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综高三一轮高考化学复习 第1章 第5讲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和化学计算中的数学思想

合集下载

2018高考化学苏教版 一轮复习课件1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共24张PPT)

2018高考化学苏教版 一轮复习课件1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共24张PPT)
专题一 PART 01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题型分类突破│专题强化训练
专题一
பைடு நூலகம்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考情剖析
化学常用计量是化学计算的基础,贯穿于高中化学始终,是每年高考的必 考内容。高考主要考查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阿伏伽德罗定律、气体 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或利用物质的量在元素化合物、化学理论方面计算 中的应用,其计算技巧经常是要求考生巧妙利用化学方程式蕴含的学科特 有守恒思想、差量思想进行有关计算。如2016年全国卷Ⅰ第36题、全国 卷Ⅱ第26题、全国卷Ⅲ第28题和2015年全国卷Ⅰ第9题、第36题。
题型分类突破
1.叠加法(利用化学方程式的加合建立关系式,如利用木炭、水蒸气制取氨气)
由木炭、水蒸气制取NH3的关系式为3C~4NH3。
题型分类突破
2.元素守恒法[利用微粒(原子)守恒建立关系式或利用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化学计量数间 的关系建立关系式]
经多次氧化和吸收,由N元素守恒知:NH3~HNO3。
[答案 ]
[解析] 根据关系式2MnO4-~5H2C2O4,以及滴定0.200 0 mol/L H2C2O4标准溶液20.00 mL平均消耗KMnO4溶液24.48
mL,可求出c(KMnO4)=
则样品中m(KMnO4)= L×158 g/mol,其纯度为
mol/L,
mol/L×0.1
×100%。
题型分类突破
题型分类突破
题型二 利用差量法计算 “差量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间所出现的差量关系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即依 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解题方法。 差量法只与反应前后相应的差量有关,不必追究各成分在反应前后具体的量,能更深刻 地抓住本质,可使化学计算独辟蹊径,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大大简化运算量,提高运 算准确度。中学常见的差量问题有反应前后固体(或溶液或气体)质量差法、反应前后气 体体积差(或气体物质的量差或恒容容器内气体的压强差)法、热量差法。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的应用

第3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新课导入】在初中时同学们就已经知道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又知道了构成物质的粒子数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可用物质的量作桥梁联系起来,既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那么,化学反应中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之间又遵循什么关系呢?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有何应用呢?【教材讲解】一、复习回顾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是离子反应的,再写出离子方程式。

学生书写方程式。

新课导入:由金属共同的化学性质可知,金属能与氧气反应,较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而金属与碱能否反应呢?今天我们来探究少数金属与强碱的反应。

金属铝是当今世界产量最高、用途最广的有色金属,请同学们归纳总结你学过的有关铝的知识。

学生归纳整理,回答。

归纳整理:有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二、新课教学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实验学习铝的另一点性质。

实验探究:1.取2支小试管分别加入5mL盐酸和5mLNaOH溶液,再分别放入一小段铝片,观察现象。

2.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两支试管口,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铝的性质。

交流讨论,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归纳整理并板书:(三)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1.与酸反应产生氢气——金属性2Al+6HCl=2AlCl3+3H2↑2.与碱反应产生氢气——特性2Al+2NaOH+2H2O=2NaAlO2+3H2↑思考与交流:使用铝制餐具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交流回答。

解释:使用铝制餐具应避免长时间盛放酸性或碱性食物。

思考与交流: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金属在参加化学反应时通常表现出什么性质?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通过分析,我们知道金属在参加化学反应时,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且都从单质变为化合态阳离子,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

2024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1讲 化学常用计量的基础知识(课件)

