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学习资料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课:雨滴形成的过程1.雨滴形成的要素包括湿空气、冷凝核、上升运动;2.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滴;3.随着水滴不断增大,最终形成雨滴;4.雨滴较重会下落到地面上,形成雨水。
第二课:参观地方晴雨表1.地方晴雨表是用来观察当地天气变化的仪器;2.地方晴雨表包括温度计、湿度计和风向风力表;3.通过观察地方晴雨表的指示,可以预测天气情况;4.温度计可以测量空气温度;5.湿度计可以测量空气湿度;6.风向风力表可以测量风的方向和强弱。
第三课:空气中的水蒸气1.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2.温度越高,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高;3.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高;4.水蒸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水蒸气会在空气中上升;5.高温、高湿度的地方容易形成大量的水蒸气。
第四课:蒸发和凝结1.液体在加热时会变成气体,这个过程称为蒸发;2.蒸发后的水蒸气会上升到空气中;3.气体在冷却时会变成液体,这个过程称为凝结;4.凝结后的水滴会形成云、雾或雨滴。
第五课:云的形成与雨的关系1.云是由水滴或冰晶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2.云的形成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冷凝核有关;3.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后,形成云;4.高空的云由冰晶组成;5.云的颜色、形状和高度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判断;6.云中的水滴增大而重时会形成雨滴,从而下雨。
第六课:细菌和真菌1.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可以在水、土壤和其他物体上生存繁殖;2.不同种类的细菌有不同的形状,有的呈球状,有的呈杆状;3.细菌可以分为有益菌和有害菌两类;4.有益菌可以帮助身体消化食物,制造药物等;5.有害菌可以引起疾病;6.真菌包括霉菌和酵母菌,它们可以生长在潮湿的地方;7.霉菌和酵母菌可以对食物进行腐烂和发酵。
第七课:食物的变质与保鲜1.食物的变质是指食物中的细菌或霉菌繁殖导致的;2.变质的食物可能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3.食物变质的条件包括高温、湿度和空气中的细菌;4.保鲜的方法有冷藏、冷冻、脱水、烧烤和加盐等;5.化学防腐剂可以延缓食物的变质;6.常见的化学防腐剂有食品添加剂、糖精和硫磺等。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单元知识点(全册)

新版小学科学四上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声音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P5)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报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
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听钟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第8课 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4.在小塑料袋里装入水、馒头和熟蔬菜等,用手揉挤,模 拟 胃 的工作。 5.消化器官非常容易受到伤害, 过冷、过热、不洁净、_ 没有充分咀嚼的食物 都会影响它们的工作和健康。
二 、重点实验胃的功能。
一、填空题。 1.反复揉挤塑料袋里的食物可以用来模拟 胃 的工作。 2.肠道是人体 最大 的消化器官,成人肠道长6.5~8.5米, 约为身长的 5 倍。 3.负责将食物磨碎,与唾液混合的消化器官是 口腔 。
图甲
(2)如图乙,准备一支干净柔软的透明塑料管,竖 直摆放,并将一小块馒头放入塑料管,用手指挤 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馒头会向下移动,这个实 验模拟的是 食道 的蠕动,它具有__输__送____ (填“输送”或“消化”)食物的作用。在塑料管出口 的食物,形态 没有发生很大变化 (填“没有发生 很大变化”或“发生了很大变化”)。
器官,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1.请根据自己肚子饿、被食物噎到、胃疼、肚子痛的经历,说 说人体内有哪些消化器官?请在“□”里画“√”。来自□√ 食道□肺
□√ 小肠
□血管
□√ 大肠
□心脏
□气管 □√ 胃
2.请尝一小块馒头,体会食物在体内的行进路 线,并画在图甲中。画图略 (1)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我们可以通 过 模拟实验 和 查阅资料 来进行验证。
三、选择题。
1.下列器官中不属于人体的消化器官的是( B )
A.胃
B.心脏
C.小肠
2.要想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下列行为中正确的是( B )
A.吃过冷或过热食物 B.细嚼慢咽
C.暴饮暴食
3.在消化器官中,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工作主要是靠( A )
A.胃和小肠
B.口腔
C.食道
四 、探究操作题。 食物在口腔中初步消化后,会进入人体内部的其他消化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5食物中的营养 知识点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5食物中的营养1、每天我们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这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必需的营养成分。
2、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在食物上滴一滴碘酒,观察颜色的变化,如果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就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淀粉。
3、食物中的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它是我们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瘦肉、太豆、牛奶、鸡蛋等富含脂肪的食物有肥肉、鱼油、花生、核桃、芝麻、巧克力等。
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食物有蔬菜、水果等4、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的方法:第一步:先用食用油在纸上涂抹,出现的油迹不会消失,这说明食用油中存在脂肪。
第二步:再用其他食物在纸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的油迹做比较。
如果接近,就说明食物中也含有丰富的脂肪。
5、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可以在教师或成年人的指导下进行。
具体方法如下:用烧烤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蛋白质。
如果烧食物时有烧焦的羽毛气味,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6、有些营养成分难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时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会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7、丰富的食物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食物中的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8、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没有,有的食物中只含有一种营养成分,有的食物中含有几种营养成分,但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
9、我们如何简单地辨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在食物上滴一滴碘酒,观察颜色的变化,如果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就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淀粉。
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的方法:第一步:先用食用油在纸上涂抹,出现的油迹不会消失,这说明食用油中存在脂肪。
第二步:再用其他食物在纸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的油迹做比较。
如果接近,就说明食物中也含有丰富的脂肪。
用烧烤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蛋白质。
2020年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 复习资料(背诵+练习)

