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近因效应

合集下载

善交际要懂的心理学效应:近因效应

善交际要懂的心理学效应:近因效应

善交际要懂的心理学效应:近因效应善于交际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而了解心理学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其中一项常见且有趣的心理学效应是近因效应,它对于改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因效应的定义、原理和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心理学效应。

近因效应,又称为近期记忆效应,是指人们更容易记住和关注最近接触或经历的信息,而忽略或遗忘之前的信息。

这一效应在人们的日常判断、决策和交流中具有重要影响。

其原理可以理解为最近的经历或信息在短期记忆中相对更加活跃,而时间推移后其影响逐渐减弱。

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有多种应用。

首先,了解近因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口头表达和沟通。

通过将重要信息放在对方最近接触到的位置,我们可以增加对方的注意力和记忆,使我们的观点和想法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其次,近因效应对于成功的演讲和演示也非常重要。

在做演讲或演示时,我们常常会在结尾部分强调最重要的内容,这是因为近因效应使得观众更容易记住最后听到的信息。

通过巧妙运用近因效应,我们可以增加演讲的影响力,提高观众对演讲内容的记忆和认同。

除了口头表达和演讲,近因效应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人们经常会根据最新的印象和经历来评估他人,形成对其的印象和判断。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给予他人积极的近期经历和形象来增加他人对我们的好感和认同。

近因效应还对我们的选择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在购物、择业和投资等方面,我们通常更容易受到最新的信息和经历的影响。

商家常常会利用这一效应通过提供最新的促销活动和优惠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并增加购买的可能性。

因此,了解近因效应可以帮助我们在做出决策时更客观地考虑各种因素,并减少受到偶然因素的干扰。

除了上述应用,近因效应还在广告营销、舆情管理和公共政策等领域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广告中,近因效应常被用于强化品牌的形象和印象,使广告信息更易于记忆和接受;在舆情管理中,近因效应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和舆情危机,通过及时而有效的信息传递来维护口碑和形象。

15大心理学效应记住就有分

15大心理学效应记住就有分

15⼤⼼理学效应记住就有分⼀、刻板效应对⼀群⼈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个⼈,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视团体的个体差异。

⽐如:我们⼀般认为⼥⽣细⼼、胆⼦⼩,⽽男⽣粗⼼、胆⼦⼤就属于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有种以偏概全的意思,是由于⼈的定势思维所致,但是并不存在对于某⼀团体的歧视。

⼆、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如:⼀好百好,⼀坏百坏。

三、投⾝效应个体具有某种特性⽽推断他⼈也具有与⾃⼰相同特性的社会⼼理现象,即“以⼰度⼈”、“将⼼⽐⼼”,认为⾃⼰的⾔⾏和需要,⽐⼈也⼀定会有类似的⾔⾏和需要。

四、⾸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的现象,也叫最初效应。

五、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的现象,也叫最初效应。

六、教师期待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学⽣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向来塑造⾃⼰的⾏为。

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者⽪格马利翁效应。

七、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从积极的⽅⾯来说,⼀个⼈只要努⼒,让⾃⼰变强,就会在变强的过程中受到⿎舞,从⽽越来越强。

从消极的⽅⾯来说,这社会上⼤多数⼈并不具有⾜以变强的毅⼒,马太效应就会成为逃避现实拒绝努⼒的借⼝。

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作⽤是消极的。

⽐如:优等⽣越来越优秀,后进⽣越来越差。

⼋、扇贝效应在固定时隔强化程式中,个体的⾏为效率呈现出扇贝形曲线的变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扇贝效应。

美国⼼理学家斯⾦纳在他的⽩⿏实验中发现,如果每隔20秒就对⽩⿏强化⼀次,在强化后,⽩⿏的反应就会停顿,然后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达到⾼峰,说明它学会了根据强化的时间进⾏反应。

⽩⿏的⾏为效率趋势就如扇贝⼀样,因此,我们称之为扇贝效应。

扇贝效应启发我们:根据奖励强化的固定时间形成⼯作⾼峰、低峰,对策是变化奖励的品种、时间,从⽽形成间隔奖励。

近因效应是什么

近因效应是什么
近因效应是什么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
基本介绍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系列材料后进行回忆时,对该系列中的最后几个项目的回忆与对它们的识记相距时间最短,因而是从短时记忆中提取的。这种观点用改变识记与回忆之间间隔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得到证明。延缓回忆对首因效应没有影响,但却消除了近因效应,这说明短时记忆的提取促成了近因效应。在人的知觉中,如果前后两次得到信息不同,但中间有无关工作把它们分隔开,那么后面的信息在形成总印象中起作用更大。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被试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有95%,第四组只有3%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序号一: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人们对最近经历过的事件或信息更为关注和重视的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导致人们更容易受到最近的经历或信息的影响,而忽略了更为遥远的、历史悠久的事件或信息。

