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供参考)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1.[氧气]是[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必需的原料,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2.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子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胸腔[扩张]。

3.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子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收缩]。

4.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和肺]等。

第二课《呼吸与健康生活》1.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2.平静状态下,青少年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在[20次]左右。

剧烈运动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会[增加]。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4.运动后,人需要更多的氧气。

[呼吸次数]会增加,及时补充所需要的[氧气]。

第三课《测量肺活量》1.[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肺活量是人体[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我们可以用简易肺活量袋来测量[肺活量],肺活量用[毫升]作单位。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四年级学生肺活量的要求,男生[1100-2600]毫升,女生[900-2000]毫升。

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肺]得到锻炼,增加[肺活量],能向身体提供更多的[氧气],使精力更加充沛。

第四课《一天的食物》1.[食物]是我们身体所需[养料和能量]的主要来源。

2.按照食物的来源,食物可以分成[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两类,也称为[荤食]和[素食]。

3.按照食物食用的生熟情况,可以分成[熟食]和[生食]。

4.按照日常食用的数量,食物可以分成[主食]和[副食]。

5.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米饭、面食、水果、蔬菜、肉类、蛋类]等。

第五课《食物中的营养》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

2.[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是我们身体[能量的来源]。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课:雨滴形成的过程1.雨滴形成的要素包括湿空气、冷凝核、上升运动;2.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滴;3.随着水滴不断增大,最终形成雨滴;4.雨滴较重会下落到地面上,形成雨水。

第二课:参观地方晴雨表1.地方晴雨表是用来观察当地天气变化的仪器;2.地方晴雨表包括温度计、湿度计和风向风力表;3.通过观察地方晴雨表的指示,可以预测天气情况;4.温度计可以测量空气温度;5.湿度计可以测量空气湿度;6.风向风力表可以测量风的方向和强弱。

第三课:空气中的水蒸气1.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2.温度越高,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高;3.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高;4.水蒸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水蒸气会在空气中上升;5.高温、高湿度的地方容易形成大量的水蒸气。

第四课:蒸发和凝结1.液体在加热时会变成气体,这个过程称为蒸发;2.蒸发后的水蒸气会上升到空气中;3.气体在冷却时会变成液体,这个过程称为凝结;4.凝结后的水滴会形成云、雾或雨滴。

第五课:云的形成与雨的关系1.云是由水滴或冰晶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2.云的形成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冷凝核有关;3.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后,形成云;4.高空的云由冰晶组成;5.云的颜色、形状和高度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判断;6.云中的水滴增大而重时会形成雨滴,从而下雨。

第六课:细菌和真菌1.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可以在水、土壤和其他物体上生存繁殖;2.不同种类的细菌有不同的形状,有的呈球状,有的呈杆状;3.细菌可以分为有益菌和有害菌两类;4.有益菌可以帮助身体消化食物,制造药物等;5.有害菌可以引起疾病;6.真菌包括霉菌和酵母菌,它们可以生长在潮湿的地方;7.霉菌和酵母菌可以对食物进行腐烂和发酵。

第七课:食物的变质与保鲜1.食物的变质是指食物中的细菌或霉菌繁殖导致的;2.变质的食物可能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3.食物变质的条件包括高温、湿度和空气中的细菌;4.保鲜的方法有冷藏、冷冻、脱水、烧烤和加盐等;5.化学防腐剂可以延缓食物的变质;6.常见的化学防腐剂有食品添加剂、糖精和硫磺等。

四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二单元内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二单元内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二单元内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溶解”。

这个单元主要探讨了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和规律。

以下是单元内容的总结:溶解的定义: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透明、均一、稳定的溶液。

溶解的现象:当我们将物质放入水中时,可以观察到一些现象,如物质逐渐消失,水的体积增加等。

溶解的规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则不能。

例如,糖可以溶解在水中,而石头则不能。

影响溶解的因素:物质的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力和溶剂的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度越高。

压力也会影响溶解度,但不如温度明显。

溶剂的性质对溶解度也有影响,例如,盐在水中比在油中更容易溶解。

溶液的形成:当物质溶解在水中时,会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而溶剂则是承载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应用:溶液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糖水、盐水、饮料等。

在科学实验中,溶液也经常被用来进行各种化学
反应。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到物质的溶解现象和规律,以及影响溶解的因素和溶液的形成与应用。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物质的变化。

教科版四年级小学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共4套)

教科版四年级小学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共4套)

教科版四上第二单元知识梳理一、呼吸与健康。

1.呼吸: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人气管,再进人肺的过程。

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2.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人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人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4.一般情况下,吸人人体和呼出体外的气体成分的比较。

