”则寓意深远,别离之苦、天地之宽广、生死之无常、人生之短暂等等都体现在其中。
其次,从主题和情感来看,孟浩然的山水诗更多的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和向往,更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诗中的动物、植物和人物都被赋予了具体的情感和形象,以此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感悟。
例如《登幽州台歌》中“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中的别离之苦,以及《游山西村》中“野蔬不可久,夏鼓复何益”的现实意味,展示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感悟,更多地幻想着与自然、与人共处的欣赏和平静的生活。
而王维的山水诗则更多的表现出他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洞察和思考,更为超越性和哲学化。
他常常利用旷远的山水和历史文化背景,表达出人物对人生和理想的追求和探寻的精神,例如《竹里馆》中“身外身,身内身,不知身外身,何为身内身”等等,更多反映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思维和探究。
唐代诗人孟浩然与王维的山水诗对比研究

唐代诗人孟浩然与王维的山水诗对比研究简介山水诗在唐代被广泛流传和发展,两位重要的诗人孟浩然和王维都以其出色的山水诗作品而闻名。
本文将就他们的山水诗作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他们在题材、意境、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孟浩然的山水诗孟浩然是唐代初期著名的山水诗人之一,他以写意温婉、旷达开阔的风格而著称。
孟浩然的山水诗在题材上涵盖了广泛的自然景观,包括山、水、云、雨等元素。
他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和思考,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登科后》。
孟浩然的山水诗不仅注重描绘具体景物,更强调情感和主观色彩。
通过用意象丰富、抒情深沉的语言表达出内心对自然美的赞叹与思考,使读者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并引发更深层次地思考。
王维的山水诗王维是唐代杰出的山水诗人,他以其含蓄深邃、清新雅致的风格而被人称赞。
王维的山水诗作多注重于意境的营造和感受的传达,他擅长通过独特的笔触和构图方式,展示出诗中景物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内涵。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作品之一是《登临秋晚楼》。
王维的山水诗作往往显得较为抒情,但同时也带有一种超然离世、宁静淡远的特质。
通过宛如画卷般的描写手法和富有哲理性质疏阔感,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恢弘苍茫、超越尘世纷扰的心境。
对比分析1.题材:孟浩然和王维都善于描绘自然景物, 但孟浩然更注重具体元素(如山、水), 而王维更重视表达景物背后所蕴含的内涵。
2.意境:孟浩然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思考, 强调主观色彩;而王维则着重于意境的营造, 突出超然离世的氛围。
3.表达方式:孟浩然倾向于用描写手法表达情感,使用丰富的意象和抒情语言;王维注重构图,通过恢弘疏阔的笔触引导读者进入宁静淡远的心境。
结论孟浩然与王维都是唐代杰出的山水诗人,他们在山水诗创作中有着差异化的风格。
相较于孟浩然追求具体元素和情感抒发,王维更偏向隐喻和意境营造。
不过,无论是孟浩然还是王维的山水诗作都蕴含了深邃内涵与美感,对后世的山水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就是关于唐代诗人孟浩然与王维的山水诗对比研究的内容。
论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异同

论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异同摘要:王维、孟浩然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诗与画结合的范例,都具有闲适、恬淡、宁静的风格,都是以禅入诗。
他们的山水田园诗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孟浩然的诗以描写南方山水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王维的诗以描写北方田园生活为主。
王维的诗比较偏重于对客观描绘,孟浩然的诗则偏重于对主观抒情。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相同;不同生活在盛唐时期的诗人,是幸运的。
大唐盛世的文化氛围富有浪漫气质。
成为山水诗滥觞的沃土。
大唐盛世时期是开明开放的,这是一个游山玩水的时代,人们释放激情,追求生命的质量,热爱生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兼容并包。
诗人们在自由自在的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山川给予他们作诗的灵感,大自然带给他们无限的遐想。
此时的王维与孟浩然又恰恰都是吮吸盛唐山水养分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中都有遨游天下,耽情山水的经历。
襄阳境内本就多名山胜水,孟浩然又是襄州襄阳人氏,并隐居于此。
孟浩然在四十岁时仍未中进士,怀着满腔的失意与落寞漫游吴越,时间长达三年之久。
期间游历了几江东、江浙、湘桂、巴蜀等地。
把愁怀之情寄托于游山玩水之上。
而王维的三水之路不曾停止,先后在终南、辋川隐居过,而且由于受到仕途的影响,不得不在两京之间来回,趁此机会又先后游历了中原、汉水一带。
