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30张PPT) 课件

合集下载

九下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20秋部编版九年级历史全一册(世界历史)课件(共32张PPT)

九下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20秋部编版九年级历史全一册(世界历史)课件(共32张PPT)

2
苏联模式的作用 和影响是什么?
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苏联模式 没有尊重经济规律,其弊端日益
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
体制障碍。
□未掌握 □要巩固 □已掌握
看图说史
1. __斯__大__林____ (1879—1953)
2. 集体农庄庄员 在田间用餐
3.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在第聂伯河 上修建的水电站
苏联工业化道路与农业集体化之间的联系 苏联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 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 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 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 的唯一来源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 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
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 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 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 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 速度最终缓慢下来。
——钱乘旦、杨豫、陈晓律 《世界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动力的革命” 和“运输的革命”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分别有何具体 表现?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对英国经济体制 转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蒸汽机车的发明。使英国由 农业—乡村型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工业—城市为主 体的经济体制。
(2)材料二中列宁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这一政策 的作用是什么?
特征: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 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 结果: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 稳步发展
苏联 模式 (斯 大林
时 代)
背景:1922年年底,苏联成立;1924 年1月,列宁逝世 领导人:⑦____斯__大__林________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29张PPT)

济。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C )
A.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B.加快发展市场经济
C.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
D.实现国家工业化
3.20世纪30年代,一位莫斯科居民通过信件与外国友人联系
时,他在寄信人地址栏中应该填写的国名是 ( C )
A.沙皇俄国 B.苏维埃俄国
C.苏联
D.俄罗斯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看图识历史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1单元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田间用餐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1单元
合作探究二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 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 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 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苏联的办法”指什么?
农业集体化运动
这些办法在客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
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自主学习
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1单元
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 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1单元
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6张PPT)
②弊端: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 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 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产生了什么问题?
消极性: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 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五、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国家性质: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 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也被称为“苏联模式”。(斯大林 模式 )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1921年)
内容 (1918—1920年)
减轻了农民负
农业
余粮收集制
担,提高了生
固定粮食税 产积极性。
工业
大中小型工业一律 收归国有
大企业国有,提高了企业积 中小企业可 极性,在一定
私营
限度内发展资
本主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利用市场和商品发展经济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结合起来(“新”的体现)/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列宁:“退一步,进两步”
苏联的工业化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 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 或者我们被人打到。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 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 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 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32张PPT)

不可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禁止自由贸易, 且农民的余粮必须上缴(余粮收集制)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 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 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结束后(1918—1920),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四、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1、形成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 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 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 式”,又称为“斯大林模式”。
四、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2、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 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 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 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 企业没有主动性。
的强国。——丘吉尔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 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 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 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三、苏联模式【斯大林】 3、评价 消极作用: 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工轻比例严重 失调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指令计划压制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阻 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80
1913年
1920年
60
1925年
原因: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40
20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31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31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
• 制定政策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 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 国民经济(重工业、轻工业、农业)要协调发展。 • 要重视三农问题
比较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多 种所有制 并存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卢布。” 计划经济
3、苏联农业集体化
①背景: 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
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 题。
②措施: 开展消灭富农运动;支持集体农庄建设,
加快组建拖拉机站,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 生产计划。
3、苏联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对农业工业的态度: 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实行的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
影响: 造成农业长期停滞。
……(苏联的)粮食产量,在全盘集体化运动前的l925-1927年期间平均每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降为年 均7360万吨,二五期间再降为7290万吨。畜牧业的状 况更差。一五期间马的头数从3210万头降为1730万头; 牛从60l0万头降为3350万头;羊从10700万头降为 3730万头;猪从2200万头降为990万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业 余粮征集制
工 全部国有化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可以 自由买卖
中小企业允许私人经营
分 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 废除配给制,实行按劳 配 生活必需品,实行配 取酬的工资制。
给制度
商 业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特点:(新在哪)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33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33张PPT)