5.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

这就是在锻炼身体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6.如果呼吸功能弱,我们身体的-些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7.肺活量是人体吸人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8.使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的方法:展开测量袋。

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呼人测量袋。

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

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这就是测得的肺活量。

9.小学四年级男生的肺活量是1100~2600毫升;小学四年级女生的肺活量是900~2000毫升。

二、食物与营养。

1.食物的分类。

(1)按照食物的来源可分为动物类食物(荤食)和植物类食物(素食)。

(2)按照食物的用途可分为主食和副食。

(3)按照食物的生熟可分为生食、熟食、即可生食又可熟食三类。

2.食物中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2)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它是我们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说明这种食物含有淀粉。

教材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教材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教材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旨在总结教材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重点知识。


下是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知识点一:天气
- 天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短时间内气温、气压、湿度、风力等
方面的变化情况。

- 天气可以分为晴天、阴天、多云、雨天、雪天等不同类型。

- 天气的变化与季节、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

知识点二:水循环
-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

- 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渗漏等过程。

- 水循环对维持地球上的水资源平衡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知识点三:气象仪器
- 气象仪器是用来测量和观测天气现象的工具。

- 常见的气象仪器包括温度计、气压计、湿度计、风向仪等。

- 通过气象仪器的使用,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和预测天气情况。

知识点四:地球的运动
- 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方式。

- 自转是指地球自身绕自己的轴线旋转,使得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作椭圆轨道运动,形成季节的变化。

总结: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包括天气、水循环、气象仪器以及地球的运动。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提高对环境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以上为知识点总结,供参考。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天体运动知识点总结:一、地球自转与地轴倾斜: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线做旋转运动,每天一圈。

自转带来了地球的日夜更替。

2.地球的自转轴是一根想象的直线,穿过地球的南北两极。

地轴倾斜是指地轴与地球公转平面之间的倾斜角度,约为23.5度。

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逆时针方向旋转。

二、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1.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运动,一年一圈。

公转周期为365.25天(实为公转一圈所需时间),通常我们认为一年有365天。

2.地球绕太阳的轨道近似为椭圆形,这是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

3.地球离太阳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离太阳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4.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面。

5.地球公转引起了四季的变化。

当地球公转时,地球某一半总是向太阳的方向倾斜,这就是造成不同季节的原因。

6.北半球的冬季是由于当地球某一半远离太阳时,光线斜射,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天气变冷。

夏季是由于当地球某一半靠近太阳时,光线垂直射向北半球,天气变暖。

7.南半球的季节和北半球相反。

三、月亮的现象及由来:1.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约为27.3天。

月球的公转速度与自转速度相同,因此总是一面对着地球。

2.月亮的形状在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分为月圆、月缺、上弦、下弦四个相位。

月圆的时候,我们能看到整个月亮,月亮在天空中高高地挂着;月缺的时候,我们看不到月亮,它似乎消失了一样;上弦和下弦则只能看到月亮的一半。

3.月亮的明亮是因为太阳光照射到月球表面上折射、反射产生的。

太阳照射到月球上的一半时,就能从地球上看到整个月亮,而且月亮很亮。

这时的月圆。

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另一半时,月亮只能从地球上看到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月亮不太亮。

这时的月缺。

四、日食和月食:1.日食是指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使得地球某个地方在白天看不到太阳。

产生日食的条件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正好在一条直线上,同时由于月球与地球的距离等因素,地球的某一部分会在一段时间内被阴影遮住。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1.进行户外活动时要有老师或者家长陪同,要。

用石头、铜针或者钢针的时要。

2.适合刻制印章;3.石头的软硬标准(用刻画法):答:4.观赏石的、、或者非常特别,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

5.我们周围的通常都是岩石,、、是常见的岩石。

观察岩石的、、,测试它们的。

6.测试岩石软硬所需要的材料:、、、、等。

7.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表面特征:8.制作岩石标本:/采集岩石标本(把岩石洗干净,弄成小块),准备收纳盒;/将岩石装入收纳盒;/查阅资料或者请教老师,确定岩石名称;/为岩石标本贴上标签。

9.是由一种或者多种矿物组成的。

10.是成分集中且有一定结构的石头。

矿物有:、、、、、、、、等。

11.给岩石制作一张“身份证”,包含哪些内容呢?12.花岗岩、砂岩、大理岩可以用来、、。

石灰岩可以用来烧、生产,还是制造的原料。

13.思维导图:14.思维导图:先用一个图形表示,并标注上文字,再用若干个箭头和图形表示跟中心概念的二级概念,并标注文字,着用继续下去,思维导图就做好了。

15.假山可以用,很奇特,很漂亮。

16.矿产是指:可供人类开采利用的或等自然资源。

17.矿产资源可以分为3大类:、、、。

名称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水气矿产(了解)18.研究煤的档案19.指可供人类开采利用的或等自然资源。

