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城市经济学徐航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城市土地利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第五章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城市经济学徐航dbbc

在传统的单一中心城市中,大部分经济活动 集中在中央核心地区,形成以同心圆为基本 模式的中心城市,其功能分区表现为CBD、 工业园区和居民区等。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地 域空间由集聚走向扩散,现代多中心城市的 兴起和城郊次中心地带得到发展已成为城市 空间结构演变的趋势。
二、城市土地利用的分区制
满足上述几个条件后,城市用地结构达到均衡,从 而就决定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一般来说,服务业中非土地要素对土地的替代性较 强,在市中心地区土地的边际生产价值较高,从而 地租出价较高,因而占据了市中心地区的土地。制 造业、住房依次次之,因而分别居于中间和边缘地 带,所以,从理论上,在市场机制下均衡的土地利 用形成了同心圆形的分层结构模式。
城市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等级差别,来源是个 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来源 是市场价格与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差额。
级差地租是城市地租的主要形式。城市级差地租主 要是由土地的位置和投资所决定的,由区位形成的 级差地租永远是城市级差地租的主要形式。
4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开放城市模型中,还必 须满足这一条件。即市内工商业的劳动力需求必 须与居住区的劳动力供给相适应,否则就会有城 市人口的迁入和迁出,从而影响地租乃至土地利 用的变动。
5 土地利用边际的均衡。在两类土地利用的边界, 两类土地的地租必须一致,否则边界将会移动。 在城市土地利用边界,城市地租必须等于农业地 租
完全的不受制约的市场会带来一定的问题, 在城市发展中主要表现为: 1 市场只能体现少数集团的短期局部利益, 往往与城市发展的长期方向相悖。 2 市场在不能保证平等竞争的情况下可能助 长投机行为,造成“泡沫经济”。 3 市场虽然促成土地的优化配置,但也可能 危害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产生负的外部 性。
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在城市中,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如何合理利用土地、塑造城市的空间结构,成为了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可以分为多个层次,比如全球、国家、区域、城市和社区等。
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协调不同空间要素的配置。
全球层面的城市空间结构关注的是全球化进程中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国家和区域层面的空间结构则需要统筹区域发展,确保城市群之间的协调发展。
而城市层面的空间结构则要考虑城市功能分区、交通网络布局等因素,以提高城市效率和人居环境。
社区层面的空间结构则需要注重居住、商业、文化等功能的融合,构建社区的社会资本。
土地利用规划是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
土地利用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多个方面,比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环境保护等。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城市蔓延现象的出现。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交通网络、公共设施和绿地系统的布局,以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宜居性。
另外,土地利用规划还需要注重社会参与,鼓励市民参与规划过程,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在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中,还需要关注城市空间结构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平衡会导致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和城市的失衡发展。
一些城市中心区域因为历史原因具有较高的土地价值,而郊区因为资源短缺和基础设施薄弱,往往发展滞后。
这种不平衡容易导致城市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和不公平。
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措施,促进城市中心与郊区的均衡发展。
此外,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规划还需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
城市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土地开发和建设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土地利用规划应注重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保留城市的绿地和水体,提高城市的生态适应能力。
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

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活动的场所,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一直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不同空间单元之间的关系,而土地利用则是指不同用途的土地在城市中的分布和利用方式。
本文将探讨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其优化方案。
一、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问题,这里涵盖了城市的空间单元,城镇规模,空间布局和区位等因素。
城市空间结构不良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和人居环境,更重要的是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平衡的经济内部分布。
1.城市空间单元的分布不均城市空间单元是指城市中各种各样的用途空间单元,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等。