2024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1讲 化学常用计量的基础知识(课件)
答案:C
2.(2019·全国卷Ⅱ)已知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
A.3 g 3He含有的中子数为1NA
B.1
L
0.1
mol·L-1磷酸钠溶液含有的PO
3- 4
数目为
0.1NA C.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A
D.48 g正丁烷和10 g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
()
(3)在相同条件下,相同物质的量的CO、N2的混合气体与O2
的分子个数相同,原子个数也相同
()
(4)同温同体积条件下,等质量的SO2和O2对应的压强之比为
1∶2
()
答案:(1)× (2)√ (3)√ (4)√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温同压下,相同数目的分子必具有相同的体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等质量的O2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1 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等,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
为3n+1,则该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A。
答案:B
3.(2018·全国卷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4 g镁与27 g铝中,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B.同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中,电子数相同
C.1 mol重水与1 mol水中,中子数比为2∶1
D.1 mol乙烷和1 mol乙烯中,化学键数相同
解析: 24 g Mg、27 g Al的物质的量均为1 mol,1个Mg原子 和1个Al原子所含的质子数分别为12、13,故24 g镁与27 g铝 中含有的质子数分别为12 mol和13 mol,A项错误;等质量的 氧气和臭氧,所含氧原子数相等,故电子数相同,B项正 确;1个D2O分子含有10个中子,1个H2O分子含有8个中子, 1 mol重水与1 mol水中含有的中子数之比为10∶8(5∶4),C项 错误;1个乙烷分子中含有7个共价键,而1个乙烯分子中含有 6个共价键,故1 mol乙烷与1 mol乙烯中,含有的化学键数之 比为7∶6,D项错误。 答案:B

2024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基础必备+考法突破)-第1章.物质的量

2024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基础必备+考法突破)-第1章.物质的量

➢ 考法1 突破阿伏加德罗常数(NA)应用的六大“陷阱” 陷阱五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
(1)角度:易在特殊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得失)数目上设置陷阱。
(2)突破方法 ①三步确定电子转移数目:
②熟记常考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
【注意】Cl2和Fe的反应中,无论Cl2的量的多少,反应产物均是FeCl3,1 mol Fe 参加反应失去3 mol e-;1 mol Cl2和H2O反应时,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但 该反应是可逆反应,转移电子数小于1 mol或NA。
NH3·H2O
NH4++OH-等。
HCl+HClO、NH3+H2O

[课标Ⅰ理综2016·8,6分]设NA为阿伏加 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考法1 突破阿伏加德罗常数(NA)应用的六大“陷阱”
陷阱四 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数目
(1)角度:难电离、易水解的粒子的数目计算以及电解质组成、溶液体积等 因素上设置陷阱。 (2)突破方法:细审题、抓“三看”: 一看是否指明溶液的体积;二看是否 有弱电解质或可水解的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如 1 L 0.1 mol·L-1 的 乙酸溶液和 1 L 0.1 mol·L-1 的乙酸钠溶液中含CH3COO-的数目不相等且 都小于0.1NA ;三看所给条件是否与电解质的组成有关,如pH=1的H2SO4 溶液中c(H+)=0.1 mol·L-1(与电解质的组成无关),0.05 mol·L-1 的 Ba(OH)2溶液中c(OH-)=0.1 mol·L-1(与电解质的组成有关),不要忽略溶 剂水中的H、O原子数目。
➢ 考法1 突破阿伏加德罗常数(NA)应用的六大“陷阱” 陷阱六 物质转化中的“隐含反应”
(1)角度:从特殊条件、特殊反应以及“隐含反应”设置陷阱。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物质的量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物质的量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物质的量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物质的量有关物质的量同学们应当已经复习过了,有关物质的量与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大家都会了吗?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盼望能关心到您。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物质的量第一章物质的量本章综述本章内容按学问的内在联系及应用特点可分为三部分:一是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量之间的关系及其计算应用;二是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有关推论;三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试验。

本章内容是历年高考必考内容,涉及面广。

本章学问概念多,与学科内学问联系较多,牵涉到元素化合物学问中的计算问题,以及物质的溶解度、质量分数、物质的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等的计算。