20.矿产:可以作燃料,更给人们热能,如煤、石油、天然气这类矿产;矿产:可以提炼出金属,如铁矿石、铜矿石、钨矿石、锡矿石这类矿石;矿产:可以开采金刚石、各种岩石、石墨、盐晶等非金属矿产。

21.铁矿石的开采、冶炼的过程和用途:铁矿石22.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各种重要的资源。

23.矿产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然而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却是、的,我们要合理开采和利用。

24.地球上可用的能源还有、、、、、... ...25.为什么不能过度开采矿产资源?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矿产资源?答:26.我们应该合理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答:27.保护矿产资源提几条建议?答:28.新型能源有:、、、等。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班级:姓名:第一课感受我们的呼吸1.我们可以通过鼻子和胸腔运动感受到呼吸。

2.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膈肌等。

3.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子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人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子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4.吸气流程:空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呼气流程:人体不需要的气体-→肺部→支气管→气管-→咽喉→鼻腔-→体外5.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6.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呼吸。

7.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课呼吸与健康生活1.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人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3.我们的呼吸平静时一般为每分钟20次左右,人在睡觉中每分钟呼吸的次数是最少的。

4.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做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

这就是为什么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6.运动前和运动后,我们的呼吸会发生变化。

运动前呼吸次数比较少,运动后呼吸次数都变多。

7. 运动后,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健康有什么好处?答:我们体内的每个细胞都需要氧气来维持生命。

运动时,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所以要加快呼吸以收集更多的氧气。

第三课测量肺活量1.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2.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深吸一口气,吹响哨子,肺活量大的人,吹哨子的时间会比较长一些。

3.用肺活量测量袋测量肺活量,肺活量越大的同学会使塑料袋里的气体越多,塑料袋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溶解
一、填空题。

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2.过滤实验用到的仪器有:玻璃棒,烧杯,漏斗,
滤纸,铁架台。

3.过滤实验中,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让漏斗颈的底部紧贴烧杯的内壁。

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1.为了清晰的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代替食盐做溶解实验。

2.高锰酸钾紫红色,呈颗粒状。

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匙来取。

1.溶解就是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变成的颗粒大小看
不见,不会沉淀,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1.某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能够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溶液。

2.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3.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比如高锰酸钾、食盐、酒精等,但也有许多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比如石头、面粉、油等。

4.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了解某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

3.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4.拉注射器活塞,压力减小,气体析出;推注射器活塞,压力增大,气体溶解。

气体既能溶解在水中,又能从水中析出。

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
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6.水能溶解一些固体、液体、气体。

5. 溶解的快与慢
1.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

2.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搅拌、加热、切碎。

3.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是:液体是否被搅拌、水的温度、物质颗粒大小。

6.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1.一杯水不断加进食盐,直到再也不能溶解为止,这种食盐溶液,叫做食盐的饱和溶液。

2.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100毫升水能溶解 36克食盐。

3.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4.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3.实验时,我们可以用量筒量水,用天平称盐。

实验完,应
把盐水收集起来,做下一个实验。

7.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1.蒸发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蒸发皿、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食盐水。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

3.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人们就是利用盐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利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4.已经在水里结出的食盐,继续加水,食盐还会溶解。

5.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食盐和水,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6.空气、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都是可逆的过程。

二、图表题。

4.蒸发实验装置
三、简答题
1.通过实验与观察,你对溶解有什么认识?
答:溶解就是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变成的颗粒大小看不见,不会沉淀,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怎样观察和区别物质是否在水中溶解了?
答:(1)观察物质进入水中后能否看见颗粒;
(2)分布是否均匀;
(3)是否有沉淀出现;
(4)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3、往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震荡后会怎样?
答:加入少量洗涤剂后,混合物变成了乳状的液体,已经无法分辨油和水了。

4、怎样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
答:观察液体能否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若能,就说明能溶解于水。

5.你知道我们食用的盐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
答: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人们就是利用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利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6.在使用酒精灯加热蒸发实验中,应注意哪些事项?(课本37页)4.生活中,什么情况下需要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你是怎么做的?举
例说说。

(试卷第二单元)
8.溶解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大吗?举例说明一下。

(试卷期中)
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