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1.[氧气]是[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必需的原料,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2.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子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胸腔[扩张]。

3.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子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收缩]。

4.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和肺]等。

第二课《呼吸与健康生活》1.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2.平静状态下,青少年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在[20次]左右。

剧烈运动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会[增加]。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4.运动后,人需要更多的氧气。

[呼吸次数]会增加,及时补充所需要的[氧气]。

第三课《测量肺活量》1.[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肺活量是人体[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我们可以用简易肺活量袋来测量[肺活量],肺活量用[毫升]作单位。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四年级学生肺活量的要求,男生[1100-2600]毫升,女生[900-2000]毫升。

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肺]得到锻炼,增加[肺活量],能向身体提供更多的[氧气],使精力更加充沛。

第四课《一天的食物》1.[食物]是我们身体所需[养料和能量]的主要来源。

2.按照食物的来源,食物可以分成[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两类,也称为[荤食]和[素食]。

3.按照食物食用的生熟情况,可以分成[熟食]和[生食]。

4.按照日常食用的数量,食物可以分成[主食]和[副食]。

5.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米饭、面食、水果、蔬菜、肉类、蛋类]等。

第五课《食物中的营养》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

2.[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是我们身体[能量的来源]。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课:雨滴形成的过程1.雨滴形成的要素包括湿空气、冷凝核、上升运动;2.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滴;3.随着水滴不断增大,最终形成雨滴;4.雨滴较重会下落到地面上,形成雨水。

第二课:参观地方晴雨表1.地方晴雨表是用来观察当地天气变化的仪器;2.地方晴雨表包括温度计、湿度计和风向风力表;3.通过观察地方晴雨表的指示,可以预测天气情况;4.温度计可以测量空气温度;5.湿度计可以测量空气湿度;6.风向风力表可以测量风的方向和强弱。

第三课:空气中的水蒸气1.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2.温度越高,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高;3.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高;4.水蒸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水蒸气会在空气中上升;5.高温、高湿度的地方容易形成大量的水蒸气。

第四课:蒸发和凝结1.液体在加热时会变成气体,这个过程称为蒸发;2.蒸发后的水蒸气会上升到空气中;3.气体在冷却时会变成液体,这个过程称为凝结;4.凝结后的水滴会形成云、雾或雨滴。

第五课:云的形成与雨的关系1.云是由水滴或冰晶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2.云的形成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冷凝核有关;3.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后,形成云;4.高空的云由冰晶组成;5.云的颜色、形状和高度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判断;6.云中的水滴增大而重时会形成雨滴,从而下雨。

第六课:细菌和真菌1.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可以在水、土壤和其他物体上生存繁殖;2.不同种类的细菌有不同的形状,有的呈球状,有的呈杆状;3.细菌可以分为有益菌和有害菌两类;4.有益菌可以帮助身体消化食物,制造药物等;5.有害菌可以引起疾病;6.真菌包括霉菌和酵母菌,它们可以生长在潮湿的地方;7.霉菌和酵母菌可以对食物进行腐烂和发酵。

第七课:食物的变质与保鲜1.食物的变质是指食物中的细菌或霉菌繁殖导致的;2.变质的食物可能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3.食物变质的条件包括高温、湿度和空气中的细菌;4.保鲜的方法有冷藏、冷冻、脱水、烧烤和加盐等;5.化学防腐剂可以延缓食物的变质;6.常见的化学防腐剂有食品添加剂、糖精和硫磺等。

四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备课

四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备课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备课
备课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工具、器具、设备相联系,识别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人们如何运用设计与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改善我们的生活。

3.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教学难点: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学法指

观察法、实验法
单元知
识树。

大象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 岩石与矿产 2 不一样的岩石

大象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 岩石与矿产 2 不一样的岩石
第二单元 岩石与矿产
2.不一样的岩石
一、活动 制作岩石卡
我们周围的天然石头通常都是岩石,花岗岩、砂岩、大理岩 是常见的岩石。

通过观察岩石的颜色、花纹、颗粒,测试它们的 软硬等方法,可以为岩石制作岩石卡。
用铜针或钢针刻画
注意:观察岩石 的特征,需要在 岩石的新断面上 观察。
将岩石装入收纳盒中。
3
查阅资料或者请教老 师,确定岩石名称。
4
为岩石标本贴上 标签。
杂色 很硬
颗粒大 颗粒不均匀
黄褐色 很硬
颗粒小 颗粒均匀
白色 较软
颗粒中 颗粒均匀
天然石头
颜色
花岗岩
砂岩
大理岩 硬度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记录其他岩石。
二、处理信息 比较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
岩石 颜色
花岗岩 杂色 砂岩 黄褐色 大理岩 白色
颗粒
颗粒大小 颗粒均匀度
颗粒大
不均匀
颗粒小
均匀
颗粒中
均匀
软硬
花纹
很硬 花斑纹
很硬