本章不仅是化学计算的核心,也是数、理、生、化等相关学科计算的“桥梁”,比如物理学中的气态方程、分子质量的计算,分子直径的数量级的估算等。

鉴于本章学问是历年高考之热点,复习时应予以特殊重视: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的概念,加强与相关学科学问的联系;二是要建立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化学计算体系,正确敏捷地运用以物质的量为枢纽和其他量的转换关系。

第一讲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1.学问理解:(1)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2.把握技能:(1)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气体体积、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2)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命题趋向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问题是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热点。

从高考试题看,此类题目多为选择题且题量和题型保持稳定,命题的形式也都是: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推断和计算肯定量的物质所含粒子数的多少。

详细涉及以下内容:①已知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体积求粒子的数目或比较其粒子的数目大小;①已知溶液的体积和浓度求溶液中溶质的粒子的数目或比较其粒子的数目大小;①已知粒子的数目求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粒子的浓度或溶液的浓度;①物质在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时电子转移的数目。

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知识点归纳及训练—物质的量(解析版)

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知识点归纳及训练—物质的量(解析版)

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知识点归纳及训练—物质的量(解析版)知识点01物质的量摩尔质量1.物质的量(1)概念: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用来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

符号为n,单位是摩尔(mol)。

(2)物质的量的规范表示方法(3)计量对象:mol可以计量微观粒子(包括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质子、中子、电子等)。

2.阿伏加德罗常数(1)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

(2)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符号:N A,通常用6.02×1023mol-1表示。

(3)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微粒数目的关系:n=NN A 或N=n·N A或N A=Nn推论:微粒之间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微粒的粒子数之比。

3.摩尔质量(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

符号为M。

(2)常用单位:g·mol-1。

(3)数值:当粒子或物质的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

(4)公式:n=mM(5)摩尔质量的计算①根据物质的质量(m )和物质的量(n ):M =mn 。

②已知一个分子的质量时:M =m (分子)×N A 。

③根据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ρ:M =ρ×22.4L·mol -1。

④根据气体的相对密度:D =ρ1ρ2=M 1M 2。

⑤对于混合气体,求其平均摩尔质量,上述计算式仍然成立;还可以用下式计算:M =M 1×a %+M 2×b %+M 3×c %……,a %、b %、c %……指混合物中各成分的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

(1)物质的量是表示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错因: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

(2)1mol 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错因:离子化合物不存在分子。

2024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计算课件

2024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计算课件

2
4
12
0.2 mol
n(NaOH) n(O2) n(e-)
0.22mol=nNa4OH=nO1 2=n2e- n(NaOH)=0.4 mol,n(O2)=0.1 mol,n(e-)=0.2 mol,V(O2)=2.24 L, N(e-)=0.2NA。 [ 答 案 ] 生 成 NaOH 0.4 mol , 生 成 O2 2.24 L , 转 移 电 子 数 为 0.2NA。
[解析] 根据硫原子守恒可知
n(CuSO4)=n(BaSO4)=2w33 mol
w c(CuSO4)=203.0325mLol=4203w3 mol·L-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答案]
40w 233
1.(原子守恒)将不纯的NaOH样品1 g(样品含少量Na2CO3和水), 放入50 mL 2 mol·L-1的盐酸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酸性,中和
关系式的确定思路 方法一:在进行多步反应的计算时,一般的解题步骤为
方法二:利用得失电子守恒或元素质量守恒直接导出物质的量关系 式,然后进行计算。
1.Na2S2O5可用作食品的抗氧化剂。在测定某葡萄酒中Na2S2O5残 留量时,取50.00 mL 葡萄酒样品,用0.010 00 mol·L-1的碘标准 液滴定至终点,消耗碘标准液10.00 mL。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该 样 品 中 Na2S2O5 的 残 留 量 为________g·L-1(以SO2计)。 [答案] S2O52-+2I2+3H2O===2SO24-+4I-+6H+ 0.128 0
黄铁矿的主要成分是 FeS2,已知 4FeS2+11O2=高==温==2Fe2O3+8SO2, 某硫酸厂在进行黄铁矿成分测定时,取 0.100 0 g 样品在空气中充分 灼烧,将生成的 SO2 气体与足量 Fe2(SO4)3 溶液完全反应后,用浓度 为 0.020 00 mol·L-1的 K2Cr2O7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 K2Cr2O7 标准溶液 25.00 mL。