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到1937年,全国 基本完成农业集体 化,参加集体农庄 的农户,占全国农 户的93%,耕地面 积达99%,从而使 社会主义成份在苏 联的整个国民经济 中占有绝对优势。
一、新经济政策
背景目的
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 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1921年3月 俄共(布) 新经济政策 a.农业:实行固定粮食税,余粮归自己分配 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开始时间 主要政策
主要措施 b.工业:国家政府管理大企业,允许私人资
本和外国资本经营中小企业
c.商业 --- 废除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 到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作用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成立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 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当时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 入,后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1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苏联第一部宪法, 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 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 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 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 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 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 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 切实维护广大农民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 加强民主与法制。
(2)消极:但苏联模式的弊端 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8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8张PPT)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 国有化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 动制
史料研读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
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
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 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 方式”
要保持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材料说明新经济 D 政策实施的目的是( A. 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 ) B.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D. 挽救政权不稳的危机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依据题干信息“如果没有资本的帮助,要保 持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可知,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是挽救政权不 稳的危机.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 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 、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 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故选D。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 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 机厂
1937年苏联工业 产值 占全世界的比重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对苏联工业化的评价:
积极: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消极: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
完成的,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
本课小结
苏俄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权,对
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他们的探索精
神是值得每个国家学习的。同时,我们作 为社会主义国家,要从中吸取教训,借鉴 经验,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27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27张PPT)

重点发展重工业
B.弊端:国民 经济比例严重
失调
思考: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
重视和巨额投资。 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 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 化建设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 苏联宣传画:在斯大林同志领导 献精神。
下不顾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向共产主义前进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 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 大林万岁!”。
C.影响: 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 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3: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
(1)确立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
③在流通领域,恢复商品贸易。
4.意义:
①使苏俄工农业生产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苏维埃政权得 到巩固。
②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新经济政策“新”在将社会 主义经济同商品经济、开放市场、 自由贸易联系起来。其实质是利用 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巩固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 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发展生产力 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
2、农业集体化
A.开始: 20世纪30
年代初起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B.主要措施:消灭富
农;政府支持并监督 集体农庄的建设和生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产计划。
情景探究:还有积极性吗


在莫斯科市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说: “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 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 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 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 ——姜长斌《读懂斯大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业集体化 背景:
1927—1928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 食收购危机。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 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社员在田间用餐
三、农业集体化
1.开始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初 2.主要措施:消灭富农;政府支持集体农 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 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 计划。
苏联的成立: ⑴.时间: 1922年 ⑵.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的标志
请注意区别: 不同时期的俄国名称:
沙俄( 1547—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年——今)
1924年1月22日列宁逝世 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扶木犁的穷国
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姜长斌《读懂斯大林》
3.影响:
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 生产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 1.形成时间和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新宪法宣告苏联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2.主要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 体制。
3.表现:
优先发展重工业
弊端:国民经济 比例严重失调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 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 怎样的教训呢?
启示:
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 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 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 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④ 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 是。
式形成 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评价:①积极②弊端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⑴提出者: 斯大林 (2)时间: (3)做法: (4)成果: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5)特点: 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6)评价: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 完成的。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 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 化。
斯大林的选择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 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 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 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 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⑴经济上: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 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 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 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⑵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 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 本不受群众监督。

4.评价:
⑴积极作用: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 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 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⑵消极作用: 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 农业政策 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
不允许私人买卖。
工业政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
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贸易政策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 实行国家配给制,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
量供应
劳动方面 普遍劳动义务制,禁止雇佣劳动
新经济政策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反扑,苏俄面临
严重的经济政治困难。 2、目的:巩固苏维埃政权。 3、时间:1918年——1921年
优点: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革命斗争的胜利; 缺点:损害了人民利益,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社会稳定
5、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 义直接联系起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资本主 义市场经济。新经济政策的“新”)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1.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固了 苏维埃政权; 2.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建 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 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 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3.取得了显著成果,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人民生活有 所改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评价斯大林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 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 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 有核武器。 ——英国前首相丘吉 尔
斯大林不是在所有问题上,而是在一 些问题上犯了错误;斯大林是三分错
列出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1917年3月
二月革命
1917年11月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⑴提出者: 斯大林
(2)时间: 1926 (3)成就: ①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
年计划 ② 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好的 坦克之一,共生产了四万辆
PPSH 41冲锋 枪,共 生产六 百万枝
沙皇时代 12.1%15.3%
25.2% 38.2%
产苏 值联 的工 变业 化总
1937 年
11.6%
41.9% 17.8%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
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
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1、背景:内战结束,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频繁暴动。
2、目的: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巩固工 农联盟,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准备。
3、时间:1921年
4、内容:①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可 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
②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 本经营
③在一定范围的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 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苏联民间笑话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 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 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还有积极性吗
在莫斯科市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说:“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 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 那时你们会怎样呢?”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 ,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 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 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斯大林的愿望
——《大国崛起》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 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 或者我们被人打到。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十月革命
1918-1920年 1921年 1922年底 1928-1937年 1936年
国内战争 实施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通过新宪法
列 1921年,新经济政策 宁 1922年,成立了苏联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完成一五二五计划)
斯 大
2.农业集体化

1936年,公布了新宪法
3.苏联模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