一、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相同之处(一)王维、孟浩然山水诗都是诗与画结合的范例王维孟浩然的诗讲求山与水的结合,因而其山水诗堪称诗与画相结合的典范。
王维常以画家的思想和眼光观察大自然,又用画家的笔法把大自然描绘得很形象,他的每一首诗都像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卷。
对于笔下所描绘的事物善于运用运用一些技巧,如:色彩的生成、色彩的对比,光影的变化等,而且对于事物敷彩着色很是到位。
以此来唤起人们的直观印象,尤其是诗中对于自然景观的刻画,唤起的印象更加深刻。
而且他们二人的诗比较善于写形,在写形的同时注重写意,形意结合,传达出诗的意韵来。
_清_不同_空_相异_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比较

葛力力荩“清”不同“空”相异———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比较盛唐大量写作山水诗并取得高度成就的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他们又是好友,人们习惯把王孟并称。
他们又具有相同的艺术风格———“清空”[1]他们诗歌有“清”的共性,又有差异。
但是,传统诗论往往囿于简略的断语或形象的比喻,因此,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二人的经历、思想、审美观,着重于山水诗范畴(王维的山水诗以后期为主,本文所引所论亦是他的后期创作),从前人述之较少的用语层面就二人的“清空”风格作一番辨析,期望能就他们的同中之异阐述得更加具体清晰。
一、孟浩然与王维的思想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史上记述少。
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有人说是“为出而隐”[2]。
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
后来做过短期的张九龄(时为荆州长史)的幕府。
孟浩然生活于武后至玄宗朝的太平盛世期间,且卒于安史之乱前,除了仕与隐的矛盾,经历相对简单。
孟浩然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他都有明显的影响。
孟浩然与那个文化开放时代的众多士人一样,也熟悉释道经典,也喜欢谈玄,可是,对他一生发生决定性影响的,仍然是儒家思想。
孟浩然称自己为儒家亚圣孟子的后代,“惟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书怀贻京邑周好》)。
孟浩然的名字即昭示世人,自己要继承祖先之志,养“浩然之气”。
而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使他能把求仕与隐居较为和谐地统一起来。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其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诗的总体风格是淡秀清远。
清,就是清新活泼,明净娟秀。
这是因为孟浩然厌恶人世间的污浊腐朽,从而向大自然寻求精神的补偿;另一方面,齐、梁、陈等浮艳文学已经日益阻碍文学的发展,急需一种题材更广,更贴近人性、生活的文学样式出现,于是,孟浩然的作品就以自己的生活和性情承载着谢灵运、陶渊明亲近自然的笔意,流露出一种冲淡、清远的韵味。
清的另一个含义是清真,而清真则是孟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也是至美至妙的诗境。
浅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不同

浅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不同孟浩然和王维是唐代山水诗中的两大代表。
虽然他们都创作了许多关于自然风光的诗歌,但在形式、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方面有不同之处。
本文将通过对他们的诗歌进行分析,探讨其山水诗的不同之处。
首先,从诗歌形式上来看,孟浩然和王维有明显的区别。
孟浩然的山水诗形式多为七绝和律诗,其中七绝以句式简短、言简意赅、语言朴实为特点,律诗则更为严谨、工整、韵味深厚。
而王维则更多创作绝句和五言诗,绝句常常通过细腻、含蓄的笔触,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五言诗则以清丽、流畅的节奏,吟哦出深情的赞美和悠远的思索。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孟浩然和王维也有差异。
孟浩然的山水诗多以现实为基础,注重临场感受和随笔记录,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亲身体验和直接感受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例如《登高》中“人行涧底花纷飞,巨落无人见泪垂”这样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自然景观所带来的情感冲击。
而王维则更多以情感为主导,偏向于抒发脱俗之情,诗人常以自然山水作为情感表现的依托,将自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例如《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方面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和神秘,另一方面也借景抒发了对离群、追求自由和洒脱人生的恒久追求和向往。
最后,在思想情感上,孟浩然和王维也存在差异。
孟浩然的山水诗更加接近生活,体现了人文关怀和生态意识。
他的山水诗语言真实自然、朴素质朴,在诗中常常反映出对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平等、共生、信任和敬畏的思考和体验。