如果城市空间单元分布不均,就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空间上的“病态分布”,即中心城区繁荣壮大,周边城镇发展困难。
2.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镇规模是指城市中不同规模城镇的数量和大小。
如果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就会造成城市资源和经济的不平衡分配。
例如,城市中大量的小城镇存在过多的资源浪费和不均衡发展情况,同时也难以适应城市规模扩大的需求。
3.城市空间布局过于分散城市空间布局过于分散,就会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影响城市的发展和人居环境。
因此,城市规划和发展应该注重控制城市空间布局过于分散的情况,发展健康的城市布局。
二、土地利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城市的土地利用不良会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包括浪费土地资源、影响环境质量和限制城市发展等。
1.城市土地资源浪费城市空间有限,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城市土地利用需要合理规划和统一规划,以避免浪费土地资源并保证人居环境的健康。
如果土地利用不当,将会导致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并影响城市的长期发展。
2.土地利用导致环境问题城市的土地利用往往伴随着环境的变化,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的短缺等。
因此,城市土地利用需要合理规划和统一规划,以避免导致环境问题。
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

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状况直接关系着城市的质量和人民的生活。
本文将从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和空间结构两个方面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的问题与挑战城市土地资源是城市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对于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的总量有限,而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通常很低。
一方面,城市土地被大量用于住宅、商业、办公等用途,导致大量土地空置或用于单一用途,造成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土地的价值大多数情况下与所在地段、规划利用方案等因素相关,开发利用成本普遍较高,往往导致一些优质土地被闲置或滞留。
资源集中化随着城市总体面积的缩小,城市土地的资源集中化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城市区域的土地资源强度较大,而其他地区缺乏资源分配和利用。
这种情况导致城市因土地资源稀缺而产生的高昂成本,反映到城市住房和生活成本的增加。
同时,这种资源过度集中化也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上的单一化,局势愈发严峻。
土地交易市场不透明在土地交易市场的过程中,很多的土地利用规划安排和地价选择涉及到由小部分人的利益,而这些过程往往被认为存在非正当行为。
正常土地交易在市场上的价格走势与目标市场对价格的认可度、地块内部的地价因素、开发利用目的等都有很大关系。
因此,土地交易市场混乱与不透明,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问题与解决方法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结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为了有效解决空间结构问题,不仅需要优化现有结构,还需对未来城市空间发展进行规划和调整。
各种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存在局限性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是以市中心为中心向周边发展的,这种单一发展模式容易导致城市中心的状况持续恶化,同时也会让城市范围内的分布结构呈现单一、规则的延申形态,出现高密集度、高交通流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倡导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态势,以及对城市内部所有地区分布的全面谋划,以弥补空间发展过程产生的不利影响。
第5章 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④所有区位的土地肥力相等。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土地利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土地竞租与城市土地利用
【二】不同产业的投标租金模型
(一)制造业的投标租金模型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产品的价格、非土地要素的价格都是既定的,不随区位的不同而改 变。假定技术不变,市内不同区位的成本不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区位选择是市场指向 的,每单位产品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为常数t,均衡产量为B,产品价格为Pb,生产成本为C,地 租为R,土地使用量为T,则企业的经济利润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土地利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
【一】城市功能分区规划
城市功能分区规划,也称土地利用分区规划(zoning),简称土地区划或分区规划,是 最普遍的土地利用控制手段。城市可以通过分区规划控制建筑密度、人口规模和土地利 用方式。功能分区规划对城市面貌有重大影响,它规定了空间在一点的土地利用类型、 强度、建筑高度、地块最小或最大面积,以及其他土地利用限制等。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土地利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
【三】分区制的几种常见方式
1.工业分区制
工业分区制可以将住宅用地与工业用地相分离,将污染源与潜在的受害者分开,限 制工业污染的外部性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市场失灵(城市经济学-徐航)

5000,6000,7000
如果政府管制,规定A、B两企业各减少1吨污水排放, 每家企业付出的减污成本为? 排放费:规定每排放一吨污水向政府交纳4500元,此 时每家企业付出的减污成本为?