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专题: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课件

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专题: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课件
答案 25×0.2×20×11.00-83×158×2140.408×100%
(1)所谓“差量”就是指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某种物理量之和(始态量)与同一状 态下生成物的相同物理量之和(终态量)的差,这种物理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 量、气体体积、气体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效应等。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理论 上的差值(理论差量),结合题中的条件求出或表示出实际的差值(实际差量),根 据比例关系建立方程式并求出结果。
2.守恒法解题步骤
第一步
明确题目要求解的物理量
根据题目中要求解的物理量,分析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找出守恒类 第二步
型及相关的物理量
第三步
根据守恒原理,梳理出反应前后守恒的物理量,列式计算求解
1.(原子守恒)(1)MnCO3可用作电讯器材元件 材料,还可用作瓷釉、颜料及制造锰盐的 原料。它在空气中加热易转化为不同价态 锰的氧化物,其固体残留率随温度的变化, 如 图 所 示 。 则 300 ℃ 时 , 剩 余 固 体 中 n(Mn)∶n(O) 为 ________ ;图中 C 点 对 应 固体的成分为________(填化学式)。
2.关系式法解题步骤
第一步
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作为中介的物质,并确定已知物质、中介物 第二步 质、所求物质之间的量(质量或物质的量或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
积)的关系
第三步
确定已知物质和所求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根据所确定的计算
题组一 根据原子守恒找关系式
(2)差量法的解题关键是找“差量”。 通常有:①质量差。②体积差(气体)。
1.为了检验某含有 NaHCO3 杂质的 Na2CO3 样品的纯度,现将 w1 g 样品加热,其
质量变为 w2 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讲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和化学计算中的数学思想考点一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题型一 一般比例式法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化学方程式在量方面的含义a A(g)+b B(g)===c C(g)+d D(g)质量比aM A ∶ bM B ∶ cM C ∶ dM D物质的量比 a ∶ b ∶ c ∶ d 体积比 a ∶ b ∶ c ∶ d(2)一般步骤①根据题意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

②依据题中所给信息及化学方程式判断过量,用完全反应的量进行求解。

③选择适当的量(如物质的量、气体体积、质量等)的关系作为计算依据,把已知的和需要求解的量[用n (B)、V (B)、m (B)或设未知数为x 表示]分别写在化学方程式有关化学式的下面,两个量及单位“上下一致”。

④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例1 已知:IO -3+5I -+6H +===3I 2+3H 2O 。

工业上利用NaIO 3和NaHSO 3反应来制取单质I 2。

①NaIO 3不足时:2NaIO 3+6NaHSO 3===2NaI +3Na 2SO 4+3H 2SO 4②NaIO 3足量时还会发生:5NaI +NaIO 3+3H 2SO 4===3I 2+3Na 2SO 4+3H 2O现模拟工业制取I 2。

在含31.2 g NaHSO 3的溶液中逐滴加入2 mol·L -1NaIO 3溶液V mL 。

(1)当V =________mL 时,再滴NaIO 3就开始析出I 2。

(2)当V 为55 mL 时,生成的I 2的质量为________g 。

答案 (1)50 (2)7.62解析 (1)n (NaHSO 3)=0.3 mol ,依据化学方程式 2NaIO 3+6NaHSO 3===2NaI +3Na 2SO 4+3H 2SO 4 2 6n (NaIO 3) 0.3 mol26=n NaIO 30.3 mol,得出n (NaIO 3)=0.1 mol V (NaIO 3)=0.05 L 即50 mL(2)参加反应②的n (NaIO 3)=(0.055L -0.05 L)×2 mol·L -1=0.01mol ,依据方程式可知NaI 过量,用NaIO 3求解5NaI +NaIO 3+3H 2SO 4===3I 2+3Na 2SO 4+3H 2O1 30.01 mol n (I 2)13=0.01 mol n I 2,求出n (I 2)=0.03 mol 题型二 差量法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差量法的应用原理差量法是指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的变化,找出“理论差量”。