较软 有些有条纹
三、拓展活动 制作岩石标本
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岩石标本。
1
2
采集岩石标本, 准备收纳盒。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必备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必备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植物的繁殖6.不用种子怎样繁殖必备知识点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植物的繁殖”中关于“不用种子怎样繁殖”的必备知识点归纳如下:一、不用种子繁殖的概述除了种子繁殖,植物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繁殖,这些方式主要包括营养繁殖和组织培养。

营养繁殖是由高等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是植物不用种子繁殖后代的重要途径。

二、营养繁殖的方式1. 用根繁殖:一些植物的根具有繁殖能力,如胡萝卜、甘薯等。

这些植物的根可以直接埋入土壤中,或者通过浸泡在水中促使生根,然后移植到土壤中生长成新的植株。

实例:胡萝卜的头部切下一段,浸在盘子里的水中,当长出小芽之后,用小刀切下带芽的小块,埋入土中即可长成新的胡萝卜植株。

2. 用茎繁殖:许多植物的茎也具有繁殖能力,可以通过扦插、压条等方式进行繁殖。

实例:马铃薯(块茎)和落地生根的茎可以直接种在土里;月季、吊兰、姜等植物的茎可以通过剪取一段插入土壤中,生根后长成新的植株。

3. 用叶繁殖:一些植物的叶也能繁殖后代,通常是将叶片插入土壤中,使其生根并长成新的植株。

实例:宝石花的叶片可以直接插入土中,一段时间后就能长出新的根和芽,进而长成完整的植株。

三、组织培养技术1. 定义:组织培养是一种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无菌操作将植物的一部分组织或细胞放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的繁殖方式。

2. 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已经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

3. 应用: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可用于植物的快速繁殖,还可用于培育无病毒植株、创造植物新品种以及保存珍稀植物资源等。

四、实例与观察1. 实例:竹子是一种典型的通过营养繁殖的植物。

竹林里的新竹子通常是从地下的竹鞭(一种特殊的茎)上长出的笋芽发育而成的,而不是通过种子繁殖的。

2. 观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观察身边的一些植物,如月季、吊兰等,它们常常通过茎的扦插繁殖出新的植株。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二课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二课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二课一、知识要点。

1. 呼吸的重要性。

- 呼吸是人体重要的生命活动。

人体通过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氧气进入人体后,随着血液循环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等活动。

如果呼吸停止,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2. 肺活量。

- 概念: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 测量方法:- 可以使用肺活量测量仪来测量肺活量。

测量时,深吸一口气,然后将嘴对准测量仪的吹嘴,缓慢而持续地吹气,直到不能再吹为止,此时测量仪上显示的数值就是肺活量。

- 肺活量的大小与健康的关系:- 一般来说,肺活量越大,说明肺的功能越强,身体的供氧能力也就越强。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肺活量会比较大。

例如,运动员的肺活量通常比普通人要大,因为他们长期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使肺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而肺活量小的人,在运动时可能会比较容易气喘吁吁,身体的耐力相对较差。

3. 呼吸与健康。

- 运动与呼吸:- 运动时,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呼吸频率会加快,呼吸深度也会加深。

比如跑步时,我们会感觉呼吸急促,这是因为身体的肌肉在运动时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呼吸系统需要加快工作来提供足够的氧气。

不同的运动强度对呼吸的影响也不同,剧烈运动时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比轻微运动时更明显。

- 良好的呼吸习惯:- 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鼻腔内有鼻毛和黏膜,鼻毛可以阻挡灰尘等异物,黏膜可以温暖、湿润空气,这样进入肺部的空气就比较清洁、温暖和湿润。

而用嘴呼吸时,干燥、寒冷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可能会对呼吸道和肺部造成不良影响。