2020年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复习资料(背诵+练习)班级姓名学号成绩1.无论是走路、玩耍、学习还是睡眠,我们的身体都在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
(呼吸)是我们的身体从外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人体的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口腔)、(气管)、(肺)等。
3.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4.在呼吸时,膈肌的作用是(协助呼吸)。
膈肌(向下)时,观察到肺扩张,此时为(吸气)。
膈肌(向上)时,观察到肺收缩,此时为(呼气)。
5.(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6.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7.(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
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8.如果呼吸功能弱,我们身体的一些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9.(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10.《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小学四年级男生肺活量在(1100)毫升〜(2600)毫升;小学四年级女生肺活量在(900)毫升〜(2000)毫升。
1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肺活量)。
四年级上册科学素材资料-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教科版

第二单元溶解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2.过滤实验用到的仪器有:玻璃棒,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
3.过滤实验中,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让漏斗颈的底部紧贴烧杯的内壁。
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1.为了清晰的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代替食盐做溶解实验。
2.高锰酸钾紫红色,呈颗粒状。
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匙来取。
1.溶解就是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变成的颗粒大小看不见,不会沉淀,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某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能够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溶液。
2.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3.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比如高锰酸钾、食盐、酒精等,但也有许多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比如石头、面粉、油等。
4.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了解某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
3.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4.拉注射器活塞,压力减小,气体析出;推注射器活塞,压力增大,气体溶解。
气体既能溶解在水中,又能从水中析出。
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6.水能溶解一些固体、液体、气体。
5. 溶解的快与慢1.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
2.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搅拌、加热、切碎。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复习【按课编写】

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6页】
第一课《感受我们的呼吸》
1.(氧气)是(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必需的原料,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z。
2.
j
3.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和肺)等。
4.
5.
6.
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7.
8.实验探究
3右图是演示呼吸运动的模型图,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结构名称:
A.气管
B.
(2)当用手往上顶橡皮膜D
程,拉下橡皮膜D
第二课《呼吸与健康生活》
1.
2.
3.
4.
5.通过分析探讨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运动都会增加
6.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7.人体通过呼气和吸气这种呼吸运动,不断进行着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8.我们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吸入氧气进人血液,呼出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9.与平静状态相比,运动后呼吸次数都会增加。
40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这一课时进行的记录。
从上面的数据中,
钟后每分钟呼吸次数是最多的。
11.实验探究题
下面是乐乐记录的自己在三种状态下意分钟的呼吸次数。
(1)乐乐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次数平均值是
(2
同”)。
(3)
第三课《测量肺活量》
1
2
单位。
3
4、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四年级学生肺活量的要求,男生(1100-2600)毫升,女生(900-2000)毫升。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1.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在四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二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生物种类的数量和多样性。
这包括了各种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于我们地球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生物种类之间相互依存,构成了生态平衡,维持着我们的生存环境。
2. 为什么生物多样性重要?生物多样性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迹,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
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如食物、药物、材料和能源,支撑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还为人类提供了文化、娱乐和休闲活动,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3.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
我们要爱护自然环境,不随意破坏动植物的生存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节约资源,减少浪费,保护自然资源。
对于濒临灭绝的物种,我们可以积极参与保护行动,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帮助它们重返自然。
政府和环保组织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
4. 个人观点和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乎着地球的生存与发展。
每一个生物种类都是地球生命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尊重并保护它们。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表现。
我希望未来能够看到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人类与自然能够和谐共生。
总结四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二单元,深入浅出地向我们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培养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能力。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日常做起,共同保护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物。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涵盖了各种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生态系统。
在四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二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生物多样性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
溶解
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
学
反
思
课题
物质的溶解
课时
第2课时
备课教师
沈朝双
单位
丰县首羡镇中心小学
总课时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教学过程
主备
复备或反思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第3课时
备课教师
沈朝双
单位
丰县首羡镇中心小学
总课时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பைடு நூலகம்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主备
复备或反思
一、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教学重点
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主备
复备或反思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课题
溶解
课时
第1课时
备课教师
沈朝双
单位
丰县首羡镇中心小学
总课时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板书
设计
物质的溶解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
学
反
思
课题
液体之间的溶解
课时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