而王维则更多从情感层面出发,展现了脱俗的佛家情怀和惟物的哲学思考,它的核心在于通过对外部景物的描写,抒发出对内心境界的透彻分析和准确表达,借大自然之力寻求自我跨越和境界的升华。
总之,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诗在形式、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方面都存在差异,但不同的艺术手法却表达出相似的庄严和豁达,让人在欣赏山水诗中体验文学的魅力,也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无限情感共鸣。
论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异同

论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异同摘要:王维、孟浩然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诗与画结合的范例,都具有闲适、恬淡、宁静的风格,都是以禅入诗。
他们的山水田园诗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孟浩然的诗以描写南方山水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王维的诗以描写北方田园生活为主。
王维的诗比较偏重于对客观描绘,孟浩然的诗则偏重于对主观抒情。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相同;不同生活在盛唐时期的诗人,是幸运的。
大唐盛世的文化氛围富有浪漫气质。
成为山水诗滥觞的沃土。
大唐盛世时期是开明开放的,这是一个游山玩水的时代,人们释放激情,追求生命的质量,热爱生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兼容并包。
诗人们在自由自在的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山川给予他们作诗的灵感,大自然带给他们无限的遐想。
此时的王维与孟浩然又恰恰都是吮吸盛唐山水养分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中都有遨游天下,耽情山水的经历。
襄阳境内本就多名山胜水,孟浩然又是襄州襄阳人氏,并隐居于此。
孟浩然在四十岁时仍未中进士,怀着满腔的失意与落寞漫游吴越,时间长达三年之久。
期间游历了几江东、江浙、湘桂、巴蜀等地。
把愁怀之情寄托于游山玩水之上。
而王维的三水之路不曾停止,先后在终南、辋川隐居过,而且由于受到仕途的影响,不得不在两京之间来回,趁此机会又先后游历了中原、汉水一带。
一、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相同之处(一)王维、孟浩然山水诗都是诗与画结合的范例王维孟浩然的诗讲求山与水的结合,因而其山水诗堪称诗与画相结合的典范。
王维常以画家的思想和眼光观察大自然,又用画家的笔法把大自然描绘得很形象,他的每一首诗都像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卷。
对于笔下所描绘的事物善于运用运用一些技巧,如:色彩的生成、色彩的对比,光影的变化等,而且对于事物敷彩着色很是到位。
以此来唤起人们的直观印象,尤其是诗中对于自然景观的刻画,唤起的印象更加深刻。
而且他们二人的诗比较善于写形,在写形的同时注重写意,形意结合,传达出诗的意韵来。
浅析王维与孟浩然山水诗之异同

浅析王维与孟浩然山水诗之异同唐代诗人王维和孟浩然都是以山水为题材的诗人,他们的山水诗在中国古诗词史上一直被誉为代表作。
王维与孟浩然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有很多共通点,同时也有着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
首先,王维与孟浩然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有相似之处。
他们二人都有很强的客观性和写生技巧,对于自然景物表现得十分细致且真实。
例如王维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将黄河、白云、孤城、仞山等景色描写得十分清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孟浩然的作品也同样如此,如《过故人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亦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通过黄鹤楼、扬州、长江等地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
其次,王维与孟浩然的山水诗在思想感情上也有一些相同之处。
他们二人的诗歌大多带有一种淡雅的意味,喜欢抒发内心的感受,表现出一种“山高水长人寂寞”之感。
例如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峰寺下有谷堆,石崇馆前松柏稀。
少有人间客,寂寥此地悲。
”这首诗通过对终南山的描绘,表现了一种人在大自然中的孤独感,与孟浩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已经绿蚁新醅,红泥小火炉。
晴窗高卧静,海树苍烟秋。
”这首诗将自身的心情与秋天秋雨相结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份孤独和感伤。
然而,王维和孟浩然的山水诗在艺术风格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王维的山水诗尤其善于以一幅“画”展现出一幅情景,把读者带入到一个画面之中。
他的诗中往往善于运用韵律、格律的各种变化,具有很强的音乐感,比如《桂枝香》:“桂枝香,一炉烟,生幽谷,清绝天。
听萧瑟,幽芷馨,远山影,澹如眠。
”以及《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孟浩然则更偏好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情感,他的山水诗讲究意境,表现一种唯美的意味。