-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对呼吸健康也很重要。

室内空气如果污浊,含有较多的灰尘、有害气体(如甲醛等),会影响呼吸健康。

经常开窗通风,可以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排出污浊空气。

二、实验与活动。

1. 测量肺活量实验。

- 实验目的:了解自己的肺活量大小。

- 实验器材:肺活量测量仪。

- 实验步骤:- 先检查肺活量测量仪是否正常工作。

四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二单元内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二单元内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二单元内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溶解”。

这个单元主要探讨了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和规律。

以下是单元内容的总结:溶解的定义: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透明、均一、稳定的溶液。

溶解的现象:当我们将物质放入水中时,可以观察到一些现象,如物质逐渐消失,水的体积增加等。

溶解的规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则不能。

例如,糖可以溶解在水中,而石头则不能。

影响溶解的因素:物质的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力和溶剂的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度越高。

压力也会影响溶解度,但不如温度明显。

溶剂的性质对溶解度也有影响,例如,盐在水中比在油中更容易溶解。

溶液的形成:当物质溶解在水中时,会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而溶剂则是承载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应用:溶液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糖水、盐水、饮料等。

在科学实验中,溶液也经常被用来进行各种化学
反应。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到物质的溶解现象和规律,以及影响溶解的因素和溶液的形成与应用。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物质的变化。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三年级起点)《第二单元 冷和热》知识点整理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三年级起点)《第二单元 冷和热》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为(℃)。

2、温度计是由(玻璃泡)、(玻璃管)、(刻度)等部分构成的。

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

3、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4、一杯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并且呈(先快后慢)的规律下降。

5、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答:⑴用手拿着温度计的(上部),并且要(轻拿轻放)。

⑵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⑶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⑷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液面),并且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6、(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36℃-37℃之间),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也就是说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冰点是(0℃)。

2、热的传递1、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2、(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3、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4、烧水时,下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上部比较冷的水会(下降),通过热水和冷水的(循环)流动,使全部的水逐渐变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

5、分析下图中热的传递方式。

⑴对流。

⑵辐射。

⑶传导。

⑷辐射。

3、加热和冷却1、(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2、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温度计)就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3、(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4、糖、蜡烛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冷和热第一节冷热与温度1、什么叫温度?答: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3、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

4、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使用温度计应注意些什么?)a、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b、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c、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5、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计作‘℃’。

6、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怎样的?答: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

7、温度下降为什么是先快后慢?答:热水刚倒入水杯时,与周围环境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就减慢了。

8、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答:温度会继续慢慢降低,直至与室内温度相同就停止降温了。

第二节热的传递1、什么叫传导?答: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2、什么叫对流?答: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3、什么叫辐射?答: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4、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①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2/3。

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

②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

③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

④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注意: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

5、加热金属汤匙柄上的蜡,发现:在固体中,热从加热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6、把木屑放入水中加热,观察木屑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答:木屑在水中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

7、举出生活中热辐射的例子。

答:①夏天的烈日下,很多物体摸上去很烫。

②坐在炉子旁边的人,感觉很热。

8、分析P20图中热的传递方式。

炉子到水壶——传导壶中的水——对流炉中的热传递到四周——辐射第三节加热和冷却1、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答: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形态和体积。

2、举出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形态的例子。

答:①糖、蜡烛、松香、巧克力等物体受热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凝结成固体。

②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电影中的雾是固态的二氧化碳。

3、实验名称:认识固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验实验器材: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铜球、铁圈)、酒精灯、火柴、水槽、冷水实验过程:①让铁球恰好通过铁圈。

②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再让铜球通过铁圈。

③把铜球放在冷水中冷却,再让它通过铁圈。

实验现象:刚开始铜球能通过铁圈,加热后铜球不能通过铁圈,冷却后铜球又能通过铁圈。

实验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实验名称:认识液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验实验器材:中间插有细管的胶塞、锥形瓶、染了颜色的水或酒精、水槽、热水实验过程:①准备一只中间插有细管的胶塞。

用胶塞塞紧瓶口。

②往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酒精或水。

③把瓶子放入水槽,记下细管里水面的位置。

④往水槽里加入热水,观察细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加入热水后,细管内的水面升高了,从热水中拿出来放了一会后,水面下降了。

实验结论: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5、实验名称: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验实验器材:饮料瓶、气球、2个水槽、冰水、热水实验过程:①把气球皮套在瓶口上。

②将瓶放入热水中。

③将瓶放入冰水中。

实验现象:放入热水中后,气球鼓起来了,放入冰水中后,气球瘪了,甚至被吸入瓶内。

实验结论: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6、什么叫热胀冷缩?答: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7、温度计就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发明的。