近因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广告营销中的最新推广策略、政治宣传中的最新新闻事件等都会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

通过近因效应,人们更容易被当下的信息所影响,而忽视长期的影响和价值。

序号二: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对于某一系列事件或信息中最先接触到的部分更为关注和重视的心理倾向。

在一个连续的事件中,人们更容易记住最先出现的部分,而忽略后续的部分。

这种心理倾向导致了首因效应的产生。

首因效应在学习记忆中有重要意义,因为人们更容易记住先接触到的知识点和信息,而忽略后面的内容。

首因效应也在社交互动中产生影响,因为人们对于初次印象往往更为重视,而忽略了后续的交流内容。

序号三: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于某一概念或信息的记忆受到其周围相关信息的影响,使得原信息更加突出和关注的心理倾向。

当一些相关信息与某一概念或信息一同出现时,会加强人们对于该概念或信息的印象和记忆。

这种心理倾向导致了晕轮效应的产生。

在广告营销中,晕轮效应被广泛应用,通过将某一产品与一些积极的相关信息一同呈现,可以加强人们对于该产品的印象和记忆。

晕轮效应也对人们的认知和判断产生影响,使得人们更容易被周围的相关信息所影响,而忽略其他不相关的信息。

序号四: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在理解和评价他人行为时,会受自身经验、情绪和观点的影响,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心理倾向。

投射效应导致了人们更倾向于用自己的标准来理解和评价他人,忽视了他人的独特性和特殊情况。

这种心理倾向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重要影响,因为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经历和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产生。

在社会观点的传播中,投射效应也会影响人们对于事件和信息的态度和理解,使得人们更容易受到自身情绪和观点的影响,而产生偏见和片面的看法。

心理学新近效应是什么意思复习

心理学新近效应是什么意思复习

心理学的新近效应是什么意思新近应该是最新最近的意思吧。

在心理学中有近因效应与之相符。

近因效应指个体在对别人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知觉生长模型》理论对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同时作出生理心理学的剖析,详见如下: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概念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卢钦斯用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生活片段的文字材料做实验材料,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为一个热情并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

实验中,他将两段文字加以组合: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被试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结果,第一组被试者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被试者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者有95%;第四组只有3%的被试者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这项研究结果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另一位心理学家也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 更聪明。

这就是受第一印象影响而产生的。

所以,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

卢钦斯进一步用上述文字材料作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试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近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了更大的影响作用,即受到近因效应影响而产生的。

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是心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都与人类的记忆和感知过程有关。

本文将分别对晕轮效应和近因效应进行介绍和解释,并探讨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为干扰效应,指的是当观察者集中注意力于一个旋转、移动或变色的物体时,会出现周围物体产生旋转、移动或变色的错觉。

这种错觉是由于观察者的大脑对于外界刺激的处理方式造成的。

晕轮效应主要涉及到视觉感知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注意和干扰。

当我们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个物体时,周围的物体就会产生干扰,使我们产生错觉。

这是因为大脑在处理外界刺激时,会优先处理我们所关注的物体,而忽略其他物体的变化。

这种干扰效应会导致我们对物体的感知产生偏差。

晕轮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我们在观看电影或电视时,画面中的快速移动和剧烈变化会引起晕轮效应,使我们产生错觉。

此外,晕轮效应还被广泛应用于视觉艺术和设计领域,通过巧妙地运用光线、颜色和形状等元素,可以创造出令人眩晕的视觉效果。

二、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又称为记忆衰减效应,是指我们更容易记住最近发生的事情,而对于较早发生的事情记忆较差。

这种效应主要涉及到人类记忆的时间衰减特性。

近因效应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于最近发生的事情有着更强的记忆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中的细节逐渐模糊,我们很难准确地回忆起事情的细节内容。

这种时间衰减的特性使得近因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近因效应在学习和考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我们在考试前临时复习时,最近学习的知识对我们的记忆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当我们在考试后的复习中,较早学习的知识就容易被遗忘。

因此,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复习计划,能够更好地利用近因效应,提高学习效果。

近因效应还对广告和销售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因效应使得我们更容易记住最近看到的广告信息,这对于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广告设计中,合理运用近因效应,能够增强广告的记忆性和影响力。

人际关系心理学效应

人际关系心理学效应

人际关系心理学效应1. 首因效应:哎呀,就像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人,要是他给你的第一印象特别好,那以后你对他的看法可能都会带上这个好印象呢!比如你去面试,一开始就表现得很出色,那面试官可能就会一直对你有好感呀。

2. 近因效应:你想想看,是不是有时候跟人相处,最近发生的事情会特别影响你对这个人的感觉呀!就像你和朋友一直关系很好,但最近吵了一架,你可能就会因为这最近的事对他态度有变化呢。