例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比较论

第30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5月 Vol.30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8────────── 收稿日期:2008-01-12作者简介:徐保成(1965-),男,河北丰南人,唐山市路北教师进修学校讲师。
- 54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比较论徐保成(唐山市路北教师进修学校,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孟浩然笔下的田园是一个返朴归真的乐土,而王维诗中所描绘的田园则是封建士大夫躲避政治风浪的港湾。
他们在观察自然物象时,孟浩然多采用“动察”,而王维则常采用“静观”。
在创作手法上,孟浩然多运用“白描”手法,而王维则常使用“彩绘”手法。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3-0054-03Comparison between Wang Wei and Meng Hao-ran’sPoems on Idyllic LifeXU Bao-cheng(Lubei Teachers Training School of Tangshan,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Abstract: The rural life in Meng Haoran’s poems is the dreamland back to purity, while the life in Wang Wei’s works is the sanctuary away from the politics for feudal officials with high education in literature. Due to different attitude to beauty, each took his own way to observe natural scenery, for instance, Meng used the “moving” method while Wang the “still”. The same thing happened to the versifications of two poets. Meng used “plain description” , but Wang adopted “colorful characterization”.Key words: Wang Wei; Meng Haoran; poems on idyllic life盛唐山水田园诗始于孟浩然而成熟于王维,他们二人在诗歌创作领域都具有领袖的地位,其个性特点有所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不同
摘要:孟浩然、王维是唐开元、天宝年间“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在当时诗坛享有盛誉,影响很大。
两人虽然都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但也有所不同,孟诗不但具有清新宁静的自然美,也常含淡淡的伤惜之情,而王诗则不同,是一种静谧超尘绝俗的意境,常含佛理;孟诗有有我之境,而王诗则有无我之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诗;不同
王维、孟浩然都是陶渊明、谢灵运的后继者,在诗歌创作领域都具有领袖的地位。
两位诗人情趣相投,在思想、风格上都是以“高人”、“隐士”著称,都擅长五言诗。
一、生活经历、性格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
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早岁隐居家乡的鹿门山,闭门读书。
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求取功名的欲望,热切地盼望出仕,以施展他的抱负。
《二十五史.旧唐书》用四十一个字概括了孟浩然的一生,“隐鹿门,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
不第,还襄樊。
张九龄镇荆州,属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率”①
一心求取功名的孟浩然在他的
求仕道路上却屡遭挫折,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一次次的失败不免产生怀才不遇的怨恨:“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留别王维》满怀用仕之心,却求仕无望,更好做激愤之言,牢骚之语。
《临汉隐居诗话》记载:“孟浩然入翰苑访王维,适明皇驾至,浩然仓皇伏匿,维不敢隐奏知,明皇曰:‘吾闻此人久已,召使进所业,’浩然诵:‘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明皇曰:
‘吾未曾弃卿,卿自不求仕,何诬之朕也!’因命放归襄阳。
”②
一语触犯了龙颜,从此也断送了自
己念念不忘的求仕之路。
无奈之下,辗转返乡,由此写下了很多田园诗歌,“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可见在字里行间染上了一层冷清的色彩,带有一种淡淡的愁绪,也暗藏了他个人的失意、孤独和苦闷。
尤其是在《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心,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简单的生活经历、平凡、单纯的性格,缺少城府的语言断送了孟浩然的求仕之路。
但是,这种单纯对于山水诗却是一件幸事。
单纯的心灵最易贴近自然,与山水融合无间;以单纯的心灵关照山水,其山水诗自然呈现单纯明镜的意境。