8、温度计的发明年代国籍发明人职业发明或发现备注1593 意大利伽利略科学家气体的热胀冷缩1603 意大利伽利略科学家空气温度计由于气压原因,不能准确测定温度。

1654 意大利斐迪南酒精温度计与今天温度计的样子一样,得到流传,但没有统一的标准1714 德国华兰海特物理学家华氏温标用‘℉’表示,纯水的冰点32℉,沸点212℉1742 瑞典摄尔修斯天文学家摄氏温标用‘℃’表示,纯水的冰点0℃,沸点100℃9、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情?答:①弯曲玻璃管。

②炼钢。

③使瘪了的乒乓球变圆。

④预留铁轨缝隙。

⑤夏天架电线得松一点,以免冬天冷缩绷断。

⑥夏天不要给自行车充太多气,以免爆胎。

⑦天冷瓶盖不易打开,可用热水烫一下。

⑧饮料瓶、啤酒瓶不能装满。

⑨火车的金属车轮(靠热胀冷缩原理组装和拆卸)。

第四节吸热和散热1、实验名称: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实验器材:烧杯、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和温度计各2个、油、水、表实验过程:①同时加热等重量的水和油6分钟,每隔1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

②停止加热后,每隔一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也测量6分钟。

实验现象:同时给相同重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热,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降温速度比水快。

实验结论:油比水吸热快,散热也快。

2、实验名称: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实验器材:纸盒和温度计各2个、纸板、金属片、表、剪刀实验过程:①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纸盒。

②各剪一块同样大小的纸板和金属片,放在纸盒上。

③把它们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实验现象:放金属片的盒子里温度高,放纸板的盒子里温度低。

实验结论:金属片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优于纸板。

3、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答: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优于液体。

4、同一种物质,如果表面颜色不同,它们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答:深色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浅色物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5、实验名称:研究深色和浅色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实验。

实验器材:2个同样大小的纸盒(一个表面是白色,一个表面是黑色)、2个温度计、表实验过程:①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纸盒,一个表面是白色,一个表面是黑色。

②把他们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同?③把他们放在阴凉的地方,10分钟后再测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黑色盒子比白色盒子升温快,降温也快。

实验结论: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好。

6、为什么冰箱后面的散热板都被漆成黑色?答:因为深色物体的散热性能更好。

7、为什么沙漠地区的人喜欢穿白色而宽大的衣服?答:因为沙漠地区的人常穿的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以形成气体对流,会使人感觉凉爽。

8、为什么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不一样?答: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相同的光照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而沙滩温度高。

第五节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1、我们见过哪些形态的水?答:①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

②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2、实验名称:造雨的实验实验器材:烧杯、水、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玻璃片、火柴 实验过程:①加热烧杯里的水至沸腾。

②用一块冷玻璃罩在烧杯的上方,观察玻璃片上是否有水珠。

实验现象:玻璃片上有水珠,水珠变大后会落下来。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增大后,由于重力所致降落就形成雨。

3、实验名称:造霜的实验实验器材:深色铝制易拉罐、试管、水、2只温度计、冰块、盐、湿毛巾实验过程:①将装有少量水和一只温度计的试管放入易拉罐中,并将其放在湿毛巾上。

②在易拉罐中放入冰盐混合物,使试管完全处于冰盐混合物当中。

③观察冰盐混合物的温度和水结冰时的温度。

实验现象:易拉罐的杯壁上有白霜出现。

实验结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

4、实验名称:造雾的实验实验器材:水杯、冰棒或冰块、温水 实验过程:①准备半杯不冒热气的温水。

②把一支冰棒(或一块冰)放在杯口,观察出现的现象。

实验现象:杯中出现了白雾。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在空气中凝结成细小水滴,它在自然界中位于低空就是雾。

5、什么叫蒸发?什么叫凝结?答: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6、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空气中的水来自于海洋、湖泊、植物、土壤中的水。

7、自然界中的蒸发现象有晾衣服、晒粮食、海水蒸发。

8、空气中的白气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极细小的小水滴,它在高空是云,低空是雾。

9、水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通程度、周围的温度有关。

10、水在什么条件下形态会互相转化?答:①在受热的条件下;②在遇冷的条件下。

固态液态 气态11、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受热遇 冷受 热 受 热遇 冷遇冷答:说明大自然的水是循环的。

12、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答:在自然界中,海洋或地面的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形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向地面,变成雨和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