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解三角形
解:(1)选 C.如图,在△ABC 中,BC= ABtan∠BAC=200×tan 30°=2003 3(m),AE=BC,则 DE= AEtan 30°=2003 3× 33=2030(m),所以塔高 CD=200-2030= 4030(m).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解三角形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解三角形
若 P 在 Q 的北偏东 44°,则 Q 在 P 的( )
A.东偏北 46°
B.东偏北 44°
C.南偏西 44°
D.西偏南 44°
解析:选 C.如图,因为 P 在 Q 的北偏东 44°,则 Q 在 P 的南 偏西 44°.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解三角形
A,B 两点间有一小山,选定能直接到达点 A,B 的点 C, 测得 AC=60 m,BC=160 m,∠ACB=60°,则 A,B 两点间 的距离为________m. 解析: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AC2+BC2-2·AC·BC·cos 60° =602+1602-2×60×160cos 60°=196 00, 所以 AB=140 m,即 A、B 两点间的距离为 140 m. 答案:140
(2)在△ABD 中,∠ADB=180°-110°-40°=30°, 由正弦定理得 AD=siAnB∠siAnDBB=800s×ins3in0°40°≈1 028.5(m), 在 Rt△ACD 中,CD=ADtan 25°≈480(m).故山高约为 480 m.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解三角形
测量距离问题 海上 A,B 两个小岛相距 10 海里,从 A 岛望 C 岛和 B 岛成 60°的视角,从 B 岛望 C 岛和 A 岛成 75°的视角,则 B、 C 间的距离是________.
第二章 解三角形
§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第二章 解三角形
1.常见的几种角 (1)坡角:坡向与水平向的 夹角 ,如图①.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解三角形
(2)仰角和俯角: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 的角叫 仰角 ,在水平线 下方 的角叫俯角,如图②.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解三角形
(3)方位角:指从 正北方向 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 角,如图③,B 点的方位角为 α.
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无法求得.( × ) (2) 方 位 角 是 从 正 北 方 向 逆 时 针 旋 转 到 目 标 方 向 线 的 水 平 角.( × ) (3)一般来说,在测量过程中基线越长,测量精确度越低.( × ) (4)方位角与方向角其实质是一样的,均是确定观察点与目标点 之间的位置关系,其范围均是0,π2.( × )
【解析】 由题意,在△ABC 中,∠BAC=30°,∠ABC=180° -75°=105°,故∠ACB=45°. 又 AB=600 m,故由正弦定理得sin64050°=sinB3C0°, 解得 BC=300 2 m. 在 Rt△BCD 中,CD=BC·tan 30°=300 2× 33=100 6(m). 答案:100 6
栏目 导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章 解三角形
【解析】 如图,在△ABC 中,C=180°- (B+A)=45°, 由正弦定理,可得sinB6C0°=sinA4B5°, 所以 BC= 32×10=5 6(海里). 【答案】 5 6 海里
(4)方向角:从指定方向线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 90°的水平 角,如图④中,∠ABC 为北偏东 60°.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解三角形
2.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时,应具备的测量数据
两点间不可直达 两点间可视但不

也不可视
可达

两点都不可达


底部可达


底部不可达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解三角形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解三角形
1.(1)在 200 m 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一塔顶
与塔底的俯角分别是 30°和 60°,则塔高为( )
200 A. 3 m
B.2030 3 m
C.4030 m
D.4030 3 m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解三角形
(2)如图,A、B 是水平面上两个点,相距 800 m, 在 A 点测得山顶 C 的仰角是 25°,∠BAD= 110°,又在点 B 测得∠ABD=40°,其中 D 点是点 C 在水平面上的垂足.求山高 CD(精确 到 1 m).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解三角形
2.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读懂题意,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和所求, 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2)建模: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模 型. (3)求解: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4)还原:将三角形的解还原为实际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中的单 位、近似计算要求等.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解三角形
测量高度问题的解题思路 高度的测量主要是一些底部不能到达或者无法直接测量的物 体的高度问题.常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计算出物体的顶部或 底部到一个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然后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 的问题.这类物体高度的测量是在与地面垂直的竖直平面内构 造三角形或者在空间构造三棱锥,再依据条件利用正、余弦定 理解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三角形,从而求出所需测量物体的高 度.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解三角形
测量高度问题 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 正西行驶,到 A 处时测得公路北侧一山顶 D 在 西偏北 30°的方向上,行驶 600 m 后到达 B 处, 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 75°的方向上,仰角为 30°,则此山的 高度 CD=________m.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解三角形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解三角形
一树的树干被台风吹断,折断部分与残存树干成 30°角, 树干底部与树尖着地处相距 5 m,则树干原来的高度为 __________. 答案:(10+5 3)m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解三角形
1.解三角形应用题常见的两种情况 (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 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两个 以上)三角形,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够条件的三角形, 然后逐步求出其他三角形中的解,有时需设出未知量,从几个 三角形中列出方程,解方程得出所要求的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