10
管制和排放费的作用比较: 从社会减少污染总水平上,管制和排放费同样有效。 但效率不同:不同的工厂减少污染的成本不同。排放 费把污染权分配给减少污染成本最高的企业。所以排 放费优于管制。 同时,激励也不同。规定了污染的水平,排放费给生 产者减少污染的激励。激励生产者开发更清洁的技术。 ——所以,相比管制,经济学家更偏爱排放费。 但实际操作中,合适的排放费很难确定
5
市场经济下,企 业决策是基于私 人成本和私人利 益的比较。 造纸厂由于它不 考虑环境污染成 本,基于私人成 本决定生产的数 量会高于从社会 成本评价角度确 定的最优产量。
纸 张 价 格
社会成本 供给 (私人成本)
需求曲线 最优产量 市场量 纸张数量
——当公私成本和利益不一致时,企业或个人最优 决策不一定是社会最优决策。
外部性
1
火车和飞鸟的故事
负外部性: 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但这个人对这种影响不付报酬。 正外部性: 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有利的影响, 但这个人对这种影响得不到报酬。
2
一、概念
外部性(Externalities,又称外在性):
是企业或者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 本或者收益。 是一种影响其无法完全地体现在价格和市场 交易之上的行为。(成本或者收益不能完全内生化
( 3 )私人经济主体可以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 如果产权得到明确界定,无论最初的权利如何分配,有关 各方总可以达成一种协议,在这种协议中每个人的状况都 可以变好,而且,结果是有效率。
城市地理学课件PPT-第二讲 城乡划分第五讲 城市内部结构与土地利用

同心圆模式的经济解释
将曲线叠加,
付
租
能
零售业A
力
工业/批
这便是同心环 模式经济地租 的新解释。
发业B
多层次住
宅C
独立平房D 农业E
CBD 工业及批 多层住 独立平
发业区
宅区
房区
距离 城市边界
经典的城市发展模式——同心圆模式
交通影响下的同心环模式
伯吉斯的同心环乃基于均质性的平面而推论的,对现代交通鲜有顾及。但 是后者不仅影响城市的易达性,更会影响土地价值及土地利用形式。因此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推出受交通影响的同心环模式。
经典的城市发展模式——多核心模式
多核心模式的假设
某些生产活动需要专门的设施,倾向于不同区位。例如港口区位于 滨海地区。制造业需要大片土地、供水以及交通连接。 某些活动需要聚集在一起,集聚效应带来利润。例如各类零售批发 的集聚。 某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是不利于彼此之间的发展的。例如制造业与高 级住宅,商业零售与批发仓储。 最理想地点的高昂租金是某些活动无法负担的。
零售业的经济地租曲线梯度最大,其在市中心所能产生的经济地租却为 各功能之冠。
服务业、轻工业和批发业的经济地租曲线的梯度较零售业为小。 住宅用地:多层楼房用地利用率高,每单位面积所能产生的价值较低密
度的平房为高,所以其经济地租曲线的斜度也较平房大。 农业的经济地租曲线梯度是各类经济活动中最小的一种。
Chapter 5 城市内部结构与土地利用
URBAN STRUCTURE & LAND USE
2016-5-9
目录
城市内部结构
经典的城市发展模式 城市特殊地域结构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特征及类型 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 土地制度与城市土地利用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城市土地市场
城市土地市场是城市土地使用权交易的总 和。
我国土地市场分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和 转让市场两个层次,并在运行上各有特点。
我国土地市场的基本格局是由国家垄断城 市土地使用权供给的一级市场和用地者相 互转让土地使用权的二级市场共同构成。
城市土地一级市场是构建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城市土地市场的起点 和支撑点。
二、土地的特性
1、土地的自然特性 土地是一种天然形成的自然物,它具有
化学的和物理的各种特性,是一个十分 复杂的和综合的物体。土地的自然特性 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这些自然特性 是:
(1)不可移动性,或者说位置固定性。 土地上的土、沙石等虽然可以搬走移动, 但是作为立体空间的完整意义上的土地, 是人类不可以移动的。
(3)合并和分割的可能性。土地作为物 质实体是不可以合并或分割的,但是作 为权益是可以合并或分割的,例如可依 买卖、互换、赠与、继承、征用、调整、 重划等行为对土地予以合并或分割。
三、城市土地地租
城市土地地租是城市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 的实现形式,是城市土地收益分配的一种 主要形式。
土地的价格并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 现,而是土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
(2)原始性,或者说供给的相对有限性。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能被人工生产出 来,所以其数量不能增加,由地球的大 小决定。由于土地数量不能增加,使得 土地具有有限性和独占性。