这种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态物质的体积和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等。

用差量法解题是先把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跟差量(实际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求解。

如:(2)使用差量法的注意事项①所选用差值要与有关物质的数值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②有关物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都要正确地使用,即“上下一致,左右相当”。

例2 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 3杂质的Na 2CO 3样品的纯度,现将w 1 g 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 2 g ,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A.84w 2-53w 131w 1B.84w 1-w 231w 1C.73w 2-42w 131w 1D.115w 2-84w 131w 1答案 A解析 样品加热发生的反应为质量差为(w 1-w 2) g ,故样品中NaHCO 3质量为168w 1-w 262g ,样品中Na 2CO 3质量为w 1 g -168w 1-w 262g ,其质量分数为m Na 2CO 3m 样品=w 1g -168w 1-w 262gw 1g=84w 2-53w 131w 1。

当然,本题也可用常规方法,依据化学方程式直接求解。

另解:假设样品有x mol NaHCO 3固体,则:据样品加热前后固体质量的关系,有w 1g -x mol×84 g·mol -1+0.5x mol×106g·mol -1=w 2g ,解得x =(w 1-w 2)/31,那么NaHCO 3的质量为m (NaHCO 3)=(w 1-w 2)/31 mol×84 g·mol-1=84(w 1-w 2)/31 g ,从而推知Na 2CO 3的质量为m (Na 2CO 3)=w 1 g -84(w 1-w 2)/31 g =(84w 2-53w 1)/31g ,因此Na 2CO 3样品的纯度为w (Na 2CO 3)=m (Na 2CO 3)/m (样品)=84w 2-53w 131w 1。

例3 白色固体PCl 5受热即挥发并发生分解:PCl 5(g) PCl 3(g)+Cl 2(g)。

现将5.84 g PCl 5装入2.05 L 真空密闭容器中,在277 ℃达到平衡,容器内压强为1.01×105Pa ,经计算可知平衡时容器内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 ,求平衡时PCl 5的分解率。

答案 78.6%解析 原n (PCl 5)= 5.84 g 208.5 g·mol -1≈0.028 mol设分解的PCl 5的物质的量为x mol所以x =0.022PCl 5的分解率=0.022 mol0.028 mol×100%≈78.6%。

例4 一定条件下,合成氨气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混合气体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为20.0%,与反应前的体积相比,反应后体积缩小的百分率是( ) A .16.7% B .20.0%C .80.0%D .83.3%答案 A解析 N 2+3H 2 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 ΔV1 L3 L 2 L 2 L由以上关系式可知反应前后体积的减少与生成的NH 3体积相等。

设平衡时混合气体100 L ,其中含20 L NH 3,则原气体总体积减少20 L 。

所以,反应前氮气和氢气总体积为120 L ,反应后体积缩小的百分率为20 L120 L ×100%=16.7%。

题型三 关系式法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多步反应计算的特征是化学反应原理中多个反应连续发生,起始物与目标物之间存在确定的量的关系。

解题时应先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依据方程式找出连续反应的过程中不同反应步骤之间反应物、生成物物质的量的关系,最后确定已知物和目标产物之间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列出计算式求解,从而简化运算过程。

例5 5.85 g NaCl 固体与足量浓H 2SO 4和MnO 2共热,逸出的气体又与过量H 2发生爆炸反应,将爆炸后的气体溶于一定量水后再与足量锌作用,问最后可得H 2多少升(标准状况)。