3. 晕轮效应:这可太常见啦!比如说你觉得一个人长得好看,就会觉得他其他方面也都很好。

就像你喜欢一个明星的长相,就会觉得他做什么都很厉害。

4. 自验预言:哎呀呀,要是你一直觉得自己不行,最后可能真就不行了呢!就好像你总说自己数学学不好,结果真的就一直学不好了。

5. 马太效应:这世界有时候就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呀!就好比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穷的人好像就更难翻身了。

6. 仰巴脚效应:嘿嘿,人有时候有点小缺点反而更可爱呢!就像那个有点迷糊的朋友,不是更让人觉得亲近嘛。

7. 刻板效应:咱可不能随便就给人贴标签呀!不能说东北人就都豪爽,南方人就都细腻,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呀!8. 刻板印象:你说是不是不能因为一个人是某个职业,就觉得他一定是什么样的呀!不是所有老师都很严肃古板的嘛。

9. 羊群效应:人有时候就是爱跟风呀!看到大家都去做一件事,自己也跟着去了。

就像买东西,大家都抢,自己也去抢。

10. 鲶鱼效应:一个团队里有个厉害的人来刺激一下,大家可能就更有动力了呢!就像有个学霸在班里,其他人也会更努力学习呀。

我觉得这些人际关系心理学效应真的很有意思,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互动,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呢!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心理学-近因效应

心理学-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说的就是你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与人接触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会成为他人对你作出评价的重要依据。

印象形成中的近因效应,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钦斯于1957年在《降低第一印象影响的实验尝试》一文中提出的。

卢钦斯杜撰了两段描写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的生活片段的文字,其中一段表现的是詹姆活泼外向的性格,描写他与朋友们一起去上学,在阳光下取暖,在商店里与熟人聊天,与前几天刚认识的女孩打招呼;而另一段表现的是詹姆沉静内敛的性格,描写他放学独自一人回家,走在街道上荫凉的一边,在商店里静静地等候买东西,见到前几天刚认识的女孩也不去打招呼。

卢钦斯以不同顺序对这两段材料加以组合;一种是将描写詹姆性格内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外向的材料放在后面;另一种顺序则刚好相反。

此外,卢钦斯又将这两段文字分别作为独立的材料,然后把这四种材料给四组水平相当的被试中学生阅读,并让他们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

实验结果是:在被试者中认为詹姆性格外向的百分比,以单纯阅读外向材料的一组为最高,为95%;其次是先阅读到外向材料、再阅读到内向材料的一组,比例为78%;而先阅读到内向材料、再阅读到外向材料的一组,这一比例仅为18%;至于单纯阅读内向材料的一组则为3%。

数据表明,先阅读的那段材料对被试者就詹姆性格所做出的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体现出首因效应的重要影响。

然后,卢钦斯又以另一种方式重复了前面的那个实验。

具体的做法是,在让被试者阅读有关詹姆性格的两段描写材料之间,插入了一段时间间隔,并且安排被试者做一些与实验完全无关的活动,如做数学题或听历史故事等,接下来再去阅读另一段材料。

这一次,实验结果与先前正好相反,这时对被试者进行的詹姆性格的评价起决定作用的已不是先阅读的那段材料,而恰恰是后阅读的那段材料。

这说明了近因效应的显著作用。

比如说,当夫妻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双方会马上忘记对方的好处,眼前只剩下“他(她)对不起我”这个念头,进而无法对对方做出客观评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因效应
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研究发现,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就会发生近因效应。

个性特点也影响近因效应或首因效应的发生。

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启示
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的心理现象相当普遍。

张林与李萌是小学的同学,从那时起,两个人就是好朋友,对方非常了解,可是近一段李萌因家中闹矛盾,心情十分不快,有时张林与他说话,动不动就发火,而且一个偶然的因素的影响,李萌卷入了一宗盗窃案。

张林认为李萌过去一直在欺骗自己,于是与他断绝了友谊。

其实这就是近因效应在起负作用。

朋友之间的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

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出错话,做出错事,产生不良后果。

因此,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

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是非。

在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的例子有很多,多年不见的朋友或老同学,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却说不上几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近因效应的功能告诉我们:怒斥之后莫忘安慰!这就是说,在批评过程中,难免有些情绪化,但只要结束语妥贴,安慰几句,就能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

例如:"……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

""……很抱歉,刚才我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用这种话作结束语,学生就会有受勉励之感,认为这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了一点,但都是为我好的。

如果一时实在想不出
安慰的话,也应该对挨批评的学生笑一笑,或摸摸他的肩膀。

相反,如果用"懂了没有?!""听不听由你,到时候一笔计算。

""如果再犯,我决不饶你!"等穷凶极恶、命令式的结束语,只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恶劣的印象。

这种一巴掌之后赶紧给他揉一揉的做法,能使他忘记前面的一巴掌之痛。

这就是"近因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