(3)不可毁灭性。土地作为空间位置是 永存的,在数量上不会减少,同时只要 注意正常的保护,其生产力或利用价值 也不会消失。
3、土地是自然物、自然力或自然资源。
上述对土地涵义的不同认识,一方面表明 了人们对土地利用与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 和深化,另一方面表明了由于生活、生产 的需要以及研究的目的和学科不同,人们 往往把土地看成不同的客体。地学工作者 可以把土地当作自然综合体,经济学家可 以用土地去概括一切区别于劳动和资本的 自然资源,农民往往把土地作为耕作的田 地,而一般城市居民则把土地看成是栖息、 娱乐的场地。
土地作为平面,包括整个地球表面,但 平面只是物理、几何概念,并无经济意 义。作为生产要素或经济资源的土地, 是三维空间。所以土地不只是平面,而 是立体的,是指地球的表面及其上下空 间。具体一宗土地的范围,可以从 “横”、“竖”两个方面来认识。
在横的方面,一宗土地的横向范围即为 该宗土地的边界所围绕的面积。
城市二级市场是优化 城市土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城市土地使用 效率的重要环节。
土地市场运行体系如图
土地市场
一级市场
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
土地征用
土地出让
二级市场 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
到期收回 转让收回 其他收回
在竖的方面,土地可以分为下列3层: (1)地面; (2)地面以上的空间; (3)地面以下的空间。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应把土地看 成是由地球的表层及其附属物构成的一 个上下垂直的立体,即土地是地球表面 上空一定的高度、以及地球表面地下一 定的深度组成的物质整体,它包括空气、 土壤、水域、植被、岩石、矿藏等一切 自然物质,是它们的综合体和抽象物, 并由此决定了它的自然属性。
3、土地的人文特性
土地的人文特性主要有下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个方面:
(1)用途的多样性。多数土地就其本身 来看,可以作多种不同的用途使用,而 不同的用途中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利用方 式。
(2)社会经济位置的可变性。土地的自 然地理位置虽然固定不变,但其社会经济 位置却是很难稳定不变的。因为周围环境、 交通条件、市场距离、与公共设施的接近 程度、与商业中心的接近程度等,均可以 影响土地的社会经济位置,而这些是可变 的,并处于经常变化之中,故土地的社会 经济位置也是可变的,而且在不断地变动。
(1)稀缺性。由于土地是自然赋予的不可再 生物,对于不断增加的人口和不断增长的需求 来说,土地资源永远是稀缺的。
(2)区位效益性。在城市,区位对于土地效 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城市土地的区位效益性之 所以十分强烈,是因为人们对不同区位的土地 有不同的直接或间接的投入,而高投入理应得 到高回报。
(3)边际产出递减性。对于城市土地来说, 边际产出递减性表现在,对土地的使用强度超 过一定限度后,收益开始下降。
第五章 城市土地利用 与空间结构
主要内容
城市土地概述 土地竞租与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第一节 城市土地概述
一、土地的概念和范围
土地依其狭义、广义解释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下 列三种:
1、土地即田地、地面。这是一般人通常最直观的 认识。
2、土地是地球上陆地的表层,包括水域在内。是 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植被等要素 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4)独特性。各宗土地具有的条件或利 用价值差异很大,正如没有两个长得一 模一样的人一样,也没有两块完全相同 的土地。土地不能实现完全替代,致使 土地市场不能实现完全竞争,形成的价 格也受个别情况所左右,即土地不能依 “一物一价”的法则形成价格。
2、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上述自然特性,客观上决定了它 的经济特性。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人们 在使用土地时引起的经济关系,它们主 要表现为:
城市级差地租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
宏观层次的级差地租是从城市在全国分布中的比较而论 的。包括以位置差异为基础形成的城市区位级差地租、 由产业投资与公共设施的投资因素综合形成的城市功能 级差地租和依赖城市规模经济集聚的”自然力“形成的 城市规模级差地租。
微观层次的级差地租主要指城市内部的级差地租,一般 按形成要素分为区位、产业和公共投入部分,与经济高 位区的距离是城市内部综合级差地租形成的重要因素。
城市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等级差别,来源是个 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来源 是市场价格与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差额。
级差地租是城市地租的主要形式。城市级差地租主 要是由土地的位置和投资所决定的,由区位形成的 级差地租永远是城市级差地租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