答案 1.12 L解析 若先由NaCl ――→浓H 2SO 4△HCl 算出HCl 的量,再由MnO 2+4HCl MnCl 2+Cl 2↑+2H 2O 算出Cl 2的量,……这样计算非常繁琐。

找出以下关系式就可迅速求解。

设可得H 2的物质的量为x,5.85 g NaCl 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

NaCl ~ HCl ~ 12Cl 2 ~ HCl ~ 12H 20.1 mol x 显然x =0.05 mol ,则V (H 2)=0.05 mol×22.4 L·mol -1=1.12 L 。

例6 氯化亚铜(CuCl)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国家标准规定合格CuCl 产品的主要质量指标为CuCl 的质量分数大于96.50%。

工业上常通过下列反应制备CuCl : 2CuSO 4+Na 2SO 3+2NaCl +Na 2CO 3===2CuCl↓+3Na 2SO 4+CO 2↑(1)CuCl 制备过程中需要质量分数为20.0%的CuSO 4溶液,试计算配制该溶液所需的CuSO 4·5H 2O 与H 2O 的质量之比。

(2)准确称取所制备的0.250 0 g CuCl 样品置于一定量的0.5 mol·L -1FeCl 3溶液中,待样品完全溶解后,加水20 mL ,用0.100 0 mol·L -1的Ce(SO 4)2溶液滴定到终点,消耗24.60 mL Ce(SO 4)2溶液。

有关化学反应为 Fe 3++CuCl===Fe 2++Cu 2++Cl -Ce 4++Fe 2+===Fe 3++Ce 3+通过计算说明上述样品中CuCl 的质量分数是否符合标准。

答案 (1)5∶11 (2)符合解析 (1)设需要CuSO 4·5H 2O 的质量为x ,H 2O 的质量为y 。

CuSO 4·5H 2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50,CuSO 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0,依题意有 160250×x x +y =20.0100,x ∶y =5∶11 (2)设样品中CuCl 的质量为z 。

由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CuCl ~Fe 2+~Ce 4+99.5 g z = 1 mol0.100 0 mol·L -1×24.60×10-3Lz =0.244 8 gCuCl 的质量分数为0.244 8 g 0.250 0 g ×100%=97.92%97.92%>96.50%,所以样品中的CuCl 符合标准。

考点二 极值法1.极值法的含义极值法是采用极限思维方式解决一些模糊问题的解题技巧。

它是将题设构造为问题的两个极端,然后依据有关化学知识确定所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值,进行判断分析,求得结果。

故也称为极端假设法。

2.极值法解题的基本思路(1)把可逆反应假设成向左或向右进行完全的反应。

(2)把混合物假设成纯净物。

(3)把平行反应分别假设成单一反应。

3.极值法解题的关键紧扣题设的可能趋势,选好极端假设的落点。

例7 将总物质的量为n mol 的钠和铝的混合物(其中钠的物质的量分数为x ),投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反应,金属没有剩余,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V L 。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 .x =V /(11.2n )B .0<x ≤0.5C .V =33.6n (1-x )D .11.2n <V ≤22.4n思路点拨 Na 、Al 混合物中没有具体指明Na 、Al 的物质的量,且二者相对量的多少与H 2O 反应后产生H 2的量有关,故需要采用极值法来确定V 的范围,根据题意求出两个端值,则实际介于两个端值之间。

解析 据题意金属钠的物质的量为nx mol ,Al 的物质的量为n (1-x ) mol ,产生的H 2是溶液中的H +获得Na 、Al 失去的电子而生成的,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得产生H 2的物质的量=nx +3n 1-x 2mol ,根据反应2Na +2H 2O===2NaOH +H 2↑、2Al +2NaOH +2H 2O===2NaAlO 2+3H 2↑和题中“金属没有剩余”,可知n (Na)≥n (Al),即0.5≤x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