“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
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看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
”(《耶溪泛舟》)“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万山潭作》)
这些诗作,“融合了诗人新鲜的感受和天真的遐想,……有晶莹剔透之感 ”③
,也正是这种简单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孟浩然自然、平淡的艺术个性。
相对于孟浩然而言,王维的心迹、思想复杂多了。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
王维生长在一个崇佛的家庭,其母崔氏虔诚奉佛,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说:“臣之母故博陵县催氏,师仕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佛教对王维的宗教信仰和后来的隐居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开元九年(721)进士,可谓少年得志。
到了开元二十二年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十余年几乎是在平淡中度过,后来,随着张九龄的失势,王维离开了官场。
这次挫折,使王维加深了对官场的了解,认识到其中的倾轧险恶。
对世事人情的看法在其诗中可见一斑,“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自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间,不如高卧且加餐。
”(《酌酒与裴迪》)于是,王维走向了隐匿,走向了对于禅的追求。
以一种山水诗的形式去反映,折射心中的感悟,从山水诗、佛教中寻求心灵的平静和精神的超脱。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酬张少府》)写的正是晚年的王维在厌恶官场之后,在山水中寻找心灵寄托。
在浅显平白易懂的叙述中道出自己的禅趣,静谧闲适的意境更是透露出作者的禅意。
“他有积极用士的一面,可也吸取禅学无可无不可的处世哲学,及进退无往而不适意的老庄精神。
他借取禅宗不脱离‘有’而言‘无’的理论,尽管他认为一切终空无,力求心地寂静去尘欲,却仍然正视现实。
”④王维写山水,与孟浩然自然本色,清新伤感不同,是参透人生世相后对自然本真、本相的有意回归,是沧桑历尽后对自然的会心会意。
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⑤王维、孟浩然山水诗均善造境,但是,王维善造“无我之境”,孟浩然善造“有我之境”。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使他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采取了一种遗世独立、忘却自我、以物观物、随缘任运的观照方式。
他的山水诗,摹写自然,常常是天人合一、物我浑融。
忘却了自我,消融了自我,自我转变成了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花鸟鱼虫。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人生。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一切不系于心,无牵无挂,一心只对山水作静穆的观照,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宁心静性地体悟山水的真谛。
《韵语阳北》评价王维:“诗合国风公平之能,画关山水子华之至。
加以心融物外,道契玄微……
岂他人之可并哉。
”(②
下P593)此言王维之诗不管是静观万象,还是动态直击,都营构了一个封闭
自足、与俗隔绝、天人合一、物我神会的艺术世界。
《后山诗话》有言:“子瞻谓孟浩然之诗,韵高
而才短,如造内法洒手而无材料尔。
”(②
下P309),此言孟浩然品味、悟性虽高,但才华、识见有限。
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说得更清楚:“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王维多才多艺,他以画家和诗人的身份,为山水画奠定了“画中有诗”的传统,又以诗人和画家的身份,为山水诗创设了“诗中有画”的典范。
王维又精通音律,佛学造诣颇深。
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为了突出山的高大而着墨于云气的变幻“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终南山》)为了表现山的深幽却描写花和树:“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
”(《李处士山居》)为了渲染薄暮静谧的气氛,写“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片化机,可谓众妙兼备,气象万千。
呈现风格多样化的特点、相比之下,孟浩然的诗歌风格简淡而单一。
总之,孟浩然的诗多朴素、疏淡,易本色,诗歌淡远高妙。
王维受官场的濡染,山水诗中表现了对现实的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
参考文献
①《二十五史.旧唐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4083
②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下)631.
③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中)49
④邓安生《王维诗选译》【M】成都:巴蜀出版社,1990.前言6.
⑤陈鸿祥《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